<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為了提高會員的詩詞創作水平,做好迎接中華詩詞學會對我縣“詩詞之鄉”建設情況的督查檢查工作,2022年8月2日,臨高縣詩詞楹聯學會特意請來中華詩詞論壇壇主、中華詩詞學會第二屆理事、全球漢詩學會副會長、海南省詩詞學會原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函授班導師、中華詩詞論壇學院導師包徳珍老師為我們會員進行詩詞知識講座,她今天講的課題是《詩論摘要 ( 識體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參加詩詞培訓活動的人員有:縣詩聯學會名譽會長謝卓石、縣詩聯學會顧問顏桂枝、縣詩聯學會副會長王書培、王玉娟,以及各分會領導和部分會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受符傳寶會長委托,今天的詩詞培訓活動由王書培副會長主持。王副會長簡短的介紹包老師的簡歷之后,對包老師的到來表示非常感謝!王副會長還說,能請到包老師為我們上課,是個很難得的學習機,大家要珍惜這個機會,認真聽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圖是參加聽課的會員們,他們在認真的聽包德珍老師授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包德珍老師是黑龍江人,用標準的普通話授課,但她還是擔心會員們是否聽懂她講的話兒,詢問聽眾們是否聽得懂。她強調,詩詞培訓就是要讓大家聽后有所收獲,達到提高寫作水平的目的,而不是走過場做個形式。從包老師的話兒里讓會員們領略到她做事兒的認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包德珍老師不愧是詩壇界有影響的人物,聽她一節課,讓我們受益匪淺!她講的《詩論摘要 ( 識體 )》本來是個枯燥的課題,但她卻能把枯燥的變為有趣的,深入淺出,多舉例子,讓我們聽得津津有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常用的詩體有五絕、七絕,五律七律,還有排律等幾種。這幾個詩體各有特點。如你有了詩的材料,想構思寫一首詩,那么你要用五絕來寫呢,還是七絕來寫,或者用五律、七律呢?那就要了解這幾個體的特點。包老師今天講的就是它們的特點,教我們按照它各自的特點來“量體裁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包老師講了很多內容,在此不能一一介紹之。為了讓大家能方便看到她講的內容,我在美篇之尾錄入她的課件,請大家讀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課后,縣詩聯學會名譽會長謝卓石激動的說:“包德珍老師以前和現在都對我縣學會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今天又義務為我們授課,真是令人感動。我縣是中華詩詞之鄉,現在雖然遇到經費上的困難,但我們也要繼續努力,做好詩詞之鄉的各項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著是縣學會顧問顏桂枝發言,他說包德珍老師講得很精彩,為了提高我們的詩詞寫作水平,以后有機會我們還會邀請包老師來為我們培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緊接著縣詩聯學會王玉娟副會長發言,她說包老師講得很生動,深入淺出,聽后受益匪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王書培副會長作了總結發言:由于傳統習俗,大多數家庭今天都做節(七月節),致使今天好多會員都不能來參加培訓活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還說這次詩詞培訓很好,大家聽得很認真。包德珍老師講得很生動、很精彩,相信大家聽后會從中得到啟發,必將對大家今后詩詞創作產生重要和積極的影響。最后,王副會長代表學會對包老師來臨高義務授課表示衷心感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包德珍老師講課課件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詩論摘要 ( 識體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舍得之間</p><p class="ql-block"> 舍得在之前的講座時也多次介紹過,七律字多(相對的),適合從容鋪排,多以言情抒意為主要寫作方向,我們要記住,七律是以寫“意”為主旋律的,所以,七律之景色鋪墊,只是起到為這個“意”做序引的作用。所以,在結構上,七律的章法要求比較嚴謹,一般而言,以景起語的為多(起法可多種)。轉聯開始,適合進入情語描寫,尾聯時再回景扣篇。</p><p class="ql-block">關于絕句,其表現形式特點,與律詩差別較大。我們通常所說的“存在決定意識”,用在這里做比喻也比較合適。絕句字少,其“體形”之小,則決定了必須以靈活靈動來發揮特長。</p><p class="ql-block">寫絕句必須要以靈動為寫作主格調,這是由其體裁特點所決定的,字少,沒那么大的鋪排空間,不允許你從容地渲染個夠再發揮情緒。所以,其凝練性要求更高,而且要句句精警,吸引眼球。</p><p class="ql-block"> 其結構特點又體現不同的形式。七絕和五絕也存在著差別,七絕是詩之精靈,我們下面可以先從七絕寫作說起。認識其特點,才能更好地掌握其寫作規律,也使之寫作訓練有跡可尋,有規律可言。</p><p class="ql-block">五律,因為是從五言古詩而來,它本質上屬于一種“過渡”性的形式,是從古體詩到近體詩過渡時的一種形式。所以。其格律上可能略寬松些,古詩中所謂的“特拗”之句(或三仄尾等格律特殊現象)多是在五律上出現的,它適以古樸寫意為主格調,以客觀寫實為主要表現寫作方向。</p><p class="ql-block">五律,它具有什么特點?首先,它基本上適合客觀為主的描寫。類似各種田園詩。那么,對于格律,他們習慣性的表現為“拗”。這樣,格律的變化就非常大。不僅僅出現拗救,也經常出現我們今天認為忌諱的“三平尾”、“三仄尾”,甚至亂律。歸納起來,我們反而總結出一條規律,五律之體,適合“拗”。</p><p class="ql-block">也就是“無拗不成五律”。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人,他們反對格律詩,他們會說,古人寫詩也出律啊,經常出現三平尾啊,各種出律現象。這是因為,不懂五律的特點就是這樣的。所以,五律中“意象”描寫是主要手段,一般所謂章法中的“起承”鋪墊成了主旋律,說白了,就是多寫景物或事件,少寫感嘆之情語。其“意”的表現,則多是在尾聯一帶而過,多是對前面意象的點睛之筆,以為結聲。</p> <p class="ql-block"> 至于五絕呢,比較不好說。在舍得看來,這種形式的詩格更象是一種“返樸歸真”。五絕個頭最小(僅20字),卻反而不適合以靈取勝了,以小見大才是它的特點所在。詩寫到五絕,反而要一字壓千斤,個頭雖小,要求卻反而是一種凝重和大氣。</p><p class="ql-block">這種“返樸歸真”之高境界高難度,是近體詩中最難掌握的!不懂詩的人往往覺得它字最少,所以好寫,其實正相反。鉆石個小,其華麗大氣,卻遠勝一塊巨大的石頭。</p><p class="ql-block">好,先簡略介紹一下近體詩不同形式的“體”之特性,我們才能量體裁衣,才能借“體”發揮,這是近體詩寫作之前要先有所了解和認識的。這幾個形式中,最具特色的,舍得認為應當是“七絕”,換句話說,所有近體詩的形式中,最能出“詩味”的,就是七絕這種詩格。五言絕句,簡稱五絕,是近體詩中最簡短的一種。其體制是每首詩兩聯四句,每句五字;雙句必須押韻,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韻腳平仄均可,常例多為平聲韻。精煉短小是絕句的一大特點。俗話說,一寸短一寸險,要做到言簡意豐而又耐人吟詠品味,七絕尚且不易,五絕則更是難上加難。“故唐人皆盡一生之業為之。”(宋·沈括《夢溪筆談》)。但是,不易不是不能,而是要求作者思想境界要更高,體察事物要更細,文字功底要更厚。要善于把錯綜復雜的事物或深摯婉曲的情感加以提煉和概括。正所謂集四海于凈瓶,納五岳于粟穎;蒸粗糧百石,始得美酒一盅。</p> <p class="ql-block"> 五絕的寫作,外在形式上除了要遵守韻律和聲律外,還有元人楊載在《詩法家數》中所強調的“絕句之法要宛曲回環,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之。有實接有虛接,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反與正相依,順與逆相應,一呼一吸,宮商自諧。大抵起承二句困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如婉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也。”這段話把絕句的創作難度、體制特點,分析得很精到,并且明確地指出了絕句章法結構的關鍵所在。值得我們細細揣摩。我們最熟悉的王之渙的《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首聯說“白日依偎著山脊緩緩落下,波濤洶涌的黃河滾滾奔流注入大海。”這是登樓望見的景物,詩人縮萬里于咫尺,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接下來,詩人不是繼續描寫自然風光,而是筆鋒一轉,出人預料,別翻新意:“要想看到更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即景興意,把意象引入更高的境界。既體現了詩人銳意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給讀者展現了更加寬廣深遠的視野,使人領悟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這首絕句堪稱獨步千古,因為它把詩歌的四要素“詞、理、義、興”,即語言、思想、情感和形象結合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淺近樸素的20個字,把明麗醒目的色彩,無音卻震耳的濤聲,身心可感的氣勢,催人奮進的激情和充滿睿智的真理一一傳導給我們。</p> <p class="ql-block"> 這是運用形象思維彰顯生活哲理的典范之作。另外,全詩聲律規范,對仗工穩。首聯正名工對,使詩句厚重有力;尾聯流水意對,語氣流暢,羚羊掛角。充分顯示出詩人駕馭語言的嫻熟技能。從王之渙身上不難看出,文學創作藝術所達到的高度并不取決于人的名氣、頭銜和人為的包裝,而是取決于作者的學養、悟性、胸襟、人格和心境。 </p><p class="ql-block">通過對王之渙《登鸛鵲樓》一詩的分析,可見一首好的詩歌必須是立意高遠,必須能令人心動,而其素材只能來源于社會生活,來源于大自然。南朝梁國詩評家鐘嶸在《詩品》中說:“氣之動物,物以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也就是說,詩歌是自然事物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激發了人們的感情而引起的共鳴。這就要求我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多,則積理富,氣質換;游歷廣,則眼界明,胸襟曠。”(林散之語)從而發現美,謳歌美。美的心靈,美的形體,美的圖畫,美的行為,美的生命,美的山水,都能給人以愉悅、興奮、欣慰的享受。“小橋流水人家”給人以安閑、悠然、舒緩的靈秀美;氣壯山河、力可拔山,給人以雄渾、蒼茫、壯闊的崇高美;熱烈、耿直、憨厚給人以純真、豪爽的粗獷美。通過潛心修煉,達到像古人說的那樣“大其心而容天下之物,虛其心而思天下之理,善其心而待天下之人,平其心而論天下之事,定其心而應天下之變。同時,在學習鑒賞前人作品時,要靜心感“悟”詩中的形象和意境,從中了解前人的寫作特點和經驗;在自己創作時更要“悟”,要注重捕捉形象,創造意境。</p> <p class="ql-block"> 要明白情與理的關系——是非、善惡、美丑是理,而由此產生的喜怒、哀樂、愛憎就是情;情與理是密不可分的,不能表現人們的喜怒哀樂之情并賦予此情一定的思想意義的文字,是不能稱為文學作品的,當然也就算不上詩。不過,詩歌更注重“情”,常常托物言情,借景寓情并以情達理。還要知道好詩多有出人意料的妙筆,使作品生出引人入勝之趣。“趣”是什么?它就是深山老林里那對嬉戲的小鳥;高墻大院里伸出的一枝紅杏;似霰的月光下浮動的暗香和清淺的小溪中搖晃的疏影;幽深的古潭里扔下一顆石子,平靜的水面蕩起的圈圈漣漪……。這就要求我們要勤于觀察,精于思考,善于尋找契機,巧妙地為作品安上“眼睛”,使之生動傳神,逗人遐思。要自覺運用形象思維處理好“詞、理、意、興”的關系。這些都是寫好五絕等詩歌作品的關鍵所在。</p><p class="ql-block"> 七律似文,五律如歌,五絕神秘,至于排律,因為長而求工,很易表現古板木訥,那就是很難出彩的詩體。七絕則不同了,大小適中,簡易上口,流暢靈動,語氣“驚”人,風格多變,非常符合“詩”味的。而且七絕很容易上手,我們做寫詩的基礎訓練,就從七絕開始吧。</p> <p class="ql-block"> 對七絕這種形式的特點特征不很了解的,舍得建議去參考一下舍得在以前做過的一次關于七絕的講座講義---《淺談七絕》。舍得個人空間有,今天講座后,舍得群管理也會將其放在群空間論壇供大家參考的。</p><p class="ql-block">這里強調一下寫作思維的問題。網絡上關于七絕有各種寫作的資料和教材,諸如什么絕句五十六法一類的文章,可以參考性的去看看,但不推薦按照他們說的那什么“法”來死板的模仿和死記。其實,所謂的多少多少“法”,是沒什么實際意義的,不看也罷。法無定法,才是真正的大法之道!</p><p class="ql-block">七絕多少法?七律多少法?那五律五絕又多少法?以其教條來說法,其實本身就是在扼殺“詩性”本質。舍得講座中最常說的一個觀點就是“思維模式”,或者是“視角”問題。不論是詩的結構謀篇還是煉字等問題,其實歸結到底都是視角問題。</p><p class="ql-block">我們學七絕,練七絕,寫七絕,不需要依哪條哪條的法來按法填字,我們要掌握的是它的本質特性和形式特點。比如我前面說的,七絕字少個頭小,需要以靈動流暢見長。那么我們就可以用心思去琢磨如何實現這個“靈動”?這才是主要問題!所謂“靈動”,就需要新穎,機警,不平淡,突兀,使人一睹之下便有為之神情一振的感覺。那么怎么實現這樣的效果呢?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在語氣上動腦筋。同樣一個意思,語氣不同,效果自然就不同。</p> <p class="ql-block"> 舍得在做七絕講座的時候推薦的是,七絕要善用特殊語氣辭,例如“疑問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句”。尤其是七絕的轉句處,往往很平淡的一首詩,如果在此語氣如此一變,那么必然就憑添了幾分詩意的靈動!強調轉句的“突兀性”,是從結構角度來分析的,借用“黃金分割法”的理論,在這里也最易出彩,呵呵。</p><p class="ql-block">比如杜牧的這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精彩之筆在哪呢?當然在這“借問”之句了,它使前面沉郁的氛圍立即有所突破,你下雨惹人煩,那我就借酒來澆愁。筆法上,以問代敘,這就是用“語氣”來的突破突兀來表現詩味的手法了。再看小杜的另一首“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我們注意到,這“商女不知亡國恨”則采用了“否定”語氣來說話的。否定,則意味著一種“轉折”或突出的效果,使詩句不流于平淡而精警提神。看,若實現七絕的“靈動”特性,我們這就有法可依了。我們的“法”是客觀的藝術審美規律之認識,是依據七絕這樣體裁的特點而來的,而非人為規定的幾條幾條。象我說的這樣的“特殊語氣”,是我們寫七絕時尤其要善于使用的。說的嚴重點,這就是七絕最大的特點。這種語氣不一定非要在轉句處使用,在起句,轉句以及結句上都可以考慮使用。但是,一般而言,比較忌諱在承句上使用。至于是什么原因,以后在分析作品時我可詳細再講解。總之,我們要掌握的,就是這“語氣”與“七絕”的關系。</p> <p class="ql-block"> 七絕還有一個特點不能忽略,那就是起句要“壓陣”!為什么呢?七律體裁就沒這樣的規律要求,七律的慣常起法多為平鋪而起,是因為它有足夠的渲染鋪墊的空間,可以從容的謀篇,漸漸的進入佳境。而七絕則沒這樣的天然條件,還沒等它從容鋪墊好呢,這28字的指標就早被用完了。所以,七絕必須根據自己的條件想辦法,“先聲奪人”才是他的出路。這也是它的特性之一。看一下楊巨源的《城東早春》“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起句先醒目地把題點出來了,后面再從容描述。這就是起句“壓陣”。我們寫七絕這樣的體裁,先要認識它體形嬌小的先天特點,根據這樣的特點,再總結出其相應的表現特點。然后則可采取辦法,“量體裁衣”,采用例如我上面說的兩個“辦法”來實現這樣特點下的詩意寫作。既然七絕是個應該靈動的詩格,那么我們就應該靈動的看待它表現它。</p> <p class="ql-block"> 七律的特點,也是屬于它自己的。近體詩里(不算排律),七律的字數是最多了,八句七言,56個字。相對的,屬于“長篇”了,篇幅長,它閃展騰挪的空間就大。所以,適合從容鋪排,盡情渲染鋪墊,慢慢積累詩意的焦點起伏。也就是,它盡可以從容言之。這種“從容性”就是七律的主要特點,在美學角度,它就是以“工穩”為美。它的“工穩性”表現在七律的每個方面。包括格律,其拗救,特拗,雖然也可以用,但使用的概率就少得多。連平連仄現象,也會有(例如《黃鶴樓》等等),但是不多。而我們寫七律,最重視的是什么?對,是“對仗”,對仗的特點是什么?當然是工穩,平衡,對稱。對仗是一種修辭手段。七律所以重視對仗要素,也是強調七律本身的“工穩美”的特點。七律,在謀篇上,起承轉合,均勻分布在每一聯。顯得非常從容。最重要的一點是,七律,尤其適合表現“主觀性”非常強的主題。剛才說,五律適合表現客觀為主的題材,七律則適合主觀為主。鄉思,相思,家國情懷。個人恩怨情仇,孤獨寂寞冷,比較深的心緒塊壘,等等。都適合在七律里表達。主觀塊壘,情思情味,都特別足。它的敘述空間也相對大,這樣,描述起來的深度,就可以更透,更深,更厚味。因為其“工整性”,“工穩性”,還有謀篇章法的規則性,以及對仗的熟練要求,所以,初學寫詩的,非常適合。</p> <p class="ql-block"> 排律,長于八句之律詩即為“排律”,有七排和五排。排律主要特點就是對仗。除首尾聯外,全部需要對仗。所以,對仗于排律而言是主要表現。尤其是練習對仗的時候,排律是好途徑。既然主要是對仗,那么,對仗的變化就很重要了,因為同樣的對仗形式,太多則單調。所以,應該各種對仗形式的交叉使用。尤其是流水對的間或使用,可以讓排律生動許多。</p><p class="ql-block">排律,也有長短。長排如賦,可表現敘事性質。短排則接近于五七律。尤其是幾十聯到上百聯之長排,可以表現出一定的背景和情節,具有故事性。也就是,短排言志,長排敘事。排律,歷代很少出彩。佳作不多。概因其對仗的變化不夠,以及謀篇無新意,構思不足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臨高縣詩詞楹聯學會宣教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責任編輯:王學養 陳賽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攝影:何柳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2.08.02</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水埗区|
拉萨市|
金湖县|
南木林县|
额尔古纳市|
双柏县|
东城区|
蛟河市|
驻马店市|
卓尼县|
榆中县|
崇信县|
碌曲县|
田阳县|
宁波市|
霍林郭勒市|
南靖县|
平乐县|
武冈市|
武义县|
乌海市|
博乐市|
湄潭县|
南陵县|
汉沽区|
鹤庆县|
松江区|
石柱|
南溪县|
郑州市|
泽州县|
普陀区|
会东县|
周宁县|
卓尼县|
安徽省|
宜川县|
漳平市|
永靖县|
偏关县|
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