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明末四公子:桐城的方以智(字密之),如皋的冒辟疆(字襄),宜興的陳貞慧(字定生),商丘的侯方域(字朝宗)。<br><br> (一)方以智(1611--1671),明末清初畫家、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字密之,號曼公,安慶府桐城人,出身世家,崇禎年進士,任翰林院檢討(相當現在國家級研究所的研究員)。自幼秉承家學,接受儒家傳統教育,曾隨父宦游,見名山大川,歷京華勝地,閱西洋之書,頗長見識。成年后,載書泛游江淮吳越間,遍訪藏書大家,博覽群書,交友結社。他主盟復社,裁量人物,諷議朝局,以文章譽望動天下。<br>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方以智在崇禎靈前痛哭,被農民軍俘獲,他設法逃脫,輾轉奔回南京。懼仇敵阮大鋮的迫化裝逃離南京,流落在嶺南、兩廣一帶,以賣藥為生。當清兵大舉南下時,他曾聯絡東南抗清力量抵抗。清兵攻陷廣西平樂時被捕,他堅貞不屈,清將為其正義所動,聽任其出家。<br> 獲釋后,他即易服為僧,改名弘智,晚年定居江西廬陵青原山,自稱極丸老人。他創立了天地會,在民間開展反清復明活動。兵敗后出家為僧,改名換姓,人稱“藥地和尚”。<br> 對于方以智之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為大明殉國而自沉,一種說法是病歿。<br> 方以智是個智者,也許他早就知道此生注定會跌宕起伏,注定會身后寂寞,因為他知道,抗清斗爭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學術也是冷上加冷而不會為人重視和承認,所以他早早地就寫下這首《獨往》一詩,我們也能從詩中體味出方以智心中滿滿地無奈和悲愴之情。<br> 同伴都分手,麻鞋獨入林。<br> 一年三變姓,十字九椎心。<br> 聽慣干戈信,愁因風雨深。<br> 死生容易事,所痛為知音!<br> (二) 冒辟疆 (公元1611年-1693年),名襄,辟疆是他的字,號巢民,一號樸庵,又號樸巢,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謚潛孝先生。冒襄一生著述頗豐,其中《影梅庵憶語》洋洋四千言,回憶了他和董小苑纏綿悱惻的愛情生活,是我國語體文字的鼻祖。<br> 冒辟疆與董小宛的故事:<br> 董小宛是江蘇蘇州人,她除了董小宛這個名字之外,還有一個別名叫董白,號青蓮。她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歌妓,不光色藝雙全,而且還名滿金陵,為江南秦淮八艷之一。<br> 她出生在明朝天啟四年,后來因父母離異,生活貧困而淪落青樓。皇太極崇德四年,年僅16歲的董小宛在蘇州半塘與鄉試落第的冒辟疆相遇,她對冒襄一見傾心,還多次向冒襄表示過傾慕。可是冒襄卻多番拒絕,后在柳如是和錢謙益的撮合下,董、冒二人最終締結連理,被正式立為如夫人,是年小婉20歲,冒辟疆33歲。明朝亡國后,董小宛隨冒家逃難,此后與冒襄同甘共苦,從沒有分開過。<br> 據冒氏本人《影梅庵憶語》稱她與冒氏在亂世中相伴9年,歿于清順治八年正月初二日,不幸因疾逝世,年僅歲,葬于如城南郊影梅庵側。冒辟疆還寫了一篇《亡妾董小宛哀辭》悼念她,文章有今幽房告成,素旐將引,謹卜于閏二月之望日,安香魂于南阡矣的記載,冒襄把她葬在如皋影梅庵。<br> (三) 陳貞慧(1604年~1656年),字定生,江蘇宜興人。。明末復社重要成員,復社中堅,為人豪放,傾家財結交天下名士,文章風采,著名于時,因揭露閹黨分子的丑惡嘴臉而聞名于世。其父為都察院左都御史陳于廷(1566年~1635年),其子為明末清初著名詞人、文學家陳維崧。<br> 崇禎十一年(1638),與吳應箕、顧杲等共商討阮(大鋮)大計,起草草《留都防亂公揭》,其文駢散皆擅,溫雅婉麗。后為阮氏借故逮入鎮撫司獄中,幾乎被迫害至死。</b></h1><h1><b> 1645年南都破滅之后,藏身家中土室中不入城市十余年。或常一人獨往城外山中,滄然慟哭,聞者悲之。明亡后隱居家鄉。<br> 陳貞慧對家鄉陽羨茶、紫砂壺情有獨鐘,其《秋園雜佩·廟后茶》稱:“陽羨茶數種,為最。數種,廟后為最。廟后方不能畝,外郡人亦爭言之矣。然雜以他茶試之,不辨也。色香味三淡:初得口,泊如耳。有間,甘入喉。有間,靜(沁?)入心脾。有間,清入骨。嗟乎! 淡者,道也。”此條言茶以廟后所產為最,其茶之性在于沖淡,乃茶之魂也,實久飲者的親身體驗。<br><br> (四)侯方域(1618年4月—1655年1月),字朝宗,明朝歸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散文家,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復社領袖。<br> 侯方域少年時即有才名,參加復社,與東南名士交游。侯方域擅長散文,以寫作古文雄視當世。他早期所作文章較淺薄,功力不深;后期日趨成熟。他的作品有人物傳記,形象生動,情節曲折,均有唐代傳奇筆法,具有短篇小說特點。其論文、書信,或痛斥權貴,或直抒懷抱,都能顯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暢恣肆的特色,也能詩。著作有《壯悔堂文集》10卷,《四憶堂詩集》6卷。<br> 侯方域是明戶部尚書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輩都是東林黨人,均因反對宦官專權而被黜。明朝滅亡后,侯方域流落江南,明亡后參加科舉,為時人所譏:“兩朝應舉侯公子,忍對桃花說李香。”晚年失悔此舉。 在35歲時,回想起自己遭遇坎坷,除詩文一無所成,悔恨不已,又因違心參與順治八年鄉試,認為自己失節于明,便將其書房更名為“壯悔堂”,表示其壯年后悔之意。<br> 清朝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1655年1月30日),37歲的侯方域因國破家亡,復明無望,壯志難酬,郁悶在懷和思念香君,染病身亡。<br> 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br> 李香君,蘇州人,生于1624年(明天啟四年),本姓吳,兄妹三人,有兩位哥哥。其父原為武官,因系東林黨人、被閹黨治罪而家道敗落,飄泊異鄉。八歲時的李香君被秦淮名伎李貞麗收養為養女,即隨養母改姓李,名香,號香君。<br> 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20歲的復社才子侯方域,為準備參加江南貢院鄉試而從河南商丘來到南京。第二年春,在南京舊院,侯方域對不滿16歲的李香君一見傾心。兩人交往沒多久,侯方域即征得李貞麗同意,娶李香君為妾。當時,侯方域將一把崇禎皇帝御賜家父的宮扇送給李香君作為定情之物。<br> 1644年春,清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侯方域逃離南京,往揚州督師抗清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重權在握的阮大鋮強逼李香君嫁給督運漕糧的僉都御史田仰作妾,李香君誓死相抗,以頭撞地,額血濺于侯方域送她的宮扇,楊龍友在扇上依著李香君的血跡畫出幾枝桃花,添上枝葉,這就是桃花扇的由來。<br> 傷愈后,李香君被阮大鋮強征入宮充當歌姬。清軍南下攻破揚州后,侯方域逃回南京。南京城破后,李香君下落不明。<br> 后來,幾經周折,李香君隱瞞歌伎身份,以吳氏女子、侯方域妾的身份住進侯府,與公婆和睦相處,與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賓,與侯方域琴瑟和諧。<br> 當李香君歌姬的身份暴露后,被侯方域之父侯恂趕出家門,此時李香君已經懷孕在身。<br> 1653年春,李香君誕下一子,兒子不到滿月,她即含恨離開人世,終年29歲。侯方域將愛妾葬于李姬園村東頭的空地并立石碑,碑上書“李香君之墓”五個大字,下刻一聯小字:“卿含恨而死,夫慚愧終生。”<br> 一年后的冬天,不堪悔恨和抑郁的侯方域遽然追隨李香君而去,年僅37歲。<br><br><br></b></h1> <p class="ql-block">出家后的方以智</p> <p class="ql-block">冒壁疆</p> <p class="ql-block">侯方域</p> <p class="ql-block">侯方域</p> <p class="ql-block">冒壁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英县|
济南市|
子长县|
双牌县|
渝中区|
怀远县|
杨浦区|
雅安市|
太原市|
舞阳县|
舟曲县|
五莲县|
天柱县|
左云县|
阿尔山市|
肇庆市|
无极县|
汪清县|
黄山市|
项城市|
镇远县|
双柏县|
潞西市|
张家川|
北票市|
鄂州市|
石屏县|
且末县|
科尔|
车致|
乌什县|
关岭|
温泉县|
略阳县|
沐川县|
武城县|
铜陵市|
武安市|
区。|
保靖县|
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