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國書法藝術的殿堂里, 人們熟知真、草、隸、篆這幾大書體, 從表面的順序來看, 篆書似乎排到了最后的位置。學習書法者, 也多是先學楷 (真) 、草、隸, 而后攻寫篆書, 并且攻寫篆書者比較起來為數很少。對于篆書在書法藝術領域里所處的位置, 我們應該有一個公正而客觀的分析和評價。</p><p class="ql-block"> 一、篆書的歷史文化內涵</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篆書文字, 具有濃厚的“為物賦形”的象形意味, 從我們見到最早的甲骨文字, 已經看出從新石器彩陶紋樣中繼承下來的幾何規律, 以點、曲線、直線組合的統一與變化構成的形象美, 開始顯示出中國文字的藝術性。發展到商周時期的鐘鼎銅器大篆體銘文, 其文字的裝飾風格更加成熟, 都是經過了精心的藝術構思, 滲透了高度的審美情趣, 體現在文字上的這種整齊、莊重和裝飾性的書法意識, 是適應當時上層社會需要而產生的。</p><p class="ql-block"> 秦統一中國后, 小篆取代了不統一的大篆書體, 結構更加嚴謹、規范, 用筆更加整齊, 無論是大篆、小篆, 從書法藝術本質來說, 對于漢字的三大要素:字形、字音、字義, 歷來書法家最著重者是形體, 也就是漢字結構的外觀形態, 書法家借助于這種漢字的形態, 而用書寫工具表現出這種不同體貌、不同風格線條組合的書法藝術美, 從這個意義上講, 篆書是具有很強的表現力的。</p><p class="ql-block"> 二、篆書的發展歷程</p><p class="ql-block"> 篆書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產生和發展, 并作為當時思想語言的交流工具起到過重要的作用。伴隨著社會發展, 文字演化, 從實用功能講, 到漢初篆書逐漸退出了實用書體的歷史舞臺, 被更簡便、人們更容易接受的隸書所代替, 然而它的藝術功能并沒有因此而衰退。</p><p class="ql-block">漢代的篆刻藝術在我國書法史上卻是黃金時代, 它沖破了小篆的嚴格規律, 吸收了隸書的筆法, 形成了更富有裝飾性的篆書風格。如發現眾多的漢代的印章、瓦當、磚刻、銅鏡、封泥等, 它把篆書的藝術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變化多姿的線條, 有的溫柔, 有的峻峭, 有直的勁健, 有曲的委婉, 有向上彎曲的倔強, 有向下彎曲的蘊藉, 有粗的凝重, 有細的飄逸, 有長得奔放, 有短的含蓄等等。</p><p class="ql-block">盡管如此, 然篆書畢竟距離人們的實際生活越來越遠, 加之文化不發達的古代, 這種古老的書體人們也越來越不多見, 所以古代書法名家不少, 但攻寫篆書的名家只是秦之李斯、唐之李陽冰, 其他各代幾乎無名家可數。尤其自隋唐實行科舉制以后, 朝廷取士亦著意延覽善書之士, 要求寫得一手“橫平豎直”的工筆小楷, 否則進仕無望, 以致發展到清代的“館閣體”在總的書法趨勢上, 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嚴謹有余、生氣不足, 使中國書法藝術失去了個性特點。</p><p class="ql-block"> 到清乾隆以后, 有些士大夫不滿足于這種沉悶的書壇現狀, 企圖打破藩籬, 另辟蹊徑, 把精力轉移到考訂訓詁, 開始注意到被發現的古代鐘鼎文字和金石刻碑。于是碑學興起, 鄧石如、伊秉綬等篆隸書家一時風靡書壇, 甲骨文、大篆、小篆、秦漢簡牘、封泥瓦當等古老書體, 又重新擁入書法藝術的殿堂, 給當時的書法家大開眼界, 提供了前人所沒見到過的書法創作上的借鑒資料。</p><p class="ql-block"> 在此形勢下, 篆書又重新煥發了它的藝術活力, 鄧石如在學習秦漢石刻碑額的篆法基礎上, 又以二李 (李斯、李陽冰) 為宗, 并以羊毫寫篆書, 吸收了隸書運筆筆法, 結體上, 上緊下松沉雄樸厚, 縱橫捭闔, 線條舒朗, 一改幾千年來篆書的玉筋體, 開創了篆書新風, 對后世影響很大。</p><p class="ql-block"> 三、篆書現狀</p><p class="ql-block"> 當今的書法潮流, 重外在形式, 重作品的表現。從態勢講, 其書法創作以“動勢”是主要格調, 所以在許多書法展覽中, 行草書占絕大優勢, 長撇大撩、龍飛蛇舞、收放擒縱、自由奔放, 追求書勢上的險絕, 點畫上的欹正, 以求得視覺上的刺激, 寫者盡興, 觀者痛快。所以在一些書法展覽中, 以“靜”勢為主的楷書, 隸書都數量很少, 篆書的命運就更不佳。</p><p class="ql-block"> 四、篆書應有的藝術價值</p><p class="ql-block"> 中國的一切文人藝術, 從來都是把學養放在首位。也就是說, 藝術家不僅要有精湛的藝術技巧和堅實的傳統功力, 也必須具有淵博的學識, 如果說多讀書是書法家必備的修養的話, 那么學習篆書者更應加倍讀書。學習大篆必須要懂得中國文字來源, 研究古代的鐘鼎金籀;學習小篆必須了解許慎的《說文解字》, 要知篆而通文義。</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凡有所成就的書法家, 都不是墨守一家, 而是廣采博取, 有些書法家雖然不擅長寫篆書, 但他們對篆書也是精心研究, 心中有數, 據《宣和書譜》所載, 王羲之初學衛夫人小楷雖有很大收獲, 但仍不能造微入妙, 其后見到李斯的小篆, 蔡邕的隸書, 從中受到啟發, 他將篆隸的神韻巧妙地融于楷書, 于是創造出千古絕響的書法佳作。</p><p class="ql-block"> 對顏真卿的楷書, 人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學習顏體的人也頗多, 有的臨寫顏體多年, 但收效不大, 有人學的形象但沒學到其神韻, 其實顏真卿也是從學篆籀分隸而起家的, 他把其他字體的精髓融會貫通, 揉進了楷書中, 所以學習書法不管攻寫哪種書體, 篆書不可不學。</p><p class="ql-block"> 所以, 篆書不管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 它在書法領域所占的主從位置以及學習篆書的普及程度, 很難趕上其他書體, 這是基于它已失去普遍實用功能所決定的。然而篆書的觀賞藝術功能,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提高, 文化素養和審判情趣的發展, 作為一朵書法藝術奇葩, 仍然得到人們的青睞, 篆書古樸莊重的特有藝術風格, 在書法領域中占有著得天獨厚重要位置, 也是其他書體所不能替代的。</p><p class="ql-block"> 篆書和其他書體一樣, 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體現時代精神。任何一種藝術都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而變革, 回答是肯定的。尤其篆書這種最古老、最原始的書體, 既要保持它古樸渾厚的風格和藝術特性, 又要體現出它新的藝術生命, 時代精神。這是很值得研究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要不斷從基礎理論的研究, 來揭示篆書創作上的發展規律、特征、流向、變革及發展趨勢, 以使篆書藝術賦予更新的藝術生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东县|
工布江达县|
永丰县|
灵丘县|
定州市|
竹山县|
云林县|
齐河县|
徐水县|
五河县|
略阳县|
乐安县|
河池市|
本溪|
广饶县|
罗甸县|
太仆寺旗|
南岸区|
镇安县|
冀州市|
高要市|
年辖:市辖区|
漳州市|
弥渡县|
新营市|
紫阳县|
深水埗区|
曲松县|
汉中市|
广灵县|
山丹县|
岚皋县|
黎平县|
丘北县|
赞皇县|
安远县|
宜阳县|
抚州市|
当涂县|
越西县|
铁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