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謹以此文紀念上甘嶺戰役勝利70周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張桂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資 圖片提供:鄧紅艷 鄧勇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攝影:歐陽 船長 方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8日,安源陽光明媚拍客群“致敬英雄--尋訪身邊最可愛的人”公益活動,尋訪了我們身邊第二位最可愛的人一93歲高齡的鄧凱老戰士。老人家不僅參加過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之戰,而且親歷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2022年是上甘嶺戰役70周年,這次走訪顯得更加有紀念意義。</p><p class="ql-block"> 周六上午九點,很多人也許仍窩在溫暖的被褥中,在享受周末的慵懶,陽光明媚拍客群小分隊一行五人,已各自從家中出發了。背著拍攝器械、提著畫框,迎著寒風,撐著雨傘,手捧鮮花,相約在萍鄉老電影院門口集合,心懷敬意來到了西門藕塘邊巷內鄧凱老人家中。</p><p class="ql-block"> 93歲的鄧凱老先生,腿腳雖然不是很利索。但身著一身部隊舊軍裝,感覺他仍然是一名精神抖擻的老戰士。看到我們的到來,全家非常高興。老人家接過鮮花之后,熱情握手、寒暄,把我們引進客廳。</p><p class="ql-block">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建的樓房,雖不是很寬敞,卻收拾得干凈整潔。走進客廳第一眼,便看到墻上掛著他和夫人于2007年拍攝的“金婚”彩色合影。對面墻上,是他在部隊一身戎裝、挺拔帥氣、年輕時的幾幅風采照片。不僅僅如此,他還有一本保存非常完整、珍藏了半個多世紀的寶貝相冊。一幀幀泛黃模糊的黑白相片,記錄著老人激情燃燒的青春與戰火紛飛的歲月。尤其是老人床上那平整得如“豆腐塊”般的被褥,處處都能感受到他內心深深的軍人情懷。</p> <p class="ql-block">鄧凱老先生,1929年2月出生于湖南長沙縣雙坪鄉(現改為黃興鎮)一個貧苦家庭。兩歲時他的父親被國民黨抓壯丁遠離家鄉,母親也因此精神失常。自幼孤苦伶仃,生活艱苦,是娭毑和嬸嬸把他拉扯帶大。戰火頻繁的舊中國,民不聊生,為了生存,6歲時他開始在地主家放牛,后來又做長工,勉強度日生存下來。19歲在長沙縣?梨鎮拜師學木工。1951年2月,積極響應新中國征兵號召報名參軍,編入醴陵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1團2連任戰士,后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6軍186師553團3營8連。在部隊里,勤奮工作,努力學習文化知識,1952年1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一年9月他隨中國人民志愿軍12軍31師93團1營3連1排3班,由遼寧通化進入朝鮮,入朝時被編入三棑九班擔任副班長,參加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p> <p class="ql-block">上甘嶺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在敵方飛機大炮瘋狂猛烈攻擊下,志愿軍人員傷亡巨大,彈藥幾乎消耗殆盡。為了保存實力,時任15軍軍長的秦基偉將軍下令,暫時放棄兩個表面陣地,所有前沿分隊退守坑道,以躲避敵軍炮火攻擊。志愿軍發明了“貓耳洞”防御工事,上級領導動員部隊大規模修筑坑道工事。這時鄧凱所屬的12軍31師93團工兵連也輪防被調派到上甘嶺修筑防御工事。因他參軍前做過幾年木工,技術嫻熟,在上甘嶺戰役坑道陣地戰中得心應手,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得到當時部隊領導的認可與表揚。</p><p class="ql-block"> 鄧凱老先生在回憶70年前親身經歷的上甘嶺戰役時,精神激奮,思路敏捷,長沙口音的語調很響亮。在他熱淚盈眶的眼里,似乎又一次出現了那慘烈的戰爭場面和戰友犧牲的場景,心情十分激動。時而興奮高昂、時而老淚渾濁、時而振臂高呼地回憶著:天天飛機大炮轟炸不停,戰友們也就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防御工事,挖“貓耳洞”,架木梁,坑道越挖越深,越挖越精。“能防,能打,能生活”的堅固“地下長城”防御工事,為上甘嶺戰役取得最后勝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p> <p class="ql-block">上甘嶺戰役戰斗激烈程度實屬罕見。戰斗中,敵我雙方反復爭奪陣地達59次,擊退敵人900多次沖鋒。最后,中國人民志愿軍守住了陣地,取得了勝利。</p><p class="ql-block"> 他作為工兵連3排9班副班長,以身作責勇挑重擔,工作中大膽管理班上老兵。當時他班上有部分老兵,很多年紀比他大,又打過多年仗,但在打坑道方面都很佩服他的修建技術,絕對服從并且主動配合他的工作。戰場上缺少挖掘工具,就運用木匠技能,用石頭、廢彈片制作挖掘工具,面對敵軍飛機日日夜夜的狂轟濫炸,勇敢無畏,并堅決執行上級命令,不停的挖掘和修補坑道,克服困難,一次又一次完成了上級領導下達的艱巨任務。當時志愿軍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相比,雙方武器彈藥衣食物資等各種條件差距懸殊。他說,在戰火紛飛的戰場,在冰天雪地的惡劣環境下,他們睡覺時身下墊的只有樹葉,茅草。即便這樣,作為副班長,他以自己的行為做出榜樣,時常把不多的茅草讓給戰士,以致于他到如今還是經常感到腿腳風濕疼痛難忍。</p><p class="ql-block"> 上甘嶺戰役,鄧凱老先生說他能幸存活下來,實屬幸運。當時作戰有嚴格保密的紀律規定,很多戰友名字都叫不出來,特別是領導名字都是以代號稱呼,他現在清晰記得名字的只有排長王硯田(上甘嶺戰役后榮獲“戰斗英雄”稱號)、劉胡德(工兵連連長),米玉坤(工兵連指導員)和戰友張貴生。他不停地念叨“′不知道我的這些戰友現在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我問他:“伯父,您做夢時會夢見您的戰友嗎?”</p><p class="ql-block"> 他又一次眼眶發紅,點點頭激動地說:“我活著,就是要做好黨交給我的工作,完成戰友們沒有做完的事情。這樣才對得起那些逝去的年輕戰友,才能讓他們安息。</p> <p class="ql-block">上甘嶺戰役結束之后,鄧凱老先生又隨部隊調防在朝鮮谷山、元山等地方挖掘坑道,修筑工事,執行各項戰斗保障任務,因為表現突出,多次受到上級領導的表揚。1954年5月隨抗美援朝部隊回國,先后隨部隊調防到浙江江山、金華,上海川沙,北京,安徽合肥,內蒙古張家口,江蘇蘇北地區(宿迀),四川綿陽、廣元等地進行國防施工建設,因工作突出,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1956年8月被授予少尉軍銜,1960年2月授予中尉軍銜并被部隊送到南京工程兵學校學習。1964年10月被授予上尉軍銜,1970年在安徽合肥,以省駐軍軍代表身份幫助地方政府針對當地派性武斗進行調解工作,1971年9月起擔任四川綿陽國防407廠軍代表,期間受到綿陽軍區領導嘉獎一次。在他天南地北多個省市忙于國防施工建設的這些年,他的妻子章喜秀帶著四個孩子也隨軍生活,工作學習在各個城市。他妻子勤勞聰慧,織衣做鞋弄飯炒菜樣樣在行,是個難得的賢內助。1976年3月,他以正營職干部級別身份轉業到江西萍鄉市建筑工程公司任副經理。以身作則,任勞任怨,低調做人,高調做事。1988年10月光榮退休之后,擔任公司退休支部書記一直工作到2000年</p> <p class="ql-block">安源陽光明媚拍客群小分隊成員,有幸聆聽了鄧凱老先生在抗美援朝戰爭,尤其是上甘嶺戰役親身經歷的感人故事,心里久久不能平靜。</p><p class="ql-block"> 歷史雖然遠去,但無數志愿軍戰士為了新中國,為了中華民族的尊嚴,他們沖在了保家衛國的第一線,用青春、用熱血、甚至用生命,譜寫了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采訪即將結束時,鄧凱老先生對下一代提出了幾點希望與要求。</p><p class="ql-block"> 他語重心長地說:“首先,年輕人要好好學習,學好本領。聽黨的話,跟黨走。干一行,愛一行。其次,一定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為社會為他人貢獻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鄧凱先生一生清正廉明,對黨無限忠誠,嚴于律己,寬厚待人,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生活節儉。他常常教育他的兒女要誠實為人,要踏實工作,要遵法守紀。</p><p class="ql-block"> 鄧凱老先生自豪地對我們說,他一生最大的榮耀就是:一、親身經歷了著名的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 ;二、他在部隊工作生活26年,有幸參加了1969年10月1日在北京舉行的“國慶”閱兵儀式,當時他雙手緊握沖鋒槍,走在整齊威風的方陣里,通過北京天安門廣場,接受了黨中央毛主席的檢閱。</p> <p class="ql-block">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向所有志愿軍老戰士,表示最誠摯的感謝和深深的敬意。著名漫畫家秋天先生,現場作畫,贈送給鄧凱老先生與他夫人以表敬意。我們衷心祝愿鄧凱老先生和他的夫人健康長壽,家庭幸福,盡享天倫之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2年1月8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神县|
舒城县|
乐业县|
平果县|
客服|
武穴市|
容城县|
连江县|
晋城|
宜黄县|
苏尼特左旗|
涪陵区|
马鞍山市|
翁牛特旗|
龙江县|
务川|
黔西|
石棉县|
乡宁县|
蒙自县|
奉新县|
定结县|
莱阳市|
疏附县|
凌云县|
红原县|
呼图壁县|
新泰市|
广南县|
论坛|
炎陵县|
木里|
嘉善县|
德江县|
历史|
青州市|
民权县|
合江县|
凤山市|
梓潼县|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