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人生而自由,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盧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幾天一直在讀毛姆的書。本來是只想讀<b>《月亮與六便士》</b>,但不知不覺卻把<b>《人性的枷鎖》、《刀鋒》、《面紗》</b>都讀完了。就想寫點啥,卻感覺世事紛亂沉不下心,就繼續讀《月亮與六便士》。昨天,讀到思特蘭克里特拋棄一切離開家,在巴黎饑寒交迫、病入膏肓之時,忽然想到《人性的枷鎖》里的菲利普,他心心念念執著于“去西班牙”,最終在離理想一步之遙的地方轉向,回身去擁抱婚姻生活,亦或是接受大眾生活軌跡,一種可望亦可及的安適生活。兩相比較,得之失之?安之亂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就說說《人性的枷鎖》這本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讀這本書是讀得翻江倒海。倒不是因為情節曲折,故事性強,心理描寫細膩傳神,這些元素它都沒有。相反,這部書缺少現代背景元素,寫法也缺乏現代感和鮮活性,有點冗長沉悶。這部含自傳體性質的小說,是英國作家威廉.薩姆賽特.毛姆的力作,出版于1915年,有濃濃的英倫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克服了最初的閱讀倦怠后,男主菲利普的成長經歷深深抓住了我。獲得、失去,或者獲得、丟棄,重復再重復。他走得不自知,我在上帝之眼里深深凝視并沉思,得焉失焉?這種成長的投射,過程中的追求、苦痛、絕望、對抗、掙扎映照著強烈的共性體會。而在許多人生節點上的選擇給我的沖擊卻是醍醐灌頂,所以我內心沖動著要寫出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讀完掩卷長思時,我感覺我的身上套滿了錚亮的枷鎖,堅固而無形。以前不自知,讀了這書卻是完全具象了起來。<b>這些無形的枷鎖在人的一生中始如緊箍咒,壓迫著你的腳步,修正著你的人生軌跡,如同掰道岔一樣,不管你想如何脫離軌道,始終固執地把你掰回來。</b>比如,不知不覺中成為了規范的人,成為千篇一律的他者,按照社會的模板塑形,然后這一生就成了和千千萬萬人一樣的標準答案。這樣的一生,適應者頗感舒適,不適者終至窒息。但無論如何,有一點非常清楚,每個人都將或多或少地戴著這些形形色色的枷鎖走完自己的一生。打破必承代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殘疾男孩菲利普的成長史,自卑,害羞,怯于溝通,生活窘迫,善意付出卻收獲不堪,構筑出他人生的層層枷鎖,束縛對夢想的追求。如果歸類菲利普人生三十年的成長經歷,宗教、事業、愛情在其成長路上設置了三重枷鎖,當然不止這三重。陷入、探尋、掙脫亦或接受,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歷練。內心的枷鎖和外在的枷鎖合力作用于人生,所以人活著,就是掙脫枷鎖和投進枷鎖的反復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或者反抗或者被馴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宗教枷鎖。</b>菲利普從小失去了父母,被當牧師的大伯收養,他天生跛足,生性敏感,受到校園霸凌。他虔誠地祈求上帝,渴望一覺醒來跛足痊愈,但是一切證明那不過是一廂情愿的想法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他因殘疾而生出對自身的不滿時,珀金斯校長的一段話點醒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如果你對自己的處境總是心存不滿,企圖反抗,那只會給你帶來更深的羞恥。你的悲慘遭遇只是上帝讓你背上的十字架,而之所以選擇由你來負擔,是因為你的肩膀比其他人都更強壯。這是上帝的好意,你應該樂在其中,不能把它視作悲傷的源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句話讓我醍醐灌頂。每個人都被賦予不同的特點,或者缺點,也可說是缺憾。如果把擁有的缺點當成自身的負擔,我們將始終被其束縛,而不能解脫。如果看成是應該經受的考驗,看成加諸特殊個體的磨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即轉換識之,人既可掙脫身為形獄,自生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浸潤在宗教氣息的環境里長大,很早就切身體會到宗教帶來的困惑,宗教并沒有拯救他,也沒有使身處的環境稍有改善。他漸漸認識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信仰是外部強加給他的,那完全是新的環境和榜樣所起的作用。他毫不猶豫地拋棄了童年時代的信仰,像脫掉他不再需要的斗篷一樣卸掉了捆綁在他身上的宗教枷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具有哲人思想的阿西爾尼的一段關于宗教的話,我在讀時,對“虔誠的信仰”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其實,信不信教全看性格,只要你有虔誠的品性,那么不管什么宗教你都會篤信不疑。可要是沒有的話,那硬生生塞到你腦子里的信仰沒多久就會消失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又一次的醍醐灌頂。對宗教的虔誠,并不是來自于對其內容的相信,對其經文的膜拜,而在于自身擁有“虔誠的品性”。這就能解釋那些真正的信徒,即使加之于超常的苦難,也能堅守住。還有一些人,以同樣的形式信奉著宗教,但因為缺失“虔誠的品性”,他們只是被自己所從事的宗教形式所迷惑,以為是信仰,其實只是行為藝術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一段也是菲利普長久尋找而不得的精神內涵,他在這里逐漸明朗了困擾自己內心的那些東西。那就是以強勁有力的內心力量,去接受這個世界的善惡美丑。不逃避、不消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結論,菲利普是經過多年的生活經歷得到的,上升到了哲學層次,也是他自身頓悟所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放棄了去牛津大學學神學那條看似美好的路,執意去了德國海德堡學德語。后來,果然,他再也沒有進入人生的“舒適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事業枷鎖。</b>人生的展開不是一帆風順的,菲利普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尋找、放棄、再尋找自己的道路。從德國海德堡的學習開始,他經歷了當會計學徒、當律師助理、學畫畫、學醫,后因投資股票失敗破產,到商場當導購員和做服裝設計,饑餓,露宿街頭。我眼見著他的路一直在下坡,如同氣球降落似的不可控,這是他自己的主動選擇,按他伯父的話說就是“總是半途而廢”。但最終他迫降了,停留在學醫上,這是他父親的職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能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定位的過程,這個過程滿含著尋找和挫敗,也有一蹶不振,但更多的人是在不斷的轉換中放逐了理想歸于平凡,如同海浪一波比一波低,最終歸于平靜。這未嘗不好,但心里總有隱隱的不甘。可是我們怎樣看待人的一生呢?又是怎樣來定義人的一生?欲望促其尋找,人性的不滿足又追求不斷變化,世俗的成功遙不可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離自己的目標如此之近。這個近,只有自己知道,那是跨過一座座山,走過許多條岔道,面臨無數次絕境才走到這里。終于如此之近,放棄的誘惑更加之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棄嗎?好多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為誘惑轉了向。不知不覺不自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讀這一段時,我忽然看清了目標是個什么東西,它是給人心上的一把無需現時打開的鎖。不需馬上兌現,因此遙遙無期。它與追求的距離就在于誘惑,理清了,就不會迷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愛情枷鎖。</b>菲利普成長中的三個女人。威爾金森小姐是他青澀時期的欲望體驗,他不愛她,但深陷欲望枷鎖,她是他男性意識的啟蒙,是成長必經的一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米爾德里德是他青年時期的一段虐戀。這是一段超長時間的愛戀,讓他飽受屈辱和折磨,讀得虐心。我一直不明白菲利普為什么會愛上米爾德里德,她庸俗不堪,愛錢不愛人,兩次淪為妓女,自己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塌糊涂。盡管米爾德里德一點都不愛菲利普,并且一直在利用他,他也清楚知道這一點。在米爾德里德一次次離開他,又在走投無路時回到他身邊,他一直無條件的接受著,包括撫養米爾德里德的私生子。只能這樣說,有時候我們只是被自己的內心綁架,獻祭于內心的祭壇,深陷泥淖不能自拔。最終他對米爾德里德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經認為我可以設法讓你愛上我,但現在我明白了,那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最終放下了這一段虐戀,從內心解鎖。但是一直沒有放下救助,米爾德里德在明白了無法再從內心得到他后,把他的家砸得一塌糊涂,然后一走了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米爾德里德從此再沒出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一段結束,我松了一口氣。我一直對人的內生力量不抱有過大的信心,我認為力量是某種磁場,當不期相遇的是正負極時,磁場會抵消。這種消磁力就是變種的無形枷鎖,需要一方消失或者另一方內生出數倍的力量來掙脫,否則就會墜入深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菲利普沖破重重枷鎖來到了薩莉這里。那么薩莉對于他又意味著什么?是他的力量還是又一重枷鎖?我心里交織著多重矛盾,既希望人生有一種長久跋涉后的停頓,又希望一直不要停,因為他想要的越來越近。但這畢竟是毛姆的第一部小說,也許他沒有想清楚一個人應該秉持怎樣的人生態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薩莉是平凡生活的象征而不是理想。她是這個世界大多數人向往的平穩人生,沒有好與不好,如同溫柔的陷阱。《<b>革命之路》</b>里,“去巴黎”是弗蘭克夫妻理想的象征,如同菲利普的“去西班牙”。人到中年的弗蘭克夫妻在中年現實的虛無面前,是重啟人生,還是繼續庸常?某種程度上是不是預示著菲利普們的未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遇見薩莉,是在菲利普真正饑餓,正處于饑寒交迫中。阿西爾尼一家平凡而溫暖的生活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關于和阿西爾尼一家在田間勞動的描寫,讓我感到從小說最初對貴族和中產階級生活的描述,逐漸轉到對勞動人民生活的贊美,這種轉變是脫胎換骨的,也是菲利普精神的脫胎換骨,更是毛姆發自骨子里對平凡而真實生活的贊美,是他賦予菲利普在人生這個階段,拋棄理想折返回歸的理論基礎。那些虛華奢侈的行而上的生活,是虛幻的、虛偽的、虛飾的,得出的結論是“人生是無意義的。”但到了鄉村,在田地里摘啤酒花,獲得的感知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沒有勞動,就沒有干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悟道是如此樸實、飽滿,而實實在在,這是他以前不曾感受到的。也是帶給讀這本書的我一種從未有的生活真實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菲利普的虛無感。特別得出的<b>“人生無意義”</b>,在真實的生活面前,賦予了新的內容,如同空空行囊里塞滿了各種物品。我已經感覺到勞動、強壯、陽光、青草的氣息帶來的生命的勃勃生機,看到了米勒的《拾穗者》,更想到的是,面對毛姆后面的作品《月亮與六便士》、《面紗》、《刀鋒》,他的這次停頓,是發自內心的認定為長久駐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的話,選擇什么樣的生活狀態是每個人的自由,如同菲利普最終的選擇。但毛姆在這本書里提出了一個悖論,大意是:生活無意義,所以要好好折騰。所以最終,那塊充滿懸念的波斯地毯意義何在?書中這樣寫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生活就像一條波斯地毯,雖說色彩斑斕,令人眼花繚亂,實質上卻毫無意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毫無意義。意義是賦予的,無論編織出如何精美的花紋,終究只是地毯而已。而我們面對的除了感知美,沒有其他。如同人生如此荒謬,所以我們要好好過一生。這就是“向死而生”的含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終究在無意義的基礎上有了新一層的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姆甘心嗎?枷鎖雖無形,終究會顯露出來,所以他終究還是要掙脫枷鎖,向著思特蘭克里特,向著沃爾特,向著拉里走去,完成永恒的從六便士到月亮的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提示:原創文字,嚴禁盜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感恩閱讀,歡迎點評,支持原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圖片、音樂來自網絡,感謝提供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口县|
岳普湖县|
化德县|
湟中县|
左贡县|
临武县|
高清|
辽源市|
金阳县|
密山市|
房产|
马关县|
澄江县|
东光县|
林周县|
阳泉市|
宣恩县|
藁城市|
乌兰察布市|
龙江县|
丹巴县|
永寿县|
华池县|
北宁市|
齐齐哈尔市|
伊川县|
瓮安县|
湟中县|
泾阳县|
临夏市|
察雅县|
阿坝县|
珠海市|
柞水县|
陇西县|
贡觉县|
大邑县|
府谷县|
汕头市|
宁阳县|
平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