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22年8月1日,《長沙老兵》雜志舉行首發式,其中發表了我撰寫的《64歲的新兵》一文,簡要記述了中國科學院李崇銀院士在花甲之年毅然攜筆從戎、為軍隊氣象水文事業發展做貢獻的事跡。此前,我花了兩年時間完成了這部38萬字的著名大氣科學家《李崇銀傳》,初稿已交出版社,估計今年下半年出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就將這篇文章全文刊發,向英雄的八一建軍節致敬!</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4年10月,經中央軍委特批,國際著名大氣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李崇銀研究員特招入伍,成為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原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的一名教授。這一年,李崇銀已64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入伍十多年來,李崇銀院士以戰略科學家的遠見卓識和領軍人的使命擔當,積極為國家、軍隊和學院氣象水文事業貢獻智慧力量,在學院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被譽為“全軍氣象水文系統的一面旗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0年4月,李崇銀出生在四川省達縣(今達州市通川區)一個貧苦農民家里。他兩歲喪父,全靠母親含辛撫養,在十分艱難的情況下讀完了小學和中學。1956年,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對正在讀高中的李崇銀震動很大,從此他暗自立下“將來當科學家”的遠大志向。1958年8月,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天氣氣候專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學院創建的一所研究型大學,實施“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校方針,各系主任全部由中國科學院各學科帶頭人兼任,馬大猷、貝時璋、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九章、葉篤正等一批國內最有聲望的科學家親自登臺授課,及時把最新科技成就和前沿課題傳授給學生,使得李崇銀一進校門就有機會聆聽眾多名師的教誨和熏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年的大學教育,為他打下扎實的科學理論和專業知識基礎,培養了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特別是中國科技大學“紅專并進、理實交融”的優良校風,厚基礎寬專業的辦學理念,以及眾多名師的言傳身教,對他的人生產生了深遠影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3年8月,李崇銀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開始學術科研實踐,先后參加了平流層臭氧、東南亞和南亞大氣環流和天氣、我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氣象保障、我國第一個數值天氣預報自動化系統、我國最早的氣象衛星探索等課題研究。這些豐富的科研實踐,使他受到多方面鍛煉,科研和組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0年6月,40歲的李崇銀被公派到美國伊利諾依斯大學作了一年訪問學者,合作開展臺風動力學研究。回國后,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他開始在大氣科學前沿領域奮力攀登,不僅研究大氣環流和天氣氣候變化的新現象、新事實,而且利用近代數學、物理方法把這些現象上升為理論,并應用數值模擬來證明所提出的理論,在熱帶氣象學、大氣低頻振蕩及其動力學、ENSO循環動力學等前沿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為中國和國際動力氣象學、氣候動力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衛星紅外遙測大氣濕度、臺風動力學及亞洲季風等科學領域,他也做出了一系列有影響的重要研究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截至2020年底,李崇銀單獨及與他人合作出版論著21部,發表科學論文481篇,培養了84名博士和碩士,60余次受邀出國訪問和學術交流,受聘擔任國內7所大學兼職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榮譽教授,多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氣象學會大氣科學基礎研究成果獎一等獎等獎勵。1987年底他破格晉升為研究員,1993年擔任博士生導師,2001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崇銀院士高超的學術造詣得到了國內外氣象學界的充分肯定和信任,先后受聘擔任國際動力氣象學委員會委員,國際季風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氣候變化及可預報性研究計劃科學指導組成員,國際氣候委員會委員等;先后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環流和地球流體力學研究室主任,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大氣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學會動力氣象學委員會主任,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秘書長,世界氣候研究計劃中國委員會主席,中國氣象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軍隊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紅四方面軍曾在李崇銀的家鄉建立過根據地,有數萬名同鄉加入了紅軍,紅色基因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就扎下了根。高中畢業后他曾參加了空軍招飛,因身體原因與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失之交臂。21世紀初他參加了幾次大氣、空間、海洋等與國防有關的科研任務后,深切感到這些科學與國家安全聯系十分緊密,在打贏未來高科技戰爭中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素有家國情懷的科學家,他想自己對大氣和海洋科學都有所研究,應該為軍隊建設多做些貢獻。于是,他不顧年過花甲,決心加入人民軍隊行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來到氣象學院后,李崇銀院士肩負著推動學科專業發展、提升教學科研水平及帶動培養年輕教師的重大責任。經過深入調研思考,不久他向學院黨委提交了《關于學院建設方針的建議書》,內容涉及學科建設、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等方方面面,既有宏觀建設思路,又有明確的建設重點、建設目標和具體措施,得到學院黨委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有效落實,學院先后與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學會和有關高校聯合承辦了數十個學術會議,邀請近百名國內外學者來院講學,多名年輕教員赴國外深造,承擔的科研任務越來越多,學術氛圍越來越濃,教學科研屢創佳績,學院建設駛入快車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為了有效改善學院科研條件,經過李崇銀院士一年多的頑強努力,每秒運行10萬億次的“銀河”超級計算機系統落戶學院,解決了師生對高性能計算的急需。2008年9月,他經深入調研論證,又向上級遞交了“關于開展《高分辨數值天氣預報方法研究》的申請報告”,被批準立項。他還幫助學院爭取到“氣象衛星遙感應用實驗室”和“大氣綜合探測實驗室”等科研條件建設重點項目。此后幾年,他積極支持和促進學院論證,經上級批準組建了5個全軍研究中心,帶領相關人員一次性申報成功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與南京大學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聯合創建了“協同創新中心”,實現了學院學科建設的跨越式發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原總參有關領導說:“李崇銀不僅是氣象學院的院士,也是我們整個軍隊氣象系統的院士。”十多年來,李崇銀院士高度關注國家和軍隊氣象水文事業建設發展,以戰略科學家的遠見卓識,積極為國家和軍隊氣象水文事業謀篇布局,十多次向上級遞交了關于加強氣象、海洋、空間、水文、衛星等方面研究和建設的建議書,絕大多數得到落實。在此期間,他組織專家完成了多個氣象水文技術領域發展戰略規劃,多次組織召開“氣象水文高層論壇”等學術會議,多次參加國家和軍隊有關重大科研專項和項目的立項論證,為推動我國和我軍氣象水文事業的發展進步做出重大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崇銀院士始終胸懷祖國,時常告誡學生大氣科研一定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為國家、軍隊現代化事業和人民群眾服務。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待學生,他都以“踏踏實實研究、老老實實做人”要求,堅決反對吹牛浮夸、弄虛作假和溜噓拍馬。他專業基礎扎實,學術視野寬廣,總是站在戰略高度把握整個氣象領域的發展方向,及時捕捉和跟蹤國際學術前沿,具有很強的戰略思維和創新能力。他不僅能勇敢面對各種挑戰,還在各個不同領域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對已有的結果和權威人士的論點要敢于說不,對現有的研究和結論要敢于提出問題、提出創新見解”是他研究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他繼承了川人特別能吃苦的優良傳統,幾十年如一日刻苦鉆研,是有名的高產專家和“快筆頭”。他用半個多世紀在科學道路上的頑強拼搏再一次完美詮釋了馬克思“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明的頂點”的至理名言。他謙虛謹慎、艱苦樸素、勇于進取、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師生樹立了鮮明的示范導向,展現出老一輩科學家崇高的精神風范,贏得了國內外氣象學界廣泛的尊敬和愛戴。</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尔夫|
葫芦岛市|
石屏县|
武穴市|
酒泉市|
江山市|
仙游县|
色达县|
顺平县|
灵川县|
衡南县|
安仁县|
绵阳市|
土默特左旗|
蓬溪县|
大宁县|
清苑县|
绵竹市|
廊坊市|
烟台市|
同心县|
黎城县|
囊谦县|
噶尔县|
巴林左旗|
邢台市|
建平县|
古交市|
姜堰市|
纳雍县|
博客|
扶绥县|
林西县|
高雄县|
廊坊市|
天水市|
雷山县|
石林|
墨竹工卡县|
明光市|
贡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