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人生若只如初見一一五十年后再訪麗水

揚子船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9年2月我們來自東至縣的這批新兵,從安慶乘東方紅6號大輪,順長江而下,經過40多個小時的顛簸到達中國最大城市上海,爾后坐火車到金華,再乘部隊軍用卡車直達部隊營地一一麗水。團部駐麗水軍分區大院。司政后機關分布于兩邊兩個三層樓房里,我們警通排住大院靠山邊的一排矮房子里,警衛一班、二班和通信班由東向西一字兒排開,電話班與總機房挨著靠西邊。當時的排長是廣東人叫盤業倫,實際上他已經確定轉業,后由徐友法任排長,徐排長不久又調走了,由黃銀橋(當時在地方從事"三支兩軍"工作)任警通排長。黃排長工作抓得緊,每天帶領我們出操、訓練、學習、整理內務等。我們新兵剛到部隊,一切都從零開始,聽班長的話,向老兵學習。在新兵期間,印像最深刻的是這么幾件事,一是夜間緊急集合,夜間緊急集合是聽到緊急哨音后,在不開燈的情況下,迅速穿戴整齊,打好背包,背好槍,全班集合完畢??茨膫€班快。最快的也就三分鐘左右。全排集合完畢后還要岀去跑一圈,檢查背包打得好不好,如果背包沒有打好,途中就要散掉。因為戰備需要,我們每個星期都要進行夜間緊急集合的訓練。記得有一次一個晚上搞了兩次緊集合。因為經常要進行夜間緊急集合,所以我們睡覺前都把衣褲、鞋、帽、腰帶有序疊放在床邊,一但聽到緊急集合的哨音,就以最快的速度穿戴整齊,完成系列準備工作后,又以最快的速度沖出宿舍,到集合地點集合。記得第一次搞緊急集合時,我們這幫新兵摸不著頭腦,稀里嘩啦一陣忙亂,有的人扣子也扣斜了,襪子也找不到了,鞋子也被踢到別的地方去了,怎么也摸不著,有個新同志哭喪著臉報告班長:我的鞋找不著了。班長趕緊過來幫忙。有人因為摸黑打不起背包,就胡亂一捆拎在手上,有的人帽子也戴歪了,什么樣奇葩的事都有。經歷過幾次緊急集合后就好很多。我們白天練,晩上練,終于能趕上老兵了,能為班里爭取榮譽是我們新兵的驕傲。二是夜間尋找指揮所。夜間尋找指揮所是電話班和通信班的共同課目。我們警通排宿舍后面山上有很多墳墓,尋找指揮所的中間站點經常設在這些墳墓旁,周圍漆黑一片,而且是用綠色燈光作為站點的標志,因為是單兵行動,大多數新兵心中還是有些緊張,有時還故意在不遠的地方設置一個老兵,學一些怪異的叫聲,真叫人有點毛骨悚然。其實這是在鍛練新兵的膽量。也是為了適應夜戰的要求,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情況下完成通信聯絡任務。三是整理內務。我們這些新兵大都十七八歲,在老家時從來都不疊被子,家務活都是父母代勞。來到部隊,一切都要自己動手,洗理衣襪鞋帽就是我們生活的一個起點,還有整理內務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疊被子,在班長和老兵的帶領下,每天都要反復疊被子,直到滿意為止,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們也能把被子疊成豆腐塊了。其他如毛巾、水杯、牙膏、牙刷、肥皂、臉盆都要因地制宜有序擺放,排列整齊,橫看直看都是一條線,毛巾掛在靠墻拉直的電線上,毛巾與毛巾之間的距離必須相等,內務的整齊劃一必須全天一個樣。通過一段時間的磨練,自我感覺也有點象老兵了,內心里有一點點小小的成就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旅游使我們有機會再次來麗水。我們到達麗水軍分區大院(原四團團部,后改為軍分區八一賓館)時已經傍晚7點多鐘了。據當地人說,這房子要拆了,所以大門緊閉,小門緊鎖。我站在門外,借助夕陽余暉對著大門上方空隙處拍了幾張照片,一張是原三樓應該是宣傳股的辦公室,還有一張是在透過小門門縫拍的原警通排的宿舍的一角,再就是現八一賓館大門門樓。透過門縫看進去,我們警通排原簡陋食堂早就無影無蹤了,原來旁邊還有一棵梨樹也沒影了,記得天晴時我們就在梨樹下吃飯,梨花的香味陪伴我們,風吹梨花花瓣有時會落在我們的飯碗里,雖然沒有桌子也沒有櫈子,就是蹲在地上,那飯吃得可香了。這已經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如今,我站在大院門口,這些往事卻歷歷在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張照片是透過小門門縫拍的我們警通排營房的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麗水中學(后改名處州中學)與我們四團團部也有兩個月的緣分。那年大概是軍分區要用他們自己的房子,我們團部只好搬出來,剛好麗水中學放暑假,我們團部就臨時搬到麗水中學暫駐約兩個月。團部機關進駐教學大樓,我們班電話(30門交換機)總機房也一起搬進教學樓,那時戰備緊張,主要是珍寶島事件后對蘇聯修正主義侵略我國領土并在我國邊境線上存兵百萬,保持高度警惕。"提高警惕,保衛祖國,準備打仗"的口號全國各地比比皆是。我們電話班24小時值班,保證有線通信暢通無阻。我們直屬機構都住進學校教室,因為我們電話班人數多器材也多,住了一間大教室。七、八兩月是夏天最熱的季節,我們住的教室卻蠻陰涼,一是因為房子年久,二是住一樓,三是教室周圍樹木高大而且環繞。幫我們過了一個比較涼爽的夏天。至今記憶猶新。駐在麗水中學時,我們還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游泳訓練,訓練開始前,司令部楊健參謀長給我們直屬隊作了動員講話。楊參謀長講話開門見山。他說,游泳要避開女人,因為地方的大姑娘小媳婦都會到甌江游泳,你們訓練要離她們遠一點,短褲要穿黃色的,白短褲下水后就全濕了,沾在身上下面就漆黑一片,萬一碰到女人就不好看了(說到這里逗得大家轟堂大笑)。不要笑。楊參謀長一本正經的說,洗澡避女人這是紀律任何人不能違犯。接著楊參謀長還強調游泳安全的重要性,等等。以后我們每天下午都去甌江進行游泳訓練,按照楊參謀長的要求,我們選了一個離地方游泳人群比較遠的地方作訓練場。但是還是能看到他們在水中的游泳戲嬉,有時候還玩得激情四射。有一次我們正在江中進行游泳訓練,幾個大膽姑娘穿著泳衣跑過來看我們游泳訓練,這下可把我們領導驚著了,要想避也避不開了,只好下令:向后轉,繼續游。她們看到我們這樣一個個都笑彎了腰。一些頑皮的家伙雖然背對著姑娘們那碩長的身材,嫚妙的曲線,白嫩的肌膚,笑厭如花的臉龐,還是忍不住偷偷回頭瞄上一眼。還不會游泳的人學習游泳時那種拙笨的動作,也逗得她們哈哈大笑,銀鈴般的笑聲隨風飄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麗水中學有個很大操場,學生放假,操場空無一人,我們每天隊列訓練、投彈訓練,岀操都在這里進行。一天上午我們班在操場練投彈,隔壁班有個小個子練了好久就是投不到30米(30米及格),于是他就悄悄地問我,你怎么就能投那么遠?我跟他說,小時候我經常在河邊甩石頭,甩多了就越甩越遠。我用分節動作給他講了助跑、蹬腿、轉身、手榴彈出手時瞬間的爆發力的過程。他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終于達標。一些同志為了取得好成績,手臂都練腫了。那個年代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爭先恐后的年代。我們電話班除了要參加警通排的步兵共同科目的訓練,更多的是我們有線通信的專業訓練。專業訓練主要是野戰1000米單兵架線。一拐線4公斤,兩拐線1000米,再背一只電話機(約1.5公斤),還要背一支半自動步槍(3.75公斤),總攜帶13公斤,穿河溝、越山崗、過馬路,徒手爬桿,攀樹,架線到達目的地后再開設電話站。這是對技術、體力、毅力的極大的考驗。我們每天都在公路兩邊練習收放線,那時的公路基本都是砂子路面,汽車一過塵土飛揚,幾個小時下來,我們都變成了"灰人"。放線時還比較輕松點,收線是又苦又累又費勁,因為收線是線拐越收越重,中間不能停下來,所以收到后面只好兩手互換操作,直到一拐線收完為止。越到后面體力透支越嚴重,體力比較弱的同志只能咬牙堅持。兩拐線收完,人都累癱了。在最艱苦的那段時間里,吃過晚飯,心里早就想,怎么還不吹息燈號呢,終于息燈號吹響了,大家倒頭就睡,直到起床號響。新的一天又開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們坐著迪士到達麗水中學(處州中學)已經是華燈初上,經與學校門衛商量,門衛請來校領導,我們說明來意,校方同意我們進校重訪舊址,并陪同我們一起參觀并介紹實際情況。原來是原址上重建了新的教學大樓和各種設施,舊校舍只保留了兩幢二層小樓。這兩幢小樓還是過去的模樣,由于建筑質量好,50余年過去了,華彩依然。我問校領導,為什么這兩幢小樓沒有拆?回答說:作為學校歷史保留了下來。新大樓很漂亮,燈火輝煌,學生們正在溫習功課。走到學校西邊,看見學校大操場,原來的操場與校園是由院墻隔開的,學生上體育課等重大活動要走出校大門外向左轉彎才能到達操場的。校領導說:建新的教學樓以后,我們把操場全包到校園里面了,這樣也方便些。我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從校園參觀岀來,我遙想了一下當年的情景,原校園大門外就是農田,農田里水稻綠油油的一片,有些早稻早熟品種已經在收割,中稻長勢喜人,農民在田里勞動熱火朝天,田埂上插了許多面紅旗。操場邊上就是農村農民農舍,不遠處就是電池廠,還有麗水火柴廠等等。一片生機盈然??扇缃襁@里被大高樓大廈所覆蓋,筆直的馬路縱橫交錯,形成繁華的街區,車流滾滾,人群川流不息,華燈異彩照亮天空,比五十多年前我們第一次踏進大上海沒有兩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解放后,三巖寺便成了部隊的駐地。因此理所當然的成為我們團部第三個駐地。房子雖然老舊,但建造質量尚好,青磚灰瓦,白灰嵌線,走廊上的木柱都是用紅色油漆漆過的,雖然有些年頭,但不顯陳舊,用濕布一擦,還油光锃亮。大家都感到很滿意。團部首長和司政后機關和我們直屬隊都駐在一起。團部駐三巖寺期間戰備更緊張,當時有個一號通令(后來才知道這個通令是林彪簽發的,毛主席不知道)下發,部隊就更緊張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備戰備荒為人民。"為了加強戰備,還挖了防空洞,可以藏幾個人,實際上是貓耳洞。部隊晝夜值班,我們電話總機室也是24小時值班。當時的感覺就是蘇修很快就要打進來似的。部隊還組織大家學習一些簡單的俄語,我們也時刻準備打仗。部隊工作雖然緊張,但業余時間我們也沒閑著,身在三巖寺總想把它看過究竟。一個星期天,我約好兩個戰友一起參觀三巖寺風光,雖然名為三巖寺,三巖尚存,寺廟早在國民黨敗退臺灣時,一把火把有800余年歷史的寺廟化為灰燼。經過多方打聽,才知道三巖寺一些來歷。三巖寺離麗水城區西面約一公里左右,寺依三巖,因此得名。中巖有洞叫白云洞,上有飛瀑傾瀉而下,擊石水珠四濺如雨,稱"雨崖",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邑的題字石刻。"雨"徑1.25米,"崖"字徑約1.5米,石刻年代最早,藝術價值最高。左巖有洞叫清虛洞,洞如半月,很有詩意。右巖有洞叫朝?,有暗泉流出,鑿石為池,曰丹泉。三巖前后還有石華岸、珠巖等勝景。據歷史記載,北宋紹圣三年,時任處州知府劉涇游到三巖,寫了首游三巖的詩,贊美三巖的古幽風靈。北宋末年,當地百姓為了紀念本縣縣令江安止的功德,在三巖這個幽靜通靈的地方建立一座壽圣寺,后改名為廣福寺,再后來又有佛教寺院,逐漸香火旺盛,文人墨客吟詩作對,題詞石刻逐漸增多,眾多詩詞中數處州本地詩人姜特立所作七律最膾炙人口:一見便非凡世界,恍然兜率化成宮。未分混沌天無巧,已鑿(谷含)谷牙鬼有功。百日飛泉晴亦雨,四時陰穴夜吹風。莫將俗駕污仙境,明月紅塵在眼中。三巖寺的美景和名人名言名詩石刻藝術組成的古典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綜合效應影響越來越大,香火愈來愈旺,以自然景觀和寺院為中心的文化藝術發展使三巖寺的知名度聲越來越廣。清代處州知府劉廷璣重修了三巖寺,還增建了鳴玉堂、冰雪亭。直到抗日戰爭初期,三巖寺風釆依然。1934年,民國行政院院長孫科來到三巖寺,捐資修建一座六角亭,名為"水雪亭",為三巖寺增色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當我們乘坐出租車來到三巖寺已是傍晚7時左右。記得當年離開三巖寺駐地時是沒有寺廟的,再訪三巖寺時,卻是一座恢宏壯觀肅穆的寺廟矗立在我們面前,三巖寺周圍都是樓房建筑物林立,只有寺院旁的幾棵古樟樹還是我熟悉的樣子,只是長高長粗了很多亭亭如華蓋,為三巖寺增添幾分清幽靜謐之感。我們當年住過房屋早已不復存在,原來緊挨我們駐地就是一片片農田,現在都蓋起高樓大廈,原來穿農田而過沙子馬路,變成了一條筆直的寬闊的水泥街道?;叵氘斈?,我們團駐軍麗水,是為了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執行"三支兩軍"任務,支持地方經濟建設,農忙時節我們幫助割稻、收麥,遇有自然災害時,抗災救災,我們都親自參加歐江大橋建設最緊張的階段,最緊張時刻24小時不停工……五十余年過去了,我們都已年過古稀,看見麗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打心底高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通濟堰建于南朝蕭梁天監4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了,是浙江最古老的水利工程。2014年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整個工程包括碑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貴資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麗水市地處浙江西南山區,山清水秀,古堰畫鄉就座落在碧湖鎮和大港頭之間,"古堰"首先表明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里有建于公元505年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濟堰,有古街古村古埠頭,古樟樹群,自然純樸江南古鄉古鎮風情迎面而來。我們來到大港頭鎮(我們團七連駐地),很遠就看了鎮口一棵大樟樹,走近一看這棵樟樹齡有1300年了,往上推算這棵大樹生在唐朝末年。仍然蒼翠生機盎然,亭亭如華蓋,是這座千年古鎮的特別的風采。來到鎮頭迎面就是一座涼亭,涼亭兩邊各有一株古樟,樹齡應該有600年左右。因此取名"雙蔭亭"。走進雙蔭亭就看這條古街的繁華,各種彩色廣告和五花八門的門牌猶如一股熱浪撲面而來,由于正值盛夏,天氣炎熱,街道只有稀疏的人群,大部分都是外地游客,我們一干人的來到頓時讓這條古老街道熱鬧起來,店鋪里的營業員紛紛起身熱情招呼我們,一幅廣告上寫著:梨膏糖、黑橘子、老姜糖、炒海苔、歐江果、芡實糕等等。我們一邊問價格,一邊看品色,物美價廉,只是我們剛剛吃過午飯,沒有一點食欲。一家叫"臨溪觀雨"店里擺滿青磁商品,有各種形狀花瓶、大小不一的茶杯,不一而足,令人眼花繚亂。走出店外,一塊招牌映入眼簾:渡口客棧。客棧這個名稱現時很少看到,只是在古書中才能找到。這也是一種恢復傳統產業文化。旁邊還有一家名為"臨溪魚舘"。聽說甌江魚頭非常鮮美,正說話間,一股魚的鮮香味從后廚飄過來,勾起我們胃口,只是我們在參觀途中,沒有機會享受美味。走過古街我們來到江邊,江水有些混濁,當地人說,前兩天下大雨,山水把歐江攪混了,遠處有幾只帆船揚帆起航,勁風鼓起白帆,小船逆流而上,幾只帆船似乎在比拼誰能快速前進,一邊扯帆,一邊使勁劃槳,遠處的藍天白云,近處的岸邊古樟、翠竹、蘆葦和一些茂密不知名的植物在風中搖曳,似乎在為帆船鼓勁,我們在風中隱約聽到船工號子聲。江邊的古碼頭有一些熙熙攘攘的人群在白色的沙灘上嬉戲,享受著休閑的快樂,幾個當地老年人腰間掛著小魚簍,手上掰著一張魚網不時地放在水里,不一會兒又用繩子吊起,網中有小魚蝦他們就熟練地裝入魚簍中,這種小魚蝦特別鮮美,我小時候也曾撈過,我媽烹調技術好,燒起來的味道特別鮮,至今回憶起來,仍然流涎。江邊不遠還有一群孩子在游泳,互相打水仗異常激烈,跟我們小時候在秋浦河里打水仗一樣,互相對攻,水花飛濺,把人逼得透不過氣來,累了自然歇火。這就是古堰畫鄉一幅流動的油畫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棵古樟樹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歷史了,向上推算應該長于隋末唐初,站在這棵香樟樹下,看到甌江悠悠奔騰不息的流水,古堰畫鄉的誕生又是一種必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清晨,我來到甌江江邊的綠道,這既是綠道又是護城大壩,記得當年來到麗水的時候,是沒有大壩的,出了南門就直接到了甌江江邊,特別是夏天游泳特別方便,從駐地到江邊大約15分鐘左右就到。但是,上游若下暴雨,麗水就容易形成洪水,大暴雨洪水就要進城。記得當年洪水就進過城,洪水不大,且很快退去。現在沿著江邊和城市周圍建成了大壩,城市安全了而且也更美了。歐江早就建了新的大橋,連貫南北,對麗水市的經濟建設起了重要作用。綠道上早鍛練的人們不少,有的跑步,有的走路,有的在寬闊的地方打太極拳、有的舞劍,有的跳舞,……站在綠道上向歐江對岸看,有層層疊疊的青山次第向天邊延伸,近處青綠可辨,遠處蒼翠模糊不清,山間有一層薄薄的云霧,彌漫飄渺,游移不定,晨曦微露,東邊一片彩霞,倒映江中,江水形成的漣漪把彩霞揉成了碎片,輕晃而搖動著藍色的天空,把天地間彌合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向城內看,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街道縱橫交錯,車流人流都各自奔向遠方,街道兩旁的行道樹靜靜地守護著人們的清涼,并給這座城市帶來勃勃生機。一排排私人小店都早早的開張了,各色商品琳瑯滿目,擺滿了貨架,五顏六色,吸人眼球。小吃一條街,早點攤熱鬧非常,各色早點應有盡有,傳統食品大餅油條占據了一定位置,油條大餅的香味特別誘人,攤邊排起了長隊。做包子的小店里也飄起了陣陣鮮香,近些年豆腐香辣的味的包子掀起了一陣風潮,是喜歡吃素人群最佳選擇。雖然有些洋食品風摩一時,但中國的老百姓還是喜歡本土食品文化,吃著放心也舒心。煮著粽子的鍋里冒著熱氣,散發粽香,一只粽子,一杯豆漿5元,經濟實惠。炆著茶葉蛋的鋼筋鍋里散發濃濃的混合的香味,聞聞味道就食欲大開,早點搭配其他食品也合適。這是市場經濟帶來的好處。走過小吃一條街,又來到水果一條街,這里的水果真是多,一問有一些水果是進口的。鳳梨是臺灣的,香蕉是菲律賓的,當然國產的也有,海南的,一問價格比前幾年要貴好多,那粉紅的桃子又大又好看,攤主介紹說:味道很甜哦。一問價格8元一斤,有點貴。我們部隊駐麗水時,想買好一點的水果不太容易?;蛟S這就是市場的力量。一看手機上的時間已經7點半了,旅游團集合上車的時間快到了,我們抓緊時間往回走。再見,麗水!有生之年或許我們還會再來!</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阡县| 盐山县| 涡阳县| 漯河市| 泗阳县| 马鞍山市| 莱西市| 民丰县| 莲花县| 克山县| 舟曲县| 闸北区| 宽城| 明溪县| 武隆县| 肃南| 广东省| 武功县| 长海县| 金门县| 肇州县| 广宗县| 安徽省| 监利县| 玉溪市| 和田县| 晋宁县| 景宁| 久治县| 海伦市| 新源县| 迁安市| 交口县| 延庆县| 邵阳市| 汝城县| 万载县| 琼海市| 光泽县| 仙居县| 龙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