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各家各戶都比較窮,燒火做飯買不起煤,又沒有現在的電飯煲、電磁爐、空調等家用電器,柴禾是農村家家戶戶取暖燒飯的主要燃料,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只要去地里干活或外出,回來時都忘不了拾點柴禾。小的時候,經常聽媽媽嘮叨,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做飯時少一根柴禾飯也熟不了。正因為在那個年代把柴禾看得比較金貴,在我的童年時期才有了一個特殊的經歷一一拾柴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在每逢麥收、秋收季節,農民們苦于沒法處理地里的麥秸、玉米桿、紅薯秧、棉花桿、高梁桿、谷子秸稈等柴禾,在網上、抖音上罵專家、怨政府,部分村民有的甚至冒著焚燒秸稈被抓、被罰、被拘留的危險也要焚燒,我會由衷地感到秸稈燒的有點可惜,要是在過去這些都是燒火的好東西。現在我走到哪里每當看到了路邊的枯樹枝沒人撿、地里的玉米茬子(玉米秸桿根)沒人挖、樹下的葉子厚厚一層沒人摟等,都能聯想到小時候拾柴禾的情景,心想當時要有這么多柴禾該有多好呢,家里能省多少煤。這種小時候的情懷經常在腦海里閃爍,那種記憶不會隨著時間而忘記,而是越來越深刻越想越有趣。</p> <p class="ql-block">我從記事起就有拾柴禾這件事情,那時候年齡小又沒什么事干,生產隊的活又干不了,就是拾柴禾或拾糞,這也是我能為家里做的一點貢獻吧!上小學時,每到星期天就挎一個籃子(柳條編的),邀上鄰居小伙伴(鄰居同齡小伙伴付明香、付張成、付明柱等),在村里上川公路兩側楊樹下邊一根一根撿樹上掉下來的樹枝,提著籃子一直走一直拾,有時從村邊撿到大塊地上邊鄰村趙莊地界有三、四公里,還撿不滿籃子,就要想把籃撿滿,就爬到樹上撇干樹枝。</p><p class="ql-block">我從小就笨不會爬樹,小伙伴可以,只見他脫了鞋子,緊緊褲腰帶,手上吐上唾沫,雙手抱緊樹干,兩腳張開,靠雙腳內側左右踏住樹皮,身體一竄一竄,蹭、蹭幾下就到了樹上,抓住樹桿搖愰干樹枝就嘩啦啦掉下來了,我在樹下拾樹枝,一根一根撇成籃子口長短,裝進籃子里;對稍微粗一些的樹枝,要把樹枝一端戳在地上,一腳踏在樹枝中間,一手握住另一端使勁折就斷了,可以依次折成幾段;對較粗的樹枝也可借助周邊的樹杈樹根,利用杠桿的原理折成數段放進籃子里,如果對粗一點的樹技弄不斷,又放不到籃子里,就用繩子幫好背在房膀上,拾滿后背著柴禾提著籃子兩個人結伴又說又笑,又跑又跳又唱,高高興興的回家了,回家后手被繩子勒的都腫了,肩膀也勒出了一道血痕,媽媽見到后再表揚幾句就高興的不知怎么好了。</p><p class="ql-block">拾柴禾我們村里沒有大面積的樹林,地頭、堰邊、山坡上只有零星的核桃樹、柿樹、花椒樹、軟棗(黑棗)樹、柳樹、楊樹等,去的最多的地方村東南頭的南墳上、村西邊的后西坡、村南邊的蛟里頭山坡上,還有村東南邊的流水路溝的等地方,村邊的所有地方都轉遍了,每塊地、每顆樹、每個山溝、每個山坡都記憶猶新,都有不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秋末冬初時節,是拾柴禾的最好季節,家家戶戶都要到處拾柴禾,村里的孩子們也不吃閑飯,總是結伴提著籃子、拿著繩子筢子、腰里別著鐮刀到村外的田野里拾柴禾。秋收后的野地里一片空曠,田地里瑟瑟的涼風吹過臉旁,己經有了陣陣寒意。莊稼地里牲口能吃的秸稈生產隊己清理干凈,地里剩下的也只有玉米葉片和碎秸稈,稀稀疏疏地散落在地里,東一片西一片,用筢子一點一點一片一片的摟,一堆一堆的放在地里,最后一堆一堆整理打成梱,打梱也是要技術的,打不好背不到家在路上就散架了,必須踩瓷實梱結實,有時柴禾較重背不起來,只有跪在地上慢慢的起。</p><p class="ql-block">往家背柴禾真是又苦又累,背著一大梱柴禾,趔趔趄趄走在回家的小路上,一路走走歇歇,搖搖晃晃,臉頰上的汗珠是走一路撒一路,滴達滴達往下流,前后背的衣服全濕透了,頭上的汗蒸氣從頭頂直往上冒。想喘口氣歇一下,必須找一個低一點田埂、溝沿或大石頭,把柴禾梱放在埂、沿或石頭上,人再蹲下休息,這樣再背起時就不費力。回到家已是精疲力盡。</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記憶里拾柴禾印象最深的就是撿玉米、高梁茬子(玉米、高粱根),還有就是棉花枝(花柴)。在這些做燒柴用的茬子中,玉米茬子最難刨,因為它地下根莖又長又粗,扎根又很深,所以刨起來很費勁。一镢頭下去只能刨進一半,為此刨玉米茬子一般都得刨幾镢頭,這樣刨下來的茬子用手拿起在镢頭把磕打幾下,抖掉茬子根部的土,剩下的茬子個大,抗燒。秋未生產隊要對收拾完的玉米、高梁地進行犁地,犁完了地就把玉米、高梁茬子翻出了地面。</p><p class="ql-block">村民們就擔著籮筐,拿著鋤頭到地里撿茬(根),把地里的玉米、高梁茬子用籮筐擔到堰頭平整處,一籮筐一籮筐擺開晾干,用鋤頭一個茬子一個茬子打拍,把根部的泥土打拍悼,一個一個把茬子頭朝插進籮筐,然后一擔一擔的擔回家,堆放到家里的閑地,堆積的越多,冬天燒火就越不愁。再就是花柴(棉花枝子),與干樹枝一樣,這東西不能喂牲口。</p><p class="ql-block">因此,棉花摘完后到初冬,生產隊按人口多少分到每個家庭,冬閑時再到地里清理回家。在我們老家那個年代各家鍋旮旯都有一個灶火,是用來專門做飯燒柴禾的,做飯時家家戶戶的炊煙冉冉升起,屋里煙熏的人不好受,有時熏的一邊流淚一邊擦淚一邊做飯,一家人齊樂融融,生活雖然艱難,但家家都和和睦睦,人人都感覺到很幸福!在那個年代一個家庭里柴禾存放的多少也能反映這個家庭的富裕程度,家人是否勤快,更能反映這家會不會過日子。如果姑娘相對象,不僅要看房子、糧食,也要看柴禾垛大小多少,可見柴禾在當時是有多么的重要。現在農村家家戶戶拾柴禾、儲柴禾很少見了,更別說冒炊煙了,可以說現在農村沒有了過去農村的味道了!</p> <p class="ql-block">在農村用柴禾做飯的是越來越少了,不少人家用上了煤氣灶,有的農戶還用上了清潔衛生的沼氣,一根小小的管子點燃了幸福的火焰。現代化清潔廚具也走進了農家的廚房,電飯鍋、電炒鍋、電水壺、電磁爐、微波爐取代了農村的土灶、煙囪、煙熏火燎,留下的是省時、便捷、節能環保環境。倍受人們青睞的柴禾,現在沒得去處反倒成了農民的負擔。推廣秸稈全量還田,鼓勵用秸稈養畜、秸稈氣化,探尋既保護環境又使農民獲益的秸稈綜合利用之路,則成了各級第一要事。</p><p class="ql-block">一個人,擁有回憶,人生才得以豐潤,歲月才溢滿情趣。我離開農村已有四十多年了(1980年11月),不知我的家鄉是否還有人像我當年那樣拾柴禾。童年時的許多往事隨著年齡的增長,現在回想起來越捉摸越有趣。時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各種電氣化灶具早已走進尋常百姓家。在家鄉,只有哪家兒子結婚、女兒出嫁,老人去世才需要支起鍋灶,用柴禾燒火做飯。每每想到村子上空裊裊升起的炊煙,吃著那香噴噴的大鍋菜,總有一種難以描述的家鄉味道。</p><p class="ql-block">假如時光可以倒流,我真想回到童年,回到那個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農村生活中去,再次提著籃子、腰間別上鐮刀和繩子、扛上筢子或鋤頭等工具,與小伙伴兒們一起,走到田間地頭山溝山坡去體驗一下拾柴禾的樂趣,想想該有多幸福啊!那段拾柴禾的經歷,它將作為一筆不可多得的遺產,永遠留在我的記憶里,它培養了我吃苦耐勞的品質,鍛造了我生活的堅強毅力,為我后來的軍旅生涯和人生奠定了堅實的根基,也時刻提醒我別忘了過去難辛,好好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体育|
达日县|
青铜峡市|
宁河县|
新郑市|
蚌埠市|
潮安县|
吉隆县|
庐江县|
沁阳市|
兴业县|
湟源县|
高阳县|
嘉荫县|
江西省|
稷山县|
泰来县|
苏州市|
大庆市|
保亭|
家居|
昌黎县|
游戏|
达尔|
班玛县|
乐业县|
青浦区|
介休市|
景泰县|
达尔|
安化县|
安远县|
营口市|
正定县|
云浮市|
东台市|
安塞县|
商水县|
盖州市|
平南县|
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