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七夕須是浪漫的,是屬于青年人的節日。在七夕節到來之際,老年人在精神上或心理層面浪漫浪漫也許別有一番滋味兒。鑒于此,將舊作翻找出來重新瀏覽了一遍,頓覺的七夕不僅是傳統節日,還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現將舊作整理出來展示一下,為七夕節湊湊熱鬧。也盼看到此文的朋友多多指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引經據典話“七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王二路</span></p><p class="ql-block">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的七夕節。七夕節在我國傳統節日中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自古以來,有多少青年人帶著對美好愛情的渴望,憧憬著自己的未來;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借著美好的傳說,賦詩撰文抒發著人間的真情。</p><p class="ql-block"> 七夕節,源于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中的牛郎與織女。對牛郎與織女的記載,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岐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睕彼牽牛,不以報箱。”《大東》篇原是一首表現西周時代東方諸侯國臣民怨恨周王室的詩。這一節大意是說:銀河兩岸的織女星、牽牛星,盡管有其名,卻不會織布,不能拉車;周王室的統治者也是如此,雖身居高位,卻無恤民之行,不過徒有其名而已。這里,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并無任何故事情節。此時,它們只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準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p><p class="ql-block"> 在后來的社會實踐中,民間便依照織女、牽牛二星演繹出一系列美好且動人的傳說。以至于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流傳最廣的,是每年的七月初七夜晚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的傳說。傳說中的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人世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年輕的姑娘們還要向她求賜美滿姻緣。</p><p class="ql-block"> 七月初七又被稱為乞巧節。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據此分析,七夕乞巧這個節日在我國漢代就已流行開來。在后來的諸多詩詞典籍中,婦女七夕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代王建的《宮詞》:“每年宮里穿針夜,敕賜諸親乞巧樓。”五代詞人和凝的《宮詞》也云:“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嬪乞巧忙。”在七夕的月光下,宮嬪們陳瓜果于庭中,眼望星空,手靠背后,用彩絲線穿七孔針,大顯身手。先穿完者為“得巧”,后者為“輸巧”。唐人祖泳把這種情景作了生動的描寫:“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p><p class="ql-block"> 風流天子唐玄宗更是非常看重七夕。他在宮中專門建造了一座乞巧樓,樓高百尺,可容納數十人。某年七夕,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在夜涼如水的長生殿,面對銀河雙星,貴妃不由得落下淚來,說牛郎織女,雖是一年一見,卻能天長地久,人間的恩情哪有雙星一般長遠?玄宗說,那雙星雖然長遠,但朝朝暮暮,相親相愛,哪有人間這般?玄宗口占一詩:“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他們之間上演的“霓裳一曲千峰上”的《霓裳羽衣舞》,成就了白居易的杰作《長恨歌》,傳說著萬千“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末元初人羅燁的《醉翁談錄》記載:“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中國最盛大的節日——春節。</p><p class="ql-block"> 七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各有趣味。</p><p class="ql-block">七夕期間,婦女乞巧,男子干什么呢?據說也沒閑著。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是專門左右天下文人考運的,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要鄭重的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運亨通。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p><p class="ql-block"> 青年男女乞巧、乞智,希望自己的技藝、才能高人一等,而已婚的、年老的、貧的、富的,莫不各懷所愿。于是,七夕在另一側面又儼然成了一個許愿的日子。據說七夕的天河,還可預告當年的收成,天河明顯,收成就好,糧價就低;天河灰暗,收成就不好,糧價就貴。譬如在過去有些地區在七夕期間大張旗鼓地舉行“青苗會”活動,實質上就是一種許愿的活動。</p><p class="ql-block"> 夏季特有的炎熱陽光,又促成了另一項七夕的習俗——曬書、曬衣。現代的科學報告指出,日光中所含的紫外線,的確具有殺菌的效果。歷史上關于七夕曬書、曬衣的習俗或趣事也有不少記載。譬如中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卷二十五記載,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以此來顯示、張揚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亦即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名列晉代“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在某一年的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綾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此看來,古時七夕期間曬書、曬衣的風俗頗為流行。</p><p class="ql-block"> 因為七夕的習俗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所以就出現了關于七夕的諸多美稱或別稱:①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②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③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④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⑤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⑥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⑦小兒節: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⑧穿針節:因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p><p class="ql-block"> 民間傳說中為何要將“七月初七”這一天算作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呢?這是因為古人認為“七”是吉利數字,有圓滿的意思。這里面既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又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首先人們對“七”有一種神秘感情,這是與數字崇拜有關。不僅中國有,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有;不僅在民間文學作品中常見,宗教儀式、經書中也多有出現。佛教有釋迦牟尼面壁七天頓成正果的傳說。基督教中說,上帝創造萬物是在七天之內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伊斯蘭教把天堂依次分為純金、純銀、珍珠、白金、紅寶石和不可企及、無法言喻的圣光等七層。古代的巴比倫人、埃及人和中國人都認為天上存在著七顆神圣的星:太陽、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我國謂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光有“七色”:赤、橙、黃、綠、青、藍、紫;音譜有“七聲”: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商。此外,立體化學理論中有“七味”,人的記憶量常數為七;如此等等。</p><p class="ql-block"> 可見對“七”的崇拜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一個“七”尚不尋常,那么由兩個“七”組成的“七·七”當然更具神秘色彩。據我國古書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麋為珍”(《太平御覽》卷31)“七月七日為良日”故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游樂之日。那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續齊諧記》載“七月七,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當然更多的是把這一天視為相愛之人會面的美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古代,在民間盛行的七夕習俗,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帶有迷信色彩,但主流還是好的,向往、追求的是美好的東西,是積極向上的;也可以說是古代勞動人民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的一種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 綜上所述,在古老的中國七夕節是不亞于當今西方情人節的。將七夕節認定為今天的中國情人節,也是恰如其分的。但在一定意義上講,中國的七夕節與西方的情人節還是有根本區別的。七夕節不但具有歷史淵源,還蘊藏著深刻的文化底蘊,極具教育意義。</p><p class="ql-block"> 七夕節的主題,是對那些不屈不撓追求愛情的人的謳歌,也是對“此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愛情觀的肯定,完全不同于西方情人節所提的那種“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的及時行樂的愛情觀。牛郎織女故事,是中國幾千年農耕社會人們對家庭、手足情誼、婚姻、門第觀念的一種內涵深邃的社會風俗理念的體現;它弘揚了民族文化以及人性中最深刻、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東西。無論社會怎么發展,七夕節所傳達的精神理念正是人類所追求的,其精神內涵永遠是鮮活的、生動的、感人的。它教人的不僅僅是如何對待愛情,更有對美好人性的闡釋和對丑惡行為的鞭撻,將其說成是傳承中華文明和道德的優秀文化毫不為過。</p><p class="ql-block"> 然而,這樣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內涵的節日,在外國情人節的西風東漸下,使得當今許多年輕人對它感到了陌生。七夕節之所以未被眾多的中國年輕人重視起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該節日沒有一個統一的、適合年輕人活動的“節日載體”。過去的傳統活動大都在鄉村進行,如祈禱祭拜、穿針引線,難以讓城市人接受。如果想讓七夕節受到城市年輕人寵愛,就要對活動內容作一些創新。以禮物為例,“中國的情人節”來了,但情人們在選擇相互贈送的禮物時,卻與西方的情人節沒有多大區別,依然是鮮花、巧克力和皮夾領帶等,鮮見“中國特色”的禮品。倘若,中國的“七夕節”去選擇具有中國特色的載體,比如玉石等代表純潔和堅毅,“玉如意”等還代表著一種美好祝福,如商家能推出這樣的禮物,中國味勢必會更濃一些,也必將會激起人們的興趣。</p><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在世界各地則掀起了一浪賽過一浪的中國文化熱。韓國搶注申報的江陵“端午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四大名著已被日本游戲公司搶注為商標,在內蒙古流行的馬頭琴已被蒙古國搶注為該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家喻戶曉的皮影戲,已被印度尼西亞申報為該國文化遺產,還有中國菜、中國功夫、中國戲劇……這些文化的優秀是世界公認的,這些優秀文化在國內面臨的困惑也是存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外受到很高禮遇,其受眾也越來越多,他們看中的不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形式,而是更看重這些傳統文化深刻的教育意義和精湛的藝術魅力。反過來,我們看重外國“情人節”的什么呢?形式,浪漫的形式。這正是當代許多年輕人浮躁的表現。</p><p class="ql-block"> 要想讓國產情人節真正獲得年輕人的認同,贏得情侶們的青睞,讓這個延續數千年的節日能夠在洋節們的進攻下不至于歸于沉寂,而是煥發出新的生機,只有在增加節日的文化內涵上以及必要的形式上多下功夫,多做文章。</p><p class="ql-block">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李漢秋曾提出了將七夕節定為我國的情侶節的建議。他表示,2008年的七夕是8月7日,正值北京奧運會的前夕。“奧運會開幕式的設計者們也應該抓住機遇,請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和嘉賓領略一下東方情侶節的神韻,聆聽一下我國古代詞人秦觀的《鵲橋仙》的美妙旋律,瞻仰一下牛郎織女的風采。”他建議,到時候還可以邀請世界各國的情侶來中國過節。這一建議在國內曾引起了極大的反響。</p><p class="ql-block"> 七夕文化濫觴于5000多年前的天象觀察,牽牛星、織女星所屬的星象體系為二十八宿,是源于我國的古代天文觀察,然后才傳至古印度、古巴比倫。七夕文化的表現形式“牛郎與織女”是典型的“凡夫尋仙妻”故事,民俗學將之歸為“天鵝處女故事”型類,這一型類故事不僅中國、日本、韓國有,而且亞洲其他國家以及歐洲、美洲、非洲等地區也有。</p><p class="ql-block"> 一言以蔽之。七夕文化擁有能為全世界人民接受的民俗內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此文發表在:2006年7月29日編輯出版的《河北省“七夕”文化研討會論文匯編》一書的第86—92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由“七夕節”談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王二路</span></p><p class="ql-block"> 七夕是中國人的愛情節。故此,在一年一度的七夕節之際,以杞憂之心寫點有關愛情方面的一己之見。</p><p class="ql-block"> 人類之所以稱為高級動物,與其他動物相比最顯著的一點便是智商高、情商高。人間若將愛和情徹底斬盡殺絕,或對愛情沒有敬畏感,其景況必至極糟極慘。</p><p class="ql-block"> 單就愛情二字講,與愛字相關的詞大都是美好的。舊繁體的愛字原是有“心”之愛,比喻或形容發自內心深處的真摯情感,但后來簡化時,將“心”簡化掉了。另外,愛的本義是“行惠”,即施惠于人。古人認為對人的愛,不是姑息,而是有德于人,所以《禮記·檀弓》說:“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愛字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情字則由“心”和青年的“青”兩字組成,我覺得,一個人只要有了真愛實情,內心深處就一定會永遠年輕,永遠朝氣蓬勃、奮發向上。愛與情二者相融一體,堪稱世間最美之物!</p><p class="ql-block"> 20世紀50至70年代,人們極避諱談愛情。誰要敢在公開場合卿卿我我談情說愛,即被認定為不地道、不正派,更會招致周圍人的白眼或戳脊梁骨。在我少年記憶里,有一段時間農村家鄉搞大躍進建“萬畝方田”,青壯年男女晝夜不準回家,男的睡一塊,女的睡一塊,不允許“夫妻雙雙把家還”。那時,所接觸的文藝作品也統統是頂天立地、不食人間煙火的“鋼鐵漢”,也大都是男無妻女守寡……奮斗、鬧革命、搞社會主義建設,浩然正氣、革命的英雄主義或浪漫主義固然重要,也是必需的,更是可敬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委實令人肅然起敬,感佩之至。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尤其在眼下和平建設時期,倘把愛情死死禁錮,婚姻家庭失去堅實基礎,人們的心靈勢必扭曲,也一定會引發社會的不穩定。</p><p class="ql-block"> 縱觀當今,社會開放人們寬松了許多許多。但在愛情、婚姻、家庭方面并非盡如人意,長期形成和暴露出的一些問題,極大地影響干擾著人民幸福、政局穩定、社會和諧。例如,多年來的反腐敗,反出的貪官背后十之八九有養情婦、包二奶、玩小三之劣跡。往往是揪出一個貪官,迅即牽出一串情婦。多年前,社會上流行的“煙酒基本靠送, 吃喝基本靠請。工資基本不用,老婆基本不動。”即是對某些“公仆”享樂奢侈之風的辛辣譏諷。更可怕的現實是:20世紀80年代之前,人們視亂搞男女關系為可恥,現如今,不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甚至,猖狂至極禽獸不如!對當今的貪官或某些富翁來說,養情婦、包小三如同擁有豪華轎車、高級別墅一樣,視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更看成是他們地位的象征。男人有錢有權就變壞,成了這些敗類的定律。</p><p class="ql-block"> 毋庸置疑,養情婦、包小三之類絕不在愛情之列,而且是對愛情的肆意褻瀆與殘忍踐踏,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性掠奪!貪官的腐化,富豪的奢靡,直接浸染著社會的風氣。離婚率的居高不下,單親家庭的與日俱增,青少年犯罪數量的持續上升,賣淫嫖娼的此起彼伏……已成為構建文明和諧社會的一大不利因素。</p><p class="ql-block"> 由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談愛情而色變,到時下的愛情被玷污蹂躪,很值得反思。真正的愛情需要倍加呵護與格外珍惜,無情的禁錮封殺,隨心所欲地褻瀆,都將會殊途同歸地導致婚姻上的同床異夢或同夢異床,誘發家庭中的名存實亡,乃至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如此這般,大局焉能穩定?社會豈能和諧?!這絕非危言聳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宁县|
兴隆县|
凉城县|
庆云县|
武威市|
天气|
思南县|
重庆市|
炎陵县|
蛟河市|
子洲县|
邓州市|
定州市|
大埔县|
兴城市|
宣威市|
诸暨市|
文山县|
凌海市|
越西县|
石首市|
建平县|
即墨市|
建瓯市|
普格县|
泾川县|
连山|
富平县|
子洲县|
芜湖县|
新闻|
三穗县|
广德县|
平凉市|
杨浦区|
宿州市|
绥德县|
辽宁省|
昌宁县|
兴和县|
五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