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童年里家喻戶曉,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電燈電話,樓上樓下,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p><p class="ql-block"> 這句話里描述的、現在看來很普通的生活,可在七十多年前,對于剛剛站起來當家做主的中國人來說,仿佛就是一個夢。看著家里昏暗的煤油燈,望著住在茅草屋用牛耕地的農民,想著鴻雁傳書的故事,我也和大家一樣覺得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中國夢”。直到在水口村第一次目睹了耕地不用牛的機器后,我才發現這個“中國夢”里描述的美好生活就在眼前,它也是我期盼的一個夢。</p> <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我聽爸爸和同事聊天說:“明天縣上的‘鐵牛’要來水口表演耕地。”就好奇就問:“爸爸,‘鐵牛’長什么樣?”爸爸說:“我也沒有見過,明天看了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剛亮,我就挑著一串“氣球”,走到了縣城到水口的公路邊,被眼前密密麻麻的人群驚呆了。連汽車都很少見過的村民,聽說今天要從縣上來輛像牛一樣會耕地的機器,驚訝的不得了,都早早跑來等著看熱鬧。我站在人群中,和大家一樣,揚起脖子,瞪大了雙眼,望著前方,都想第一個看到會耕地的機器長什么樣。時間長了,眼睛酸了,腿腳困了,也沒看見“鐵牛”的蹤影。</p> <p class="ql-block"> 真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男女老少們從太陽出山等到飯時,一個個熱情銳減回家吃早飯去了。肚子餓的“咕咕響”的我,也挑著“氣球”回到收購站,喝了口水,吃了個辣子夾饃,就心急火燎的返回大路邊,看見回家吃過飯的群眾都陸陸續續回來了,鄉政府干部率領著鑼鼓隊,打著“歡迎縣農機站下鄉演示機耕”的橫幅標語,站在圍觀群眾的前邊。</p><p class="ql-block"> 人群中的一個小伙子把耳朵貼在公路上聽了好一陣,站起來說“來了,來了,我聽到機器的轟鳴聲了”,大家睜大眼睛看了看公路的盡頭,一陣“嘟、嘟、嘟……”的機器聲由遠及近,由小變大,轉眼間三輛四輪紅色的機器,終于在人們的翹首期盼中露出了廬山真面目。</p><p class="ql-block"> “咚咚鏘,咚咚鏘,咚鏘咚鏘咚咚鏘。”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披著紅彩帶的三輛“鐵牛”減慢了速度,緩緩的開過來了。我人小在外邊看不見,就急中生智從大人的褲襠下鉆了進去,終于看清了前邊兩個小轱轆,后邊兩個大轱轆,外殼是紅色的,后邊掛著犁的“鐵牛”。開“鐵牛”的師傅上身穿著白襯衫,下身穿著有背帶的藍色工人褲,頭戴工人帽,坐在駕駛座上,目視前方,手握著方向盤,駕駛著“鐵牛”穿過夾道歡迎的人群,停在了鄉政府的大門口。人們把“鐵牛”圍了個水泄不通,有的人敲敲輪胎,有的人摸摸鉄犁,更多的人關注的是駕駛員,尤其關注的是哪位年輕漂亮的女司機,她帽子下邊露出烏黑的頭發,隨風飄舞,脖子上圍著雪白的毛巾,顯得英姿颯爽。</p> <p class="ql-block"> 一位領導站在鄉政府門前的高臺階上,揮了回手,鑼鼓隊停了,他清了清嗓門,抬高聲音說:“大家靜一靜,請工人老大哥給我們介紹‘鐵牛’的用途。”聽到領導的講話,喧囂的人群安靜了下來。一位坐在駕駛臺上的工人師傅說:“‘鐵牛’的大名叫拖拉機,今天來的三輛拖拉機,是國家從蘇聯買來后分給我們彬縣農業機械耕作站的。拖拉機帶上犁就能耕地,帶上播種機就能播種,帶上收割機就能收麥子,帶上拖車就能搞運輸。今天拖拉機帶的是犁,來給大家演示耕地作業,它耕的地又深又平整。今后無論哪家合作社愿意請拖拉機作業的,都可以給縣機耕隊打電話,我們就會派拖拉機來給咱們干活。”聽了工人老大哥的話,有的農民好奇地問,這么龐大的鐵牛吃什么?有的問,“鐵牛”耕地要錢不?有的擔心的說,鐵牛把農活都干完了,我們農民干什么?</p><p class="ql-block"> 工人老大哥給農民們解答完問題后,領導接著講話說:“我們偉大的領袖說,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為此黨中央已經批準,正在河南洛陽興建我國第一個拖拉機廠,兩年后就會投產,到那時咱們就能過上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的好日子了。”大家聽了領導的這句描述未來美好生活的話,都覺得根本不可能實現。領導聽到大家的議論后,解釋說:“大家不是已經見到不用牛耕地的拖拉機了嗎?我們鄉政府里不是也有電話嗎?縣城里不是也有樓房嗎?怎么能說是神話呢?應該說是夢想,是中國人的夢想。我想過不了多久,大家就會逐一見到這些東西,享受到它帶來的好處。”領導講完話后,三位駕駛員開著拖拉機,來到了水口村合作社一片有幾十畝大的土地里開始表演耕地。</p> <p class="ql-block"> 我和許多小孩子一邊跟在拖拉機后邊跑,一邊唱著:“拖拉機呀真能干,天天都在地里轉,這邊去松土,那邊把地翻。老牛一見紅了臉,使勁的追,使勁的趕,累的老牛一身汗。”“鐵牛鐵牛跑跑, 地里長出苗苗, 苗苗要喝水水, 一變變成穗穗, 穗穗越長越旺, 地里一片金黃。 東也黃, 西也黃 鐵牛鐵牛收割忙”等歌謠。我們跑的滿頭大汗,唱的舌燥口干。農民們看得喜笑顏開,紛紛豎起大拇指贊嘆道,還是“鐵牛”厲害,不用吃草力氣大,耕地快如飛快,翻地深如溝,真是個好東西。不到一個小時,那片地就耕完了。瞅著駕駛員開著拖拉機消失在返回縣城的公路盡頭,看熱鬧的人們才各回各家。</p> <p class="ql-block"> 在水口第一次親眼目睹了拖拉機耕地的實況,就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六九年我下鄉后,看到了公社農機站有好幾臺輪式、鏈軌式拖拉機和推土機。我們生產隊麥收后,就請公社拖拉機站派東方紅五十五馬力的鏈軌式拖拉機來耕地,它耕地又深又快。公社開展平整土地大會戰時,我看到公社拖拉機站的一百馬力推土機也來參戰,那力氣比一百頭牛的力氣大多了。改革開放后,輪式、鏈軌式拖拉機,手扶和小四輪拖拉機,還有微型拖拉機漸漸的代替了牛,讓傳統的農業一步一步地走進了現代化,把耕地不用牛的“中國夢”變成了現實。</p><p class="ql-block"> 我從水口回到縣城后不久,水北火電廠就建成發電了,縣城的機關學校用上了電,街道上也有了照明的路燈。我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家里也用上了電燈,小小的十五瓦電燈泡,就像一顆小太陽,照的房子里如同白晝,書上的字看起來清晰多了。七十年代縣上在東門外修建了火電廠,八十年代又在朱家灣建了大電廠,全縣城鄉逐步通了電,點燈不用油的“中國夢”在我們縣變成了現實。</p> <p class="ql-block"> 我在爸爸的收購站,第一次見到了電話機。聽爸爸講,那是一種黑色膠木搖把磁石式電話機。電話機座上邊架著一個話筒,上頭是聽接電話人聲音的,叫聽話筒,下頭是把打電話人說的話,通過電線傳給接聽電話的人,叫傳話筒。有一條電線一頭連著話筒,一頭連著電話機。電話機后邊有兩條線,一條線和掛在墻上的兩節甲號特大電池相連,一條和通往郵電局的電話線相連。打電話的時候,拿起話筒,用手搖幾圈電話機上的搖把,總機的鈴聲就會響起,瞬間聽筒里就會傳來總機的詢問,“要哪里?”你再通過話筒報告你要的單位,然后總機才給你轉換。轉換需要時間等,少則一兩分鐘,多則幾十分鐘。后來我下鄉后,看到生產大隊辦公室有一部和爸爸單位一模一樣的電話。這種電話在五十至七十年代,被廣泛運用到個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公社生產大隊。本世紀初,電話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有線電話線發展到無線電話,從大哥大、傳呼機到小靈通、手機,如今基本上普及了智能手機。</p> <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后,故鄉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城里人率先住上了樓房。一九九五年,我們家買了單元樓,安上了撥號式固定電話,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中國夢,我的夢也已經實現。</p><p class="ql-block"> 進入新世紀后,故鄉的新農村建設進入高潮,城鄉居民和農民漸漸的住上了樓房,安上了固定電話,看上了電視,普及了手機。勤勞智慧的故鄉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實現了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摘掉了全國貧困縣的帽子,一躍成為陜西十強縣,跨進了西部百強縣,被國家授予文明城市稱號,撤縣榮升為彬州市。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我們故鄉發揮的淋漓盡致,人民追求、向往和憧憬的“電燈電話,樓上樓下,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中國夢”已經全部實現。</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苦蔓》第二章快樂童年連載(13)</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片來自網絡</b></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县|
增城市|
乌恰县|
虎林市|
孟州市|
屏东县|
光泽县|
读书|
柘城县|
万荣县|
云南省|
江安县|
正宁县|
砀山县|
曲水县|
运城市|
古浪县|
新闻|
偃师市|
怀远县|
克什克腾旗|
新巴尔虎左旗|
嫩江县|
葫芦岛市|
梨树县|
遂溪县|
奉新县|
江川县|
阳东县|
仪征市|
广西|
秀山|
保山市|
北宁市|
徐汇区|
丰镇市|
洮南市|
徐闻县|
康马县|
巴林左旗|
姜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