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王之英先生

老馬的那片草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2022年是內蒙古師范大學成立70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此文為紀念我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內蒙古師大美術教育的拓荒者王之英先生而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個遠去的背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王之英,這個名字還有幾人識得?</p><p class="ql-block">他是中央美院前身、京華藝專的創始人,曾與徐悲鴻、齊白石一起共過事,中央美院還記得他嗎?</p><p class="ql-block">他曾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造型設計和審稿工作。后又參與人民大會堂的美術設計、北京展覽館的雕塑設計,以及石家莊烈士陵園的雕塑設計與制作,歷史檔案里還能查到他嗎?</p><p class="ql-block">1958年,已經是65歲的年紀,他毅然放棄清華大學的優厚待遇,應內蒙古師范學院院長之邀,支邊來到內蒙古,投身學院藝術系的建設之中。現今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師生們還會說起他嗎?</p><p class="ql-block">王之英已經成為一個越走越遠、模糊了的背影。我試圖再次走近他的身旁,更清楚一些的去看看他,更多一些的去了解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王之英先生在揮毫寫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之英的人生履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之英,字石之,譜名王瑞芝,1894年生于浙江東陽縣畫水鎮畫溪村。東陽自古就有“興學重教、勤耕苦讀”的傳統,朱熹、呂祖謙、陸游等曾到東陽“石洞書院”講學傳道。東陽又是中國的木雕之鄉,全國的古民居建筑多以擁有東陽木雕為傲,這種藝術含量高的手藝代代相傳,產生了眾多的雕刻大師。他的家鄉有畫水長流,有獅山擁翠,是一個人杰地靈、文化底蘊很厚重的地方。王之英的家鄉無論是鎮還是村,都帶有一個畫字,在這樣的鄉梓里走出一位著名的美術教育家應該是它的前世因緣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王之英1932年拍攝的家鄉“王相公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王之英少時聰穎,不務經學,唯好丹青。父親為清代秀才,善畫山水。瑞芝從小替父親抻紙研墨,耳濡目染,如同師范。看的久了,自己拿筆便能畫像三分。</p><p class="ql-block">在今天的畫溪二村有一處標明為新塘里1號、2號的傳統民居,就是王之英的故居。這幢小小的“九間頭”三合院,一直被稱為“臺門里”,如今僅剩下堂屋和西次間、西廂房五間房子,這幢原為“九間頭”的老宅,由王之英的祖父建造。后來,祖父母把九間頭中最好的房子分給叔叔作為婚房。王之英二哥的兒子王加雙描述故宅說,“新塘里2號”緊挨著堂屋的西次間坐北朝南,采光充足。建筑的裝飾中西合璧,古典的花格窗下部安裝著歐式羅馬柱,這樣的民居在鄉間也是不多見的。王之英在這里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但讓人難以想到的是土/改時大部分房間都被沒收,再后來又被拆掉了四間,老宅已經完全改變了模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破敗的祖居老宅只殘留其中的一多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1910年,王之英考入浙江省第七中學(金華一中前身),在這所學校里,一代報人邵飄萍成為了他的國文和歷史老師,并在之后的多年間結下了深厚的師生之誼。在這里,王之英還見識了豐子愷、蘇曼殊等名流大家的風采。就學期間王之英曾因肺病休學兩年。作為家中的幼子,王之英深受父母的寵愛。在他病后,母親蔣梅翠整整為其調理三年直至痊愈。</p><p class="ql-block">1916年中學畢業后王之英回到東陽第七小學任教。那時,王之英已經成為一個有進步思想的新青年,他不愿留在家鄉經營打理祖上留給他的12畝土地,在這些問題上和妻子蔣冬蓮產生很大分歧,于是他要去法國留學,不料卻因曾患肺結核而被婉拒,他只好退掉已經買好的船票,暫進上海師范專科學校學畫。不過,他的一個小同鄉卻辦好了去法國的一切手續,對于經濟困難的同鄉,王之英給予了一定的資助。這個同鄉后來的命運,也影響到了王之英的命運,這是后話。</p><p class="ql-block">去上海讀書是王之英真正的遠離家鄉,家鄉的靈山秀水養育了他,也成為他一生的牽掛,他父親送給他的一枚閑章:“家住獅山畫水間”,一直陪伴著他,足以說明他對家鄉的思戀和感恩。</p><p class="ql-block">1986年,家鄉曾托人帶話,請王之英為家鄉正在開發的畫獅巖景區題字。他愉快的應允完成,那年他已93歲。現今,這字仍然鐫刻在畫獅巖山道的牌坊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畫獅巖山道的石牌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1921年,王之英考入蔡元培創立的國立北京美術專科學校,成為該校首屆學生。這所學校的教學主要以傳統繪畫為主,教師有陳師曾、李毅士等當時的繪畫大家。1924年,王之英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績畢業,隨后由校長鄧錦舉薦,執教于國立女子師范大學附中。同年,王之英與高希舜、邱石冥、儲小石、王君異、諶亞逵等友人共同創辦了北京京華美術專科學校(10年后改名為京華美術學院),以解決同窗學友畢業后的就業問題,這所學校偏重素描等西方繪畫方法,王之英負責教學和部分行政工作。解放后,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國立北京美術專科學校等四所學校合并成中央美院,王之英因此成為中央美院創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在京華美專期間,王之英又受同鄉恩師邵飄萍之邀,擔任了北平務本女子大學美術系主任兼教授。那時他還受李毅士之請,為其創辦的阿波羅學會西畫研究室教授素描。在那幾年里,王之英還作為北京《晨報》漫畫專欄的簽約畫家,每日為報紙創作一幅漫畫。連續幾年,聲譽鵲起。1928年出版了《石之漫畫集》、《石之西畫集》兩本畫冊。《石之漫畫集》系1924—1929年6年間北京《晨報》所刊漫畫的精萃之選。可惜今天已難覓蹤影。</p> <p class="ql-block">1929年,王之英的那位同鄉學成歸國,因其暴露了在法國加入了共/產黨的身份,而遭到逮捕,最終被殺害。由于王之英與其同鄉的關系已被許多人所熟知,因此朋友們都督促他快些逃避。禍不單行,因為他以漫畫針砭時弊,也遭到軍閥張宗昌的通緝。為避禍事,他辭去了學校的工作,結清了晨報的稿酬,毅然東渡扶桑,進入東京高等工藝學校研究院學習。在六年的時間里,他主攻工藝圖案與雕塑,兼修油畫、水彩等。他熟練的掌握了日文,能說、能寫、能譯,并娶了一位日本女子王君可為妻。</p><p class="ql-block">在日本就學期間,王之英生母蔣梅翠去世。王之英從日本回國奔喪,余暇之時,親友爭相索畫,王之英有求必應。忙完諸事,返日的前一個晚上,王之英與青燈作伴,揮毫作畫至黎明,臨別前告訴二哥王瑞春:贈予諸親友之畫作均放于房中,可自取。王瑞春等人進屋一看,厚厚一沓宣紙所繪均為園圃菜蔬草蟲,其形色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1934年,王之英受友人儲小石邀請回國辦學。先在北京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舉辦了“王之英雕塑工藝美展”。后到河南創辦工藝專科學校。不久,被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嚴智開聘為雕塑教授。</p><p class="ql-block">1937年全民族抗戰全面爆發后,王之英接任國立北京藝專校長之職,直到抗戰勝利。1938年國立北京藝專南遷至湖南沅陵,與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合并,成立了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后經貴陽、昆明遷至重慶。這期間,王之英留守北京,協助暗運圖書標本給南下的藝專。在北京期間,王之英與諸多名家過從甚密,書畫酬和、鴻雁頻傳。這些書畫信函在王之英手上積累了很多。1960年春節,他寄給胞兄王瑞春的一幅齊白石畫作至今被王加雙和王加悌兄弟倆保存著,畫面上是水墨繪就的兩只螃蟹,落款為“三百石印富翁”,即齊白石。王之英在畫幅左側題字:“白石翁生前與余同在北京藝院任教,相處甚善,其畫全世聞名,請珍藏之。石之寄自內蒙古,瑞香胞兄雅賞。”可惜這樣的許多作品都在那十年中被劫掠殆盡,再無尋處。王之英在該校任校長歷時8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北京藝術專科學校舊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戰勝利后,北京藝專從南方遷回北京。此時,中國建筑學泰斗梁思成在東北大學創辦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首個建筑學專業,學校誠邀王之英出任該校建筑系教授兼系主任。于是,徐悲鴻接任了北京藝專校長之職,王之英則赴任東北大學。</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大學校長湯用彤聘任王之英為該校工學院教授,后又繼任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而清華大學建筑系也是于1946年由梁思成先生創辦的。王之英先后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幾所高校建筑系任職,足以證明他在建筑學方面的能力。</p><p class="ql-block">1958年,已經65歲的王之英,退掉了清華一幢帶花園的小洋樓,辭謝了北京兩家藝術院校的聘請,慨然接受初創不久的內蒙古師范學院院長左智的盛情邀請,北上支邊,為內蒙古美術事業培養人才。</p><p class="ql-block">文哥時,王之英被戴上“美術界頭號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被揪回北京批斗。回到內蒙后,又被發落到內蒙古師范學院包頭分院“勞動改造”。那時,王之英已經是75歲左右的老人了。在整個運動中,對王之英打擊最大的是失落了全部珍藏的藝術品:宋代緙絲、明代瓷器古玩、揚州八怪書畫精品冊頁、日本法國的工藝珍品,以及全部藏書。面對劫難,他雖痛在心中,卻努力豁達大度,將這一切看做是一場過眼劫波,并不將得失緊緊地系掛在心上而不可自拔。</p><p class="ql-block">王之英從事美術教育和美術學習幾近一生,桃李滿天下,弟子遍中華,眾多學生成為了美術界的名流。他的漫畫、雕塑工藝、水墨水彩作品甚豐,可惜都劫失于動亂年代。晚年,他常常偏居一隅,陶醉于書法之中,自得其樂。他的字疏朗清麗,遒媚互生,自成一格。1986年元旦,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為其舉辦了“王石之書法展覽”,自治區文聯主席安柯欽夫題寫了“得道成仙,書界法師”的贊辭。</p><p class="ql-block">王之英一生多懷抱負,然而世事多舛,不與人便,讓他蹉跎了晚年爐火純青的大好時光。丹青不知老將至,日迫崦嵫,鵜鴂多鳴,王之英還想抓住歲月的尾巴,再做出一些事情來。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他還有再帶研究生的愿望,然而那些抱負終究未能實現。九十歲時他在書齋內掛上了新書寫的對聯條幅:“活到老、學到老,老不服老;書益精、畫益精,精益求精。”這是自勵,也是他晚年心境的真實寫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建時的內蒙古師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讀書時的王先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見到王之英先生是在1973年,那年他80歲。</p><p class="ql-block">入學后大約兩個月。那天,一個陌生的老人正在宿舍樓的走廊里找人。老人身材不高,也很瘦弱,問話時帶著幾分謙恭,像是一位老校工,但言語行動間又分明感覺到藏在骨子里的一種校工不可能有的東西。</p><p class="ql-block">我問老人在找誰,老人說要找王鐵民,問問為元旦游藝活動做道具的事。我將其領到王鐵民的宿舍,鐵民不在,便囑其過后再來。</p><p class="ql-block">事后才知道那位老人叫王之英,文哥前是系里的一級教授(一級僅此一位)。</p><p class="ql-block">那是1973年底,運動還在進行,但高潮已經過去,大字報、批斗等整人的活動已經不見,但許多的人和事還沒有結論,王之英就是屬于“掛起來”的人。不使用你,但在寬泛的監督下有了相對的自由。據說王之英的罪名是文化漢奸,罪證是在日本占領上海時作了一件“斬蛇”的雕塑。罪名是作品中的蛇影射的是共產黨。不教課,又沒有具體的工作可做,因此,在當時的師院周邊,常常會見到一位騎著小輪自行車精神矍鑠的八旬老人。</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去先生家是第二年夏天。先生住在學院北門斜對面的平房里,那是學院最早的家屬房,墻的邊框為磚,主墻為土坯,是兩間或一間半。家人中有精神患疾的妻子、兒子,這病不知是不是運動中落下的,由于屬于家庭私事,我一直也沒有打聽。女兒女婿好像也住在一起,還有外孫女等人,人多房小,家里支著雙層床。那次去家里是向先生求字,先生帶我們來到老體育館東北側第二排平房教室,那教室當時閑置著,先生把他當成了寫字的地方。打開門,一股潮氣撲面而來,眼前是一幅破敗的慘景:由于前幾天連續下雨,紙糊的頂棚整個掉了下來。一張大的閱覽桌及地面都被潮濕的棚紙所覆蓋,墻角課桌上許多寫好的書法及紙張都已經被滴漏的雨水浸濕,先生無奈的嘆了口氣。室內沒有坐處,原來有一把舊椅子,被修暖氣的工人打開窗子拿走了。放下抱來的宣紙,先生和我另約了時間,就獨自收拾房間了。</p><p class="ql-block">上學的三年間和先生接觸都是去看字、求字,那時先生是有求必應。為感謝先生,畢業時我給先生刻了三方印:“八三翁”、“東陽老人”、“樂在其中”。過后先生贈我一幅寫在普通白紙上的雙鉤書法“倚天抽寶劍,彎弓射大雕”,是集毛澤東詩句的一幅聯,落款處特別注明“樹河為我刻印,試書飛白以留紀念”。字幅上蓋著我刻的章。畢業后我用紋理紙簡單地加了一個邊,將這幅字掛在我的宿舍里好幾年。</p><p class="ql-block">先生的字很有功力,多作行書,也寫篆字,尤善雙鉤。先生有兩方喜愛的印,是齊白石所刻,一方朱文“石之”,另一方白文“王石之印”。石料為凍石,邊刻窮款“白石”。先生屬馬,其中一方印的印鈕上雕刻著一匹風骨高峻的立馬。這兩方印都被收入在《齊白石篆刻集》中。還有幾方常用印,一方是朱白文混雜的閑章“家住獅山畫水間”,一方是自刻的雙魚圖案印。</p><p class="ql-block">畢業后的十幾年間,只要有機會回到呼和浩特,大多要登門去看望先生,那時先生已搬到樓房里,雖仍局迫,但條件已改變了不少。一次和師兄閻立功同去,先生寫字缺紙,立功兄抱了一刀紙送給先生,先生很是高興,撫摸著雪白的宣紙說:羅紋宣,好紙,好紙。</p><p class="ql-block">一次將自己手工線裝的篆刻,和一手訂的空白本冊留在先生處請先生題簽寫字。那本篆刻冊按我的囑咐先生題簽“石香篆刻”,白冊上用毛筆、硬筆書寫了十余幅小品。這兩件東西仍留在我的身邊,成為了永久的紀念。</p><p class="ql-block">形勢在不斷的好轉,先生的心情也逐年好了起來。又一次拜訪先生時,老人談興極高,時近中午,起身告別,老人卻執意挽留,要一同到外面去吃飯。我不忍心拂了老人的興致,便和老人一同到學院東側的藍屋飯館就餐,餐后老人不肯叫我結賬,由那伴隨左右,極少言語的兒子結賬了事,這事讓我心里很不落忍。</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后期,文哥中遺留的各種問題大多得到了糾正和落實,但老人還有一樁多年的心事沒有解決。那次我與老人促膝相談,老人說他正在為恢復黨籍而做著努力,他說他的入黨介紹人是我黨的早期報人、他的同鄉邵飄萍,那時邵飄萍經常把收拾好的衣物存放在他那里,以便隨時躲避軍閥的搜捕。他說,有一次去邵飄萍家,家里有一位客人,但老師也沒有加以介紹,過后才告訴他,那人是湖南的毛/潤之。其實王與毛同庚,那時都是二十幾歲的青年。</p><p class="ql-block">1926年邵飄萍因開罪于北洋政府,被槍殺于北京天橋。就在我寫這文章在網上查資料時,還看到有關邵飄萍的條目里引用的王之英先生的回憶:“飄萍老師在京都,一方面傾心結納同仁,很有本事,團結了各方面的很多人。另一方面抨擊敵人,挨罵的還得出錢。因為罵了之后,飄萍老師就上門去,敵人便訴挨罵之苦。老師聽了付之一笑,說確有其事,挨罵難免。你要報紙不登,可以想辦法停下來。實際上登門前就決定停下來了。受者一聽可以停下來,就給報社送鈔票。這就是飄萍老師整軍閥和政客的一種經濟手段。”  </p><p class="ql-block">王之英回憶:“邵飄萍生活闊綽(部分原因也是為了更好地打入社會上層采訪到內幕新聞)。在北京始備洋車代步,車上每邊有三盞燈,共六盞,很漂亮。旋換馬車,豪華一些,容易進中南/海采訪。后又添置了小轎車就更氣派十足,這樣在一般情況下便能直進中南/海而不受阻了,給采訪帶來了許多方便。”如果老人所述確實,應該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老黨員了,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老人后來和組織失去了聯系,歲月更迭,證人也都先后去世,此事便成了一個懸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上世紀八十年代本文作者和王之英先生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那幾年我正考慮調回呼市工作,老人說不要急,有辦法。那意思是說,等黨籍恢復了,他說話會起到一些作用,他可以推薦我到學院來工作。</p><p class="ql-block">待遇在逐漸改善,老人有事外出已經可以申請用車,他說,在福利待遇上溫先生對他不錯。那時,美術專業的溫玉庭老師已經到院里做了工會主席。</p><p class="ql-block">先生坎坷多半生,老人的才學在晚年時又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他擔任了內蒙古工藝美術學會的名譽會長,大街上常常可以見到老人題寫的店名、公司名。學院新蓋的圖書館里也掛了許多先生的書作。老人還有許多想法等待實現,九十多歲的老人正像一匹伏櫪的老馬,但仍然志在千里。</p><p class="ql-block">1990年夏天,回呼出差時我照例去看望先生,家人告知老人骨折正在住院治療。我匆匆趕到內蒙古醫院保健病房,只見單人的病房里只躺著先生一人。老人面容削瘦,因為未戴假牙,頜骨處塌陷而干癟。見我進來,老人睜開微閉的眼睛,蠕動著干澀的舌頭要說什么,我趕緊迎上前去向老人問候,說我說本想帶一束花來,但因著急,什么也沒帶。老人說,你來看看就行了,不必買東西。老人是在家屬樓里摔了一跤,導致股骨骨折的。老年人骨折是一大忌,許多都是因骨折長期臥床引發綜合征而奪去了生命的。望著病床上已經九十七歲的老人,我心里祝愿著老人能度過這一劫,能創造一個百歲的奇跡。</p><p class="ql-block">數月后我再回到呼市,和老人已是陰陽相隔,在老人書案上的遺像前,我插上了三炷點燃的香,默默地祈愿老人在天堂冥福。</p><p class="ql-block">老人為我寫的一幅橫幅二十幾年來幾經搬家,一直掛在我的客廳里,那流暢灑脫的筆墨,鄭板橋那雋永的詩文一直陶冶著我:“蘭花本是山中草,還向山中種此花,塵世紛紛植盆盎,不如留與伴煙霞。”老人正是一株散發著暗香的蘭草,在紛繁的塵世里尋求著心靈的安靜,在遙遠的天國里伴著煙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注:文章第二部分的一些內容取自百度百科及《王之英——東陽畫溪走出的前央美院長》一文,作者:吳旭華 王會舜。成文后又得到王之英家人們的一些糾誤和補充。謹向他們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劫波過后讀家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為充實上面那篇文章,在網上搜集資料的時候,發現了幾個有關王之英家書信函的拍賣消息。拍賣活動是上海鴻海商品拍賣有限公司舉辦的“文苑英華——書畫文獻碑版專場”。拍賣時間為2010年6月30日。</p><p class="ql-block">在這場拍賣中有王之英先生寫給兒子王加誠、王加謙的家信十九通,另含明信片一張。信封、信札均為毛筆書寫,寄信年代大約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上半期。出價為5000—8000元。成交價5600元。</p><p class="ql-block">另還有“7788收藏”掛在網上的同樣是寫給兒子王加誠的一封三頁信函,要價2800元。類似的售賣還有幾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批信函都屬于同一個時期,應該是被同一個持有者所擁有,只不過是分批釋放出來罷了。就此事我曾請教王之英先生的長孫、王加誠的兒子王宇先生,他說那些信函應該是抄家之物。其實被抄的東西很多,都已泥牛入海,無從尋找了。</p><p class="ql-block">我把幾件展示在網上的信函照片細細讀過,模糊中又漸漸看清一個胸有柔腸的父親的形象:那是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兒子托人從上海帶來一盒糖,還沒有打開,等到同事朋友來家喝茶時再打開更為有趣。困頓的生活中也能尋找到簡單的喜悅。和兒子談書法學習,講到自己喜歡米芾的字,建議兒子買帖來學。談到馬頭琴的琴弦組合,欲給兒子尋找合適的琴譜。談到了人像攝影的技巧及對相機的評價。談到了家人們的近況、學校的動態。寫到了大年初一開筆揮毫,為兒子寄上新作時的快感。</p><p class="ql-block">有人說,書信是最溫柔的藝術。它信手書來,都是內心的話語。它寫給親朋,絕無矯揉造作。在事無巨細的交談中也最能走進一個人澄澈的心底。況且這是一個老藝術家、老書法家的毛筆書作,在近當代信札收藏愛好者的眼中自然會有不同一般的價值。</p><p class="ql-block">運動中王之英先生受到了怎樣的沖擊我沒有看到,但可以想象的到。他被抄家,也禍及兒女。這些本在兒子手中的家書都被劫掠一空便可說明問題。</p><p class="ql-block">對于一個生于清末、長于民國、重新做人于新中國的一位越走越遠老人來說,他的精神遺產和物質遺產都會消磨殆盡。也會越來越難尋找。為此,我將這幾封偶得的書信貼附在這里,供有興趣的讀者一閱。</p> <p class="ql-block"><i>加誠:</i></p><p class="ql-block"><i>昨天林炳炎先生回校,送到你托他帶來糖果一盒,現在還沒開之。待鐵勞工作告一段落,系主任及同事來家喝茶時當眾啟視較為有趣。</i></p><p class="ql-block"><i>你收藏碑帖不少,得閑常翻開看看,很有好處。我愛米元章字帖,喜其野而不俗。尤其蜀素帖最精,設法買本來學學,勝讀百家書法。</i></p><p class="ql-block"><i>馬頭琴弦就是馬尾,與二胡拉弓一樣,內弦約八十根,外弦六十根,數之多少便于調整音之高低。</i></p><p class="ql-block"><i>琴譜已托音樂系蒙族教師選擇,即日可以寄上。加謙來信說最近曾去北京,并購一些畫本,似將開始學畫矣。可喜。</i></p><p class="ql-block"><i> 父字 十一月十二夜</i></p> <p class="ql-block"><i>加誠:</i></p><p class="ql-block"><i>來信附上海西郊公園照片,臉部與白衣對照顯得特別有精神,放大顯影時間亦正合宜。佳作也。</i></p><p class="ql-block"><i><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自然景物中攝取人像,注意背景色之對比,可增主體的美感。有時放大也可加工。</i></p><p class="ql-block"><i>照相機我喜愛“愛克射克脫”機,因在原鏡頭中可以直接取景,換取遠近鏡頭。在北京社會主義學院時同學中有一新式此機,原有2點表準鏡頭,他卻高價出讓買一3.5鏡頭,為之驚奇。他說現在底片進行曝光速度已大增加,3.5鏡頭(文字被信封遮擋,在此略過。)選一最有經驗、優秀放大品作底,放大時細加研究,自有進步。</i></p><p class="ql-block"><i>瑪麗平日頗努力,缺靈活應用。叫考歷史系,亦正力此。</i></p><p class="ql-block"><i>娜拉分配工作在河南,江南今年要人少,南下工作未能實現,甚為可惜。明早可回家一次,祥情再告你。</i></p><p class="ql-block"><i>君山病已告痊,但包頭鐵道學院已下馬,調動工作正在考慮中。</i></p><p class="ql-block"><i>中央號召自力更生,年老教師均需特別努力,帶領下一代向前猛進。這樣一來各處院校調動工作就關上大門。我院有一語文教師,因愛人病,不宜在內蒙調養。杭州師院請他們調職,已得我院組織同意。臨走時院方不許調動。但行裝已南運,車票亦買就,只得暫時回老家休息,不愿再回內蒙工作了。</i></p><p class="ql-block"><i> 父親 八月二十四日</i></p> <p class="ql-block"><i>加誠:</i></p><p class="ql-block"><i>人生易老天難老,年年春節,今又春節。海上傳來好消息,多么喜悅。</i></p><p class="ql-block"><i>大年初一偶憶毛主席詩集,新春開筆寫得兩句七絕,寄贈給你,遙祝</i></p><p class="ql-block"><i>全家大吉。</i></p><p class="ql-block"><i> 老父 一九六五年春節</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作者所藏王之英先生書法作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原紙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局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郭沫若《水調歌頭·采石磯太白樓》(原紙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郭沫若《水調歌頭·采石磯太白樓》</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郭沫若《水調歌頭·采石磯太白樓》(局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篆書 魯迅句:單是話不行 要緊的是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雙鉤 江山如此多嬌 風景這邊獨好</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雙鉤 杜牧詩 山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安市| 云南省| 昌黎县| 吴旗县| 论坛| 色达县| 遂昌县| 开江县| 驻马店市| 南充市| 桦甸市| 蓝田县| 镇江市| 彝良县| 铜山县| 永胜县| 丽江市| 两当县| 贵州省| 多伦县| 驻马店市| 康定县| 安国市| 万州区| 股票| 建湖县| 九龙坡区| 白玉县| 眉山市| 桂林市| 嘉黎县| 沧源| 博兴县| 罗甸县| 伊吾县| 鄂伦春自治旗| 噶尔县| 西充县| 洪江市| 南澳县| 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