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布達拉宮是眾多善男信女向往的神殿,記得小的時候,除了北京天安門,最想去的地方非布達拉宮莫屬,那時總是覺得它是那么的遙遠,那么的高不可攀……</p> <p class="ql-block">從廣場通向神殿的盤旋坡道,對于初到拉薩的絕大多數人來說,由于缺氧絕對是一段極其艱難的路程,畢竟是在海拔3700米的青藏高原。</p> <p class="ql-block">這是視線穿越熙熙攘攘的八角街遠眺神殿</p> <p class="ql-block">神殿內部禁止拍攝</p> <p>布達拉宮前廣場</p> <p>夜幕下的布達拉宮</p> <p>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納木措</p><p class="ql-block">納木錯是世界海拔第一高,中國第二大的咸水湖,位于西藏中部,拉薩市當雄縣和那曲地區班戈縣之間。其意為天湖、靈湖或神湖,是藏傳佛教的著名圣地,信徒們尊其為四大威猛湖之一,傳為密宗本尊勝樂金剛的道場。納木錯湖面海拔4718米。湖的形狀近似長方形,東西長70多千米,南北寬30多千米,面積1920多平方千米。湖水最大深度33米,蓄水量768億立方米,湖的南部岸邊為念青唐古拉山東段的北側山麓,而湖的西北側及北側為高原上的低山丘陵。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非納木錯莫屬。</p> <p class="ql-block">納木措晚歌</p> <p class="ql-block"> 2005年10月赴藏,那時的藏族小孩甚是純仆,一般每次只討要1毛錢,如果你用1元錢他們會找令9毛給你,以便再發給其它伙伴。這兄妹倆給了他們我當時僅剩的7毛令錢,拍下此照。兄妹倆和我說好了,他倆每人1毛,剩下的5毛錢是給爸爸的。</p> <p>這個藏族小女孩的期盼眼神至今使人難忘</p> <p>姐弟兩</p> <p>藏族鐵蛋們</p> <p>神殿內的轉經老婦人</p> <p class="ql-block">那根拉山口,前往納木錯旅游的必經之路,這里海拔5190米,是遠眺納木錯與藏北草原的一處埡口,也是藏民們心目中一處神圣之地。</p><p class="ql-block">在這里,對于大多數來自于平原的游客,不同程度會出現一些輕重不一的高原反應。</p> <p class="ql-block">遠方是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62米</p> <p class="ql-block">千里畫廊的318國道,真是一步一景,步步入目清馨驚心!</p> <p class="ql-block">古堡</p> <p class="ql-block">途中車窗外</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尼洋河中流,中流砥柱景點位于距縣城15公里處318國道邊的尼洋河中,此處水流頗急,浪花朵朵,四處飛濺,水聲震耳。</p><p class="ql-block"> 南側多山聳峻,連綿逶迤,山體巍峨如筍,峭壁斗艷,群峰斗奇,山頂白云繚繞;北側半山坡處有灌木叢林,坡頂居住有百姓人家,山坡下激流澎湃、水勢洶涌,中流砥柱巨石傲然矗立在河水中央。</p><p class="ql-block"> 巨石上的四個字一氣呵成、筆力雄渾迥勁,大石頂端還有一顆孤傲的松樹頑強的生長著。據傳說,此大石為“貞色德姆”修身養性坐禪念經時的座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石被當地人貢為“守護神”,每逢黃道吉日時就會燒香朝拜,以求世間萬物生靈平安吉祥,大石上端屹立著一棵四季常青的松樹,并有多種植被裝點,從遠處觀賞神奇而壯觀。距中流砥柱約200米處屹立著一座大山,山體造型奇特、峻秀,山勢險要,被當地群眾稱為“母子拜觀音山”。</p> <p class="ql-block">2005年西藏行拍攝,當時攜帶設備為傳統膠片機和一個Canon G5小數碼。空降拉薩,當時還沒有進藏高鐵,驅車前往納木措,經5千多米的米拉山口和那根拉山口,沿最美風景線318國道一路開往昌都。川藏線真是名副其實的一步一景,干里畫廊,途經巴松措,八一,林芝,瀾滄江大壩等地,回程是當時世界第一高邦達機場。</p><p class="ql-block"> 西藏是一個神秘的地方,有機會準備故地重游。</p><p class="ql-block"> (下集待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棉县|
恭城|
察雅县|
铅山县|
昌宁县|
方山县|
乐亭县|
盖州市|
翁牛特旗|
房产|
禹州市|
上虞市|
游戏|
阳原县|
盐亭县|
瓦房店市|
沾益县|
盱眙县|
兴义市|
襄汾县|
古丈县|
嘉义县|
湘阴县|
玛多县|
漠河县|
连州市|
托里县|
白山市|
荆门市|
康乐县|
司法|
沿河|
温州市|
许昌县|
永泰县|
辉南县|
大同县|
通河县|
莒南县|
平武县|
安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