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5> 因為是跟團旅游,無法到想去的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坎兒井參觀,只是去參觀了坎兒井民俗園。 <h5>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近千條,全長約5000公里。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并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h5> <h5>在坎兒井民俗園,可以看到從維吾爾族的民居、居住環境到坎兒井的產生的歷史和工程運作模擬演示,讓游客更加直觀地了解坎兒井工程的建造原理和運作方式。<br></h5> <h5>在坎兒井民俗園,可以看到從維吾爾族的民居、居住環境到坎兒井的產生的歷史和工程運作模擬演示,讓游客更加直觀地了解坎兒井工程的建造原理和運作方式。</h5> <h5>在坎兒井民俗園,可以看到從維吾爾族的民居、居住環境到坎兒井的產生的歷史和工程運作模擬演示,讓游客更加直觀地了解坎兒井工程的建造原理和運作方式。</h5> 在坎兒井民俗園,可以看到從維吾爾族的民居、居住環境到坎兒井的產生的歷史和工程運作模擬演示,讓游客更加直觀地了解坎兒井工程的建造原理和運作方式。 吐魯番是中國降水最少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干旱少雨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僅16.4毫米,有些地方最少的年份降水量僅有4.3毫米。然而,天無絕人之路,這里的地下水資源卻十分豐富,來自天山的冰雪融水通過地下粗砂礫層向盆地滲透過程中,被火焰山所截,在山間溝谷呈泉涌出地面,并匯成河流,滋養了這片神奇的戈壁綠洲。 <h5>團友拍照留念。</h5> <h5>玉英姐妹拍照留念。</h5> <h5>用樹枝鑲嵌的門樓字樣。</h5> <h5>坎兒井民俗園內的雕塑。</h5> 坎兒井民俗園內的雕塑。 <h5>很難想象,這項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古人當年就是使用這么簡陋的原始工具來完成修建的。</h5> <h5>很難想象,這項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古人當年就是使用這么簡陋的原始工具來完成修建的。</h5> <h5>很難想象,這項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古人當年就是使用這么簡陋的原始工具來完成修建的。</h5> <h5>坎兒井歷史人物林則徐(左一)左宗棠(左二)雕塑。</h5> <h5>工作人員在做園內的日常維護。</h5> <h5>園內的坎兒井展示。</h5> <h5>在狹窄潮濕的地下空間里用簡單的工具挖掘,靠油燈的微弱亮光,用坎土曼、鑿子一點點在巖石上給水開道,出土也都是靠人力。長時間泡在冰冷的水里工作,導致工人滿身傷病,<b>據說挖井工的壽命一般不超過30歲。</b>坎兒井是靠無數人付出血汗和生命,才造就了這項偉大的工程。</h5> <h5>園內重現當年修建坎兒井的展示。</h5> <h5>園內重現當年修建坎兒井的展示。</h5> <h5>園內重現當年修建坎兒井的展示。</h5> <h5>園內重現當年修建坎兒井的展示。</h5> <h5>園內重現當年修建坎兒井的展示。</h5> <h5>園內重現當年修建坎兒井的展示。</h5> <h5>參觀完坎兒井民俗園,導游領著我們就近參觀平臺晾曬房。</h5> <h5>葡萄干就是利用這樣的蔭房晾曬的。</h5> <h5>葡萄干就是利用這樣的蔭房晾曬的。<div><br></div><div>未完待續,請繼續關注。<br></div></h5> <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轉發和贊賞是對我最大的鼓勵!</font><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盟|
招远市|
黄冈市|
铜梁县|
洛宁县|
榆林市|
龙门县|
中卫市|
华容县|
梨树县|
炎陵县|
从江县|
永清县|
万年县|
丰顺县|
乐昌市|
镇巴县|
攀枝花市|
保靖县|
陕西省|
新营市|
库伦旗|
九江市|
新建县|
旺苍县|
加查县|
泾阳县|
青海省|
尉犁县|
和政县|
凤庆县|
屏山县|
临高县|
信宜市|
十堰市|
烟台市|
长汀县|
柳河县|
贵德县|
云龙县|
恩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