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侯馬臺駘廟為歷史記載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晉國祭祀遺址,距今已有兩千余年歷史。像一座氣勢恢宏的城堡座落于西臺神村"古翠嶺"上,又好似一艘巨輪屹立于汾河之畔。</p> <p class="ql-block">據《新修曲沃縣志》文載,臺駘廟最早興建于春秋晉國平公年代(公元前541年)。臺基西南有千余祭祀遺址,發掘出大量的玉石之器。漢、唐以來,時為修葺……內有乾隆二十二年重修臺駘廟碑記。廟宇外墻以青磚包砌,呈南北橢圓形;內以中軸式布局,分設臺王寶殿、娘娘殿、獻殿、春秋樓等;占地約10000平方米。2016年被山西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臺駘——張氏圣祖</p><p class="ql-block">《史記?五帝本記》文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為華夏人文始祖。</p><p class="ql-block">黃帝有二十五子,正妃嫘祖生二子。長子玄囂,次子昌意。玄囂,號白帝,又稱少昊、青陽、金天氏。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先后定都山東日照,曲阜,曾修太昊之法,以推治國之道。</p> <p class="ql-block">《元和姓纂》:“黃帝第五子青陽(金天氏),生子名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賜姓張氏”。</p><p class="ql-block">臺駘,黃帝五世孫、即少昊玄孫。所屬部族為最早的一批晉人。《左傳.昭公元年》文載“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傳記散見《左傳》《山海經》《史記》《水經注》等古典籍。</p> <p class="ql-block">臺駘為青陽之孫,名列張氏三世。為水正,任玄冥師,業績堪偉。有臺駘廟楹聯為證:肇始軒轅蕃衍張氏,功先夏禹造福汾川。</p> <p class="ql-block">臺駘功業</p><p class="ql-block">一曰:臺駘繼父業,以玄冥師為治水重任,勇于突破天地禁錮,率民眾攉開呂梁峻嶺,疏通汾、洮水系,令千里汾河于侯馬、新絳地域神奇彎頭,西瀉黃河、東流入海,開創晉南富饒之景。</p> <p class="ql-block">二曰:臺駘肇啟太原,居尹城,自寧武源頭始,疏理汾河水系,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令山川各居其位。帝顓頊(zhuān xū)嘉獎,封為掌管汾州一帶的地方官員,尊為汾河之神,又稱臺神。</p> <p class="ql-block">三曰:臺駘率沈、黃、蓐、姒等部落為最早的晉人,通過治水,大治天下,奠定了山西文明之基,華夏堯舜之盛。</p> <p class="ql-block">四曰:臺駘輾轉于陜西、甘肅、青海等地,降伏水魔,造福民眾。致使九州滌陂,四海會同,眾民乃生,萬國為治。享“華夏治水第一人” 之譽。</p> <p class="ql-block">五曰:臺駘水神,敢作敢為,廉潔奉公,造福于民。統領部落民眾,壯大族群,昌盛社稷。晉封昌寧公,宋封靈感元應公。至今于山西侯馬、寧武、太原、平遙等地,遺存多處廟宇。</p> <p class="ql-block">臺駘功德</p><p class="ql-block">臺王寶殿正方上懸朱紅匾額, “能三不能”四個大字。熠熠生輝,意為:“你能開山通河不能?你能秉公辦事不能?你能造福于民不能”?如果這三樣你不能,就不要出去做官了。”這四個大字非常精準地考量著人的忠勇膽略、胸懷格局,宏德大愛。作為占全中國漢族人口7.07%,達8480萬的張氏后裔以此深感驕傲,名人代出,業績彪世,成為了當今中華民族團結復興的重要力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汉市|
洱源县|
阿拉善右旗|
闻喜县|
濮阳县|
湖口县|
兰州市|
清水河县|
平远县|
巩留县|
武胜县|
张家川|
绍兴县|
崇阳县|
堆龙德庆县|
阿巴嘎旗|
高台县|
交城县|
永丰县|
南丹县|
湾仔区|
长春市|
新蔡县|
大新县|
凤庆县|
尼玛县|
都兰县|
卓尼县|
黔南|
广宗县|
定兴县|
华宁县|
云南省|
巩留县|
襄城县|
阿拉善左旗|
甘谷县|
昆明市|
绥芬河市|
漠河县|
平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