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生活就是這樣循環往復,一個七日接著又是一個七日。自2017年1月開始,林夕草堂每周周末一次,陪您走進中國房山世界地質公園上方山園區。探訪人文古跡,解讀文獻史志。講述民間傳說,解析歷史傳奇。聽堂主給您“濤聲依舊”原創連載《京西圣境上方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上方衰落清中期,大半茅庵已傾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由盛轉衰伴國運,七十二庵山志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天災人禍顯頹勢,被迫典當香火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穿越時空景再現,日暮途窮不如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林夕草堂原創作品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座上方山 半部中華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清代上方山衰落存庵院七十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國由盛轉衰的清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朝代。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清朝統治危機四伏,政治上官僚機構膨脹、吏治腐敗;經濟上土地兼并,造成矛盾激化,農民起義連綿不絕;軍事上軍制落后,軍備廢弛;文化上奉行文化專制政策,導致思想僵化,清王朝逐漸走向衰落。</p><p class="ql-block"> 清朝信佛,絕非停留在民間層面,而是從上而下的信佛,甚至到了無時不刻的程度。清朝的習俗,有別于歷朝歷代。清政府將佛教信仰發揮到了極致。清朝官員,稱皇帝為老佛爺,這是受佛教的影響。稱呼康熙老佛爺、乾隆老佛爺,這就是最高級、最神圣的稱呼。清朝對佛教的信仰堅定而持久,甚至將佛教信仰深深融化在每一個清朝官員的內心世界,清朝是唯一要求大臣佩戴佛珠的朝代。</p><p class="ql-block"> 明清交替,社會動蕩,上方山開始走向衰微。一是戰亂直接對上方山寺庵造成破壞;二是由于缺乏安定繁榮的社會環境,導致寺院建筑年久失修;三是沒有了明代宦官的大力投資。所以清代上方山寺庵傾圮大半,到了清王朝鼎盛時期的“康乾盛世”,上方山寺庵院不過恢復到七十二座。比明代的120座茅庵,少了小一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民國乙卯重修版《上方山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寺院茅庵 僅七十二】</b></p><p class="ql-block"> 上方山歷史久遠,爰自漢盛于唐,元代達到鼎盛,明代上方山寺庵累積達到了120余處。清代“康乾盛世”后,上方山逐漸開始衰落,由明代上方山“一百二十庵”之說,也改稱為清代的“七十二庵”之稱。據《上方山志》記載,所謂的“七十二”庵,是將延壽洞、九環洞、白牛洞、西方洞、背陰洞、觀音洞、金剛洞等七洞,以及西向臺等算在其中,除去七洞,上方山寺庵實際上僅存60余處。</p><p class="ql-block"> 《上方山志(民國乙卯年再版)》記載:上方山72庵為,“兜率寺、崇寧庵、毗盧庵、延壽洞、蘋果園、大藏庵、大悲庵、本極庵、文殊殿、文殊閣、觀音殿、西朝陽庵、般若庵、靜業庵、大成庵、望海庵、澹遠庵、西域庵、興隆庵、瑞云庵、西方庵、彌陀庵、黃龍庵、華嚴庵、地藏庵、松棚庵、西向臺、永慈庵、因果庵、福吉庵、胡公庵、積德庵、福德庵、十方院、勢至庵、皈依庵、塔院庵、云花庵、送子庵、華嚴洞、東坡庵、藥師殿、辦香庵、東朝陽庵、圣賢庵、紅橋庵、菩提庵、普興庵、新開庵、普賢庵、尊勝庵、一斗泉、文殊洞、圣泉庵、獅子崖、廣慈庵、九還洞、云居庵、法華庵、石佛殿、堂子庵、極樂崖、金剛洞、向陽庵、云梯庵、接待寺、普濟寺、白牛洞、西方洞、背陰洞、觀音洞、摘星砣。”</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受施田產 難挽頹勢】</b></p><p class="ql-block"> 清代每個寺院,都擁有數量不等的地產。其主要來源是,除舊有賞賜、自購、受施、兼并等途徑外,受施是上方山寺院不動產的一個主要來源。不動產的數量多少和規模大小,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宗教信仰等有直接關系,其根本是與寺僧的經營能力緊密相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方山部分義田碑】</b></p> <p class="ql-block"> 清代寺廟的不動產(即香火地、香燈地、義田),是寺廟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上方山寺院的地產,史料文獻記載比較零散,但從其現存的地產碑、施田碑、義田碑、置田碑、供眾碑、契約碑、花田碑、捐地碑等銘文記載,保留了豐富的史料。</p><p class="ql-block"> 據不完全統計,清代上方山寺院不動產碑記有三十余通,主要有:明萬歷丁未三十五年(1607年),《上方山置田碑》在羊坊村;清順治乙酉二年(1645年),《上方山三圣庵置田供眾碑》原在觀音殿;清康熙丁巳十六年(1676年),《宛平善信邰世貴捐地四十畝供眾碑》;清康熙壬寅六十一年(1722年),《邰世貴舍地契約碑》;清雍正乙巳三年(1725年),《李善信捐地一頃二十畝供眾》;清雍正乙巳三年(1725年),《上方山置田碑》原在兜率寺;清乾隆戊午三年(1738年),《上方山供眾地畝碑記》;清乾隆庚午十五年(1750年),《修殿造像置地永遠供眾碑記》;清乾隆甲戌十九年(1754年),《老和會花田碑記》;清乾隆丙子廿一年(1756年),《建立供眾齋僧碑記》;清乾隆丙子廿一年(1756年),《建立供眾齋僧碑記》;清嘉慶己未四年(1799年),《上方山施舍供眾地地碑記》;清嘉慶壬戌七年(1802年),《京南大城縣北辛張村古剎》;清道光乙酉四年(1825年),《吳天福地契碑》在兜率寺;清光緒戊子十四年(1888年),《韓密壽置田碑記》原在兜率寺;清光緒甲午廿十年(1894年),《設齋供眾碑》原在兜率寺……</p><p class="ql-block"> 據不完全統計,清代上方山所得各方人士施舍田地就達3000余畝。涉及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的楊胡屯,直隸大城縣(今河北省大城縣)的北辛張村,順義縣(今北京市順義區)的南廊冢等地。以及房山地區的饒樂府、墳莊、下中院、上中院、孤山口、次洛、王家莊、石樓、坨頭、長溝村、南尚樂、田園村、襄駙馬莊等地。據相關碑刻記載,清乾隆辛巳二十六年(1761年),上方山僧人收入不足,不得不以募緣為生計。乾隆末年,北方一帶鬧災荒,上方山僧眾無以為生,落到要下山逃荒的地步。寺院住持情非得已,將本山香火地典當以度災年。由于生計艱難,直到嘉慶初,也無力贖回典當地畝。</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穿越時空 情景再現】 </b></p><p class="ql-block"> <b>清朝中早期景象。</b>釋達聞在《上方山記》中記載:“上方來脈,氣貫昆侖,而走西北,結穴于西南房邑,狀如蒼龍…誠哉一天界也。夫登斯山也,曠遠則令人狂歌,清冷則令人悲泣,寂靜則令人超凡,幽深則令人隱逸。而猿哀夜月,鶴淚霜天,風掃落云,封古洞誠,安樂窩也…”清康熙庚申十九年(1680年),釋超全在《上方山記》中記載:“前登兜率門,兩峰壁立,中砌石級,鐵鎖高垂,凡三轉至毗盧頂。山中為剎七十有二,寺之古者,曰兜率”。清康熙壬申三十一年(1692年),費密在《游上方山》記載:“山之最勝曰上方。其山多曲,禪院七十二所,悉種牡丹,花高七八尺,花大徑六七寸,共千余株,皆百年前物。靜氣留空,芳幽撲客,至于綠者尤世所稱”。</p><p class="ql-block"> <b>清中晚期的景象。</b>清乾隆丙寅十一年(1746年),查禮在《上方山紀游》中記載:“…又上,為兜率禪林,即兜率寺之山門。去兜率寺尚遠,,至藥師殿,問止宿處,一僧雛于平臺上,答語杳若云際…至紅橋庵前,而水洑庵外,有紅欄橋,僧方誦經,叩門久之。對岸為賢圣庵,即古竹子園,一病僧,在床呻吟…過歸一庵,老僧年八十七矣,一足已傷,猶自作苦,無侍者,可憨也…”清道光乙巳25年(1845年),完顏麟慶在《游上方山記》中記載:“…又半里許,見石梯,高三百級,凡九折,直侵霄漢,俗名云梯。幸旁有石椿,貫鐵絙,挽之而登。兩兒隨行扶掖,出入云中,衣履沾濕,喘息數次,級盡,始徒梯頂,小憩上接待庵,汲泉煮茗,隨詢知山有寺七十二,有僧八十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方山延壽洞遺址】</b></p> <p class="ql-block"> <b>清晚期的景象。</b>清末民初(1862-1930),法籍蒲意雅在《記上方山》中記載說:“自接待庵至兜率寺…途徑沿河岸,河身在兩峰間,便雜隕石。水由山澗來,奪山鎼出,注瀉而成瀑布,路雖荒涼,景頗動人……辦香庵之左,河之側,墓之南,有延壽庵,今已化為隴畝……退居庵,庵已化為隴畝…由法華庵起程,經下佛庵前,復下行至十方院,環寺廟宇,惟是院較為寬大,今已化為隴畝…登文殊殿,小寺半殘,門前立康熙十一年(1672年)碑一,寺盡處系正殿,內供文殊菩薩,為中國佛教十二大師之首座。殿附近中間略后,為大慈悲觀音寺,門前樹二旗桿,正殿內祭臺上署“慧海慈航”(雍正帝欽賜)四字,后部為樓,題名大悲壇,樓下有彌勒像,該寺保護不佳,廟貌破舊矣。寺對面下方,即圮殘值大悲庵,庵內僅余破舊不堪之正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資料恐有虛傳謬誤 敬請知情者不吝賜教</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山县|
老河口市|
健康|
阿拉善盟|
富民县|
响水县|
广宁县|
广河县|
偃师市|
莆田市|
新田县|
康马县|
屏东市|
石景山区|
昆山市|
松溪县|
齐河县|
安仁县|
兴宁市|
婺源县|
伊宁市|
陇西县|
天峻县|
西吉县|
南雄市|
全州县|
桦川县|
凤城市|
曲周县|
花莲县|
桑植县|
锡林郭勒盟|
黑龙江省|
东光县|
女性|
纳雍县|
团风县|
象山县|
临海市|
丹凤县|
郓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