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拂去歲月經年累月的浮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開記憶塵封已久的閘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幅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幀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依稀看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灘上那一串串前行的腳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快樂 有天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迷茫 有堅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或深或淺的腳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童年的歡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少年的純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前行時的激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失路時的困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潮起潮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訴說著我百轉千回的過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月圓月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記錄著我砥礪前行的人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哪有那么多月圓花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更多的還是風雨兼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領略千山萬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參悟萬丈紅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及至夕陽西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落腳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還是曾為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遮風擋雨的那片綠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題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世幾回傷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形依舊枕寒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是什么?《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家庭,家庭的住所?!对~海》中說本義是“屋內,住所”。那么,家到底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是那一團爐火,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就有說不出的溫暖;家是母親的叮嚀,永遠環繞在耳畔;家是父親背我上學的脊背,寬厚而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是參天大樹的根,無論枝葉多高,也要回到你的身旁。家是寧靜的港灣,春風和煦,波瀾不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是緩解身心疲憊的溫情港灣,家里上演著色彩斑斕的故事,我們在家里體驗著生活的滋味,感受著親人的愛,家里充斥著和諧、溫馨、甜蜜的感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是避風港,安全又溫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是安樂窩,開心事情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是歡樂灣,可以把心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是幸福堡,歡聲笑語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是風雨中的一間小屋,家是大雪天里的一杯熱酒,家是一次次失敗后的鼓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腳步走多遠,家永遠是靈魂相系的地方;事業多坎坷,家永遠是補充能量的地方;心靈多孤寂,家是永遠思念的地方,沒有什么比家更溫暖,沒有什么比親情更珍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是現在的任鳳村村口的村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漢沽沿七里海大道西行約20公里,路的北側就是任鳳村。從這里就可以進入任鳳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空中俯瞰任鳳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十年前我出生在寧河任鳳村。任鳳村是清雍正年間建村。原以吉祥之意取名龍鳳村,后因皇族忌諱改今名。任鳳村北是曾口河,我們家鄉的人都稱之為北河,曾口河西連潮白新河,東至薊運河干流。村東為人工開挖的楊虎子河,北與曾口河相通,向南經清河農場匯入潮白河入海;村西是七里海東海。任鳳村民世代以種植水稻為主,盛產優質小站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趙氏家族已在任鳳村生息繁衍七、八代人,是任鳳村的大家族。父親家包括爺爺奶奶,一個姐姐和父親兄弟四人,父親在兄弟中居三。上有一個姐姐、兩個哥哥,下有一個弟弟。爺爺中年猝然而逝,居長的大姑遠嫁白山黑水間的哈爾濱,奶奶帶著四個未成年的孩子艱難度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父親母親1951年結婚。父親1952年開始到漢沽鹽場上班。1953年,我一歲的時候跟媽媽一起從任鳳村來到漢沽,住在寨上娘娘廟街路北西頭第一家東屋。在任鳳村時,我很小,沒有記憶。我童年記憶中的家是從娘娘廟街開始的。我們租住的是一家姓耿的人家的房子,這間屋子是人家原來作買賣用的,是一套青磚瓦房,三步石頭臺階,進門后是堂屋,青磚漫地,左右分別是東西臥房,我們住東側的一間。從我家向東約3、400米,就是我姑姥姥家,姑姥姥是我母親的老姑。我后來讀初中的工商學校和姑姥姥家斜對著,據說是過去寨上鎮的公所;再向東就到新開路了。從我家向西就是興隆街,跨過興隆街,就是薊運河河邊,我們稱之為“河下”,當時的老百姓的生活垃圾就是直接倒在河邊的。興隆街為南北走向,北接鹽場碼頭到漢沽,南至秦家臺,楊家寨上而奔天化、營城,一條爐灰土路只能順行一輛大車或馬車,窄窄的街筒,兩旁排滿了店鋪,著名的有:雙元興食雜貨店、鉤發合綢緞莊、海北春飯莊、玉生堂、榮慶堂中藥店、仁德四藥房、義昌印刷局、德新池澡堂,共和戲院、小朋友文具店等,還有很多不知名的小店、作坊。這里是當年寨上鎮最繁華的地方,商鋪云集,曾經紅火一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記得從我家向南走不遠,就是一個炸馃子(就是油條,我們這俗稱馃子)的鋪子,媽媽給我四分錢,囑咐我:記著叫姥爺,買一個四批的馃子。我們這的馃子通常都是兩批為一根。我都是讓這位大爺給我炸一個四批的。我走到馃子鋪,把錢遞過去,說:姥爺,給我炸一個四批的馃子。 因為我總來買馃子,老爺爺和我已經很熟了。肥大、香噴噴的馃子炸好之后,用一個類似串糖葫蘆的竹簽把馃子一穿,我拿著就回來了。當時我也就是三、四歲,過去這么多年了,當時的情景還仿佛就在昨天。入夜之后,喧鬧了一天的興隆街慢慢沉寂下來了,一彎新月高掛天上,街上不時傳來流動商販賣“烏豆”“水蘿卜”悠長的吆喝聲。媽媽哄著我,講著故事,我慢慢就進入了夢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我家出來向西跨過興隆街,就是薊運河了。當時薊運河入??谶€沒有修防潮閘,從海上來的輪船、木船可以從海里直接進入薊運河。由我家向北德新浴池的北邊就是鹽場的坨地了。鹽場所產的原鹽都在這里匯集。這里有高15米的時稱“全國第一大坨”的漢沽鹽場儲運場的鹽坨。坨地的西側就是碼頭,漢沽產的原鹽從這里裝船遠銷全國各地。到薊運河河邊看來來往往的木船、輪船,是我童年時的一大樂事,最喜歡看冒著黑煙的輪船,當時叫“火輪船”。木船運來銷往漢沽的日雜用品,輪船靠碼頭裝運原鹽。長大之后才知道漢沽還有一個專門從事內河水上運輸的單位—航運站,就在漢沽王家園子北頭,我姥爺就是從航運站退休的。媽媽怕我在河邊不安全,不讓我在河邊呆的時間太長。那個年代,社會秩序好,小孩在外邊玩不擔心有人把孩子偷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童年時印象非常深刻的還有騎“電驢子”(漢沽人對摩托車的土稱)的許大夫。許大夫當時可是漢沽的“名人”,經常騎著“電驢子”出診去給別人看病。及至長大才知道,許大夫是臺胞,能搞到當時非常緊俏的“青霉素”,真能做到手到病除。不過當時的人們很窮,很多人是用不起青霉素的。二弟鳳武就是在興隆街出生的。二弟小的時候,我們兩個一起出麻疹,高燒不退。媽媽就是用二弟出生時留下的臍帶頭,泡水給我們兩個喝,我們兩個就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個時候媽媽經常帶我去姥姥家。姥姥家住在牌坊東街,當時叫“狼莊”。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姥姥家這個位置已經是漢沽絕對的“黃金地段”。姥姥家西邊是一個胡同,沿胡同南行,直接到寨上花園。胡同西側是一幢二層小樓,樓內由東向西分別是漢沽政協、鐘表修理店和漢沽照相館。姥姥家的東側是漢沽曲藝館,漢沽人叫“說書館”。再往東就是漢沽當時唯一的電影院—“漢沽人民影院”。姥姥家對門是一個旅店。由姥姥家出門向西行200—300米就是新開路了。牌坊街與新開路的交口分別是漢沽百貨公司、漢沽工人俱樂部、漢沽飯店和漢沽唯一的一個新華書店,在五、六十年代這里是漢沽最繁華的地方。媽媽在姥姥家上面有一個姐姐,我的大姨,然后就是我媽媽,媽媽之下依次是大舅、二舅、四姨、老舅和老姨。姥姥姥爺非常寵愛我,舅舅和姨也非常喜歡我。我小時候經常和媽媽到姥姥家。長大后讀小學高年級和讀初中時,我就是住在姥姥家,所以我常說,我是吃姥姥家的飯長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娘娘廟街,我記憶中家的最初印象,盡管已過去近七十年了,物是人非,但我還是時常想起薊運河上的白帆片片,船來船往,興隆街上的車水馬龍,沿街路邊那誘人的拉“洋片”,還有入夜之后小販們那悠長的叫賣聲。在這里,我度過了自己無憂無慮的童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里是現在的漢沽鹽業風情游覽區。從這塊“古鹽田”的石碑向東南看,就是當年的漢沽鹽場原來的十三工區,地名叫北大港(港在漢沽讀jiang,第三聲),這里是我父親到鹽場之后最初工作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7年鹽場在北大港修建了一些職工家屬宿舍,我們家就從娘娘廟街搬到了北大港宿舍。我印象中一共四排房子,我家住東起第一排第二家。出門向南,不遠處就是思家坨的村民種的耕地,有谷子、玉米、高粱,田地中間有一棵高大的榆樹,春末夏初,榆樹上掛滿了白色的榆錢,大孩子們爬上樹去摘榆錢。從宿舍向西再向南可以走到思家坨,經思家坨向西大約三、四里路就到寨上了。從我家出來向北就是爸爸上班的灘地。當時爸爸在灘地開柴油機,到這個機房要走好多鹽田的埝梗,然后經過一個長長的又很窄的木板橋,人走上去之后,木板橋上下晃動的很厲害。我第一次走這個橋,很害怕,不敢走。爸爸工作的柴油機房里有濃濃的柴油味,我特別喜歡聞柴油味,每次到這里,我總要好好的吸幾下那充滿柴油味的空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的這個新家只有一間房子,進門之后先是灶臺,灶臺上有媽媽貼的灶王爺,灶王爺的兩側是對聯,分別是“上天言好事,回宮報吉祥”,橫批“闔家平安”。這也是我在自己家里最早的“灶王爺印象”。房子的北側是我們一家的床鋪。那時候家里沒有家具,基本上每家都是這樣。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在北大港這段生活是我印象中最富裕的生活。爸爸在用柴油機拉水時,好多魚隨著水車上來,用撈令抄一下就把魚抓到了,爸爸拿回來成為我們的盤中佳肴。那個時候我們能吃上雞蛋炒米飯,這可是我當時能想到、能吃到的最好的美食了。那時候家里經常可以吃到螃蟹,那可是真正的海蟹,各個頂蓋黃。吃完螃蟹之后,我和弟弟先用土活好泥,然后用泥做兩個長方形的泥坨,在泥坨的上端分別鑲嵌兩個蚶子殼,用泥坨上的蚶子殼把螃蟹蓋架起來,放在迎風的地面上,就成了一個螃蟹蓋做成的風車。我們做好之后,其他孩子們競相效仿。放眼望去,一排“螃蟹蓋風車”一起飛轉,現在回想起來,這也是那個年代一道獨特的風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記得也是在北大港,爸爸買了家里第一輛自行車,是一輛正宗的28大水管自行車,黃色的金牛車胎,非常漂亮。那個時候買一輛自行車的欣喜,不亞于今天家里買一輛豐田卡羅拉或大眾速騰。當時爸爸是晚上回來的,我已經躺下準備睡覺了,爸爸回來了,不僅買了自行車,還買了一大盤香蕉,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香蕉。爸爸給我掰了一個香蕉,剝開皮讓我吃,我嘗了一口,說不好吃,從此,我到目前為止,再也沒有吃過香蕉??赡苁菋寢尮艿奶珖赖木壒拾?,我從小吃東西就特別偏食,沒吃過的東西從來不吃,寧可吃米飯就咸菜,也不會嘗一口雞肉。很長時間內,我吃飯就是咸菜、蝦皮為菜,能有一點菜湯下飯就非常不錯了。這輛自行車一直騎到70年代后期才賣掉,可是我們家的大功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大妹鳳娟在北大港宿舍出生。小時候,大妹鳳娟出麻疹,高燒不退。爸爸騎自行車,馱著媽媽,媽媽抱著大妹去醫院。當時,風特別大,天已經快黑了,夜里爸爸媽媽沒有回來,家里就是我和弟弟兩個很小的孩子,也不知道害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第一次看電影也是在北大港,當時是在工區的前面的空地放映的露天電影,媽媽和四姨帶我和弟弟去看電影,影片的名字是《深山里的菊花》,影片的內容已經記不清了,但這個名字我始終記得。前些年我曾試圖找一張這部電影的光盤看看,始終沒有找到。后來,我是從網上找到了這部電影,海默編劇,凌子風導演,主要演員有田方(這是我看到的他演的第二部電影,另一部是《英雄兒女》)、陳立中、胡朋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時爸爸在灘地上班,很少管家里的事,大事小事都是媽媽在操持。過年了,媽媽帶我們買來年畫,貼年畫是我和弟弟最開心的事了。一幅“新安江水電站”的年畫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及至長大后才知道,為建新安江水電站而形成的千島湖,淹沒了兩座千年古城—古淳安和古遂安。過年了,媽媽給我們穿上新衣服,家里喜氣洋洋,真的是小孩盼過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時正是“大躍進”的年代,場里組織家屬去勞動,干臨時工,到“大圈子”(制鹽過程中儲水的池子,比“旺子”淺,四周是比較深的溝,約及人的腰部,中間比較淺)里去撈“扎扎毛”(海水中的一種水草)。媽媽給我帶上我看的書和中午吃的饅頭。媽媽下去干活,我在岸上看著弟弟。記得有一次因為我不小心,把饅頭掉到水里了,中午我們娘三個就吃被海水泡了的饅頭。那個時候我看到媽媽的勞累和不容易,就開始慢慢的懂事了。爸爸當時是灘地的柴油機工,鹽場的五級工,月工資74.98元,這在當時是挺不少了??墒敲吭乱o老家拿去很大一部分,說是要還解放前、解放初家里欠的債及供養奶奶,所以我們的生活并不寬裕。這樣一直到58年爸爸去紅專學校上學,工資降低了,才不給老家拿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成年以后的同事、同學高慶義、高景和,二場的電工唐廣明家,當時都住在北大港??倛隹倓仗幍乃尉R庫伯伯,就在工區當記錄員,和爸爸是同事、朋友。等到我長大之后,和宋伯伯的子女宋臣、曉軍,侄子宋瑞又是同事、朋友,我們成了真正的世交?,F在回想起來,這也是一段佳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9年夏,我們家離開北大港,搬到后大坨、二化,我們在這里住了二年多。長大后,從二化到寨上,要經過我們當初住的北大港,可是這個地方再也看不到了。多年以后我問爸爸,北大港怎么沒有了呢?爸爸說,當地人賣土,一點點把這塊地方都給賣沒了,當時海下大部分地方都是咸土,而這塊地方地勢高,是甜土。以后,鹽場就把這塊地方改造成灘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盡管在北大港住的時間很短,但我挺懷念那個地方。懷念在北大港時生活的富裕,懷念我和弟弟一起無憂無慮的玩耍,懷念媽媽帶我和弟弟過春節時的喜悅歡樂,懷念和弟弟一起到田野里捉昆蟲、摘野果的愉悅,懷念那段充滿著快樂與幻想的金色童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張照片就拍攝于我家住北大港期間,當時媽媽懷著大妹,奶奶和老叔來漢沽,拍攝了這張照片。我六歲,弟弟鳳武三歲。</span></p> <p class="ql-block"> 動筆于2021年10月17日</p><p class="ql-block"> 完成于2022年3月28日夜</p><p class="ql-block"> 定稿于2022年7月29日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城市|
蛟河市|
多伦县|
张家界市|
扬中市|
安塞县|
彭州市|
石景山区|
潢川县|
揭西县|
新闻|
苏尼特右旗|
嫩江县|
东方市|
绥芬河市|
灵山县|
德安县|
上蔡县|
盈江县|
恭城|
怀来县|
屯留县|
图片|
淳化县|
武穴市|
黄冈市|
故城县|
乐昌市|
全椒县|
阳城县|
南岸区|
山东|
保康县|
含山县|
千阳县|
津市市|
汕尾市|
英吉沙县|
天峨县|
囊谦县|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