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義縣萬佛堂石窟

尺度把握人生

<p class="ql-block">您也許耳聞目睹過著名僧人曇曜大法師主持開鑿的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但也許你未成聽過曇曜大法師還主持開鑿了第三處石窟,那就是遼寧錦州義縣萬佛堂石窟。萬佛堂石窟是我國東北地區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與云岡、龍門兩大著名石窟同期一脈。是由書法摩崖、石刻造像構成的藝術綜合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研究價值,是中華民族之瑰寶,它被譽為中國北方的“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參觀萬佛堂石窟,主要有三部分。</p><p class="ql-block">一、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平東將軍營州(今朝陽)刺史元景為皇帝祈福開鑿的西區。</p><p class="ql-block">二、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員外散騎常侍韓貞等74人開鑿的私窟東區。</p><p class="ql-block">三、現代增補區。</p> <p class="ql-block">萬佛堂石窟,坐落在遼寧省義縣縣城西北9公里的大凌河北岸,至2015年為止,是中國東北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國北朝石窟中緯度最北,位置最東的窟群,萬佛堂石窟始建于北魏年間,因為常年的自然風化與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經破損坍塌,不復存在了。它被譽為中國北方石窟造像藝術寶庫,同時萬佛堂石窟又是一處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于一體的風景區。1988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萬佛堂石窟分西、東兩區。西區共九窟,上下兩層,上層為三小窟;東區共七窟。現存窟(龕)20余處,雕像430余尊。西區第五窟的題刻手跡乃是平東將軍景在公元499年造崖時手書其上的,是重要的史料,并被清末的康有為評為“元魏諸碑之極品”。西區第六窟的交腳彌勒乃是彌勒佛的原身。它們均為鎮窟之寶。義縣萬佛堂石窟被稱為“北方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萬佛堂的傳說</p><p class="ql-block">傳說古時候,有一個皇帝的父親,過膩了皇宮里的生活,一心想修行成佛。他四處求佛,想找個修行的好地方。一天他來到宜州,就是現在的義縣。他走到大凌河北岸,只見這里背靠大青山,面臨凌河水,可說是山清水秀,別有天地。這位皇父相中了這塊地方,就叫人四處張榜,招鵑能工巧匠,要在這陡壁懸崖上雕鑿一座萬佛石窟。許多石匠紛紛前來應試,可這皇父一個也相不中。眼看子一天一天過去了,也沒找到一個中意的石匠。有一個小石匠,生就喜歡在石頭上雕鑿個花草禽蟲的。可就是手笨,做出的活計七扭八至,粗粗拉拉,拿到市上去賣,十回有八回賣不出手,掙不來錢,日子越過越窮。這天,小石匠又從市上回來,手里托著一個沒有賣掉的石頭鑿的小公雞,一邊走一邊嘆氣地說:“小公雞呀,小公雞!家里就要斷頓了,你又不能給我換幾個錢花,干脆,我把你扔掉算了。”誰知他的話音剛落,這只小石公雞一揚脖就說話了:“小石匠,小石匠,快給皇父鑿佛像。明天帶我去應試,皇父一準能相上。”說完就再也不開口了。小石匠又驚又喜,樂顛顛地跑回家。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揣上小石公雞,上皇父那里應試去了到了那皇父跟前,他膽小嘴笨,吭哧了半天也說不好一句話。老皇父見他長得挺憨厚,也不怪他,就讓他把做過的活計拿出來看看,小石匠從兜里掏出那個禿光光,歪巴巴的小石公雞。誰知這個小石公雞眨眼工夫就變了樣,雞冠是紅的,尾巴是花得,渾身還一閃一閃地放亮光。這回,不光老皇父看直了眼,連小石匠也愣住了。老皇父因求佛心切,就把小石匠留下了。叫他一年之內雕鑿出一萬個石佛。多一個不可,少一個不行。到期交活,交上活,要什么給什么;交不上活,還要治罪。小石匠開頭挺美氣,可后來聽老皇父這么一說,心里暗暗叫苦。自己連花草禽蟲都鑿不好,還能鑿好佛?鑿不好,再交不上活,斷了錢路不說,最后還要掉腦袋。這樣一想,小石匠可就犯愁了。他只好掏出小石公雞對它說:“小公雞呀,小公雞!你的心思我知道,想讓我找個差事掙倆錢。可我笨得出名,哪會鑿佛呀!”誰知小石公雞一揚脖又說話了:“大凌河里洗個澡,管保心靈手又巧。”說完又不吱聲了小石匠高興地蹦到大凌河里,痛痛快快洗了個涼水澡,然后爬上岸來,頓時覺得心明眼亮,手腳靈活。他抄起家什,在石壁上“”幾下就鑿成一個小佛。沒多大工夫,鑿出好幾十個,個個慈眉善目,金光閃閃的。小石匠樂得直蹦高。心里想,照這么干,用不了一年我就能鑿出一萬個佛,還是抻著勁慢慢干吧。于是,他每天晚晚地起,早早地睡,白天有空還去河邊釣魚。可活計卻沒耽擱。一年工夫眨眼過去了,到了年根底的最后一天,小石匠看雕鑿得差不多了,便從頭查數,看夠不夠一萬個佛。查頭一遍,一萬還少一個。小石匠不在乎,“當”鑿巴幾下子就補上一個。他怕還不準當,又從頭查二遍,查來查去,誰知還是少一個。他就又鑿一個補上了。查到第三遍,他想,這回一定能夠數了。可是查到最后,偏偏還差一個。小石匠心里好納悶,沒法子,只好再鑿一個。他查了鑿,鑿了查,從下晚黑一直鑿到大天亮,可說啥也湊不夠一萬個佛。這時候,忽聽門外有說話聲,他扒著門縫一看,原來是老皇父帶著家人收活來了。小石匠急得直冒汗,來回轉磨磨。轉著轉著,他忽然想到,“干脆,我坐在這里頂個數吧!”于是,他找個空地方,腿一盤,掌一合,坐在那兒。誰知可就真的變成個小石佛了。這時老皇父推門進來了。四下一看,小石匠沒有了,命人去找。山上山下找遍了,也不見小石匠的影子。這陣子,老皇父正點著佛像查數。查到最后個,不多不少,正好一萬個佛。他又用手去摸最后一個佛像,覺得身上還熱乎乎的呢。這個佛就是小石匠變得。據說打那以后,小石匠白天在那兒坐著當佛,晚上就跑回家。他的本事從此可就大了。他在石頭上鑿個小鳥,小鳥會飛;鑿頭老牛,老牛會干活。家里的日子也就一天比一天富足了。直到今天,當地人們都說那個小石匠仍舊在那兒坐著。只要從頭摸一遍,哪一個佛身熱乎乎的,哪一個就是小石匠。</p> <p class="ql-block">大凌河上新修的通往萬佛堂的吊橋。</p> <p class="ql-block">萬佛堂石窟山門,坐東朝西。</p> <p class="ql-block">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營州刺史元景為祈福始建萬佛堂西區,由國師曇曜(tányào)法師主持修建。</p><p class="ql-block">魏景明三年(公元503年)紀念慰喻契丹使員外散騎常侍韓貞出使契丹一事開鑿東區。</p><p class="ql-block">此后因戰亂等因素的影響,石窟多次受損。</p><p class="ql-block">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錦衣衛參將王鍇為其母祝壽修建圓形小塔一座_文峰塔。</p><p class="ql-block">明代嘉靖年間重修,并流傳至清末民國時期。抗戰時期,石窟再次受損,經過 1994年至1996年三年的修繕方才重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萬佛堂石窟入口</p><p class="ql-block">古式石門,有精雕細刻的鳥獸花草。上刻“萬佛洞”三字。</p> <p class="ql-block">平東元景將軍鑄鐵塑像。</p><p class="ql-block">元景將軍,拓跋姓氏,鮮卑族后裔,任營州刺史,是石窟的開鑿者。</p> <p class="ql-block">元景原名拓跋景,是鮮卑族,出生在北魏河南郡。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元?因為遭到小人的誣告,在北魏朝廷中的職位由散騎常侍降任中大夫守常侍,是年,又調行散騎常侍領司巾大夫。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元景則被任命為營州(遼寧朝陽)刺史。在元景擔任營州刺史的期間,北魏朝中發生了一起叛亂。當時在位的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他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古代少數民族政治家,推行改革,讓北魏國力蒸蒸日上。但此時北魏朝中的太子拓跋恂,他身為孝文帝長子,卻受到貴族穆泰、陸睿、拓跋丕等人的蠱惑唆使,發動叛亂,陰謀弒父奪取皇位。太子拓跋恂的叛亂,很快被父親孝文帝元宏堅決地鎮壓下去了,孝文帝處死了拓跋恂、穆泰等人。因為這起叛亂非同小可,北魏孝文帝元宏在朝中追查拓跋恂、穆泰余黨時,清洗叛亂分子的余孽,此時,一直忌妒元景的禾龜缶后覺得有可趁之機,就誣告元景參與了太子拓跋恂的陰謀叛亂。禾龜缶后想借勢坐實元景是叛亂分子的同黨,讓他家破人亡,但孝文帝明察秋毫,深知元景是一位忠心不二的治世賢臣,不但沒有殺元景,反而加封元景為平東將軍營州刺史,而對借刀殺人,誣陷忠臣的禾龜缶后處以腰斬,懸首兩京。經過這么一場風波,元景對孝文帝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把北魏孝文帝當做自己的再生父母,他誠心希望孝文帝能夠長命百歲。當時北魏朝中都有著篤信佛教,大造石窟以祈福的風氣,元景就準備為孝文帝修建一座規模巨大的石窟,為孝文帝祈福,希望佛祖保佑孝文帝福壽綿長。為了修建這座石窟,元景親自去往洛陽,請到了曾主持設計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賓陽洞、古陽洞)的著名高僧曇曜法師,到營州選址修造石窟寺。</p> <p class="ql-block">曇曜法師是北魏時期著名的石窟雕塑藝術家,他是漢族人,俗姓張名顯,祖籍涼州,7歲拜入空門學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曾下令滅佛殺僧,曇曜拒絕還俗遁匿山中。文成帝拓跋睿即位后,下詔恢復佛教,曇曜被封為昭玄統(沙門統)為統領全國佛教寺廟、僧眾的最大的僧官。曇曜在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提出了“皇帝即如來”的口號,得到了北魏統治者的支持,振興了中國北方的佛教,曇曜法師又召集了天竺來的僧人,集中在北魏都城翻譯經書,為中國佛教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曇曜不僅是一位淵博的佛學者,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對音樂、繪畫、雕塑、建筑都有很高的造詣。曇曜法師設計開鑿了云岡石窟,并將佛像與北魏五位帝王像融為一體,雕塑了著名的云岡石窟的“曇曜五窟”。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曇曜法師又應宣武帝元恪之邀開鑿了洛陽龍門石窟的賓陽洞,古陽洞。德高望重的曇曜法師,在受到元景的邀請后,就概然應允,前往千里迢迢的遼西營州,找尋合適修造石窟的地點。中國修建石窟的選址,都是選址靠山臨水的最佳位置,還要看山的石質,因為修建石窟需要大量用水,因此取水的遠近至為關鍵。中國最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就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下臨黨河(水);大同云岡石窟則開鑿于武州川峽谷北岸,北倚山崖,下臨深川;洛陽龍門石窟,開鑿于龍門山、香山,下臨伊水(河)。曇曜法師先后走訪了營州龍山、黑鳳山、福山等地,觀其山勢,察其水脈,勘其石質、測其風理,最后選擇了依山近水的營州東30公里的河城福山,福山下臨白浪河(大凌河)。福山山崖下臨大凌河,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而福山石質便于雕刻,所以曇曜法師就選擇了此處開鑿萬佛堂石窟。曇曜在營州并未完成他的設想,只開窟一區便圓寂了。弟子道悅繼承他的遺志,又歷經十年,鑿成九窟,雕塑大小佛像一萬三千尊。石窟矗立于山水之間,氣象非凡。窟內法像威嚴,滿布笑佛、千手觀音等。其中一窟主佛像為交腳彌勒,仿孝文帝的模樣,清風瘦骨,長眉細目,高鼻薄唇。這就是現在的萬佛堂石窟,武州山大同云岡石窟的神韻在這里得到復制重現。</p> <p class="ql-block">萬佛堂石窟分西、東兩區。西區共九窟,上下兩層,上層為三小窟;東區共七窟。現存窟(龕)20余處,雕像430余尊。西區第五窟的題刻手跡乃是平東將軍景在公元499年,造崖時手書其上的,是重要的史料,并被清末的康有為評為“元魏諸碑之極品”。西區第六窟的交腳彌勒乃是彌勒佛的原身。它們均為鎮窟之寶。</p> <p class="ql-block">由于萬佛堂石窟的山門在西邊,而石窟的排序是從東向西排列的,所以參觀的石窟的序號是倒著開始的。</p> <p class="ql-block">大凌河北岸福山懸崖峭壁上的萬佛堂石窟西邊的斷崖下有三個石窟中間是開鑿石窟的元景將軍鑄鐵造像,左邊是一尊小石佛,石邊是大肚彌勒佛,石窟和兩佛均為現代產物。</p> <p class="ql-block">萬佛堂石窟西區上層的三個小窟7-9窟。</p> <p class="ql-block">西區共九窟</p><p class="ql-block">1號窟:窟前有后世添造的外廊式窟檐,面闊3間,正面辟門,上方有“萬佛堂”篆字門額。門東側天王像已風化無存,西側尚存殘形。門上西側龕中雕1軀坐佛和腳踏蓮花的脅侍2軀。門西壁佛龕內雕坐佛7軀,有2軀已風化。門兩側內壁有碑記。窟內門上方雕坐佛3列,現存37軀。窟中鑿方形塔心柱,上連天井。每面鑿成兩層佛龕,龕內原造像已無存,只余背光和背光上的蓮花飛天浮雕。現有佛像皆后世所雕。塔心柱南面尖拱式龕上部橫向雕坐佛1軀及化生童子像13軀,間置蓮花;上層佛龕雕有蓮座,上雕坐佛1尊和脅侍2尊,兩側雕兩行供養人像,每行6人。龕下雕對臥雙鹿,龕項雕弧形花幔和三角形紋飾。在上層佛龕上面的山形紋中間還雕有化生童子。塔心柱的另三面與南面雕刻形式大致相同,但所雕刻的內容和數量都有所減少。塔心柱的四角雕飾可分4層,下層雕羅漢立像,僅西北角稍見殘形,其余已風化無存;中層雕須彌山和交盤雙龍,以及雙手捧物飛天像;上層則作佛龕,龕上雕屋檐瓦面,下刻石階,龕內雕坐佛;頂層雕大瓣忍冬紋。柱四周的天井上,原各有浮雕飛天3軀,現存南頂飛天3軀,北頂全部剝落,西頂存2軀、東頂剩一個殘形。東、西、北內壁各雕高2.6米,寬2.2米的佛龕3個,佛龕的形式、龕內雕像、龕上方的寶蓋和飛天均屬后世重作。東面飛天剝落1軀、西面殘存1軀,北面寶蓋、飛天風化無存。</p><p class="ql-block">2號窟:原門南向,東、西、北三面雕尖拱式佛龕。后因前部巖石崩塌,門不能通行而改成明窗,東、西各辟1門與鄰窟相連。此窟僅遺存原門上方刻的坐佛和兩側的千佛式小佛。窟頂中心雕有蓮花寶蓋,四角原各雕1軀立于蓮座上的菩薩像,現僅存1軀。四面的飛天浮雕僅存南面1對,東面1軀,其余均已剝落。</p><p class="ql-block">3號窟:與2號窟相連,構造相同,正門已被堵死,兩邊辟門成為1條通道。窟頂刻有蓮花、寶蓋,現仍見殘形。東、西窟壁上部,略見尖拱式佛龕的尖拱。北壁風蝕,窟內雕刻幾乎全部脫落。</p><p class="ql-block">4號窟:與3號窟相連,較2、3號窟稍大。原門南向偏東,已被堵塞。窟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后壁造像完全風化。窟頂刻有蓮花、寶蓋,現仍見殘形。</p><p class="ql-block">5號窟:前半部崩圯,為防止繼續崩塌,已加筑護堤。殘存的北壁造像已風化,僅偏西處可見佛龕尖拱殘痕和上面的千佛式小坐佛痕跡。后世靠北壁加蓋3間廟堂式小瓦房,房前東側置清宣統三年(1911年)捐資碑1通。窟頂刻有蓮花、寶蓋,現仍見殘形。窟頂刻有蓮花、寶蓋,現仍見殘形。是中國最北方所存唯一的年代最早的魏碑,題額已破損,兩側僅見雕龍殘形。為防止人為刻畫和延緩風化已加玻璃罩保護。題額上方窟壁刻的兩排千佛式小坐佛,現僅存4軀;窟頂中心雕有大蓮花寶蓋和6人排列的小飛天。[6]</p><p class="ql-block">6號窟:因前部崩塌,窟頂幾乎全毀,與5號窟幾成一室。殘存的窟頂邊緣尚可見蓮花寶蓋殘形。靠北壁雕造1軀巨型叉腳彌勒佛像,高3.5米,叉腳倚坐在1.2米高的座臺之上。它是萬佛堂石窟中最大的一軀造像。長眉細目、高鼻簿唇、高翹水波狀的發髻,是典型的北魏造像的藝術風格。因窟頂坍塌佛像外露、下肢已開始風化。佛像背光為后世彩繪,佛像左右原雕有釋迦弟子,現僅存左側阿難。東北壁上還殘存小佛龕1個,雕一佛二脅侍,現已殘缺,龕下刻有8個千佛式小坐佛。在彌勒像的東西上方各刻一個半蹲式幾乎是圓雕的菩薩像。東邊的較為完好,西邊的因巖石嚴重風化,腿部殘毀。</p><p class="ql-block">7號窟:從2號窟到4號窟的上層有小窟3個,東數第一個即7號窟。圓拱形窟門高0.96米,寬0.76米。窟內高1.2米,東西長1.7米,南北寬1.59米。造像全部風化。</p><p class="ql-block">8號窟:位于7號窟的西邊。門高1.4米,寬0.86米。窟室呈正方形,高2.75米,東西長2.97米,南北寬2.95米。窟頂存有蓮花痕跡,造像全無。8、9兩窟之間外露1個佛龕,雕有一佛二菩薩像,上半身較為完整。</p><p class="ql-block">9號窟:窟室呈正方形,窟門高1米,寬0.63米。窟內高1.55米,東西長1.2米,南北寬1.5米。北壁原刻一佛二菩薩像,現佛像無存,二菩薩僅見痕跡。東西兩面原有造像,惜浮雕部分已被鑿去,所剩的痕跡,似有未完工的造像。[6]</p> <p class="ql-block">西區第六窟的交腳彌勒佛。</p> <p class="ql-block">這尊交腳彌勒佛造像,依山雕琢而成,高3.5米,叉腳倚坐在1.2米高的座臺上,為萬佛堂石窟中最大一軀造像。據說,這尊交腳彌勒像,是仿照北魏孝文帝的模樣雕刻,神態慈善,超然出世。波狀發髻,長眉細眼,高鼻薄唇,雙腿自然下垂交叉,是典型的北魏造像藝術風格,堪稱佛教藝術中的極品。過去因為洞窟頂部坍塌,佛像裸露在外,剝蝕嚴重。后來人們加上了洞頂,讓彌勒這尊未來佛有了一個真正的洞室。被譽為“群佛之冠”,又叫“萬佛”。</p> <p class="ql-block">大佛兩側的小佛。</p> <p class="ql-block">西區第五窟的魏碑。</p> <p class="ql-block">西區5號窟內被玻璃罩保護起來的《元景造像碑記》(全稱:東平將軍營州刺史元景造像碑)為曠世珍寶,歷經1500余年經日曬水蝕、風化崩碎。字跡已斑駁脫落,但仍可見“靈覺沖虛”“妙門潛寂”“暨浩滄右帶龍川臨清流以藻穢背修巒,明可以軌矚東民信之威訓穆然存道久……”等104字。此碑由曾鏨刻“口戈仙洞北魏石刻祝文”的北魏著名石匠、佛教造像藝術家帥使念受曇曜法師之邀,與其子帥龜慈一鏨一鏨刻制,為后人留下了無比珍貴的北魏名碑,引來國內外考古歷史,書法名家前來研究探訪,康有為贊其為“元魏諸碑之極品”,梁啟超譽其為“神理固在,天骨開張,光芒閃溢,神龜正光”,此“魏碑”蜚聲海外,深得書家們的青睞與珍視。</p><p class="ql-block">碑文由齊州刺史?麒麟次子,北魏昌黎大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韓顯宗撰文。雖屬公文題記,也不失辭藻之美,展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崇尚空靈、體玄悟道的時代特色。</p><p class="ql-block">濟陰太守北魏四大書家(崔浩、蕭顯慶、鄭道昭、孫紹)之一的昌黎(今遼寧義縣)人孫紹書丹。其書法用筆任意揮灑,結體因勢賦形,字跡挺秀功健,精密遒麗,奇悍俊偉精金百煉。</p> <p class="ql-block">第5窟頂的蓮花、飛天。窟壁的座佛、飛龍。大部分均與殘缺,現存只有一小部分,但仍看得出雕工細膩,造型精美。</p> <p class="ql-block">第四窟</p> <p class="ql-block">第四窟</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p> <p class="ql-block">第二窟</p> <p class="ql-block">第二窟窟頂</p> <p class="ql-block">西區第一窟簡介</p> <p class="ql-block">西區第1窟</p> <p class="ql-block">西區第一窟。門刻有“佛光普照”四個大字,窟內平方形,高約5米,每邊長約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連窟頂,方形石柱四面布滿精細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層佛龕內的佛像,待者及弧形華幔,化生童子,窟頂的飛天,門內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勁健,形象生動。</p> <p class="ql-block">第一窟正門上方橫寫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佛光普照”,左門上方豎寫“佛日增輝”,右門上方豎寫“法輪常轉”。“佛光普照”上邊有“萬福堂”三個小篆字。</p> <p class="ql-block">第一石窟大門東西兩側各有天王一尊,東側的天王石像蕩然無存,現有一石碑,西側的天王石像風化嚴重,只有頭部還能依稀辨別出一些模樣。</p> <p class="ql-block">第一窟的方形塔柱</p> <p class="ql-block">第一石窟內四周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第一石窟內的部分造像</p> <p class="ql-block">東區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慰喻契丹使員外散騎常侍韓貞等74人開鑿的私窟,共七窟。石窟佛像大者丈余、小者不過盈寸,整個造像群布局嚴謹,內容豐富,鐫刻精巧,形象生動,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東區共七窟</p><p class="ql-block">1號窟:窟內造像損壞嚴重,僅東壁尚可見佛龕尖拱殘痕。西壁門上方有后世所書“萬緣橋”3字,現已模糊不清。窟內北部西側有清宣統三年(1911年)重修捐資碑1通。</p><p class="ql-block">2號窟:窟毀壞極為嚴重,窟內不見造像。整個窟室全部坍塌,使1、3號窟之間形成懸崖絕壁,后人架橋以便通行。橋有欄桿,上蓋屋頂,保留了窟形。</p><p class="ql-block">3號窟:窟內東、西、北三面置佛臺。北臺上有后世塑的千手觀音泥塑像,東西臺各塑菩薩像1尊。</p><p class="ql-block">4號窟:窟內造像風化無存,僅見窟頂有蓮花寶蓋和東壁的佛龕尖拱殘跡。[6]</p><p class="ql-block">5號窟:原門南向,《景明三年韓貞造像銘》就刻在門楣上。因后世將門改為明窗時,將碑文下部毀掉。窟內造像全毀,僅見東壁佛龕和窟頂蓮花寶蓋殘痕。</p><p class="ql-block">6號窟:前面巖石連同窟門已經坍塌,窟后壁鑿佛龕,內雕釋迦坐像,高發髻,長眉細目、高鼻薄唇,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窟壁尚有殘余浮雕。窟的南壁外,尚有殘存的天王像和一組百戲浮雕。</p><p class="ql-block">7號窟:窟門已塌毀,窟內懸掛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鑄造的鐵鐘1口。</p><p class="ql-block">此外,在東西兩區之間的小山頂上,有明成化十年(1474年)建造的桶式塔1座。在西區1號窟東側有現代建的平房3間,耳房1間,供看護人員使用。[7]。</p> <p class="ql-block">7號窟:窟門已塌毀,窟內懸掛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鑄造的鐵鐘一口。</p> <p class="ql-block">6號窟:前面巖石連同窟門已經坍塌,窟后壁鑿佛龕,內雕釋迦坐像,高發髻,長眉細目、高鼻薄唇,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窟壁尚有殘余浮雕。窟的南壁外,尚有殘存的天王像和一組百戲浮雕。</p> <p class="ql-block">6號窟右側的笑面佛</p> <p class="ql-block">5號窟:原門南向,《景明三年韓貞造像銘》就刻在門楣上。因后世將門改為明窗時,將碑文下部毀掉。窟內造像全毀,僅見東壁佛龕和窟頂蓮花寶蓋殘痕。</p> <p class="ql-block">4號窟:窟內造像風化無存,僅見窟頂有蓮花寶蓋和東壁的佛龕尖拱殘跡。現供奉的胡三太爺和胡三太奶。</p> <p class="ql-block">3號窟:窟內東、西、北三面置佛臺。北臺上有后世塑的千手觀音泥塑像,東西臺各塑菩薩像1尊。</p> <p class="ql-block">最為顯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觀音佛像”,為明清時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于寶座之上,有46只手從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閃爍發光,至于手鑲千眼,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教化人們要象菩薩一樣,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手眼并舉,也算是古代的人在借佛教文化以警世人。</p> <p class="ql-block">千手觀音兩側的菩薩塑像</p> <p class="ql-block">東區2號窟</p> <p class="ql-block">1號窟:窟內造像損壞嚴重,僅東壁尚可見佛龕尖拱殘痕。西壁門上方有后世所書“萬緣橋”3字,現已模糊不清。窟內北部西側有清宣統三年(1911年)重修捐資碑1通。</p> <p class="ql-block">1號窟和2號窟</p> <p class="ql-block">東區石窟的山頂上有一座圓柱形小塔,名為“文峰塔”,是明成化十年(1474年)左將軍都督府都督僉事驃騎將軍王鍇為他的母親吳氏壽日祈壽所建。</p> <p class="ql-block">現代增補區。</p> <p class="ql-block">萬仙洞府</p> <p class="ql-block">萬仙</p> <p class="ql-block">萬佛石窟南山門</p> <p class="ql-block">關公武財神在佛教中也謂伽藍菩薩</p> <p class="ql-block">菩提圣境再現了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觀音</p> <p class="ql-block">新修的羅漢坡。</p> <p class="ql-block">羅漢坡</p> <p class="ql-block">休息區</p> <p class="ql-block">荷花池塘</p> <p class="ql-block">老母洞</p> <p class="ql-block">觀音洞</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薩。</p> <p class="ql-block">大肚彌勒佛</p> <p class="ql-block">福祿壽殿</p> <p class="ql-block">塔林介紹:塔林位于萬佛堂石窟東區東北約50米處,為上世紀90年代末修建。這些塔為僧尼圓寂后的埋葬之處,其中以萬佛堂設計者曇耀法師的圓寂舍利塔最為著名。</p> <p class="ql-block">地藏王菩薩</p> <p class="ql-block">金蟾荷花池</p> <p class="ql-block">通幽橋。</p> <p class="ql-block">圣水井</p> <p class="ql-block">建于北魏時期的義縣萬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東北地區年化最久/規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被譽為中國北方石窟造像藝術寶庫。同時萬佛堂石窟又是一處融入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于一體的風景區。石窟鑿于懸崖峭壁,下臨寬闊的大凌河水,隔河望去是一片廣漠的田野,遠處輕煙漫籠,近處綠柳成行,不時還有覓食的羊群點綴其間,宛若唐人詩境、宋人書卷。特別是經過1994年到1997年的四年修繕,終將這一瑰麗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險、峻、秀有機的結合起來,使之更加光彩奪目。</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化市| 科技| 蕉岭县| 多伦县| 五家渠市| 临沧市| 通许县| 青河县| 托克逊县| 林西县| 中宁县| 馆陶县| 通化市| 华安县| 南雄市| 大足县| 新邵县| 岐山县| 八宿县| 芒康县| 松潘县| 南木林县| 都江堰市| 双牌县| 邹平县| 舞钢市| 依兰县| 尚义县| 镇原县| 屏山县| 卫辉市| 曲周县| 柳江县| 定远县| 鄂伦春自治旗| 若尔盖县| 无为县| 大同县| 泸定县| 桦甸市| 镇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