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來自溆浦龍潭文聯的報告》總第252期(2022年)第23期</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里指的王家山,是指湖南省溆浦縣黃茅園鎮合田村王家山自然村。過去屬于合田公社(鄉)王家山大隊。四周與中方縣鐵坡鎮的梨花村(原為蘇村、寶山)、金坪村(又名老鴨洞)、溆浦縣黃茅園鎮合田村、七里灣村(巖垴村并入七里灣村)、橫坡村山水相連。平均海拔高度約為700米,最高處玉合沖丫口為海拔1080米。站在丫口上,如果天氣晴朗,可望見四十里外的龍潭古鎮。“山青水秀王家山,花香鳥語幸福花”,是一位詩人對王家山的贊美之句。在整個“龍潭三里”,百余個村莊,村村如畫圖,村村有傳奇。昨夜,筆者寫下《王家山傳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家山村如今沒有一戶王姓人家。王家山約240戶人家,總人口約800人。除了兩戶楊姓人家、兩戶唐姓人家、兩戶丁姓人家、一戶向姓人家、一戶張姓人家,其余絕大多數是姜姓人家,沒有一戶王姓人家。“雜姓”人家都與姜姓通過聯姻結成了親家。據查,解放以來,至少有10個王姓姑娘與王家山姜姓人結為百年之好,其兒女也都隨父姓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620年前,即明朝屯田英雄姜廣屯田合田垅之前,王家山屬于王姓人的“天下”。可那時王家山只有五十擔(石)谷田,主要是上萬畝山林。王姓人嫌王家山山高路遠,又在外面做生意發了財,王姓人便與姜廣父子達成賣一半送一半的協議,王家山便成了姜姓人的家園。姜姓人記住王姓人的好,600多年來從未提出將王家山更名為姜家山。王姓人上王家山,姜姓人奉為嘉賓。姜姓人堅信:“田地山河是主,人是匆匆過客。”姜姓人是炎帝的嫡傳后裔,他們堅信炎黃子孫是一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家山是抗日“最后一戰”龍潭民眾避難所(地)。1945年4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最后一戰”(雪峰山會戰)打響。龍潭是“最后一戰”的主戰場。鷹形山(英雄山)爭奪戰、青山界血戰的勝利是“最后一戰”勝利的主要標志。如今的龍潭,成為“抗戰決勝地”與“抗日名鎮”。當年日寇打進龍潭后,作為“龍潭抗日八雄”之一的姜定耀,負責龍潭民眾轉移工作。姜定耀深知王家山山高林密,自雷公坡至王家山有五里石板坡,全部被古木參天的大樹所隱蔽,不易被日寇發現。同時,王家山群眾覺悟高、糧草豐富,民住條件相對較好,又易于分散轉移,他便把王家山作為龍潭民眾避難的重要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當時的王家山不足400人,來避難的“難民”就多達1000余人。“老屋院子”、“橫沖院子”、“高的院子”、“細蛇沖院子”等住滿了“難民”。雖然不到一個月時間,可王家山的糧食幾乎全部吃光。“定邦草堂”那棟500多年的古民宅,本就住著30多口人,加之“難民”60多人,一頭70多斤的架子豬和20多只雞鴨都招待了“難民”。好在“最后一戰”持續28天就取得了勝利,許多“難民”說:王家山是塊福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家山是“天下第一糯”核心產地。“溆浦白絲糯,天下第一糯”。白絲糯,是老天爺老祖宗留給老百姓的稀世珍寶。白絲糯,是產自龍潭轄區高寒山區冷浸田的一種地方優良糯稻。這種稻米加工成糍粑,白如雪,軟如棉,拉如絲,味道美,落口融。為朝廷貢品,現為湖南地道食材。白絲糯已申報中國地標農產品,龍潭白絲糯糍粑,已申報為中國地標保護產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家山,現有適宜種植白絲糯的良田約為500畝。稻田的土壤呈中性,酸堿度適中,四周無污染。稻田灌溉用水為山泉水。這里的山泉水經檢測達標,人畜可直接飲用。這里的白絲糯米經檢測,全部指標達到國家一級優質糯米標準,而且含硒,有益人體健康。2020年金秋,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水稻專家,到王家山玉合沖生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白絲糯種植基地驗收,認為王家山是白絲糯理想種植區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白絲糯為原料的“廣公糍粑”制作技藝,是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代神農袁隆平說“廣公糍粑,真的好呷。”唐之享題詞:“廣公糍粑,吉祥如意。”魯迅文學獎得主王躍文題寫“廣公”。著名詩人王行水吟詩贊廣公糍粑“汲天地之精華。”著名文化學者譚偉平領銜對白絲糯種植基地進行專題調研,一致認為白絲糯糍粑可以打造全國著名品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家山多產從武之人。王家山姜姓都是明朝屯田英雄姜廣的后裔。有詩云:“屯田姜廣好少年,習文習武習耕田。慧眼發現白絲糯,朝廷封地三千擔。”姜廣下擔合田620年以來,王家山一個小山村出了百余位從武之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兵荒馬亂、軍閥割據的年代,王家山有人投奔曾國藩的湘軍,有人被抓“壯丁”,有人參加抗日,有人做了“綠林好漢”,有人做了“武裝地主”。新中國剛誕生時,姜奇租作為“龍潭五霸”之一,被人民政府鎮壓。抗美援朝時,王家山有三人奔赴朝鮮戰場,其中一人參加上甘嶺戰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據筆者所知,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王家山的從武之人分列如下:姜定杏、姜定國、姜定才參加人民海軍,鎮守山海關;姜定赳在部隊做到團政委,授上校軍銜,選為湖北省人大代表;姜定解在部隊做到副團長,轉業至廣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姜定槐、姜吉祥、姜小明參軍時,就志愿到祖國的邊疆去;姜再發當過西藏高原汽車司機(兵);姜小春、姜定貴服兵役期間參加支援巴基斯坦修鐵路,成為殘疾軍人;姜建忠在南海艦隊服兵役,做到副師職艦長,轉業至湖南省水利廳;姜立芳(女)在部隊做到副團職轉業;姜振武、姜正光(還有姜定吉)三兄弟都是部隊優秀班長;姜健華、姜舒鑫兩叔侄,一個在空軍地勤服兵役,一個是大學生服兵役。軍人姜小春之子姜一中參軍,如今是人民解放軍的一位團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姜香清(女),曾出任王家山大隊民兵營長。兼任武裝民兵連連長。后出任公社武裝部部長。王家山武裝民兵連,曾是龍潭區、溆浦縣、黔陽地區先進民兵連。姜香清弟弟姜巖清參軍轉業至地方,如今是溆浦縣公安局下屬的一名優秀派出所所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姜定新曾考取空軍飛行員,在人民空軍服役多年。后轉業至懷化湘運當汽車駕駛員。其侄姜清華參軍入伍,多次受到嘉獎,退伍后安心務農。王家山人堅信:“參軍是本職,報國是天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家山有丘大寨田。在全國“農業學大寨”的奮斗年代,王家山大隊學習大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大隊革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楊子富的帶領下,男女勞力齊上陣,頂著嚴寒,用兩個冬天,開墾出了一丘五畝大的“大寨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原計劃把一座小山頭挖矮一半,可挖至不到三分之一就再也沒有往下挖了。原因是費力不討好,勞民傷財。曾當過王家山大隊黨支部書記的姜庚申、姜杰算過一筆賬,憑全大隊的勞力,憑鋤頭憑肩挑,要十個冬天才能挖矮一半,而且土石方沒有堆放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就憑這丘“大寨田”,王家山成了溆浦縣“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就憑這丘“大寨田”,王家山大隊革委會主任楊子富出席了湖南參觀昔陽縣大寨大隊參觀團,見到了農民副總理陳永貴。之后,楊子富神氣起來,可勞動人民本色至死未變。“文革”一結束,土改根子姜庚申再度出任王家山大隊黨支部書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家山有株神奇的古銀杏。在合田村通往王家山村的五華里石板古道中段,有一株神奇的古銀杏。湖南省林業廳給它發了保護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株古銀杏,保護牌標明已有300年歷史了。它的神奇不僅在于古,更在于無數次被雷擊而不倒,在于根深葉茂,在于老樹發新芽,生機勃勃。老人們回憶,偉人逝世的1976年,古樹遭雷擊,仿佛在流血流淚,兩年后的1978年發出新芽。1997年,又一位偉人逝世,古銀杏再次遭雷擊,依然不倒。自2012年至今的十年間,古銀杏好像煥發了青春,保佑著王家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民康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株古銀杏旁邊,還有三株古松。林業部門也立了保護牌。銀杏樹下方,有一口泉水,清純透亮、甘甜。銀杏樹的上方,建了一個涼亭。銀杏樹周圍是一片黃桃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家山多奇人與犟人。一是長壽老人多。由于王家山氣候宜人、空氣清新、水質優良、物產豐富,是個神仙住的好地方,所以人的平均壽命相對較長。現在的王家山,80多歲、90多歲的老人比比皆是。都說世上難逢百歲人,據查,新中國成立以來,王家山至少出現了四個百歲老人。她們是:姜香清的奶奶,姜再發的母親,姜定球的母親,楊子富的母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是創業狠人多。姜定炳曾作為全國技術革新能手,參加1959年國慶觀禮,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其書法作品“報國是天職”刻于萬里長城;姜定才作為王家山大隊黨支部書記,帶領群眾修通龍潭轄區最早的村級水泥公路,率先通電通程控電話;姜興發帶頭栽種金秋梨,成為勤勞致富模范,當選縣政協委員;王家山現在許多的年輕人在懷化、深圳等地創業,成就夢想。一個叫姜興華的人,是懷化山區復合肥料的最大生產商,肥料暢銷周邊四省區。一個叫姜旭的年輕人,是懷化最大的蔬菜商,撐起懷化市區蔬菜市場“半壁江山”;王家山一個叫姜立剛的人,出任龍潭鎮黨委書記后,與鎮黨政一班人,用五年時間創造新時代山鄉巨變,成為新華社發通稿的全國先進典型,不愧一個“犟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是讀書人多。解放前,王家山就有人考上湖南師范大學,有人考上中等師范。解放初,有人考上吉首大學,“文革”前有三人考上大學,“文革”中有兩人被保送上大學。恢復高考后,幾乎年年有人考上大學或中專。有多人考上軍校。現任靖州縣政協主席姜小華,在合田中學和懷化商校讀書期間都是全校全年級第一名。有一個考上不大學的人,后來成了名牌大學的客座教授。從王家山走出了近30位教師,其中有三位校長,三位高級教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2px;">(江河)</b></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边|
涪陵区|
龙游县|
布拖县|
称多县|
慈溪市|
牡丹江市|
通许县|
英德市|
沭阳县|
大姚县|
英超|
安陆市|
SHOW|
凤凰县|
乌恰县|
寿宁县|
开江县|
屏东县|
铁岭市|
甘德县|
涿州市|
邵武市|
远安县|
基隆市|
卢湾区|
盱眙县|
新余市|
常州市|
荆门市|
云霄县|
集安市|
邳州市|
扎鲁特旗|
厦门市|
兴安县|
从江县|
兴义市|
宜州市|
上思县|
曲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