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是我國著名的僑鄉,海內外僑胞遍布五大洲,潮州僑胞熱愛家鄉,思念家鄉,有著濃濃的潮州家鄉情結。正如潮州的民謠所云:“一船日汁(即眼淚)一船人,一條浴布去過番”,當時潮州人民迫于生活無著,不得不坐上紅頭船遠走異國,謀求生計。 自古以來,潮汕地區地狹人稀,常年遭遇旱澇,單靠園田難于果腹,又因為長期的自然災害,糧食極其短缺。面對開山的艱難,潮人只得求助于大海,自古以來就有下海謀生的傳統。<div> 早在唐宋就已出現了海運貿易,雖然受到明王朝厲行“海禁”政策的封鎖,但民間的海上貿易活動始終未曾停止過。</div><div>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帝聽暹羅(泰國)貢使說,“其地米甚饒裕,價錢亦賤,二、三錢銀即可買稻米一石”,為了解決閩、粵兩省的米荒,穩定民心,決定從暹羅進口大米30萬石給粵、閩、浙諸省。</div> 兩年后,首批大米和稻谷運抵樟林。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正式準許沿海商人領照到暹羅采購大米以救濟民食。澄海的海運貿易更趨興旺。樟林港也因此成為“河誨交會之圩,閩南潮客,巨艦高桅,楊帆掛席,出入往來之處”。<div> 但當時南方沿海的海盜甚為猖獗,廣東尤為嚴重,政府又沒有足夠的水軍對付海盜,只好以防范為主,企圖通過對民船編甲互保的控制,規模、補給、活動的限量,使民船特別是漁船不能直接為匪;或切斷其與海盜船的聯系,從而斷絕海盜船的補給,最終達到打擊海盜之目的。<br></div> 潮州出海的紅頭船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政府規定各省商船、漁船在船體兩端頭尾部位和大桅上半截用油漆涂上不同顏色,并書刻某省、某州縣、某字、某號字眼,以便于進行審批、登記、發牌、稽查等船政管理。<div> 在當時,“咨會福建、浙江、江南(指江蘇)督、撫、提諸臣,各遵諭旨油飾標記。”因廣東在南,南方屬火,用色為赤,赤即紅色,廣東的出海貿易船只就涂成紅頭船了。</div><div> 而紅頭船還特意在船頭畫上像雞眼的黑圈。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認為在船上安上眼睛,才不會迷失航道。<br></div> 紅頭船的船體結構大,“體長二十余丈,闊七、八丈”,外加密封的橢圓形船尾和堅固的船尾甲板室,載重量大。在當時,每艘紅頭船可容數百人,載物重自數十噸至二百余噸不等。<div> 據《宴海助論》記載:商船各裝糖包滿載,“每船載三千至四千包,一船值銀數萬兩”。另外,紅頭船設置了大鐵錨,這就比早先的石錨、木錨更先進,也保證了船在停泊時的穩定性。<br></div> 紅頭船的出航,一般是結伴而行的,蓋因當時閩粵沿海常有海盜活動,而且行程需要的時間也很漫長。按當時潮人計算的航程,“潮之海客,舟往暹羅,云水程百零六更,更六十里,是六千三百六十里也”。<div> 每年九、十月間,乘東北信風出發,順風一月半,方可抵暹羅。翌年春季才運載回歸。</div> 紅頭船與當時當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許多家庭經濟的發展或崩潰,全賴帆船業的興衰。在潮汕地區就有一首民謠:<br> 紅船到,豬母生,鳥仔豆,帶上棚;<br> 紅船沉,豬母眩,鳥仔豆,生枯繩。<br> 其意思就是紅頭船安全到達,家里的一切生活就生機盎然;相反的,紅頭船一旦沉沒,一切又將變得黯淡失色。形象地道出了紅頭船在潮州人民心目中的地位。<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阡县|
望奎县|
交口县|
山东省|
南乐县|
教育|
合山市|
白河县|
龙海市|
红安县|
都匀市|
工布江达县|
盐源县|
台东县|
巴彦县|
金湖县|
蚌埠市|
遵化市|
山西省|
土默特左旗|
光泽县|
通许县|
荔浦县|
光山县|
伊川县|
凉城县|
友谊县|
容城县|
琼中|
佛坪县|
德钦县|
水城县|
乐至县|
中方县|
东山县|
灵武市|
金沙县|
石门县|
钦州市|
固阳县|
饶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