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黑枕黃鸝,又名黃鸝、黃鶯、黃鳥等。因其枕部至眼睛有一道寬的黑斑紋而得名。雄鳥全身金黃色,背部稍顯綠輝,翅及尾黑色,尖端黃色,紅色的眼睛配以粉紅色的嘴峰,色彩格外艷麗,故人們稱它“金衣公主”。黑枕黃鸝,是屬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黃鸝科、黃鸝屬的一種中型雀類。體長23-27厘米。共20個亞種。雄鳥頭和上下體羽大都金黃色。下背稍沾綠色、呈綠黃色,腰和尾上覆羽檸檬黃色。額基、眼先黑色并穿過眼經耳羽向后枕延伸,兩側在后枕相連形成一條圍繞頭頂的黑色寬帶,尤以枕部較寬。</p> <p class="ql-block"> 黑枕黃鸝,兩翅黑色,翅上大覆羽外翈和羽端黃色,內翈大都黑色,小翼羽黑色,初級覆羽黑色,羽端黃色,其余翅上覆羽外翈金黃色,內翈黑色。初級飛羽黑色,除第一枚初級飛羽外,其余初級飛羽外翈均具黃白色或黃色羽緣和尖端,次級飛羽黑色,外翈具寬的黃色羽緣,三級飛羽外翈幾全為黃色。尾黑色,除中央一對尾羽外,其余尾羽均具寬闊的黃色端斑,且愈向外側尾羽黃色端斑愈大。</p> <p class="ql-block"> 黑枕黃鸝,雌鳥和雄鳥羽色大致相近,但色彩不及雄鳥鮮亮,羽色較暗淡,背面較綠、呈黃綠色。幼鳥與雌鳥相似,上體黃綠色,下體淡綠黃色,下胸、腹中央黃白色,整個下體均具黑色羽干紋。嘴與頭等長,較為粗壯,嘴峰略呈弧形、稍向下曲,嘴緣平滑,上嘴尖端微具缺刻;嘴須細短;鼻孔裸出,上蓋以薄膜。翅尖長,具10枚初級飛羽,第1枚長于第2枚之半;尾短圓,尾羽12枚。跗蹠短而弱,適于樹棲,前緣具盾狀鱗,爪細而鉤曲。</p> <p class="ql-block"> 黑枕黃鸝,主要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天然次生闊葉林、混交林,也出入于農田、原野、村寨附近和城市公園的樹上,尤其喜歡天然棟樹林和楊木林。主要食物有鞘翅目、鱗翅目、尺蠖蛾科幼蟲、螽斯科、蝗科、夜蛾科幼蟲、枯葉蛾科幼蟲、斑蛾科幼蟲、蝶類幼蟲、毛蟲、蟋蟀、螳螂等昆蟲,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p> <p class="ql-block"> 黑枕黃鸝,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見呈3-5只的松散群。主要在高大喬木的樹冠層活動,很少下到地面。繁殖期間喜歡隱藏在樹冠層枝葉叢中鳴叫,鳴聲清脆婉轉,富有彈音,并且能變換腔調和模仿其他鳥的鳴叫,清晨鳴叫最為頻繁,有時邊飛邊鳴,飛行呈波浪式。中國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一直往南到廣東、廣西、福建、香港、臺灣和海南島,往西到四川、貴州和云南,往東至江蘇、浙江等東部沿海地區。</p> <p class="ql-block"> 黑枕黃鸝,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在闊葉林內高大喬木上。營巢前雌雄黑枕黃鸝一前一后也在樹叢間飛翔,尋找營巢地點。當巢位選定后,分別站在巢區內不同的樹上對鳴,有時亦同時起飛在空中飛翔,或同棲于一處。此時若有別的黃鸝侵入,立即飛起攻擊,直到將對方趕出巢區為止,領域性甚強。該物種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18年,無危。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攝 影:海闊天空攝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闊天空(劉佳)</p><p class="ql-block">音 樂:萌萌《黃鸝鳥》</p><p class="ql-block">拍攝地:云南滇西高黎貢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水市|
会东县|
玉山县|
张北县|
望奎县|
尼玛县|
长泰县|
磴口县|
建德市|
仪征市|
汪清县|
新蔡县|
平江县|
离岛区|
莫力|
专栏|
西乌|
临海市|
集安市|
措美县|
长顺县|
聊城市|
界首市|
泾阳县|
神木县|
珲春市|
青冈县|
万州区|
保定市|
金坛市|
绍兴县|
南漳县|
从化市|
津市市|
嘉兴市|
新昌县|
乌鲁木齐县|
广平县|
宜黄县|
嘉善县|
金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