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慶八一頌英雄】懷念9.23戰斗犧牲的烈士

張玉軍(濰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9月23日,原67軍138師在云南老山前線成功組織了一次出擊拔點作戰行動(簡稱“9.23”戰斗),這次戰斗七連在友鄰及炮兵的配合支援下,于凌晨6時15分,向敵軍盤踞的395高地地區發起攻擊。經過3個半小時激戰,迅速奪占395高地、436高地和-23號陣地及附近的3個無名高地。然后,小群多路搜剿敵洞,將敵22個屯兵洞、13個隱蔽部和火力點全部摧毀,全殲守敵85名(其中,有兩名軍官),俘敵1名。我軍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粉碎敵軍3次排以上規模的反撲,斃敵34名,傷敵33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次戰斗,共殲敵154名(含炮兵),繳獲高射機槍1挺,重機槍2挺,輕機槍5挺,沖鋒槍52支,六零迫擊炮2門,四零火箭簡3具,擲彈筒1具,硅2瓦電臺1部,電話單機3部,手榴彈l000余枚,各種槍彈1萬余發。我軍參戰的突擊隊員當日陣亡10人,傷36人,其中重傷16人,共發射炮彈10462發,以小的代價取得了重大勝利。創造了我軍在老山地區轉入防御作戰以來最成功的進攻戰例,打破了在山岳叢林地帶難以打殲滅戰的傳統觀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作戰中,廣大參戰指戰員發揚我軍優良傳統,浴血奮戰,前仆后繼,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打出了國威,打出了軍威,用鮮血和汗水,用青春和生命,鐫刻了勝利的豐碑。英烈的名字已深深印刻在共和國的一段紅色記憶之中,歷史不會忘卻那些把生命同祖國、人民交融在一起的前行者,唯有紀念,才能傳承;唯有傳承,才能告慰和弘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勝利是戰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戰斗中涌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那硝煙彌漫浴血戰斗的場景、粉身碎骨的犧牲深深印在我們腦海里,永遠留在我們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3月至1986年5月,我參加了對越防御作戰,時任步兵第138師醫院檢驗技士,負責醫學檢驗和衛生防疫工作,參加了9.23戰斗救治傷員。 今年是“9.23”戰斗勝利37周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到來之際,讓我們銘記英雄烈士的犧牲和奉獻!</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侯立庭烈士</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3>候立庭烈士出征前照片</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38師414團七連排長侯立庭,漢族,(1962.2—1985.9.23)中共黨員,安徽省蒙城縣岳坊鎮老莊村人,高中文化,1980年12月應征入伍,1984年7月入黨,曾被評為優秀團員,優秀班長,模范黨員。1985年3月隨部隊開赴云南前線,英勇善戰,多次出色完成任務。在率領主攻排與敵軍的戰斗中,壯烈犧牲,戰后追記二等功(骨灰葬于安徽省蒙城縣烈士陵園)。</span></p> <h3>候立庭烈士的墓碑</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感言:無論現在還是將來,你都無法從我們生命的記憶中抹去,我們為有這樣的好戰友而驕傲。你用行動書寫了歷史,你用生命詮釋了愛國情懷!你將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你的名字永遠刻在人們心中。</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軍人的犧牲不僅僅是生命,更多的是在個人生活上,對家庭、對親人感情上做出的犧牲。對于“人”這個個體而言,戰場是生與死、血與火的瞬間之旅,是對軍人思想與靈魂的洗禮和錘煉,更是對人的生命價值再次“重生”和詮釋。</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唐家成烈士</span></h1> <h3>唐家成烈士出征前照片<br></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38師414團七連班長唐家成,漢族,(1961年12月—1985年9月23日),1980年12月入伍,山東省滕州人,高中文化。1985年1月入黨。戰斗中英勇頑強,帶頭沖鋒,搜剿打洞后,被敵手雷炸傷,戰友們把他轉移到安全的洞穴里準備送救護所,他堅決不肯,再次爬出洞口,向敵高地主峰進攻。他在攀登懸崖時,中彈犧牲。戰后追記一等功(骨灰葬于山東省滕州市烈士陵園)。</span></p> <h3>唐家成烈士的墓碑</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感言:英雄無痕,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南疆的土地里;誓言無聲,穿越三十幾年的滄桑歲月,仍然直擊我們每個人的靈魂深處,為后人豎起了一座關于犧牲與奉獻的不朽豐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汪海洋烈士</span></p> <h3>汪海洋烈士出征前照片</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38師414團七連五班戰士汪海洋,漢族,安徽省太和縣人,(1965年9月—1985年9月23日),1983年1月入伍,初中文化,在進攻395高地的戰斗中,發現戰友被敵人手雷炸傷,崇高的戰友情和神圣的使命促使他向前爬去,幫助戰友包扎,就在這一瞬間,敵人的手雷在他身邊爆炸,他從血泊里爬起來,端起槍向敵人猛掃。緊急關頭他用自己的身體掩護了戰友,終因失血過多而犧牲。戰后被追認為中共黨員,追記二等功。(骨灰葬于安徽省太和縣萬壽文化陵園)</span></p> <h3>汪海洋烈士的墓碑</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感言:再多的贊譽,換不回你的歸來,再美的詩歌,唱不出你的英勇,再多的語言,也表達不出對你的敬意。你可知道,多少人為你哭泣?倒下的你,聽不見父母的悲慟,看不見他們一夜之間的白發;倒下的你,聽不見戰友呼喚,看不見他們為你折疊的千紙鶴;倒下的你,聽不見人們對你的贊美,看不見英雄的民族對你的崇拜。生前,你只知向前,哪管過身后榮辱,格桑花謝了還會開,壯士一去不復還!捷報飛傳作紙錢,我們會踏著你的足跡繼續前進。</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假如烈士們能活到今天,誰敢說他們之中不會有叱咤風云的將軍、馳騁商海的巨富?正是他們用自己的身軀,為活著的人們墊高了通向成功的臺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李慶軒烈士</span></p> <h3>李慶軒烈士出征前照片<br></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38師414團七連五班戰士李慶軒,漢族,山東省單縣萊河鎮賈樓村人,(1968年1月—1985年9月23日),1985年1月入伍。他在出征前的宣誓大會上,咬破手指,寫下血書,表示自己的決心。戰斗中,他腿部負傷,汩汩淌血。他顧不得包扎,奮勇突擊。395高地左側的兩個火力點,吐著火舌,進攻受阻。李慶軒躍出塹壕,據筒射擊,“咣、咣”兩聲,敵火力點啞巴了。戰斗中他斃敵4名,繳獲四零火箭筒一具。洞穴之敵扔出兩顆手雷,彈片擊中了戰友汪海洋。李慶軒冒著彈雨,沖上去給小汪包扎。左前方的暗堡又向他們扔來手雷。為了不使小汪再度負傷,他用身軀擋住了彈片,不幸犧牲。戰后追記一等功,追認為中共黨員。(骨灰葬于山東省單縣湖西革命烈士陵園)</span></p> <h3>李慶軒烈士的墓碑<br></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感言:南疆礪劍灑熱血,老山悲鳴祭忠魂。17歲,正是充滿青春活力的年紀,也許你還是父母眼中稚氣未脫的孩子,也許你正在校園的球場上,肆意揮灑著拼搏的汗水,也許你正在公園里,愜意享受著假日安寧的氣息,但此時,17歲的年輕士兵,一樣的青春年華,卻有著不一樣的理想和經歷,你比普通人承擔了更大的責任。一顆年輕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的誓言“理想大于天,越苦越向前”。</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李興朝烈士</span></h1> <h3>李興朝出征前照片</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38師414團七連六班戰士,李興朝,漢族,山東省巨野縣開發區東花園村人,(1966年5月—1985年9月23日),1985年1月入伍,初中文化,在進攻395高地的戰斗中,突然遭遇炮擊,不幸被彈片擊中頭部,壯烈犧牲。戰后追記二等功,追認為中共黨員。(骨灰葬于山東省巨野縣烈士陵園)</span></p> <h3>李興朝烈士墓碑</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感言:當后方的年輕人還在花前月下做著美夢時,他們卻在炮火中沖鋒,他們懷著一腔報效祖國的熱血,沒來得及留下豪言壯語,沒來得及與親人說聲再見,沒來得及再看一眼祖國的藍天,在短短的戰斗中,鮮活的生命悄然地倒在了這片南疆的紅土地上。他們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利益,譜寫了人生最美麗的篇章,留給人們無盡的思念與心痛。這個微笑多于言語的戰士,還未見到勝利,便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那熟悉的身影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留下的是他的英勇精神。“苦練當尖兵,當兵為打贏,”是他的忠誠誓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徐立烈士</span></p> <p>徐立烈士出征前照片</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38師師直防化連班長徐立,漢族,安徽省阜陽市人,(1965年5月—1985年9月23日),1982年12月入伍,高中文化,中共黨員。在配屬七連出擊的戰斗中,徐立冒著雨點般的槍彈,端起槍向敵洞內噴火,被打來的彈片擊中壯烈犧牲,追記一等功。(骨灰葬于安徽省阜陽市和平公園)</span></p> <p>徐立烈士墓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感言:為祖國的富強而效命,為老百姓的幸福而犧牲,這是我軍的使命。什么人叫做英雄?英雄又是怎樣的一個面貌,英雄就是我們身邊這些犧牲的戰友。對于人死后究竟有沒有靈魂,說法不一,但我相信是有的,只不過它是以另一種形態存在著,存在我們的心中,存在中國軍人的心中,存在祖國人民的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吳珍彪烈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38師師直防化連戰士吳珍彪,湖北省武漢市人,漢族,(1966年8月——1985年9月23日),高中文化,1983年12月入伍,被評為“技術標兵”和“優秀團員”。在配屬七連出擊的戰斗中,3次在步兵進攻受阻情況下挺身而出,破壞敵火力點3個。轉入防御后,主動在洞外擔任警戒,一發炮彈落在身旁,引發身邊的四零火箭彈爆炸,不幸粉身碎骨。追記一等功,追認為中共黨員(葬于武漢市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感言:戰爭給人肉體和心靈帶來的創傷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撫平。不管戰爭的性質如何界定,都是一個國家在某個階段最高利益的需要,作戰雙方都將以大量物資消耗和人員的傷亡為代價。歷史里,藏著我們的根。一個民族,不能沒有人守望歷史的星空。歷史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就像記憶對于一個人的意義。失憶,是一種大不幸。歷史不能忘記,軍人的英勇犧牲行為永遠值得尊重和紀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榮偉烈士</span></p> <p>榮偉烈士出征前照片</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38師師直偵察連五班副班長榮偉,安徽省阜陽市人,漢族,(1965年10月——1985年9月23日),高中文化。1982年12月入伍,1985年6月入黨,受連嘉獎4次。在配屬七連出擊的戰斗中,英勇頑強,機智靈活,只身斃敵2名。舍生忘死掩護戰友,身上三處負傷仍堅持戰斗。左腿觸雷炸斷后,仍頑強地向前爬去,身后留下了20多米的血跡。戰后追記一等功。(骨灰葬于安徽省阜陽市和平公園)</span></p> <p>榮文烈士墓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感言:為國犧牲的烈士,我們要永遠敬仰和懷念。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他們所表現出的英雄豪氣,軍人需要,人民需要,軍隊建設需要,現在需要,未來也需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周秋波烈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38師師直偵察連戰士周秋波,湖北省京山縣人,漢族,(1964年9月——1985年9月23日),初中文化,1983年12月入伍,1985年5月入黨。在配屬七連出擊的戰斗中,身負重傷仍堅持戰斗,3次在危險時刻搶救戰友,炸毀敵屯兵洞一個,在戰場上壯烈犧牲。戰后,師黨委為他追記一等功。(骨灰現葬于湖北省京山烈士陵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感言:周秋波這個從湖北京山縣走進綠色軍營的戰士,當他的遺體從戰場上運下來,躍入我眼睛的一瞬間,我凝視著他,心里打了個哆嗦,我聞到了彌漫在他身邊的硝煙味和血腥味。我的心里很難受。當后方的年輕人還在花前月下做著美夢時,他卻在炮火中沖鋒,他懷著一腔報效祖國的熱血,在短短的戰斗中,鮮活的生命悄然地倒在了南疆的紅土地上。變成一縷輕煙飄散在祖國南疆的山峰之中,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利益,譜寫了人生最美麗的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秋波烈士,盡管你生前有種種磨難不幸和誤會,在戰場上已經證明你做到了最好,不論你生前有多大的抱負,身后有多少遺憾,你還是義無反顧地走了,你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祖國和人民,你是偵察連英雄群體中響當當的英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李蘭華烈士</span></p> <p>李蘭華出征前照片</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38師師直偵察連戰士李蘭華,山東省寧津縣人,漢族,(1965年1月——1985年9月23日),初中文化,1983年12月入伍,1984年10月入團,曾受連嘉獎四次。1984年參加軍組織的軍事比武被評為“訓練標兵”。在配屬七連出擊的戰斗中,在右眼被炸瞎,3次負傷的情況下,繼續向前攻擊,倒在前進的路上。戰后追記一等功,追認為中共黨員。(骨灰葬于山東省寧津烈士陵園)</span></p> <p>李蘭華烈士墓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感言:我們應該永遠銘記這些為了祖國和人民,獻出了青春的英雄。銘記烈士,時刻不忘今日的幸福生活從何而來。對于逝去的英魂,共和國和人民應該永遠銘記。紀念烈士,提醒人們唯有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是對烈士精神最好的弘揚,對烈士遺志最好的繼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張峰烈士</span></p> <p>張峰烈士出征前照片</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38師師直偵察連七班長張峰,山東省濟南市人,漢族,1965年2月生,高中文化,1982年12月入伍,1985年6月入黨。在配屬七連出擊的戰斗中,只身斃敵3名,在戰斗即將結束時為掩護戰友,身負重傷。當日被轉往戰地醫院,經搶救無效,于1985年10月3日20點30分不幸犧牲,追記一等功。</span></p> <p>存放在濟南市烈士陵園的張峰烈士骨灰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感言:你用英靈擴展了軍人那沉默的情懷,你用血染的風采彰顯了軍魂的神圣,你留在戰友們心頭的,是惋惜、悲慟,留在史冊上的,是寫滿天地的驚嘆號!你那鏗鏘誓言將和你的軀體一起與南疆紅土地永遠相擁!首長和戰友們永遠不會忘記你的!祖國人民是不會忘記你的!在偵察連英雄的集體里,因為有你而自豪,永恒的豐碑,因為有你而驕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30多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當年的青年戰士,如今是蒼顏皓首,兩鬢已斑。我們曾經共同的經歷,共同的付出,共同的榮耀,才有了我們期待36年的夢愿,今天,中華民族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復興,更接近實現中國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歷史是人民書寫的,英烈是人民的優秀代表,他們用英勇無畏的浩然正氣,凝聚起引領人民奮進、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精神力量。在黨和人民需要獻身的時候,他們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他們的身上,充滿了血性和果敢;他們的心里,寫滿了忠誠和擔當。為了國家和民族,為了黨和人民,他們用一身英雄膽,鑄就了中華民族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園,南國千里翠嶺迷茫的群山,猶如綠色的海洋,云海里翻騰著一幅幅壯烈的畫卷,英魂已化作了頂天立地的青松。誰也無法想象出我們在憑吊烈士時的心情和場景。面對肅穆莊嚴的烈士紀念塔、墳塋、墓碑,還是需要有一份勇氣的;因為它們,畢竟顯現了戰爭的血腥和殘酷。滿眼的墳塋,高高低低,藏聚的是生命的輝煌;滿目的墓碑,錯落有致,熠熠生輝的是烈士英名;這是一種需讓人懂得的一個個震撼靈魂的悲壯故事。戰爭是歷史悲劇與喜劇的舞臺,卻可凝固成一段歷史;但歷史與未來不能斷裂。我們緩緩穿行于陵園墓地,懷著敬意,在紀念碑前肅立,面對勇于為國獻身的烈士,致鞠躬禮,愿烈士的在天之靈得到安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曾經有一位軍事家這樣說:“將軍的功績是體現在前沿沖鋒陷陣的戰士身上。”沒有你們的奮斗和犧牲,指揮員任何意圖、部署和命令都等于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親愛的戰友,你們走得是那樣年輕,那稚嫩的面龐,花一樣的青春年華,永遠定格在青春的玫瑰畫卷上!你們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你們是為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血染疆場!你們是國家的英雄,民族的功臣。你們懷著英勇報國的熱情和赤誠奉獻的責任,把血染的風采留在了共和國的旗幟上,凝結成了愛與憎的偉大詩篇,點綴著鮮艷的五星紅旗,讓活著的人們去思念與警醒,讓熱愛和平的人們不忘幸福來之不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們的每一個勝利,首先應歸功于為國獻身的烈士,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鋪平了勝利之路,是他們為了祖國的安全,獻出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他們的英雄業績,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云之南,有忠魂,終此生,不能忘。烈士們將自己英勇衛國的軍魂和身軀化作南疆的紅土,永遠捍衛著祖國的邊疆。</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山县| 郁南县| 镇安县| 尚志市| 元阳县| 昌黎县| 如东县| 平顶山市| 华池县| 内黄县| 新邵县| 崇州市| 林周县| 仲巴县| 临潭县| 青海省| 钟山县| 山东省| 武夷山市| 靖远县| 牡丹江市| 兴安盟| 梨树县| 金山区| 屏东县| 潼关县| 惠水县| 普定县| 黄梅县| 哈尔滨市| 邯郸市| 五指山市| 永兴县| 固阳县| 庄浪县| 大邑县| 克什克腾旗| 达拉特旗| 民和| 革吉县| 乐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