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井岡山艱苦斗爭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樓。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八角樓上的燈就亮了……”</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祖孫一行5人,走進井岡山市茅坪鎮茅坪村,毛澤東同志舊居時,幼時學到的課文,清晰地浮現在腦海里。</p><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澤東經常在此居住和辦公,領導井岡山根據地的革命斗爭。</p> <p class="ql-block"> 茨坪毛澤東同志舊居是一棟普通民房。</p><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澤東和賀子珍常在這里居住和辦公。</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的臥室兼辦公室在堂屋右后間,房內陳設簡樸。</p><p class="ql-block"> 1928年11月,他就在這里寫下了《井岡山前委對中央的報告》即《井岡山的斗爭》一文,全面地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p> <p class="ql-block"> 堂屋是中共井岡山前委辦公室,毛澤東曾多次在這里召開會議,聽取匯報,研究和部署根據地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堂屋的板凳上坐坐,感受下當年的革命氣息。</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和紅軍戰士的餐室。朱德、陳毅有時也在這里用餐。</p><p class="ql-block"> 當年,紅軍物質生活非常艱苦,“從軍長到伙夫,除糧食外,一律吃五分錢的伙食”。</p><p class="ql-block"> 經常吃的是粗糙的紅米飯和缺少油鹽的南瓜湯,有時甚至要靠野菜充饑。</p><p class="ql-block"> “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當年井岡山流傳的這首歌謠,正是紅軍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p><p class="ql-block"> 那時毛澤東工作很忙,常常是被叫幾遍之后才到餐室去。</p><p class="ql-block"> 朱德剛到茨坪時,井岡山上的“主人”王佐懷著對軍長的熱愛和尊敬之情,做了幾個好菜招待他,朱德就把這幾個菜和戰士們吃的南瓜湯合在一起,和大家一起吃,對大家說,這叫“團結菜”。</p><p class="ql-block"> 小孫子饒有興致的捧著大木碗,感受下當年吃“團結菜”。</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同志舊居,還有一處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角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整棟房屋倚山坡而建,坐東朝西,土木結構,懸山頂,小青瓦屋面,面闊三間11.44米,進深四間12.56米,后部兩側附耳房,建筑用地面積143.69平方米。原是當地名醫謝香私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當年,毛澤東同志居住在進深左側第四間的樓上,臥室頂有一個斗八藻井,故當地群眾稱之為~八角樓。</span></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同志一邊開展武裝斗爭,一邊進行紅色政權理論研究工作。在這里,他先后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光輝著作。</p><p class="ql-block"> 在這兩篇著作中,毛澤東全面總結了井岡山革命斗爭的經驗;分析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動力和任務;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闡述了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五個條件;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p><p class="ql-block"> 從而堅定邊界軍民對敵斗爭的必勝信心,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的臥室兼辦公室。</p><p class="ql-block"> 在這陰暗潮濕、極其簡陋的房間里,他經常工作到深夜,天氣冷了,他就把床上的毯子披在身上御寒。</p><p class="ql-block"> 墻上依稀可見,當年寫的革命標語。</p><p class="ql-block"> 桌椅板凳等也都是當年原物。</p> <p class="ql-block"> 臥室的光線昏暗,靠窗的書桌上擺放著一盞油燈和一個硯臺。</p><p class="ql-block"> 井岡山時期,按規定,<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連以上機關干部夜間點燈辦公,可以用三根燈芯照明。</span>毛澤東同志帶頭勤儉節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為節省用油,堅持點一根燈芯。</span></p><p class="ql-block"> 1928年11月,他給中央寫的報告,即《井岡山的斗爭》一文,其中的一部分就在這里寫的。</p><p class="ql-block"> 在這篇著作中,他以一種嶄新的理論,闡明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指明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在這樣偏遠的小山村里、在這樣艱苦簡陋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點燃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星星之火,也點亮了“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精神之光。</p> <p class="ql-block"> 樓下一角落擺著桌椅,是當年朱德和毛澤東緊張工作之余,休息下棋處。</p><p class="ql-block"> 戰士們為方便二位領導人下棋,征得老鄉同意,在桌面上刻了棋盤。</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舊居,八角樓的外墻上,至今還留有紅軍寫下的標語。</p><p class="ql-block"> 其中,有好幾條幅是賀子珍親筆寫下的。</p> <p class="ql-block"> 舊居屋外不遠處的草地上,一棵樹下,有塊大石頭,據說,是毛澤東同志當年休息、讀書、思考時,常喜歡坐的。</p><p class="ql-block"> 我們也來坐一坐,沾點偉人的靈光。</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同志舊居園區內,還分布著其他房屋,都是當年井岡山根據地的各類機構。</p> <p class="ql-block"> 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舊址 </p><p class="ql-block"> 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成立于1928年夏,王佐任主任,鄧允庭任黨代表,辦公地點設在這幢民房的廳堂內。</p><p class="ql-block"> 防務委員會的主要工作:一是召集聯防會議,確保根據地內的安全;二是組織軍民打土豪籌款子,調配紅軍物資;三是組織修筑哨口工事,建設醫院和挑糧運動;四是建立遞步哨,溝通根據地的聯絡等。為井岡山根據地的發展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紅四軍軍部舊址(含朱德同志舊居) </p><p class="ql-block"> 中國紅軍第四軍于1928年5月在 寧岡龍市宣布成立,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士兵委員會主任陳毅,參謀長王爾琢。</p><p class="ql-block"> 紅四軍軍部是邊界軍事斗爭的指揮部,軍部先后設在龍市、茅坪等地,7月,從寧岡遷到這里,朱德、陳毅在這里辦公和居住。</p><p class="ql-block"> 1929年1月,軍部在這里召開會議,部署根據地也第三次反“會剿”。</p><p class="ql-block"> 紅四軍向贛南閩西進軍后,紅五軍軍部也設在這里,彭德懷和滕代遠在這里指揮軍民堅持井岡山斗爭。</p> <p class="ql-block">士兵住房</p> <p class="ql-block"> 紅四軍士兵委員會舊址(含陳毅舊居)</p><p class="ql-block"> 紅四軍士兵委員會于1928年5月上旬建立,陳毅主任。</p><p class="ql-block"> 士兵委員會,既是紅軍中的民主組織,又是群眾性的監督機構.其職能是保證軍隊內部民主制度的實行。</p><p class="ql-block"> 當年,紅四軍各連、營,團普遍建立了士兵委員會,每會設立主任一名,委員5至7名,均由官兵選舉產生。</p><p class="ql-block"> 士兵委員會制度對于實行軍內民主,建立新型的人民軍隊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陳毅在茅坪期間大都在這里辦公和居住,接待來訪的士兵。</p> <p class="ql-block"> 紅四軍軍官教導隊</p><p class="ql-block"> 1927年12月,工農革命軍在寧岡龍市創辦了軍官教導隊,呂赤任隊長。朱毛兩軍會師后,軍官教導隊改名為“紅四軍軍官教導隊”。</p><p class="ql-block"> 1926年8月,軍官教導隊由茅坪遷到茨坪,梁軍任隊長,蔡會文任黨代表。</p><p class="ql-block"> 教導隊的任務主要是培養訓練紅軍下級軍官和地方指揮員。教導隊的教學條件很差,教師用木炭條當粉筆,學員在地面鋪上沙,用木棍學習寫字。</p><p class="ql-block"> 教導隊的創辦為提高紅軍和地方指揮員的索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紅四軍軍械處原稱修械處,1928年7月,從井岡山的下莊村遷到這里,改稱軍械處,處長宋喬生,副處長刁輝林。</p><p class="ql-block"> 紅四軍軍械處有30多名工人,設備簡陋,主要制造梭標、大刀、鳥銃、單響槍、修理槍炮,有時也幫助群眾修理農具。</p><p class="ql-block"> 黃洋界保衛戰使用的迫擊炮,曾在這里修理過。</p><p class="ql-block"> 軍械處的設立,對解決紅軍和地方武裝的武器困難起到了定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紅四軍軍需處舊址。</p><p class="ql-block"> 成立于1928年5月,直屬紅四軍軍部。處長范樹德,副處長鐘森榮,有工作人員九名。井岡山斗爭時期,在此辦公。</p><p class="ql-block"> 軍需處的職責是負責軍中的物資供應。即收繳、分配對敵作戰及打土豪繳獲物資,調劑地方支援物資,分配軍需生產物資。</p><p class="ql-block"> 由于戰爭的殘酷,當年軍需供應異常困苦,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錢的油、鹽、米、柴、菜錢,從軍長到伙夫一律平等。</p><p class="ql-block"> 不過,隨著環境愈加惡劣,楊克敏1929年2月25日《關于湘贛邊界蘇區情況的綜合報告》:紅軍中的生活與經濟是非常之艱難的。擁有數千之眾,每個月至少要一萬五千元作伙食費,米還是由當地籌辦的,經濟的來源全靠去打土豪……紅軍中的薪餉,早就廢除了,只有飯吃,有錢的時候發一二塊錢的零用錢。</p><p class="ql-block"> 最近幾個月來,不講零用錢不發,草鞋費也沒有發,伙食費也減少了。最近兩個月來,每人每天只發伙食費3分,4分油,4分鹽,米1斤3兩。</p><p class="ql-block"> 3分錢一天的小菜錢,只買得南瓜……所以近來士兵生活感覺得不安,當時有一句口號:“打倒資本家,天天吃南瓜”??梢愿乓娛勘那樾??!@個經濟問題,要算紅軍中最困難的問題,也就是邊界割據的致命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新遂邊陲特區公賣處。</p><p class="ql-block"> 在井岡山斗爭的艱難歲月中,根據地不但遭受到頻繁的軍事進攻,而且還受到嚴密的經濟封鎖,為解決根據地軍民日用必需品的問題,搞活紅色區域內的經濟,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p><p class="ql-block"> 1928年7月以后,新遂邊陲特別區工農兵政府決定,所轄十個鄉中分別設立一個鄉公賣處,同時,在這里創辦了這所特別區公賣處。</p><p class="ql-block"> 公賣處一方面從草林、大隴等圩場和群眾家中收購土特產品:另一方面將紅軍在戰斗中繳獲的戰利品出售給群眾。</p><p class="ql-block"> 公賣處的設置,為穩定市場價格,搞活紅色區域的經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有模有樣體驗一下,沉浸式參觀學習,真難得,對于小朋友的紅色傳統教育作用非同一般。</p> <p class="ql-block"> 湘贛邊界黨的“一大”會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為“謝氏慎公祠”,祠內堂上的木龕和、長條案桌均為原物。</span></p><p class="ql-block"> 屋內,一排矮小的凳子幾乎貼近地面。</p><p class="ql-block"> 由于當時條件緊張,代表們沒有從老鄉家里借到足夠多的凳子,所以就直接搭起門板開會,開完會這些借來的門板要還回去。</p><p class="ql-block"> 湘贛邊界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于1928年5月20日至22日在此召開,到會代表60余人。</p><p class="ql-block"> 由毛澤東主持會議,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總結了7個月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湘贛邊界第一屆特別委員會。</p><p class="ql-block"> 嗯,這個必須站到主講臺上,好好體驗一下。</p> <p class="ql-block"> 邊上是慎德書屋。X曾在此看望了6位革命烈士后代和先進人物代表,其中兩位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毛秉華分別是93歲、87歲的耄耋老人。</p><p class="ql-block"> 他同大家一一握手,坐在一起親切交談,了解家庭、生活情況,并向全國老革命、老紅軍和各方面先進模范人物表示慰問。</p><p class="ql-block"> 指出: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對一切為黨、為國家、為人民作出奉獻和犧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們都要發揚他們的精神,從他們身上汲取奮發的力量,共同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p><p class="ql-block"> 帶娃實地游覽參觀,感受更深刻。</p> <p class="ql-block"> 舊址群庭院內,一棵破石而長的大樹特別吸引人。</p><p class="ql-block"> 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同志經常在這里看書、思考問題和找群眾訪問情況。</p><p class="ql-block"> 這棵楓樹生長的環境奇異,毛澤東同志借此打比喻“這棵楓樹,長在石縫里,長大后,竟把石頭撐開了。我們鬧革命,現在力量雖然弱小,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撐破蔣介石反動政府這塊大石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樊市|
崇阳县|
友谊县|
舒兰市|
吉隆县|
山西省|
平安县|
泽库县|
宿州市|
丘北县|
大姚县|
嵊州市|
南雄市|
宁化县|
侯马市|
盐津县|
孝感市|
舒兰市|
武川县|
石屏县|
大余县|
喜德县|
丰原市|
沈丘县|
五家渠市|
龙岩市|
略阳县|
勃利县|
阿鲁科尔沁旗|
宜城市|
怀集县|
弥勒县|
麻江县|
湟中县|
客服|
仁寿县|
托克逊县|
黔东|
正蓝旗|
五台县|
泗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