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西西里島的東南部,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諾托壁壘”共包括八座城鎮(zhèn),其中的山城拉古薩,是一座省會城市,雖然依其地震后修復的建筑風格,被與其他城市歸納在了一起,但是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文化淵源,卻是非常獨特的……</p> <p class="ql-block">拉古薩建在山中,現(xiàn)在人們將它分為上城和下城來介紹,其原因是有歷史傳統(tǒng)的。一般城市若地形上有一點落差的話,通常把行政區(qū)、居民區(qū)修在偏低的地方,俗稱為“下城”,把教堂和宗教性質(zhì)的建筑修在位置較高的地方,稱為“上城”,以示尊重。拉古薩過去的上下城,不是有點落差的問題,而是中間隔著山谷,二者實際上非常獨立,基本上是各自為政的……在大地震后,當時的建筑物損毀嚴重,人口也死了一半多(9500多名居民中,有5000人多死于那場地震),上下兩部分又回到了一個基礎上開始重建,所以現(xiàn)在看起來彼此成色是差不多的。同時這兩片區(qū)域在視覺高度上也是差不多的。對局外人而言,以“上城”、“下城”來區(qū)分可能更為簡單,只是由于歷史上曾經(jīng)各自較獨立,可留心有些不太一樣的故事也是了……</p> <p class="ql-block">從(本圖)航拍上看,或更能把握山城的整體感覺……</p> <p class="ql-block">站在下城區(qū)的圣瑪利亞教堂旁邊看上城區(qū),也就是一種平視的感覺……這里的地質(zhì)很有特點,地震產(chǎn)生的海底抬升和火山噴發(fā)后的沖積平原被時間(水流與地震)切割后,未被下切的成了山谷之間的小塊高地,既是(相對谷底而言的)所謂的山,這一點很像阿拉伯半島或者中國黃土高原的某些地況(可參考本圖的地平線方向)……下圖為在上城區(qū)看下城區(qū),如不仔細區(qū)分,整體效果是差不太多的。</p> <p class="ql-block">若從拉古薩的南面遠方過來時在路上看,拉古薩的兩個城區(qū)則是融為一體的。</p> <p class="ql-block">除了進城的盤山路外,在上下城區(qū)的內(nèi)部,基本上都是蜿蜒的山坡臺地間的臺階路或漫坡路。本圖為下城中一條小巷的一角,下圖為下城中典型的西西里巴洛克風格的陽臺……</p> <p class="ql-block">本圖為下城區(qū)中的圣瑪利亞教堂前的臺階側(cè)面及附設建筑,下圖為教堂正面。</p> <p class="ql-block">在大地震中保存下來的殘柱,保留在了重修后的墻體中間。原圣母像的殘存部分也被重修時鑲嵌在了新的群雕之中(下圖)。</p> <p class="ql-block">拉古薩比較獨特的山地特點是導致它有較為獨特歷史的一個原因。這個地方的人最早是西西里的東部土著西庫爾人(如今“西西里”的得名就是來自他們),公元前七、八世紀先來的腓尼基人費了很大的勁也搞不太定。后來的古希臘人,換了好幾波人,才總算是拿下此地……希臘人的費勁與古希臘的城邦制度有關,古希臘是一個大的文明概念,其中各個城邦國是各自發(fā)展的,風格也完全不一樣,有尚文的、有尚武的、有捕魚的、有務農(nóng)的、有經(jīng)商的……各城邦對外的殖民動機也不一樣,有的是為了拓展商路,有的是為了掠奪財富,還有更多的是人口過剩需要外遷,也有犯了罪的流放(如同當年英國囚犯流放澳洲)或爭權失利后流亡的……所以古希臘的殖民活動,能產(chǎn)生文化的擴散,但帶來不了希臘政體的統(tǒng)一與擴大……這些在外殖民成功后而成立的新城邦,由于先天基因的不同,它們之間、及它們與原母邦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至于說到了拉古薩這里,這里現(xiàn)在的上城下城,當時就是兩個聚居點,也算是兩個自立的小邦(村鎮(zhèn))吧,中間隔著蓬蒂山谷,想聯(lián)系不容易,想不來往卻很容易??。當然,它們倆更多時候都是隸屬于敘拉古(今天的錫拉庫薩)城邦的。由于易守難攻且沒有多大的經(jīng)濟油水,同時又離海較遠,影響不到貿(mào)易,所以直到公元十二世紀左右,諾曼人來了才徹底整頓好,將上城下城,通過橋梁連結了起來,組成了一個城,取了個名字“拉古薩”。但是當?shù)厝朔Q自己的區(qū),還是習慣用自說自話,上城叫“拉古薩”,下城叫“拉古薩依波拉”……西西里是個島,而拉古薩被稱為“島中之島”,其原委也就是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這是地圖上顯示連接上城和下城的三座橋,中間那一座是最老的橋……</p> <p class="ql-block">圣瑪利亞教堂是這里居民們通常舉行婚禮的地方……它的正面階梯很寬大,上圖是從它右后方過來的一條臺階小路……下圖是教堂的內(nèi)景。</p> <p class="ql-block">這是拉古薩的主教座堂,圣喬萬尼教堂,鐘樓等建筑物的正面線條很有力度,古羅馬建筑的陽剛之氣也是有所體現(xiàn)的……</p> <p class="ql-block">“圣喬萬尼”是意大利語的說法,真正標準的翻譯應該是“圣約翰”。這位歷史上的真人原是個打魚的,耶穌施神跡讓他魚蝦滿船后,他就成了最早的跟隨者??,后來還為耶穌的母親圣母瑪利亞養(yǎng)老送終……總之他的故事很多,在底層信眾中傳來傳去的,信眾們聽得津津有味……當然,后來他還組織了一些人編寫《圣經(jīng)》等文獻,對基督教傳播的貢獻也是很大的,故其被羅馬天主教尊為了三大圣徒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老城區(qū)的最高處,除了體量最大的那一排建筑,是拉古薩大學的校舍外,最主要的公共類建筑就是這座圣喬治大教堂了。教堂里供著圣喬治屠龍的畫像(下圖)等,這個故事很老了,在人們都不太有文化的時代,這個天主教故事還是有點世俗說教功能的(類似中國的《山海經(jīng)》、《封神榜》等,在古時的鄉(xiāng)野民間,也曾經(jīng)發(fā)揮過一定的開蒙作用)。但現(xiàn)在看來,新教的出現(xiàn),還真是自有其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圣喬治大教堂前的街道狀廣場算是比較寬敞的了,在這里可以看看遠景、喝喝咖啡什么的……</p> <p class="ql-block">從這座歷史古老的圣喬治大教堂后面的圓形拱頂,還能看到拜占庭時代的色彩……當然,它的前外立面是地震震塌了后重修的,所以具有了非常華貴的巴洛克風格(上圖)。下圖是原來的圣喬治大門,重修時沒有再用做主門,而只作為文物古跡,保留在了旁邊。</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身后,是一座開放的空中花園,伊波萊歐花園,花園的邊緣就是山崖邊上了(上圖)……花園中還有一座圣多米尼克教堂(下圖)。</p> <p class="ql-block">在上城的寶拉廣場上,是圣朱佩特教堂,教堂正面頂部的鐘墻很有風韻,如果沒有了后面的建筑,就會非常象澳門的“大三巴”的(建筑年代和風格彼此也都是一樣的)??。下圖為這座教堂的正面。</p> <p class="ql-block">古城被保護得很好,這里所有的建筑,即使是新的,也是按照歷史風格修建的,如這座石砌外立面的建筑,遠看像埃及神殿,實際是一座郵政局??……</p> <p class="ql-block">居民們生活在安靜的氛圍中……小食品店出售的當?shù)刈援a(chǎn)奶酪品種(下圖),真是豐富??……</p> <p class="ql-block">不同高度的住宅間,除了通過山間階梯,有的地方還要通過山洞連接,穿行起來很是有一種探幽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山城在凡略有平整的地方,大都建有一座教堂,能讓周邊的居民不會走太遠,就能進行集體的宗教(社交)生活……</p> <p class="ql-block">本圖是開始拜訪上城區(qū)開始的路段……</p> <p class="ql-block">在上城下城之間沿路參訪,即使有很強的地圖能力,不走回頭路也是不可能的。一天下來是很鍛煉人的,如時間允許,在這里住一天應該是最好的選擇……本圖為上下城都走訪了不止一圈之后,從這里回到了主路上,實在不想走回停車場了??……</p> <p class="ql-block">這一幅涂鴉畫很能代表訪問拉古薩后的心情,如能夠飛傘滑翔式地參觀,那會將多愉悅呀??……</p> <p class="ql-block">告別拉古薩,要去“巴洛克三角”(諾托、拉古薩、莫迪卡)中的最后一站莫迪卡了。途中路過了也在世界遺產(chǎn)名錄中的希里克小城……</p> <p class="ql-block">希利克是離海邊不遠的一座小山城(上圖)。歷史上,由于交通較為便利,所以經(jīng)常城頭變換大王旗,哪股勢力來了,它都會被較早占領。尤其是伊斯蘭勢力,在這里早早得手后,一直堅守到最后階段,才被基督教的勢力取代……山上最高位置的教堂,建在曾是阿拉伯人的城堡中,但建筑物在大地震中多有損壞,后來僅重修了一些局部外觀,教堂內(nèi)部還沒有被完全恢復……</p> <p class="ql-block">雖然山城不大,但與巴洛克風格相關的文化痕跡也有多處,其中有一處西班牙統(tǒng)治時期的一位公爵的私邸(本圖),其建筑物的屋角雕刻,是非常有特點的??……</p> <p class="ql-block">山城有一條主街,主街上的主教堂的外觀很整潔,就在山腳下……小巷里也很有情調(diào)……這里太安靜了,幾乎沒有游客……</p> <p class="ql-block">圣瑪麗亞教堂內(nèi)部被當?shù)厝搜b修得較為通俗直觀,有些塑像和宗教故事的表現(xiàn),是很注重貼近基層人群的理解能力的……在基督教文化的范圍內(nèi),從某一教堂的內(nèi)設風格,也是能夠感受到當?shù)氐娜宋奶攸c的。如一般基層人群較多的地方,普遍信仰圣母(有點象中國民間的拜觀音??);而在政治經(jīng)濟較發(fā)達些的地方,信眾則以禮拜耶穌為主(有點相當于在東方的大城市周邊,信佛教的人們習慣于拜祭如來??);而在非常發(fā)達的地區(qū),人們多是以信奉天主為主(有點像在東方的社會,宗教到了高端人士階層,就是對“道”的向往了??)……</p> <p class="ql-block">小城中除了有間民俗博物館外,有特點的還有一家民間草藥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山城的泄洪水道修得非常堅固。因為這里植被不多,一來大雨需要迅速排走,不然建山坡上的建筑還是有風險的……</p> <p class="ql-block">來到了莫迪卡。莫迪卡也是一處山城,歷史上不但受到過地震的摧毀,而且山洪爆發(fā)等,也經(jīng)常襲擾這座城市。但是屢毀屢建,它頑強地屹立在了西西里島的東南……莫迪卡也像拉古薩一樣,分上城“莫迪卡阿爾塔”和下城“莫迪卡阿薩”,它們之間由這條翁貝特一世大街(下圖)分開。上城歷史久遠,從3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下城主要是是在地震洪水后發(fā)展起來的。圣喬治大教堂(本圖)是本城的中心教堂,教堂前寬大的階梯,把山勢利用得很是充分……</p> <p class="ql-block">“莫迪卡”這個城市名,是在伊斯蘭教統(tǒng)治時期起的,那是公元十世紀的時候。后來諾曼人來了,也沒有改……再后來是西班牙統(tǒng)治時期,這里是包括前面介紹的那些巴洛克城市,都是由一位西班牙公爵任總督管理的。他非常迷戀巴洛克藝術,所以大地震之后修復時,請來的都是這種風格的建造大師……</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教堂也是當?shù)氐闹饕烫弥?,其門口立有十二使徒的雕像,使教堂的歷史感顯得更是厚重……在那一場大地震中,這座教堂的上半部分被震塌了,現(xiàn)在的是后來重修的,仔細看,還是能看出稍微有一點點新??……</p> <p class="ql-block">出于保護的考慮,這座教堂是收費的,但是提示不明顯,讓人上了高高的臺階到門口后才知道收費,還要下臺階繞過長長的鐵柵欄到另一側(cè),上另一個高臺階后才能買到票,然后再回來??……但是也獲得了另一角度的一張紀念照(上圖)??。教堂里面訪客只有一家的三口人,小娃娃(下圖)在里面玩得很是開心??……</p> <p class="ql-block">山城的最高處是莫迪卡城堡。城堡歷史上做過修道院,也做過監(jiān)獄……城堡的鐘塔上有一座時鐘,既方便隨時看時間,也可作為一個方向參照物,避免走錯方向……下圖為當年公爵住過的城堡。</p> <p class="ql-block">莫迪卡在鼎盛時期有一百五十多座教堂和三、四十座修道院,現(xiàn)在在每條街巷里幾乎也還都保留有一座或大或小的教堂,想搞清楚每一座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是需要太多的知識和學習了??……就當作是居民的“社區(qū)活動站”來看待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小巷雖然空寂少人,但卻有美食佳釀深藏其中。莫迪卡最著名的一間餐館(下圖)是必須提前一天訂座的,因為名氣雖大,但餐位很少。本圖是一進門在吧臺處所見。由于到的較晚,據(jù)說曾有過多人詢問過我們預訂的那張桌子??。當就晚到表示了歉意后,餐廳老板卻說沒有任何問題,因為他每桌中午就接待一臺客人,從不翻臺??……</p> <p class="ql-block">深深的街巷中居然還碰到了亞洲的文化元素,這是一家日式料理店。是否正宗不說,僅憑小城距海邊僅十幾公里的位置,估計做刺身的原材料會是很好的……</p> <p class="ql-block">有一處過去的公爵官邸,梅賽達里宮,現(xiàn)在是博物館,但在閑置的廊廳里也經(jīng)常舉行一些臨時展覽。當天正好碰到的是一個小的老式家俱專買市場……</p> <p class="ql-block">舊家具的收藏價值好像不是很明顯……倒是院子里還有幾件現(xiàn)代藝術作品,更為有點意思??……</p> <p class="ql-block">在翁貝托一世大街的南側(cè),有一所1866年設立的西西里的第一所高中(本圖),學校的主體部分是穿過這座樓的門庭,在樓的后面。而這座樓上設有兩間著名的小展示館,一間是宗教類雕像作品展(下圖)……另一間則是著名的巧克力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莫迪卡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是古法巧克力博物館。巧克力是中美洲的阿茲特克人發(fā)明的,最早是把可可豆磨碎后煮水喝……沒磨碎的還能作為貨幣使用??……是當時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哥倫布,把可可豆和制作方法帶了回了歐洲……古法制作巧克力是將可可豆碾碎,然后用40度的低溫加熱,再加上砂糖,并用各種香料調(diào)口味,如香草、肉桂、甚至辣椒等,能調(diào)出多達150多種口味??……現(xiàn)在風靡世界的巧克力,是加上了牛奶等,再用高溫萃取等各種工藝加工后制成的,以追求一種所謂“細膩絲滑感”……這與傳統(tǒng)的巧克力完全不是一種口感?,F(xiàn)在的歐洲只有此地保存著此種古老的加工工藝,堪稱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活化石、古法巧克力的“老字號”??……下圖為古法加工制做工藝圖示。</p> <p class="ql-block">這種古法制成的巧克力比較堅硬,常溫下是不會融化的,所以為了展示其特質(zhì)及風采,巧克力博物館中用巧克力制做的工藝品也很多……本圖中所有的作品全都是巧克力制作的。下圖為用巧克力做成的意大利地形圖。</p> <p class="ql-block">這把巧克力公園椅沒有明顯標識,放在過道旁邊,差一點還坐了上去??……</p> <p class="ql-block">這個美杜莎造型的巧克力也很有意思,是仿一個古羅馬時期的一個柱頭的造型。美杜莎在西西里有著特殊的地位,幾乎到處都能看到。西西里的區(qū)徽區(qū)旗圖案,也是以美杜莎為中心的一個“三曲腿圖”(下圖)。圖案有兩大文化要素,其中“三曲腿”來自早期希臘人發(fā)現(xiàn)西西里島是一座三角形的島后,隨之將它命名為“特里納克里亞”(希臘語“三角形”的意思),這也是有文字記載的西西里的最早名字。美杜莎,則是希臘文化體系中著名的女性形象,其美艷無雙,(各種傳說版本特別多)但男人只要看上她一眼,就會化作石頭……因此,她就演變成了“具有致命誘惑的女性”的一個標志性文化形象??……選用她作為代表,非常符合西西里對遠方人們產(chǎn)生的強烈吸引力??……由三條女性美腿構成的西西里島地形,是指無論從海上哪一個方向接近,都可以看到兩條充滿誘惑的大長腿??……</p> <p class="ql-block">當然,傳說中的美杜莎主要是對男子有著致命的誘惑??……而對女生而言,這里的巧克力香甜適口、則是最令嗜甜的女生唇齒難以忘記的??……對男女雙方而言,有傳說講,在莫迪卡的求婚成功率是100%???????????……所以,建議有美好愿望的人們,一定要來看看包括莫迪卡在內(nèi)的美麗的西西里,這里總會讓來訪者收獲到自己的某一個愿望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阳县|
长沙县|
兴山县|
新河县|
灯塔市|
青田县|
无极县|
长白|
广灵县|
镇原县|
明光市|
同德县|
新沂市|
华阴市|
鄂伦春自治旗|
兴山县|
建始县|
左贡县|
佛教|
上虞市|
鹤峰县|
钟祥市|
广安市|
江达县|
都江堰市|
体育|
林甸县|
永新县|
获嘉县|
万宁市|
泌阳县|
湘潭县|
米易县|
楚雄市|
托克逊县|
宣威市|
桂林市|
托里县|
石门县|
东海县|
观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