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田知青》征文,我寫的回憶文章《我的知青歲月》,照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 記得2013年,我辦退休手續之際,計算工齡時,省直機關社保局要求我提供上山下鄉檔案(要花名冊頁),我托汪家治同學從古田縣檔案館復印回來的登記表,花名冊上面最后一排記錄著我的簡歷,思緒把我拉回到那段難忘的下鄉歲月。</p><p class="ql-block"> 從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學生不能正常升學,66年—68年的初高中畢業生(稱為老三屆)。1968年8月,五中通知我回母校領取畢業通知書,我父親知道我升學無望,介紹我跟隨富達“十一指”師傅學細木。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我家是居民,我剛好初中68屆,屬于上山下鄉對象。</p> <p class="ql-block"> 不久,平湖公社開了動員會,我母親參加,會后就報名了。隨后父親捎口信叫我回家(我正跟著師傅在官亭做“寒嫁”)。我選擇唐宦大隊端上村插隊落戶還通過一些關系,端上村只收4個知青和與村里有親戚關系的兩戶居民家庭。</p><p class="ql-block"> 1969年3月下旬,不到16歲的我,走進了廣闊天地。</p><p class="ql-block"> 端上村是中國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圓瑛法師的故里,可惜那個年代從無人提及圓瑛法師,只知道端上小學是一位著名的和尚創辦的。</p><p class="ql-block">圖:插隊人員花名冊。</p> <p class="ql-block"> 公社開了歡送會,鮮花和鑼鼓是短暫的,熱鬧的氣氛過后才是現實。我肩挑木箱(用上海固本肥皂箱釘的,里外用牛皮紙糊一層,裝衣褲用)和一床棉被及簡單的生活用具就要上路了。我母親非常不舍地拉著我的手,她不知道還不到16歲的兒子要到偏僻的山區農村將該怎么勞動與生活。我安慰母親“娘,沒事的,道培表兄也上山下鄉到端上,我們也有個伴”。</p><p class="ql-block">注:圖借用網絡。</p> <p class="ql-block"> 我們走過新舫、湖邊、坂中坂、跨越海拔幾百米高的“雙髻山”,就是前往端上村的方向,步行兩個小時來到端上村——這里將是我干一輩子革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端上村四面群山環抱,長潭溪穿鄉村邊繞過,小電站正面一座木橋連接對面的浙山村,也是通往公社及三十都端溪、山頭頂等鄉村的必經之路。端上村森林保護較好,山上一片片成林杉松木郁郁蔥蔥,山青水秀,環境幽美,空氣新鮮。</p> <p class="ql-block"> 端上村水利建設做的好,從唐宦村水尾建壩引溪水入渠,沿途的旱地基本都可以得到灌溉,糧食基本自給。鄉村在兩年前就建設小水電站,家家戶戶晚上用上電燈,白天的電力用于電動碾米和鋸木板等,但沒有通往公社的公路,所有物資進出全部靠人工肩挑,沿著數百年的古道到平湖鎮上一趟要走10多里路。下鄉前,我父親交代過我,到了端上村,先找到蘇連后叔和吳啟田叔(在我們老家農村,比我父親年紀大的人,一般喊伯;年紀小的,一般喊叔),有事他們會幫助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到鄉村后找到蘇連后叔家,他家人說小隊人正在“后門壟”秧地干活,我見到他們后沒有講幾句話,我就問“我晚上住處哪兒?”吳啟田叔回答我:“水電站有一間放電工材料的房間騰一下可以住人,就是水輪機在下面很吵”。為了盡快落實住處我連忙說:“我睡眠很深不怕吵”。</p><p class="ql-block">圖:原住過的小水電站已成廢墟。</p> <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水電站,啟天田叔從隔壁房間拿來兩條凳子,找了幾塊木板鋪上,剛好隔壁間還有一床草墊(農村常用的糯米稻桿曬干后編制的稻草墊),鋪上自己帶來的草席就是床鋪了。吳啟田叔對我說,你就在我小隊吧。</p><p class="ql-block">圖:插隊鄉村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 我插隊一段時間后才知道蘇連后叔和吳啟田叔已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靠邊站干部,在村上已無具體的黨內外職務,只是在小隊還是管事的。他們在自己都很困難的情況下還盡力幫助我,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他們。</p><p class="ql-block"> 我離開端上村后,我們還保持聯系,有回老家時盡可能抽出時間看望他們。蘇連后叔還交代其子女與我保持聯系,好幾個春節還特地捎來家養的豬肉給我。</p> <p class="ql-block"> 我與同小隊年紀大我一歲的吳萬興也成了好伙伴,盡管我睡覺的房間正下方是水輪機,每天晚上發電時,旋轉的水輪帶動發電機的皮帶接頭發出大聲且有節奏的“啪—啪”聲,一般人是難以入睡,我在電廠大部分晚上,吳萬興都會來陪我同睡,他陪我度過兩年多的插隊時光,可惜吳萬興友前幾年不幸病逝了。在我插隊的鄉村仍然比較貧窮,人老了失去勞力,老人生病什么的大部分還是拖著,現在有農合醫保好多了。</p> <p class="ql-block"> 下鄉第一年,政府每月補貼8元和28斤口糧(要花錢購買),生活費不夠,為了不增添父母的負擔,我經常給分銷處挑貨物,出去時帶點柴火什么的回家,回鄉村時挑100多斤的貨物,再走10多里的路,每百斤1.10元,增加一點收入。向分銷處負責人“福州妹伯”要活干時,他會問,“又沒生活費啦。”我只好點點頭,他總會安排點貨物給我挑。</p> <p class="ql-block"> 評工分時隊里大家都說我吃苦肯干,活也干的好,一天8分,分紅時每10分1.10元和3斤谷子。我沒靠父母接濟并還能把剩下口糧支助家里。</p> <p class="ql-block"> 在農村兩年半的時間里,我非常肯吃苦,基本沒有什么休息,我把自己當作一個全勞力。我學會所有的農活。犁田、插秧、砍畔、筑田埂、施肥、治蟲、伐木……樣樣都行(我怕牛,犁、耙田沒學),成了每天賺10個工分的強勞力。我比農村青年更難的是要盡快適應環境,還要自己砍柴、種菜、煮飯、洗衣服(我們老家風俗,農村男孩子是不干煮飯和洗衣服的家務)。</p> <p class="ql-block"> 我還抽出時間給村里出宣傳墻報,時事摘要、最新的國家大事、重點國際形勢等,一部分的紙張、墨水是我掏錢買的,我還幫助社員新落成的房子寫過對聯,我在農村深得村里人喜歡。</p><p class="ql-block">注:圖片借用網絡。</p> <p class="ql-block"> 1971年前后國家恢復建設,逐步從知青中選拔干部、推薦上大學(工農兵學員)和招工。一起插隊的知青中,有的有一定的社會背景,先后招工離開了村里。1971年6月份間,福建省國防工辦來古田招工,招收50人(復退軍人25人去三明、下鄉知青25人去順昌)。國防工辦下屬的軍工企業,招工條件很嚴格,被傳說的也很神密。</p> <p class="ql-block"> 我想既然那么嚴格也輪不到我,我還是安心干活吧。話雖然這么說,但心里總有件事情牽掛著,去不了是沒辦法,不想去是假的。論表現有口皆碑,古田縣知青辦將我的先進事跡整理成廣播材料,在廣播上公開宣傳。我想我是知青的先進人物到處找人離開農村合適嗎?</p><p class="ql-block"> 圖:原8490廠舊址。</p> <p class="ql-block"> 我翻來覆去睡不著,第二天一早回平湖家里,到公社也詢問了招工情況,我把情況告訴母親,父親能否找找熟人。我母親說,你父親一輩子沒有求過人,你還是自己去問問吧。 </p><p class="ql-block"> 我回到端上村后鼓起勇氣直接到大隊找到支部書記李盛杰(他已得到通知要調到平湖分管社辦企業,大隊工作將由李盛彩負責)、大隊長李盛彩,說明來意,我不知道哪里來的勇氣,一口氣說出:國家也是希望把優秀的知識青年推薦到各行各業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我希望大隊實事求是推薦我參加工作。他們表示:你的表現很好,我們都看在眼里,我們都是憑良心辦事的人,有招工一定會把機會給你。 </p><p class="ql-block">圖說明:原8490廠舊址。</p> <p class="ql-block"> 過了不久,縣里分配給平湖公社2個招工名額,一個前進大隊,一個給唐宦大隊。記得有一天下午,大隊電話打到分銷處轉通知我晚上參加一個會,收工后我趕到唐宦村大隊部,原來是召開全體支委、貧下中農代表和知青代表參加的推薦會,李盛彩叔提出了幾位知青名字,大家都發言,對每個人都作了客觀評價,經討論后意見比較統一推薦我“上調”。此時我的心情很激動,乘著月光,打著手電筒,順著水渠邊小路,飛奔回到端上電廠住處。</p><p class="ql-block"> 經審核審批,公社確定我和前進大隊知青江年敏作為本次招工人選。</p><p class="ql-block">圖:我與江年敏參加工作后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1年8月中下旬,我接到體檢通知,體檢合格。月底我們一批25位知青踏上國防工作建設的新征程。日月如梭,斗轉星移,上山下鄉插隊到今年3月剛好51年了。上山下鄉的這段經歷培養了我吃苦耐勞的性格,艱苦生活的磨礪使我更懂得珍惜。每當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難,回想插隊時的經歷,我還有什么不能克服呢!</p><p class="ql-block"> 我時常想念曾經養育過我的古田縣平湖端上村,鄉親們曾經的關照一輩子無法忘懷,那里是我邁進社會的第一步。 </p><p class="ql-block">圖:原來住過的小水電站已成為廢墟。 </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28日</p> <p class="ql-block">照片說明:</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曾子香,黃麗蘋,宋繼武(已去世),陳秀珍(已去世),陸秋榕,吳營俤(已去世),朱巧香。</p><p class="ql-block">二排左起:林永新(已去世),包逸軒,張洪蒸,江錦文,陸德明,黃其中,黃祥書(已去世),胡為團(已去世)。</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丁木冰,黃家治,陳春燦,江年敏(已去世),林賜明(已去世),陳明英,林興為,鄭德金(已去世),徐建新。</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包逸軒,1971年8月參加工作,學徒,工人,1984年5月轉銷售,先后任外設廠駐福州、武漢、北京、西安辦事處主任,外設廠裝配車間主任,實達集團西安分公司副總經理,行政總經理,集團分公司管理處主辦,廈門敏訊公司總經理助理等職。2013年6月退休后返聘國脈科技,東華之星,實達設備,廈門騏俊,福建省信息產業商會和福建省物聯網技術服務商會任職、兼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舒城县|
綦江县|
兴文县|
磴口县|
百色市|
阳原县|
卓尼县|
鹤峰县|
平凉市|
平阴县|
井冈山市|
固镇县|
宁都县|
绥化市|
岳阳县|
松原市|
昌都县|
台安县|
营山县|
理塘县|
墨玉县|
武山县|
修水县|
双牌县|
晋州市|
响水县|
江都市|
沙河市|
建阳市|
呼玛县|
扶余县|
拉萨市|
孝义市|
鄂州市|
鄱阳县|
安福县|
卓尼县|
肃宁县|
根河市|
噶尔县|
益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