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李得勝(中國攝協會員)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端坐在幸福里的流水口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 ——大通縣文聯“喜迎二十大,小村大變化”主題采風活動側記 □李永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夢里鄉愁眼前人,此心安處是吾鄉。</p><p class="ql-block">當我在電腦上敲出這幾個字的時候,那山,那水,那純樸的山里人家,那些關于流水口村一花一草諸多的美好回憶,再次一一鋪展在眼前。</p><p class="ql-block">流水口村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向化藏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地,為半淺半腦山的狹長地帶。這里三山環抱,山林疊翠,植被茂盛,稼穡葳蕤,牛羊入畫,村容整潔,民風淳樸。這里年平均氣溫0.8℃,海拔2463米。全村有6個小隊,320戶人家,人口約1256人,其中漢族人口872人,藏族人口384人,退耕還林后人均土地2.5畝,農業種植結構上以馬鈴薯,油菜,小麥為主,其中大部分土地流轉以連片馬鈴薯種植和中藥材種植。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以農業為輔,勞務輸出為主。為夯實基礎農業,提高糧食產量,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鄉黨委、政府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種植方式,近年來全鄉實施了以流水口為中心的5000畝雙壟地膜馬鈴薯種植項目,品種多、數量大、面積廣。通過幾年的努力,群眾的種植積極性明顯增強,種植收入明顯增加。</p><p class="ql-block">地理上,流水口村位于達坂山腳下,(達坂:蒙語,意為山口;山嶺)地處青海省大通與門源兩縣的交界處,是青海通往甘肅的交通要道。在青海高原的眾多的山巒中,達坂山只能算小字輩,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達坂山在高原聲名顯赫。在解放前這里是途徑海北州門源縣的唯一路線,是通往甘肅新疆和內蒙的交通咽喉。古時流水口村就有客店商鋪,這里商賈駝隊,各色人等來來往往,是名副其實大坂山下的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初到流水口村,我和隨行的攝影師李得勝老師首先對這個富有詩意的村子名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此次為期兩天的采風創作活動中安排結對的村書記達世成家我們卸下采風需要的一些行李便迫不及待地去打聽尋訪村子里一些年長的村民。</p><p class="ql-block">據本村康維秀老人講解,流水口村有廟溝水,上溝水,達隆村上灘黑泉水三條溪流匯集在此處,最終并入東峽河,流水口村名稱由此得來。</p><p class="ql-block">傍晚時分,暑天的炎熱悄悄散去,我和分組安排同住的攝影李得勝老師在村民康維秀老人的陪同下說說笑笑,信步走進村子后面的廟溝。拾級而上,遠眺流水口村對面峰巒疊嶂,青山如黛,近處阡陌縱橫,金燦燦的油菜花一大片一大片的鑲嵌在碧綠的田野上,通暢的鄉間柏油公路上車輛往來穿梭,這盛夏的流水口村目之所及美的不可方物。置身山林,天高云淡,山花爛漫,山雀啁啾,倏忽一陣微風拂面,花草馥郁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曠神怡。</p><p class="ql-block">指著南邊山坡上一片茂密的云杉林,康老不禁豪情滿懷,娓娓道來......</p><p class="ql-block">康維秀,流水口村人,中學文化程度,54年生人,86年入黨。據老人口述,68年以前流水口村天然林監管疏散,私砍亂伐,山林覆蓋率不到現在的37%,山上的植被也沒有現在豐茂。 </p><p class="ql-block">1978年正當歲激情燃燒風華正茂的他被選為村里的共青團員造林突擊隊負責人,帶領全村青年以林場每畝地5元的微薄補貼在廟溝中叉,南叉,俄包溝,賬房溝以一把鐵锨兩個饃連續奮戰四個春秋植樹造林。據老人講,當時購買的樹苗尚不足20公分高,所幸流水口村雨水充沛,土質較好苗木成活率極高。經過這些年來的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一系列工程。流水口村,水源涵養林面積增至1.25萬畝左右,現有灌木林約1.09萬畝,天然喬木約0.26萬畝,主要喬木樹種有白樺,青海云杉,山楊,灌木樹種有小孽,沙棘,金露梅,銀露梅,杜鵑,山生柳等。</p><p class="ql-block"> 由于近年來政策引導管護得力,村民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林區內的野生動物種類日臻繁多,有白肩雕,普氏原羚(黃羊),白唇鹿,馬鹿,巖羊,金雕,紅隼,藍馬雞等珍禽走獸時有出沒。林區內還有黃芪,赤芍,羌活,茵陳,大黃,黨參,柴胡等百余種中藥材。</p> <p class="ql-block">翌日,又是艷陽高照。</p><p class="ql-block">騎著書記家的電動三輪車,我們一行人走訪流水口村西門塔爾肉牛繁育大戶劉世明一家。</p><p class="ql-block">劉世明,流水口村民。現年只有29歲的他初始不善言辭,略顯靦腆。再接下來的采訪中,一入主題小伙子便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因家中長輩患病,一直在外打工的他為了照顧家人,2015年自籌資金5萬余元,先期購進了7頭西門塔爾小牛犢,在他的精心飼養下,如今短短七年存欄已達31頭,靠繁育牛犢年收入毛利達7到8萬元,他還承包村里的撂荒山地,種植青飼料,緩解精細飼料的上漲壓力。目前,已帶動全村152戶村民小規模養殖,托起了流水口村民副業收入的半邊天,走上了因地制宜發家致富的小康路。</p><p class="ql-block">細心的攝影師李得勝老師發現,但凡養牛的人家,在圈舍的墻壁上都貼著牛糞餅,還有一些曬干的牛糞餅整齊的碼放在牛棚一角。陪同我們采訪的康老樂呵呵地說,你們不知道這東西在我們這里是一件寶貝啊,這幾年煤炭價格坐上了火箭,我們山里人到了冬天做飯取暖全靠它了,即節省了煤電的開支又搞了環保。我們不禁感嘆,守著偌大的山林,燒自家的牛糞,這就是如今的流水口村民。</p><p class="ql-block">走出劉世明家,在村委會小廣場上我們偶遇了一群在涼亭下吹拉彈唱的老人。據一位拉板胡的老人講,流水口村在以前有個秦腔眉戶劇團,只是后來多種原因沒落了。他們中有三個是當年劇團的琴師,古稀之年又搭起流水口村老年曲藝隊,農閑時節,清涼夏日在村子里拉拉小調,唱唱小曲,也多半自娛自樂,卻也老有所樂,舒心養性,不亦樂乎。</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中,耕讀傳家是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圖景。在流水口村寬敞明亮的圖書閱覽室里,幾位村里的老人和過暑假的小學生,正在安靜的閱讀書籍。我們不禁為這濃厚的耕讀傳家,詩書繼世之風尚觸動。他們以耕養讀,以讀饋耕,既學謀生,又學做人,達到了某種程度上的理想生活狀態。我省著名作家王文瀘曾在《文明邊緣地帶》一文中作了如是描述:“他們有禮貌地待人接物,用干凈的語言和人交談,自覺維護著一些約定俗成的文明規則,從而使得看起來稀松平常的鄉村生活因為有了文明的骨架而變得法度井然”。</p><p class="ql-block">2011年,據相關調查320戶人家的流水口村,竟然出了全鄉一半的本科生,走出去了170多名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尤其以藏族人口相對集中的流水口5隊,被譽為“大學生村”。</p> <p class="ql-block">“巍巍峨峨祁連山,風刀雪劍烈骨寒;紅旗指處峰讓路,戰士刀頭血未干。”原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政治部主任李卓然的這首《祁連戰歌》,寫盡了祁連山的雄偉,也寫盡了紅西路軍余部鏖戰祁連山的艱苦悲壯。</p><p class="ql-block">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為擴大革命根據地,打通與蘇聯的國際通道,在國民黨青海馬匪的虎狼之師的圍追堵截下,浴血奮戰,不怕犧牲。克服千難萬險,在極度缺衣少食,彈藥不足完全失去外援的情況下,最終失利于祁連山下。</p><p class="ql-block">1937年3月前后,青海軍閥馬步芳將在河西戰役中被俘的紅西路軍將士6000余人陸續押送至青海,他們絕大多數是從張掖經民樂、祁連、門源、翻越大阪山途徑流水口村到達西寧,少數是從武威取道永登、民和、樂都到西寧。途中,被俘紅軍遭受了敵人殘酷迫害,行走困難的傷病員被殺害,年小體弱的被活埋,還有的被敵人活活燒死,最終5600余人到達西寧。馬步芳將其中2800余人編入其新編2軍所轄補充團,從事修建營房、橋梁及校舍等強制性勞動,其中400余人被強迫編成工兵營在循化縣勞作。西路軍被俘人員中有大批的女紅軍指戰員,她們或被送工廠做苦工,或被送與馬軍屬下官佐人員弁作妻奴。無論被管制于何處,他們都是生活在血雨腥風之中,被迫忍受種種屈辱,甚至死于非命。被俘紅軍指戰員中有1600多名遭殺害。</p><p class="ql-block">將士們,衣衫襤褸,血跡斑斑,一路悲壯,在青海軍閥馬步芳匪兵的押解下,從甘肅民樂縣的扁都口穿越祁連俄堡草原,翻越大阪山,夜晚在流水口村關押了一夜。已故的一些流水口村里的老人們目睹了這一段悲壯的紅色歷史,并被后人記錄整理入冊,這段悲壯的西路軍故事儼然構成了黨史教育和全民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分,讓后人深深懂得了今天我們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在采訪即將結束的當天晚上,我們在村書記達世成的農家小院里,納涼交談。熱情的房東嫂子給我們每人端來了一大碗牛初乳做的美食。牛初乳,又叫奶豆腐。青海人叫,膠奶。眾人喜出望外,捧著手里的美食兒時的記憶頃刻間被喚醒。有多少年沒有品嘗過了,少品了一口,留存在味蕾上的幸福時光倒流。舍不得再下口了。攝影李老師情不自禁的端起相機,拍了又拍,一向性情的筆者也忍不住曬了一個朋友圈,瞬間朋友圈里的評論紛至沓來,大家都對記憶里的稀罕物情有所鐘,記憶久遠,贊嘆不止。一個幸福的吃貨,此刻依然飄飄然。幾乎很少喝酒的幾個人在主人的熱情待成下,經不住也舉杯把盞,兩天來我們住農家大炕,吃農家美食,我們的采風采訪活動緊張興奮而富有收獲。在流水口村許多美麗感動的故事讓人紙短情長,在清涼夏日農家的溫馨小院里,筆者不知不覺已是醉意朦朧。</p><p class="ql-block">青山不改,綠水長流。</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流水口村,家家戶戶窗明幾凈,庭院整潔,那些溫馨的“感黨恩,跟黨走”的宣傳欄,格外的引入注目,它包含著流水口村人對黨和政府的由衷感激和擁戴。十九大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分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總要求在今天的流水口村也逐步顯現。現在村道已硬化,太陽能路燈、移動基站、治安監控等基礎設施逐一完善,新建的村委辦公樓前的小廣場上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新時代美麗鄉村在這淺腦山一隅綻放著耀眼奪目的光彩,在這大山深處幻化出一道靚麗旖旎的新風景。</p><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的風雨歷程,流水口人始終堅信黨的領導,在歷任村支部的帶領下,篳路藍縷,不懈奮斗,取得了歷史性的滄桑巨變,今天歷史在這里書譜寫著流水口村人嶄新的輝煌篇章。</p><p class="ql-block">如今,流水口村又搭上了鄉村振興的歷史新機遇,正信心十足,大踏步地向更加富裕文明的康莊大道上奮力前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別了,我的流水口村!</p><p class="ql-block">再見,我勤勞樸實的鄉親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者:李永春 單位:互助縣作協</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山市|
克山县|
日照市|
巴南区|
乌兰察布市|
上林县|
白河县|
岗巴县|
赤城县|
玉田县|
磴口县|
昌江|
盐山县|
新宾|
绿春县|
南川市|
常德市|
华容县|
汾西县|
中宁县|
开阳县|
应城市|
霍林郭勒市|
新余市|
平顺县|
镇巴县|
常宁市|
湾仔区|
天门市|
泽库县|
通许县|
汾西县|
孟州市|
聂荣县|
青冈县|
华坪县|
信宜市|
历史|
长沙市|
扶风县|
静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