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圖是《儀禮》簡部分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圖是《醫(yī)藥簡》部分圖)</p> <p class="ql-block"> 1959年7月,甘肅武威縣磨嘴子6號漢墓出土了480枚竹木簡,除了11枚日忌雜占簡外,其余469枚簡均為《儀禮》簡,《儀禮》簡共計27298字,分為甲、乙、丙三本,9篇文章,抄寫于西漢末年到王莽時期。甲本木簡有7篇,其中《士相見》16簡、《服傳》57簡、《特牲》49簡、《少牢》45簡、《有司》74簡、《燕禮》51簡、《泰射》106簡,共398簡。乙本木簡只有一篇《服傳》37簡,丙本竹簡也只有一篇《喪服》34簡。</p> <p class="ql-block"> 與今天所見的鄭玄注本和賈公彥疏本不同,《儀禮》漢簡很可能是西漢后倉氏本。從篇次上看不同于戴德本、戴圣本的家法,可能是慶普氏之學。根據(jù)沈文倬的研究,漢簡甲、乙本《服傳》是兩漢時代與《禮經(jīng)》全經(jīng)別行、又與《喪服》單經(jīng)并行的《喪服》單傳本。漢簡《儀禮》是目前所見《儀禮》最古老的寫本。《儀禮》簡經(jīng)過考古學方法復原,基本上恢復了漢代編冊書寫的格式。</p> <p class="ql-block"> 另外,1959年在武威磨嘴子18號漢墓中也出土了木簡10枚,出土時簡牘還纏繞在鳩杖上,木牘上的文字被命名為《王杖十書》,內(nèi)容是漢代皇帝賜給墓主人年高的優(yōu)待文書,對于研究漢代的“尊老”、“養(yǎng)老”制度及其具體措施,有重要的史料價值。</p> <p class="ql-block"> 1972年11月,甘肅武威距離磨嘴子不遠的旱灘坡東漢墓又出土了《醫(yī)藥簡》(木簡)92枚,內(nèi)容包括內(nèi)科、外科、婦科、五官科、針灸等,保存較完整的醫(yī)藥方有30多個,例如“治傷寒遂風方”、“治金創(chuàng)止痛方”、“治婦人膏藥方”、“治百病膏藥方”等,有些藥方還詳細記載了病名、病狀、藥物、劑量、制藥方法、服藥時間、用藥方式、針灸穴位以及注意事項,是研究漢代臨床醫(yī)學、針灸學和藥物學的重要資料。</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參考了《中國出土文獻與傳統(tǒng)學術》(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等著作。</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开县|
获嘉县|
宣汉县|
郧西县|
康平县|
鹤峰县|
江华|
蕲春县|
双江|
怀远县|
芒康县|
临安市|
衡东县|
临洮县|
馆陶县|
宁国市|
上蔡县|
简阳市|
图木舒克市|
墨脱县|
肃宁县|
肇源县|
峡江县|
栾川县|
邵武市|
江门市|
汉寿县|
中江县|
类乌齐县|
长丰县|
天门市|
莱西市|
珲春市|
九龙坡区|
陕西省|
米脂县|
于田县|
台中县|
桂平市|
黄梅县|
双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