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友家在唐山有處老宅院,自從戰友父母親走后,老宅就沒有人居住了。<br> 戰友從鎮武裝部退休后才有了閑時,便經常回老宅院,灑水打掃、刷墻鋪地,在院內開荒種地、植草養花,屋里屋外打理的井井有條,樹綠花紅、生機勃勃。<br> 2022年初夏,跟隨戰友到他家老宅院一轉,耳聞目睹、倍感驚奇,真是百聞不如一見,身臨其境,深感不虛此行。 老宅院后建的圍墻,磚石砌墻、焦子頂的三間平房,看上去是極為普通的北方農家小院,然而它卻經歷過上世紀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許多物件還都是地震前留下的,真實記錄著國家發展和全家人的生活變遷。<br> 三間平房雖然地震中墻倒屋塌,但石頭房基非常牢固,尤其是又粗又直的房梁,在大地猛烈搖晃房屋坍塌的瞬間給全家人支起了生存的空間。<br> 屋里的土坑還是地震前搭的,土坑的坑洞成了全家人在地震劫難中的庇護所,人掉進壓塌坑洞里,掉下來的房梁搭在坑沿和殘垣斷壁上,是坑洞和房梁讓全家人死里逃生。 <p class="ql-block"> 兩對老柜櫥是爺爺、奶奶、伯伯和父母親用過的,地震中垮塌的房頂就壓在上面,柜櫥卻完好無損,今天柜櫥的木質漆色、樣式做工,鎖箱的板吊都別具一格,散發著久遠的氣息。</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三大件之一的縫紉機,是父母親想辦法用50張供應卷購買的,地震中被埋在倒塌的廢墟里,扒出來后,只是砸壞了機器板,擦干凈、澆上油就能用。母親繼續用它給子女補衣服,逢年過節給孩子們做新衣服,五十多年了這架縫紉機早已不用了,但機器頭上的“東方紅”標牌越來越亮,字越來越新,戰友兄弟姐妹們像寶貝一樣收藏著。</p><p class="ql-block"> 唐山大地震那年,戰友的部隊在吉林省四平,戰備訓練十分緊張,許多唐山籍戰友無暇顧及震區的情況和唐山家人的安危,部隊領導和地方政府也非常關心在外地工作的唐山人,一個星期以后才陸續有了地震災區唐山親人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 戰友家的老宅院是塊“寶地”。</p><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28日凌晨的唐山大地震發生7、8級大地震,老戰友家是重災區,上千人大莊房屋盡毀,遇難人數過半,老戰友家人卻都大難不死。</p><p class="ql-block"> 戰友的妹妹是全家第一個被鄰居從倒塌的房屋中扒出來,妹妹不顧傷痛又奮力扒開廢墟,相繼把父母親和兄弟姐妹救出,全家人又不顧自己安危,冒著余震的危險,義無反顧地幫助街坊鄰居搶救傷員。</p><p class="ql-block"> 戰友全家人幸免于難,應該歸功于老宅院結實的房梁和北方的土坑,人掉進壓塌坑洞里,掉下來的房梁搭在坑沿和殘垣斷壁上,是坑洞和房梁救了全家人。</p><p class="ql-block"> 震后數天,全村搭滿了簡易房,后來解放軍幫助在老房基礎上修建成油毛氈房頂上壓著磚頭的半簡易房,全家人在老院里渡過了抗震救災、恢復生產,重建家園艱苦年代。</p> <p class="ql-block"> 睹物思人,戰友記憶中老宅院故事幾天幾夜也說不完。</p><p class="ql-block"> 老宅院是根,全家人無論走到哪里、分散在四面八方,只有回到這里就是到了家,看到了父母親忙忙碌碌的身影,看到兄弟姐妹的童年足跡。</p><p class="ql-block"> 老宅院是書,記錄著45年前大地震劫難中,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支援唐山抗震救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真實場面,見證了父老鄉親善良樸實的磨難真情,互幫互助,共渡難關的點點滴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耿金和(金沙坪)2022年7月26日河北唐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安市|
齐齐哈尔市|
永安市|
昌宁县|
清水河县|
贞丰县|
灵寿县|
临清市|
竹北市|
隆昌县|
沿河|
靖宇县|
平顺县|
谢通门县|
五原县|
铜山县|
顺昌县|
商丘市|
南雄市|
贵州省|
定日县|
高陵县|
北碚区|
临桂县|
江安县|
通江县|
璧山县|
阳江市|
武冈市|
湖北省|
日照市|
九江县|
温州市|
仪征市|
永清县|
五峰|
石泉县|
永胜县|
天门市|
平阴县|
乌拉特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