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陳育如 王子勤</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1021.12.18~1086.5.21),江西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人,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他是真正的“修齊治平”式人物,他執著的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全然不顧朝廷內的爾虞我詐,不計個人家族利益。以天下為念,不計個人名位得失,是后人推崇王安石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一生手不釋卷,摯愛讀書,詩詞文俱佳,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和南京的關系極大,幼年生活在南京,兩次做南京的地方官,尤其晚年寓居南京,其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被稱為“王荊公體”。圖片17歲時因父親王益調任江寧通判,闔家遷金陵(北宋時為江寧),王安石在《憶昨詩示諸外弟》長詩中,敘述了他弱冠之年隨父親王益在江寧讀書的情形。兩年后,王益病故,葬于牛首山。此后王安石一家寓居江寧,過著清貧的生活。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首任江寧知府,僅幾個月后就調往汴京(今開封),任翰林學士兼參知政事(副宰相),次年拜相。</p><p class="ql-block"> 熙寧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新法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因遭到保守派強烈反對和抵觸,加之神宗聽信讒言,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迫辭去宰相。熙寧七年(1074年)十一月十一日,王安石左遷江寧知府,第二次知江寧。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度為相。次年,其子王雱英年早逝,55歲的王安石悲傷不已,對其身心打擊極大,王安石再次辭去宰相,將王雱歸葬江寧。</p><p class="ql-block"> 宋神宗任王安石“使相”(榮銜,不行宰相之權),判江寧府。熙寧九年(1076)十一月,王安石第三次知江寧。面對虎踞龍盤的金陵,王安石發出了“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桂枝香·金陵懷古》)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熙寧十年(1077),王安石辭去<span style="font-size:18px;">宰</span>相、江寧府判,開始了其隱退生活。他在南京城東,建造了一座“僅避風雨,又不設垣墻,望之若逆旅之舍”的住宅。</p><p class="ql-block">此地彼時十分偏僻,距城東門七里,到鐘山主峰也是七里,所以有“半山園”之稱。半山園原系東晉“高門士族”“江左風流宰相”謝安的故居遺址,又名謝公墩,半山園遺址今在南京市中山門北白塘,海軍指揮學院院內。</p><p class="ql-block">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初六,65歲的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溘然病逝,追贈太傅。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世稱王文公。葬于半山園之后,安眠在鐘山之麓。王安石父王益、本人、其子王雱,祖孫三代皆葬于江寧牛首、鐘山兩山,與金陵結下了幾代不解之緣。</p>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黃裳在《如夢記》中寫道:“王介甫(安石)到底是值得佩服的歷史人物。人們走過南京城東、半山園側時,是不能不想到他的。”現在的半山園已修飾一新,除其中的民國碑、現代整修立碑外,半山園中歷史久遠且著名的有兩塊清代碑刻。</p> <p class="ql-block">一、 故居內的道光年碑</p><p class="ql-block"> 此碑高35厘米,寬88厘米,嵌于故居內墻右側,書法與石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圖1 故居內的道光碑</p><p class="ql-block"> 此碑在黃裳的游記中有開頭部分的片斷記載,且因該碑在室內,細讀全文的機會不易,現錄如下。</p><p class="ql-block"> “半山寺故址乃宋相王介甫園囿。介甫罷相閑居半山園時,命筍輿于鐘山白蕩之間,往來游眺,題詩甚多。后遂舍宅為寺。古柏雙株,相傳荊公手植。其東巖即謝公墩也,為太傅與康樂圍棋睹墅名區,故荊公有爭墩之作。唐李青蓮亦有東山薔薇詩,而沈休文所賦東田即其地,事俱載在建康金陵等志。</p><p class="ql-block"> 先君駐守以來,于乾隆乙卯夏始構韜光別墅于寺東,至嘉慶戊午復增建留余山房。鑿池種花,戎政余閑,籍以息靜。霜來露往,歲久亦稍催殘,光于道光癸未葺而新之。檻外鳴湍潺潺終日,雖久旱不竭,水源來自鐘山燕雀湖。明季筑城,乃作銅溝壓城底,引水入內,回環九曲,由青溪直達桃葉渡。</p><p class="ql-block"> 甲午秋,制府陶云汀先生暇日來游,登東巖舒眺,因與共議筑亭于巖上,二水三山,望如畫幅。乙未春,光復鳩工構古柏山房,院內古木寒煙,老梅香雪,與山頭云樹、屋角泉聲高低掩映,足快聽瞻。是乃因前哲之遺蹤,籍以成今日之佳境也。惟慮歲久無稽,援筆記略于石。</p><p class="ql-block"> 道光十六年歲次丙申秋九月 </p><p class="ql-block"> 鐘山戍客奎光書。”</p><p class="ql-block"> 印文有“戎馬書生”四字。此碑是道光十六年丙申(即公元1836年)主持修建的江寧都護奎光(字益之, 咸豐三年在抵御太平軍時戰死)寫的記事碑,回憶其父親在半山寺東側修建“韜光別墅”的經過,以及兩年前與兩江總督陶澍同游謝、王舊地,提議重修半山亭等情況。此碑刻記敘了半山寺、韜光別墅、留余山房、半山亭、古柏山房等的源流等歷史淵源以及道光十六年重建的起因、經過,列舉了六朝、唐宋等文人墨客在此地的詩賦情況。記文敘事清晰,寫景尤佳,“二水三山,望如畫幅”、“古木寒煙,老梅香雪”等令人神往之“佳境”。此碑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書法、石刻藝術價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 半山亭外的同治年碑刻</p> <p class="ql-block"> 圖2 半山亭前的《重修半山亭記》碑(據《南京歷代碑刻集成》)</p><p class="ql-block"> 1870年(同治年間)魁玉重修半山亭并立《重修半山亭記》碑,據姚誠尋訪,碑高143厘米,寬65厘米,厚12厘米,碑原立于舊半山亭內壁,現在立在重修的半山亭前約四米處,碑現已加罩保護,并錄了全文在碑側,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重修半山亭記</p><p class="ql-block"> 半山,為王荊公半山園舊址,晉代謝公墩也。道光中,督部陶文毅公與奎益之都護,暇日來游,建亭於其上。或以為墩在冶山北,讀荊公《爭墩詩》,知墩在半山無疑。山之小,不能一畝。兵燹後,寺宇殘破,亭亦圮毀,有石焉翳於草,有泉焉伏於土。山僧、野老過而陋之;即尋幽訪古之士,足跡亦罕到。同治庚午秋,余鎮守此邦,兼攝督篆。因公偶經其地,感謝、王之云遙,慨勝跡之湮沒,命寺僧鏟刈榛莽,疏理溪澗。古徑辟,荒煙收,奇石出,清泉流,乃鳩工添筑數楹,補亭於山上。每一登臨,山水回環,引人入勝。挹云嵐之秀,崇山峻嶺無此幽邃也;聽珠玉之聲,長江大河無此和雅也。遂不覺性與之靜,而心與之平。是知曠代名流,蒞龍盤虎踞之區,獨憩乎此山者,不僅在視聽之娛也。後之游者,亦領略溪山之勝,而不以半山之小。小之是則山之幸也,抑不獨山之幸也。亭落成,爰以所見,書於石。</p><p class="ql-block"> 同治九年歳次庚午閏十月,長白魁玉并書 古歙陳監勒。”</p><p class="ql-block"> 此碑前半部分記敘了前一塊道光碑中的人文源流和當時的“勝跡之湮沒”現狀,后半部分記載了重修的善舉及修復后的景致和感慨。</p><p class="ql-block"> 此碑與道光碑一樣敘事清晰,狀景優美,“云嵐之秀”、“珠玉之聲”,讓尋游之客可“領略溪山之勝”,讓讀碑之人享“視聽之娛”。碑文缺字參考姚誠等文及筆者據碑拓推測補齊,以全其璧。</p><p class="ql-block"> 碑文后的“長白魁玉”為荊州近代名人,曾任清代江寧將軍和成都將軍(1803~1882),字時若,姓富察氏,為荊州八旗駐防軍滿洲鑲紅旗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以二品蔭生投身行伍,至咸豐年間擢升為涼州副都統。1855年署荊州右翼副都統,尋授江寧副都統。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獲巴圖隆阿巴圖魯名號、實授京口副都統,次年補授江寧將軍。1861年與馮子材幫辦鎮江軍務。1870年代署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處理了清末四大奇案中的張文祥刺馬案。1871年授成都將軍。1877年還鄉后曾捐千兩白銀資助書院辦學和幫助鄰舍。1884年(光緒十年)卒,謚果肅,有《翠筠館詩存》印行。</p><p class="ql-block"> 莫愁湖志載有一副署名“長白 時若魁玉”的楹聯:</p><p class="ql-block"> 山色湖光,都歸一覽;英雄兒女,并艷千秋。</p><p class="ql-block"> 其中的“長白”指魁玉祖籍長白山,時若是他的字,魁玉是名。</p><p class="ql-block"> 半山園之古跡,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林幽水美。石刻碑文的記敘使歷代的修整流傳有序,而園中存留的二塊清代石碑,不但記敘詳實、文筆優美,而且書法秀逸、刻工精致,與王安石故居一起,是值得重點保護的重要文物。</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致謝:此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謝南京城記群的程遠齋主,在他看完我寫的第一篇王安石故居石刻文字之后,建議寫故居中的清代碑刻并幫助進行修訂。在寫第一篇時就得益于程遠齋在西祠記憶版中關于王安石故居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故居紀念館的工作人員熱心地介紹故居修復等情況,在找尋碑刻相關資料時給予了諸多的幫助,一并致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參考文獻</p><p class="ql-block"> 1. 南京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南京歷代碑刻集成[M],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p><p class="ql-block"> 2. 程遠齋,新年——從《元日》想到王安石, 西祠胡同——南京城市記憶版.</p><p class="ql-block"> 3. 李德,魁玉與《翠筠館詩存》,民族文學研究,1998(1):44-49.</p><p class="ql-block"> 4. 荊州近代名人魁玉,http://blog.sina.com.cn</p><p class="ql-block"> /s/blog_4bf0f1ae0100fh8b.html.</p><p class="ql-block"> 5. 南京王安石故居—半山園http://blog.sina.com.cn</p><p class="ql-block"> /s/blog_5314b9520102wjgz.html.</p><p class="ql-block"> 6. 南京碑刻選介050—重修半山亭記碑(清代)http://blog.sina.com.cn</p><p class="ql-block"> /s/blog_502916cf0101h756.html.</p><p class="ql-block"> 7. 楓影斜渡, 1898年的南京“謝公墩”老照片 http://blog.sina.com.cn</p><p class="ql-block"> /s/blog_4945b4f80101khdx.html.</p> <p class="ql-block">相關鏈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kzgaiqx" target="_blank">讀《南京歷代碑刻集成》</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m9decj7"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陳育如彩拓畫——觀山海</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Zt8SmlnsmIkuhXUVMCDY6w" target="_blank">半山園王安石故居的著名碑刻</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得荣县|
鸡西市|
科尔|
于田县|
东莞市|
海兴县|
依安县|
义乌市|
若尔盖县|
乌鲁木齐市|
乐清市|
蕉岭县|
丹巴县|
清新县|
七台河市|
磴口县|
木里|
田东县|
视频|
康保县|
白山市|
台东市|
东平县|
辉县市|
保德县|
浙江省|
合江县|
贵溪市|
剑川县|
新宁县|
崇仁县|
呼伦贝尔市|
达拉特旗|
伊金霍洛旗|
凤阳县|
通许县|
河源市|
无棣县|
新民市|
永靖县|
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