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唐卡的歷史</h3></br><h3>? ? ? ?唐卡是在松贊干布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穎繪畫藝術,即用彩緞裝裱而成的卷軸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藏族人民視為珍寶。唐卡的品種和質地多種多樣,但多數是在布面和紙面上繪制的。唐卡繪畫藝術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來影響深遠。</h3></br><h3>? ? ? ? 唐卡內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態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歷史和民族風情的畫面。西藏唐卡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多變,畫法以工筆重彩與白描為主。</h3></br><h3> <h3>? ? ? ?唐卡品種多種多樣,除彩繪唐卡與印刷唐卡外,還有刺繡、織錦(堆繡)、緙絲、貼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繡唐卡是用各色絲線繡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臺、樓閣等均可刺繡。織錦唐卡是以緞紋為底,用數色之絲為緯,間錯提花而織造,粘貼在織物上,故又稱“堆繡”。貼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緞剪裁成各種人物和圖形,粘貼在織物上。</h3></br><h3>? ? ? ?緙絲唐卡是用“通經斷緯”的方法,用各色緯線帶來強烈的裝飾性,有的還在五彩繽紛的花紋上,把珠玉寶石用金絲綴于其間,珠聯璧合,金彩輝映,顯得格外燦爛奪目。緙絲是我國特有的將繪畫移植于絲織品上的特種工藝品。這些織物唐卡的質地緊密而厚實,構圖嚴謹、花紋精致、色彩絢麗。</h3></br><h3>? ? ? ?西藏的織物唐卡多是內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樂、成化年間傳到西藏的為多,后來西藏本地也能生產刺繡和貼花一類的織物唐卡了。印刷唐卡有兩種,一種是滿幅套色印刷后裝裱的,還有一種是先將畫好的圖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絹或細布上,然后著色裝裱而成。這種唐卡筆畫纖細,刀法遒勁,設色多為墨染其外,朱畫其內,層次分明,別具一格。圖案花紋處需要與經絲交織,視之如雕鏤狀,風貌典雅,富有立體裝飾效果。目前,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與繪制唐卡。</h3></br><h3> <h3>? ? ? ?西藏唐卡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數量可觀,但由于社會的各種動亂,由唐宋時期的古老繪畫保存下來的唐卡已不多見。在薩跡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結東廈”的唐卡,上畫35尊佛像,其古樸典雅的風格與敦煌石窟中同時期的壁畫極為相似,據說是吐蕃時期的作品,是極為罕見的一件珍貴文物。宋代的唐卡在布達拉宮存有三幅,其中兩幅是在內地訂做的緙絲唐卡。</h3></br><h3>? ? ? ?帕瑪頓月珠巴像的下方有藏文題款,意思是說江村扎訂做這幅唐卡贈送其師扎巴堅贊。扎巴堅贊是薩迦五祖的第三祖師,公元1182年繼任薩迦達欽。另有一幅貢塘喇嘛相像,貢塘喇嘛相生于公元1123年,死于1194年,他的這幅近乎寫生畫的緙絲唐卡,也屬宋末的作品。還有一幅米拉日巴的傳記唐卡,主要描繪米拉日巴苦修的情節,構圖樸實而簡括,據有關行家鑒定,系宋代的一幅繪畫唐卡,蓮花網目觀音像,畫面不求工細富麗,而以清秀的色彩渲染主題,堪稱元代的代表作。</h3></br><h3> <h3>? ? ? ?明清兩代,中央政府為了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統治,采取敕封西藏佛教各派首領的辦法,明封八王,清封達賴、班禪及呼圖克圖即是這種管理的具體實施。這些措施對西藏社會的安定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是有利的。西藏的唐卡藝術也隨著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h3></br><h3>? ? ? 這個時期的唐卡,一是數量明顯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風格的畫派,這是西藏繪畫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西藏繪畫藝術更趨成熟的表現。大體說來,前藏的唐卡構圖嚴謹,筆力精細,尤擅肖像,善于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用筆細膩,風格華麗,構圖講究飽滿,線條精細,著色濃艷,屬工筆彩的畫法。</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和县|
治多县|
奉节县|
长春市|
康保县|
长沙市|
曲靖市|
台中市|
永济市|
德清县|
广河县|
睢宁县|
卓尼县|
星座|
芜湖市|
渝中区|
安徽省|
宜宾县|
肥西县|
固镇县|
常德市|
当涂县|
衡阳县|
九寨沟县|
崇明县|
盐池县|
鹤庆县|
泰兴市|
安仁县|
汾西县|
吉安县|
海盐县|
依兰县|
西和县|
南江县|
桃园县|
原平市|
印江|
松江区|
嫩江县|
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