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講起溫州的永嘉,大起來比現在溫州地區還要大一倍,小了就是一個小縣城!

羅東居土

<p class="ql-block">舊時永嘉地圖</p> <p class="ql-block">我是永嘉場人,不論在溫州各縣,或者到周邊比如麗水青田、臨海大麥嶼那么遠的地方(舊時永嘉郡,永嘉轄區),只要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了年紀的人交流時,說我家在“永嘉場”嗨,他們馬上知道我來自溫州市郊區的永強地方,因為</span>永嘉場,現今諧音,系溫州永強的舊稱,位于浙江溫州東部甌江入海口,古有“東甌之地”的說法,解放初為溫州市郊區永強,管轄永中、海濱、白水、天河、龍灣、白樓下等公社,今屬溫州龍灣區。是浙南地區少有的天然平原和魚米之鄉,著名的溫州永強機場就在此地。也是80年代著名溫州模式和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p> <p class="ql-block">現在永嘉地圖</p> <p class="ql-block">永嘉場包括以下地方:一都:新田、度山、前黃、白水、大郎橋、五甲、四甲、前河、三甲、鐘橋、后鳳、垟新屋、二甲、莊泉、鄭岙、南凰岙、嶺北垟、司南、河銀、笑客巖、下垟廠、梅頭。共二十二處。二都:衙前、英橋、西岸、新城、范公橋、塘下、萼芳、高原、蟾莊、虹橋、水潭、老城、前街、殿前、南橋、沙園、坦頭、孫垟、河渠、雙岙、七甲、八甲,共二十二處。三都:西河、上吳、寺后、沙門頭、方叉陡門、寺前街、拜圣橋、普門堂、車駕巷、姚家匯、上璜、滄河、沙村、教場頭、上朱垟、沙角灘頭、計衙、藍田、寧村、新村、天妃宮埭、筑沙埭、魚池蕩、小陡門,共二十四處。四都:上灣、龍灣陡、金岙、洽橋、快懷嶺、楊府廟、新河、水心、待駕橋、五里巖、后垟、東郭、西州、后鄭、橫浹、北山下、沙岙、山北、營田、上岙、雙橋、東林、漁渡橋、上金、后金、后陳、東垣、黃石陡門、青山、上陳、姚家匯、何家橋、雙石碣,共三十三處。五都:丁家奧、西臺岙、后垟、御史橋、前巖、茅竹橋、馬鞍嶺、方山頭、蘇家浹、下河濱、上河濱、姚界、浹底、河口、北凰岙、都堂嶺、南山下、御橋、漳浹橋、瑤溪。共二十二處。唐、五代、十國、宋朝以來朝廷在溫州沿海設了四個鹽場。瑞安“雙穗鹽場”、平陽“天富鹽場”、樂清“長林鹽場”,還有一個就是“永嘉鹽場”。簡稱“永嘉場”,位于今天的溫州永強一帶,“永嘉場”的叫法一直叫到今一千年。</p> <p class="ql-block">永嘉鹽場變故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初年,永強平原仍是一片汪洋海域,古稱歧海。大羅山是歧海中的孤島。至公元8世紀唐代初年,永強平原成陸。海岸線北起黃石山東邊,南止天河鄭岙(即上橫路聚居帶)。唐代中期,“溫州永嘉郡有永嘉監鹽官”(《新唐書》卷四·地理·江南地)有史載。唐代文人顧況,于唐代宗大歷六年至九年(771~774)曾任永嘉監鹽官。其衙門設在溫州灰橋浦,鹽場卻在永強緊貼大羅山東側的鄭岙、莊橋、白水、青山一帶,制鹽工藝從古代甌越先民傳下來的最原始的煮鹽技術,改進為煎鹽技術。從此永嘉鹽場,成為溫州地區第一個產鹽場所。</p> <p class="ql-block">大歷年間(766~779)又在瑞安開設雙穗鹽場。經日夜海潮漲落,泥沙沉淀淤積,大羅山東麓遂由西向東逐漸推進成陸。</p><p class="ql-block">現在加上浙南產業集聚區(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近期選擇投資600億美元挖空2座山,填海造田20萬畝土地的永嘉場-永強的濱海新城。第二期填海造田向大海東拓的步伐,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p> <p class="ql-block">接下來繼續聊聊舊稱永嘉和現在永嘉,天壤之別啊!又難析難分地域關系。</p> <p class="ql-block">最久遠的古稱:東甌翻開明弘治年間的《溫州府志》,第一句話便是“溫,古東甌也。”溫州在夏代名為甌,商代名為漚,史稱“甌越”或“越漚”,其俗“剪發文身”。西周時期,有記錄周成王年間(約前1063-前1027),甌人以海蛤、蟬蛇等進貢周王室。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越國轄地,屬于“百越”的一支。越王勾踐七世孫無疆攻楚大敗被殺后,越國從此一蹶不振,王族子弟紛紛向東南沿海遷移,其中一支后裔定居甌江流域,與原地居民合為甌越人,在今浙南地稱王自治,東甌王國可能就在此時創立。《史記·東越列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廢分封、置郡縣,東甌國被劃入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前192),朝廷因騶搖在漢高祖時扶漢功大,被冊封為東海王,《史記 東越列傳》記載“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稱“東甌王”。學者認為,在騶搖之前,這塊土地上就曾經有過世代相傳的東甌王,騶搖應當是東甌王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東甌國是溫州歷史上第一個見諸于記載的行政建置,東甌,也成為溫州最久遠的古稱。晉代著名學者、風水大師郭璞注《山海經·海內南經》“甌居海中”云:“今臨海永寧縣即東甌,在岐海中。”東甌經常被古人用來指代溫州古城,除了前文提到的“東甌名鎮”、“東甌古邑”,如宋末政治家、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江心寺》詩中,就有“晏歲著腳來東甌,始覺坤軸東南浮”之句。?◎《溫州府志》在歷代《溫州府志》中,也經常出現“東甌”:如“后漢天下大亂,東甌獨安”、“東晉豪杰并起,未聞以東甌為得失”等。千百年來,一些溫州名人,也被冠以“東甌”之名,如晚清溫州三大啟蒙思想家陳虬、陳黻宸、宋恕,世稱“東甌三先生”;瑞安“三孫五黃”之一的黃體芳,晚年則自署東甌憨山老人。而歷代以“東甌”冠名的書籍也是數不勝數,如《東甌詩存》、《東甌志》、《東甌逸事匯錄》等。最常用的古稱:永嘉到了東漢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這是溫州歷史上單獨建縣的開始。不過,永寧并沒有成為后來溫州常用的古稱,反倒是一百多年后出現的另一個相近的名字,伴隨了這座古城千年。大約在東甌王國建立600多年后,東晉太寧元年(323),分臨海郡溫嶠嶺以南之地,設立永嘉郡,屬揚州,下轄永寧、安固、橫陽、松陽4縣,治所在永寧。這是“永嘉”名稱的開始。</p> <p class="ql-block">東甌王 </p> <p class="ql-block">在歷代《溫州府志》中,也經常出現“東甌”:如“后漢天下大亂,東甌獨安”、“東晉豪杰并起,未聞以東甌為得失”等。千百年來,一些溫州名人,也被冠以“東甌”之名,如晚清溫州三大啟蒙思想家陳虬、陳黻宸、宋恕,世稱“東甌三先生”;瑞安“三孫五黃”之一的黃體芳,晚年則自署東甌憨山老人。而歷代以“東甌”冠名的書籍也是數不勝數,如《東甌詩存》、《東甌志》、《東甌逸事匯錄》等。最常用的古稱:永嘉到了東漢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這是溫州歷史上單獨建縣的開始。不過,永寧并沒有成為后來溫州常用的古稱,反倒是一百多年后出現的另一個相近的名字,伴隨了這座古城千年。大約在東甌王國建立600多年后,東晉太寧元年(323),分臨海郡溫嶠嶺以南之地,設立永嘉郡,屬揚州,下轄永寧、安固、橫陽、松陽4縣,治所在永寧。這是“永嘉”名稱的開始。</p> <p class="ql-block">古代郡名永嘉的來歷和管轄區域</p><p class="ql-block">永嘉郡,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四縣置永嘉郡,屬揚州,建郡治于甌江南岸(今溫州市鹿城區)。轄永寧、安固、橫陽、松陽4縣。相傳有白鹿銜花而過,故后名鹿城。是為永嘉建郡之始。</p><p class="ql-block">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建立永嘉郡時得名的“永嘉”,陪伴了這座古城近1900年,“永嘉大師”名揚海內外,“永嘉學派”影響深遠,“永嘉前輩讀書多”常被引用來點贊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p><p class="ql-block">422年(南朝寧武帝永初三年)謝靈運貶至永嘉郡,遍歷諸縣,多有題詠,成為山水詩鼻祖。前此數年,鄭緝之撰《永嘉群記》,是溫州最早的地主志,今存孫詒讓輯本一卷。</p><p class="ql-block">南朝宋元嘉末,郡屬會州,孝建改元(454)屬東揚州;孝建以后至齊,揚州、東揚州,屢有分并。</p><p class="ql-block">梁末罷東揚州設縉州,廢永嘉郡,陳天嘉時(560-566),東揚州、永嘉復為郡。</p> <p class="ql-block">溫州始于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平陳后,罷天下郡制,以州統縣。永寧、安固、橫陽、樂成四縣合并,稱<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永嘉縣</b><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大的永嘉)</span>,屬處州。</p><p class="ql-block">592年處州改名為括州。州治設于括蒼(今麗水市)。遂廢永嘉郡。</p><p class="ql-block">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恢復永嘉郡,轄括蒼、永嘉、松陽、臨海4縣。郡治駐括蒼(麗水市區),仍屬揚州。</p><p class="ql-block">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平李子通,五年以故永嘉郡地置東嘉州,析轄永寧、安固、橫陽、樂成4縣。</p><p class="ql-block">這個“東嘉”,則是溫州最受名人青睞的古稱,盡管被叫作“東嘉州”不過短短5年時間,但從唐宋一直到如今,從南宋狀元王十朋、元代界畫家王振鵬,到一代大儒孫詒讓,都喜歡用東嘉來雅稱自己的家鄉。南戲鼻祖高則成,更被尊稱為“東嘉先生”。</p> <p class="ql-block">太宗貞觀元年(627)廢東嘉州入括州。</p><p class="ql-block">高宗上元二年(675),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二縣置溫州,治設永嘉(今溫州市鹿城區),隸江南道。</p><p class="ql-block">玄宗天寶元年(742),改溫州為永嘉郡。</p><p class="ql-block">肅宗乾元元年(758)復為溫州,先后隸浙江東、西道。</p><p class="ql-block">宋咸淳元年(1265),以度宗潛邸升溫州為瑞安府。</p><p class="ql-block">元溫州路,明清溫州府。今天溫州市。</p><p class="ql-block">要言之,今日之永嘉,只是昔日永嘉的一個小部分,然而,卻是永嘉山水的最精華部分。</p> <p class="ql-block">“古”永嘉與“今”永嘉,“大”永嘉與“小”永嘉,你搞清楚了嗎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當今的永嘉縣</b></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九年五月七日,溫州和平解放。八月,原永嘉縣的城區及郊區、梧田、永強、三溪、藤橋、西岸等劃出設立溫州市,直屬省人民政府。一九五〇年五月,溫州市郊的梧田、永強、三溪、藤橋四個區劃回永嘉縣,縣治在九山河邊。直到一九五八年八月,梧田、永強、三溪、藤橋、西岸等五個區重劃給溫州市管轄,永嘉縣治從城區九山河邊遷至上塘。從此,永嘉縣的地域就只限于甌江下游北岸了。甌江下游南岸的原屬老永嘉縣的地域,現在分別是鹿城區、甌海區、龍灣區。</p><p class="ql-block">現在有些文史學者,把歷史上、字面上有“永嘉”兩字的,統統拉去說成“今永嘉”的人或事,實在是很不當的,這種治學態度實在是欠嚴謹的,“今永嘉縣”與“老永嘉縣”、與古代的“永嘉郡”,大多人與事都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有些人不知是無意還是有意這樣去對待歷史,其結果,必定會混淆了視聽,擾亂了歷史。有些人為了給自家的歷史貼金,為了提高自家的知名度,不顧史實,故意模糊,是違背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的,是明顯的不正之風的表現,實在令人遺憾。</p><p class="ql-block">行政區劃調整是我國自古以來就經常出現的事情,而且直到今天仍有人以各種理由在竭力鼓吹區劃調整。</p><p class="ql-block">不斷的區劃調整往往讓后來的搞歷史地理的學者為此大傷腦筋,“永嘉”名稱就是一個典型。區劃調整會不會打破原有的歷史文化脈絡? 這也是值得探討的。</p><p class="ql-block">注:《“古”永嘉與“今”永嘉,“大”永嘉與“小”永嘉,你搞清楚了嗎》(作者 沈洪保 瑞安·,東山人)二〇二〇年五月二十六日,刊登于甌風20集。</p> <p class="ql-block">1949年以來溫州市行政區劃變遷史:從和專區8縣并存,到4區5縣3市</p><p class="ql-block">花美男的誘惑</p><p class="ql-block">2022-01-18 13:53</p><p class="ql-block">0</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溫州市,簡稱“溫”或“甌”,是浙江省地級市,是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 。全市共轄4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溫州市常住人口為957.2903萬人。2020年,溫州市實現生產總值6870.9億元。</p><p class="ql-block">溫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公元323年建郡,為永嘉郡,傳說建郡城時有白鹿銜花繞城一周,故名鹿城。 唐朝時(公元675年)始稱溫州 ,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建城歷史。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改革開放初期,以“南有吳川,北有溫州”享譽全國,是我國14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今天聊聊新中國成立后浙江省溫州市行政區劃變遷史:從1市8縣到4區5縣3市</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7日,溫州解放,8月26日成立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區專員公署,治永嘉縣(地現屬溫州市鹿城區),轄永嘉、瑞安、平陽、樂清、泰順、文成、青田和玉環8縣,并將永嘉城區及城郊、梧蜒、永強、三溪、藤橋、西岸區劃出,設立地級溫州市,直隸省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11月6日,改第五區專員公署為溫州專區,專區駐溫州市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52年1月19日,麗水專區撤銷,所轄麗水、云和、龍泉、景寧、慶元5縣劃入溫州專區。</p><p class="ql-block">1953年:設洞頭縣。城郊、梧蜒、永強、三溪、藤橋、西岸區改設溫州市東、南、西、北、中、郊6區。</p><p class="ql-block">1954年5月22日,臺州專區撤銷,轄下溫嶺、黃巖、仙居3縣及海門直屬區劃屬溫州專區;時溫州專區屬縣(區)共計19個。</p><p class="ql-block">1955年:撤溫州市東、西、南、北、中5區,設海坦、九山、五馬3區。</p><p class="ql-block">1956年:撤溫州市五馬、海坦、九山 3區。溫州專區的仙居縣劃歸寧波專區。</p><p class="ql-block">1957年:撤溫州市郊區。7月恢復臺州專區,溫嶺、黃巖兩縣劃歸臺州專區。</p><p class="ql-block">1958年12月,撤銷臺州專區,天臺縣劃屬寧波專區,臨海、仙居、黃巖、溫嶺4縣劃屬溫州專區。</p><p class="ql-block">1958年,對專區轄縣作以下調整:</p><p class="ql-block">撤銷慶元縣,并入龍泉縣;</p><p class="ql-block">撤銷文成縣,并入瑞安縣;</p><p class="ql-block">撤銷洞頭縣,并入玉環縣;</p><p class="ql-block">撤銷三門縣,并入臨海縣;</p><p class="ql-block">撤銷云和縣,并入麗水縣。</p><p class="ql-block">調整后,溫州專區轄14縣。</p><p class="ql-block">1959年1月7日,撤銷玉環縣建制。4月1日起,洞頭劃歸溫州市。</p><p class="ql-block">1962年4月,復置臺州專區,并復置三門縣、玉環縣,轄臨海、黃巖、溫嶺、仙居、天臺、三門、玉環7縣。</p><p class="ql-block">1962年,劃出原云和、景寧兩縣復建云和縣。</p><p class="ql-block">調整后,溫州專區轄10縣。</p><p class="ql-block">1963年恢復麗水專區,5月16日,青田、麗水、云和、龍泉4縣劃歸麗水專署管轄,溫州專區轄縣減為7個。</p><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31日,復置洞頭縣。至此,溫州專區共轄縣8個。</p><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3日,溫州專區改稱溫州地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0年:復設溫州市東城、南城、西城3區,1983年合設溫州市城區。</p><p class="ql-block">1981年9月22日,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并為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p><p class="ql-block">1981年9月12日,析原溫州市郊區置甌海縣。</p><p class="ql-block">1984年1月,撤分城區,設鹿城區;劃市郊狀元鎮、龍灣鄉和甌海縣永中鎮的黃石、黃山二村設龍灣區。</p><p class="ql-block">1987年4月18日,撤瑞安縣建縣級瑞安市。</p><p class="ql-block">1992年3月9日,撤甌海縣,設甌海區。</p><p class="ql-block">1993年9月18日,撤樂清縣,設為縣級樂清市。</p><p class="ql-block">2015年,撤銷洞頭縣,設立溫州市洞頭區。</p><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27日,撤銷蒼南縣龍港鎮設縣級龍港市,由省直轄,溫州市代管。</p><p class="ql-block">截止2021年,溫州市轄鹿城、甌海、龍灣、洞頭4區;瑞安、龍港、樂清3市;泰順、文成、蒼南、平陽、永嘉5縣</p> <p class="ql-block">沈洪保先生對永嘉的研究:讀一些文史文章,常看到一些作者把“古”永嘉與“今”永嘉混淆,把“大”永嘉與“小”永嘉等同,使年輕的讀者、外地的讀者,如墮入五里霧中,搞不清楚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永嘉”。</p><p class="ql-block">“永嘉”這個地名說起來實在較為復雜,要認真對待,仔細區分,方能準確恰當地使用與表達。</p><p class="ql-block">一、古代的郡名永嘉</p><p class="ql-block">溫州地處東南沿海,面向大海,背靠大山,相對地說在歷史上是個蔽塞落后的地方,在秦漢、三國、西晉還沒有建郡。直到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三二三年),析臨海郡溫嶠嶺以南地置永嘉郡。這是永嘉郡建郡之始。永嘉兩字的寓意是“水長而美”。當時轄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個縣。建郡城于甌江南岸,有郭璞卜城、白鹿銜花之傳說。文學家孫綽、丘遲,大詩人謝靈運、顏延之,史學家裴松之都擔任過永嘉太守。此時的永嘉是“古代的大永嘉”,其地域包括現在的溫州地區以及現在麗水的部分地區。所以人們說謝靈運愛好永嘉山水奇麗,恣意遨游,足跡遍及永嘉,這個永嘉是指古代的大永嘉,即永嘉郡,不是指現在甌北的永嘉縣。謝靈運游過永嘉郡的鹿城、樂清、瑞安、平陽、玉環、青田以及今永嘉等地,都有留下詩作。謝靈運在今永嘉縣境內留下的是《石室山》《登綠嶂山》等詩,但不能說遍游今永嘉,更不能說遍游楠溪江。寫文史文章要以史料說話,不可憑自己的大膽想象,憑空去推測發揮。謝靈運在永嘉郡當太守,工作了一年時間就離任,他到過永嘉郡的許多地方,不可能都在楠溪江一帶的今永嘉縣“遍游”。</p><p class="ql-block">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五八九年),廢永嘉、臨海兩郡,置處州(今麗水),州治在括蒼(今麗水市),將永寧、安固、橫陽、樂成合并,稱永嘉縣,永嘉作為縣名開始于此。縣城在原郡城(今鹿城)。這個永嘉縣也是大永嘉,相當于后來的“溫州地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六〇七年)改括州為永嘉郡,郡治在括蒼(麗水)。轄永嘉、括蒼、松陽、臨海四個縣。這個永嘉郡更是歷史上的大永嘉,管轄幾乎包括溫州、麗水、臺州三個地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四月,溫州為浙江省第三特區;民國二十四年八月又改稱為浙江省永嘉行政督察區,簡稱永嘉區,轄永嘉、樂清、瑞安、平陽、泰順、玉環等六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同時期,行政區劃不斷變化,說起來實在有點煩瑣。比如在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六二二年),置東嘉州,從括州中分出,自成一州,又把永嘉一縣分為兩縣,甌江以北為永寧縣,甌江以南為永嘉縣。所以有許多變動是難為細細記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二、溫州的老的縣名永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析處州,置溫州,這是溫州得名的開始。因其地處溫嶠嶺以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潤,雖“隆冬恒燠”,所以稱為溫州。這時永嘉不是郡名,而是一個縣名了。其地域大致是甌江南的今鹿城區、甌海區、龍灣區的大部分,以及今甌北的永嘉縣。永嘉縣府設在鹿城。以后,歷經宋元明清以及民國、新中國初期,永嘉縣境基本不變。縣治長期都設在鹿城城區,至今老城區還留下“縣前頭”“縣后巷”“縣城隍”等地名。我姑且稱這個很長時期的永嘉為“老永嘉縣”。因為永嘉不再是郡(地區),而僅僅是個縣了。但由于歷史的習慣,總有人還會把溫州地區說成永嘉,把溫州其他縣的人說成永嘉人。如北宋“元豐九先生”之一,瑞安的沈躬行,康熙《溫州府志》:“沈躬行,永嘉人。”而葉適《葉水心集》中卻明確說“瑞安沈彬老(沈躬行字彬老)”。又如“永嘉學派”是南宋時期能夠與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成鼎足之勢的重要學術思想流派,創始人是鄭伯熊兄弟、薛季宣、陳傅良等,他們分別是溫州、鹿城和瑞安人,稍后的思想家葉適也是瑞安人。他們不全是“老永嘉縣”人,但世人卻稱之為“永嘉學派”。又如南宋詩壇獨樹一幟的詩歌流派,四位詩人的字號中都帶有“靈”字,故人們稱之為“永嘉四靈”。其實四位詩人中徐照、徐璣、趙師秀是當時的永嘉縣治(今鹿城)人,翁卷是樂清人。他們全不是當今位于甌北的永嘉縣人。又因為許多著名人士是出生于“老永嘉縣”時期的,所以報刊介紹他們都會說他們是永嘉人。再比如現當代著名的戲曲史論家、文學史家王季思(一九〇六—一九九六),祖籍永嘉永昌堡(今屬龍灣區),出生于梧田上田村(今屬鹿城區),書刊上介紹他都說是“浙江永嘉人”。臺灣著名女作家琦君,報刊上介紹也會說“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而她的家鄉是現在的甌海區瞿溪鄉。之所以會這樣說,就是因為歷史上今龍灣區、今甌海區都是屬于老的永嘉縣的。因此,一定要引起注意,不要一看到“某某,永嘉人”就認為是當今的永嘉縣人。</p> <p class="ql-block">附:永嘉場八甲村的上戌信派開基祖公楊積遠公與胞弟楊積厚公,因明朝遷界時期,迫于謀生,在樂清縣(今溫州樂清市)虹橋分家,我祖先楊積遠公又回到永嘉(今溫州市)永嘉場(今永強、龍灣區)華蓋鄉一都(今龍灣區沙城街道)八甲村務農曬鹽為生,與積厚公因當時交通、通訊和自身條件限制的關系,就此失去了聯系,使后來家譜上其后嗣宗親杳無音信,至今下落不明。近幾年,我父親曾組織近幾年數次去樂清市虹橋及各地凡有楊姓居住各村落尋訪宗親,但失望而歸。他們在尋找中也有遇到由舊永嘉(溫州)遷入樂清籍楊氏宗親后嗣,后來在續譜時就認現今永嘉縣地方上楊氏宗族,主要原因就是大“舊的永嘉”的和小“今的永嘉”相和泥扯不清地域有關,而帶來找親的很大困難,若有知情者,敬請與我聯絡為盼!</p><p class="ql-block">聯系人:楊先生 電話:0577-86999999</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海县| 洪洞县| 屏东市| 南宫市| 壤塘县| 滨海县| 郸城县| 仪陇县| 怀宁县| 安陆市| 泸溪县| 绿春县| 花莲县| 托克逊县| 浙江省| 滁州市| 岱山县| 太仓市| 怀远县| 武陟县| 渑池县| 漳州市| 建昌县| 东港市| 广灵县| 河津市| 峨边| 陇南市| 锦屏县| 岳普湖县| 东安县| 益阳市| 乌兰察布市| 法库县| 洛隆县| 偃师市| 曲周县| 忻城县| 南丰县| 手游| 水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