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永濟,是山西省轄縣級市,由運城市代管,位于山西省西南角。</p><p class="ql-block"> 永濟古稱蒲坂,曾為舜帝的都城,秦代屬河東郡,北周時期改為蒲州。清代(1728年)升州為府,又設置了永濟縣,屬蒲州府。全國解放后,1994年,永濟撤縣設市,屬運城地區。由于千年來戰火毀損,以及泥沙沉積黃河多次改道,蒲州古城僅存遺址,其位置大致在現永濟市西10多公里的蒲州鎮附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永濟旅游景點很多。</span>我們是2021年清明節那天,在運城參觀兩個關帝廟之外,選擇去了永濟的鸛雀樓、普救寺和蒲津渡遺址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永濟參觀景點位置圖</p> <p class="ql-block">鸛雀樓</p><p class="ql-block"> 鸛雀樓位于永濟市蒲州故城西的黃河東岸,<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此名。</span>該樓始建于北周,最初用軍事瞭望,后因多次重建,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以王之渙《登鸛雀樓》最負盛名。后來,歷經隋、唐、五代、宋,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毀于戰火,僅存遺址;700多年來處于有詩文而無樓的尷尬狀況。直到1997年鸛雀樓在原址東2.5公里處重修,2002年正式對游客開放。</p> <p class="ql-block">景區門口"天外天“假山</p><p class="ql-block">我猜想是仿永濟五老峰造型設計建造</p> <p class="ql-block">鸛雀園景區入口</p> <p class="ql-block">鸛雀樓</p><p class="ql-block"> 新建的鸛雀樓為鋼筋混凝土建筑,整座樓閣分為臺基和樓身兩部分,總高度達73.9米,是國內唯一采用唐代彩畫藝術恢復的唐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鸛雀樓一樓大門</p><p class="ql-block"> 門樓上高聳著沈鵬先生書寫的“文萃李唐”的大匾額,左右立柱上鐫刻的楹聯:“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黃河第一樓?!?lt;/p> <p class="ql-block">(網圖)</p> <p class="ql-block">(網圖)</p> <p class="ql-block">根據《蒲州府志》里的附圖復制出的唐代鸛雀樓模型</p> <p class="ql-block">云霧繚繞的鸛雀樓</p><p class="ql-block">(網圖)</p> <p class="ql-block">王之煥銅像</p> <p class="ql-block">鸛雀園航拍圖</p><p class="ql-block">(網圖)</p> <p class="ql-block">從樓上遠眺黃河</p> <p class="ql-block">從樓上遠望中條山</p> <p class="ql-block">從樓上拍到的鸛雀樓前廣場</p> <p class="ql-block">景區大門背面</p> <p class="ql-block">鸛雀樓夜景</p><p class="ql-block">(網圖)</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p><p class="ql-block"> 普救寺位于永濟市蒲州故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塬高30米左右。該寺始建于唐武則天時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后改名為普救寺。寺院坐北朝南,居高臨下依塬而建。它是中國歷史名劇《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寺內有座方形磚塔,原名舍利塔,后來就俗稱鶯鶯塔。</p> <p class="ql-block">鶯鶯塔</p><p class="ql-block">(網圖)</p> <p class="ql-block">(網圖)</p> <p class="ql-block">崔鶯鶯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p> <p class="ql-block">鸛雀樓內展出的《西廂記》故事圖畫</p> <p class="ql-block">(網圖)</p> <p class="ql-block">(網圖)</p> <p class="ql-block">寺前廣場上的永結同心鎖</p> <p class="ql-block">(網圖)</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遺址</p><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遺址,位于永濟市西南18公里蒲州故城西門外,東臨普救寺,西近鸛雀樓,據《史記》記載,秦朝時在這里便建造過黃河浮橋。到漢唐時代,蒲津渡的軍事、經濟地位已顯得十分重要。唐開元十二年,唐玄宗下令傾國力對蒲津橋進行了改建,改木樁為鐵牛,易笮索為鐵鏈。宋代蒲律渡仍是黃河的重要渡口,金元之際,浮橋始毀于戰火,只剩下兩岸的鐵牛,后來被沉積泥沙俺沒,河道也西移。現存遺址始發現于20世紀80年代末,山西省考古所對鐵牛實施“頂升保護”,該工程是原址、原位垂直頂升到12.2米的平臺上。復原平臺展示當年古渡口的歷史風貌。</p> <p class="ql-block">古渡夢境石坊</p> <p class="ql-block">復原平臺展示的唐代黃河鐵牛</p><p class="ql-block"> 1989年,在這里共出土了四尊大鐵牛、四尊鐵人、七根鐵柱等。它們的功能如同地錨,通過連兩岸的鐵鏈,起到穩定浮橋的作用。而這次挖掘出的只是鐵索浮橋的東岸部分,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文物中重量最重,工藝水平最高,歷史最悠久的鐵鋳文物。</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黃河浮橋模擬效果</p> <p class="ql-block">在這一帶,黃河由于泥沙沉積,經常改道,此地就成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諺語出處。</p> <p class="ql-block">這是遺址博物館展出的1989年出土唐代系纜固橋的鐵牛原物,因嚴重銹蝕,只展出下邊四只鐵牛腿。</p> <p class="ql-block">黃河之魂</p><p class="ql-block">由于黃河鐵牛形象逼真、作用大,被中國著名橋梁學家茅以升評為最好的浮橋鐵牛錨。不得不說,黃河鐵牛是中國的文物瑰寶。</p> <p class="ql-block">其它景點</p><p class="ql-block">五老峰</p><p class="ql-block">永濟市區東南16公里的中條山上有個五老峰景區,我們沒有去,從網上選兩張照片附后:</p><p class="ql-block">(網圖)</p> <p class="ql-block">(網圖)</p> <p class="ql-block">芮城縣永樂宮</p><p class="ql-block"> 永樂宮,是為紀念出生于此地的八仙之一呂洞賓而建,因地處永樂鎮,俗稱永樂宮。此宮創建于元代,是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也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壁畫藝術寶庫。我們到達時天色已晚,景區已關門。</p> <p class="ql-block">永樂宮壁畫</p><p class="ql-block">(網圖)</p> <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 我國古代四大名樓,江南三座(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沒有爭議,而另外一座,有說是鸛雀樓,有說是蓬萊閣。從建設的年代和歷史上的影響上看,鸛雀樓的名氣還是要大一些,問題是它在金代毀于戰火,700多年處于有詩無樓的窘境;蓬萊閣建于北宋,而且一直延續到現在,這種狀況下用蓬萊閣填補也似乎理所當然。而現在鸛雀樓已經重建,而且氣勢恢宏,還是應當恢復它的四大名樓之一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運城地區處于汾河谷地一帶,這里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因又有運城鹽池,古代時期十分富庶。這里地靈人杰,英賢輩出,戰國時期思想家荀況,武將廉頗,三國名將關羽,西晉科學家裴秀,隋代教育家王通,初唐文學家王績、王勃、王維,中唐政治家、文學家柳宗元,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元代戲曲家關漢卿,以及八仙之一呂洞賓都是這里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明: 本美篇制作時選用了少部分網上圖片。</p> <p class="ql-block">(網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磐石市|
金平|
工布江达县|
白山市|
松滋市|
景宁|
金门县|
江川县|
滨州市|
玉田县|
松滋市|
武陟县|
青川县|
化隆|
无极县|
大方县|
民乐县|
宁河县|
大名县|
武清区|
墨玉县|
图木舒克市|
建水县|
高雄县|
维西|
肃南|
麻栗坡县|
昭通市|
天水市|
乌鲁木齐县|
渭源县|
中西区|
天等县|
衡山县|
尉氏县|
浠水县|
嘉定区|
鄂托克旗|
如东县|
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