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塞西,即塞爾維亞西部。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我的印象,“別樣”,抑或是最貼切的了。</p><p class="ql-block"> 在那里,雖然未見奇絕的自然景觀;卻時時感受著其獨特的人文風情。以至回望,依舊覺得意趣滿滿。仿佛聆聽一曲美妙的旋律,即使結束了仍余音繚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結束了貝爾格萊德的游程后,我一路向西,前往塞爾維亞與波斯尼亞邊境的茲拉蒂博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山路盤旋,雨雪飄飄。繞過無數個發卡彎,小車行駛近4小時,終于抵達了目的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腳下的路,因雨雪變得泥濘不堪。 而車輪滑過處,無不似一幅幅悅目賞心的畫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奇思妙想的沙爾甘8字線</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argan8字線鐵路,始建于1921年,全長15.5公里,曾用于連接貝爾格萊德、薩拉熱窩、杜布羅夫尼克,直至1974年,它仍是塞爾維亞的主要運輸干線。之后,重啟了部分路段,并被改造成旅游鐵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其中一段路軌連續打了兩個圈,從高處看,恰好是一個“8”字,因此稱作Sargan8。</p><p class="ql-block"> 據介紹,整個運行線路共需穿越10座橋、22條隧道,全程約兩個半小時。讓坐車的觀光者盡情呼吸新鮮的空氣的同時,將優美寧靜的山區自然美景盡收眼底,堪稱一次奇妙的綠野仙蹤之旅。</p><p class="ql-block"> 可惜,我未坐成。因為我是12月份到的那里,按規定,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月,小火車停運,4月之后,才會繼續開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說,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鐵路軌距采用1435mm的標準軌距。俄羅斯、蒙古等國家使用1520mm的“寬軌”。而只要兩根鐵軌之間的距離小于1435mm,便是通常意義上的窄軌了,Sargan8就是采用了窄軌。</p><p class="ql-block"> 即便是窄軌,彼此間亦千差萬別。比如日本鐵道的軌距多為1067mm,這使它看上去仍比Sargan8線的鐵路要寬許多。據目測,Sargan8線的軌距只有762mm。</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般而言,窄軌鐵路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不及準軌鐵路,難以想象,當初修筑這條鐵路時是何等的驚心動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歷史如云煙,百年似轉瞬。眼前的觀光線Sargan8,據史料記載是當年波塞鐵路(貝爾格萊德—薩拉熱窩)中施工技術最為復雜,難度也最大的那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波黑區段的9公里不在話下,貝爾格萊德到烏日策的平原鐵路也好說,而在茲拉蒂博爾的Sargan山,火車要在短時間內迅速爬升近400米的山坡,這對百年前的蒸汽動力而言,就算拼足老命地加水加煤,自身的功率難以使其逾越那宛若天梯般的垂直距離。</p><p class="ql-block"> 在愁緒上了所有設計者的心頭之際,一位天才工程師想出了一個天馬行空般的解決方案,即修筑一條8字形繞山鐵路。</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南斯拉夫政府通過了這一提案,Sargan山上的8字形鐵路,從此便蜿蜒在了波塞邊境。因為經過8字形的路徑不斷盤山,緩緩爬升中,以伸展延長的鐵道線,攻克了直線上升時難以逾越的坡度,列車終于能夠順利跨越Sargan山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若非親眼所見,我真的難以想象,一節羅馬尼亞生產的綠色柴油火車頭,拖著幾節墨綠色的木制觀光車廂,在狹窄軌距的鐵道上翻山越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座建筑別具特色,聽說是博物館。館內有根據鐵軌形狀建飾成的8字形軌道模樣的天花板,以及早年的火車、乘客和工作人員的照片。我未入內,因為那日不知何故大門始終關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遠山蒼翠,我在鐵軌的邊上,回望這條充滿歷史與人文情懷的鐵道線,不僅讓我飽覽了寧靜幽美的自然景色,還感受到了厚重獨特的鐵路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出沙爾甘8字線站臺,回頭望去,建在半山腰的火車站,一排排木頭造的房子,矗立在其身后的小山上,說實話,那會兒真感覺自己誤入了庫斯圖里卡的木頭村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如夢似幻的木頭村</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離開沙爾甘8字鐵路起點站,不一會兒,便到了木頭村。站在村口舉目遠望,遠處,翠嶺環谷,云霧繚繞,散落在山間的紅頂村舍若隱若現,感覺夢里的烏托邦照進了現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塞語中,Drvengrad有木頭城的意思。而在我看來,說城似乎有些大;或許叫木頭村更為確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木頭村,并不是一處自然村落,它是塞爾維亞著名導演庫斯圖里卡,為了拍攝《生命是個奇跡》而一手打造的夢幻之地。在這里,游者可以感受到超現實的樂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生于薩拉勒窩的塞爾維亞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是一位相當有創造力的導演,他曾經兩度奪得戛納影展金棕櫚獎,也獲得了法國藝術及文學勛章。</p><p class="ql-block"> 他曾說過:“戰爭期間,我失去了我的城市(薩拉勒窩)。這就是為什么我希望建立自己的村莊……”</p><p class="ql-block">“我將在那里組織研討會,為那些想學習如何制作電影、音樂、陶瓷、繪畫的人服務。它是我生活的地方,也是一些人能夠不時來的地方。當然會有其他居民來工作。我夢想有一個開放的,充滿了文化多樣性又保持了傳統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靠近波黑邊境的木頭村,位于茲拉蒂博爾北部附近的一個小山鎮。</p><p class="ql-block"> 這個地區盛產松木,從前當地的農家民居都用木材建造房屋。木頭村里的建筑,就是采用了塞爾維亞農家的傳統建筑風格,其中大部分都是庫斯圖里卡從塞爾維亞各地收集而來,經過改良后再投入建造使用。據說,木頭村曾獲得歐洲建筑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木頭村面積雖不大,卻一應俱全。這里有教堂、影院、圖書館;還有酒吧、餐廳、醫院和旅館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個木頭村,從地面到房屋,甚至桌椅板凳及道路,全部用木頭建成并以色彩繽紛的油畫裝飾。村子里還有形態各異的雕塑,木屋內的家具更是用花兒點綴,充滿情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里,因為庫斯圖里卡帶來藝術氣質和影響力,自2008年始,每年都會舉辦國際電影和音樂節,每當那時,都會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和音樂;年輕的電影制作人和學生們可以在這里與著名的演員和導演見面。并且電影節還強調堅持電影制作的獨立性與創作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沒有紅毯環節,這里卻成為了許多藝術愛好者的朝圣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徜徉于木頭村的小道上,如夢似幻,可以說,這里真是一個遠離現實煩擾的好地方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教堂迷你又迷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木頭村的房屋,凸現著塞爾維亞傳統建筑的風格,簡樸實用,兩層的房子,樓梯往往在室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些房子有屬于自己的畫或藝術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而圖中的小車,可不是玩具哦!這里有許多經典款式的汽車,感覺還可以開,若能體驗一番就好了,可惜,還是錯過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時值冬季,在山上又遇雨天,體感還是蠻冷的。此時,進入室內,喝一杯熱咖啡,感覺真的很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裊裊云霧,幽幽鳥鳴。佇立山巔眺望遠方的群山,不禁令我心生感慨:在這片命途多舛的土地上,有先祖留下來的榮光,也有戰爭帶來的災難,更有無處安放的鄉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默默的群山,依舊肩并肩地靠在一起,卻不再屬于同一個國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難怪生于薩拉勒窩的塞爾維亞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會說:在別人眼中,這里平淡無奇,可在我眼中,這里的時光無限美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堅韌不倒的河中小屋</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木頭村的匆匆一瞥之后,按行程,我將前往名聲在外的河中小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塞爾維亞最出名的景點,就屬“河中小屋”了。何以見得呢?莫非源于圖中的小木屋,2012年8月,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曾刊出過?英國《每日郵報》也曾亮過相?</p><p class="ql-block"> 也許,這些于河中小屋很重要。不過我以為,少了故事,河中小屋抑或僅是一幅美妙的圖片;真正打動人心的則是河中小屋背后的故事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中小屋,位于塞爾維亞西部Bajina Basta鎮上的德里納河(Drina River)中。</p><p class="ql-block"> 我抵達河中小屋的時候,陰雨漸漸停歇,沿著泥濘的小路來到河邊,只見青山環繞,河水泛綠,河中小屋遺世而獨立地佇立于河面。當下的情景,宛若置身于恬靜清麗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被譽為“生命之河”的德里納河,就因為諾貝爾獎得主伊沃?安德里奇的著作《德里納河上的橋》,世人皆知。而河中小屋的誕生,讓德里納河又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到夏天,德里納河都是孩子們的天堂。河里有一塊巨大的礁石,當孩子們累了的時候,他們就爬上去休息。</p><p class="ql-block"> 1968年,兩名少年突發奇想,打算在這礁石上搭建一間小木屋,作為在河中的休息基地。</p><p class="ql-block"> 于是,兩人像小鳥筑巢般地慢慢湊齊木屋所需的材料,并從岸邊運到河中的礁石上,而大塊的材料則在上游組裝完成后,讓其順流飄到那基石上。經過一年的努力,小木屋建成了。盡管簡陋,少年心中的成就感卻是非凡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是,德里納河每年都會發洪水,每當下雨的時候,德里納河水流湍急,水位上漲,整個小木屋有近一半會被浸泡在河中,因此,初代的小屋,沒有堅持多久,就被毀于一次洪災之中。</p><p class="ql-block"> 然而,這兩名塞爾維亞少年沒有向大自然屈服,屢毀屢建。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小屋被毀壞了六次,卻又六次被重建,今天我們看到的小屋,已經是第七代了。</p><p class="ql-block"> 據說,小木屋外的泳圈上,有一組數字“1968—2011”,這便是初代小屋與現代小屋的建成年份。由此,不少人把小屋視為“塞爾維亞精神”。</p><p class="ql-block"> 多次重建不倒的河中小屋,歷次浴火重生的塞爾維亞,在我眼里,它們的頑強堅韌的精神之體現,是何其相似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小屋建設和維護中的一個小伙伴的舅舅是一位名人,尤其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那就是帶領中國足球隊歷史性地進入世界杯決賽圈的名帥—博拉?米盧蒂諾維奇,對,就是那米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事,竟是如此奇妙,如同影視劇一般的劇情令人屏息,誰能想到,河中小屋的背后,有如此豐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如今,少年們也已經老了,惟有小屋還靜靜地站在河中,繼續書寫著德里納河的歷史與美麗。</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私人房產,所以沒有主人的邀請是不可入內的。不過聽說小木屋的主人友好和好客,如果有緣分,他們會讓你坐在船上,親自帶你去小屋看看。遺憾的是,我只能在河邊遠望遐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旅途中最幸運的莫過于每到一地是晴天。此程,我還算運氣。起初遇上雪花飄飄,隨后又陰雨綿綿,而最后到達河中小屋時,終于雨止陽光偶爾露了一下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漫步于德里納河邊,遠處,云層帶領光影,在青青的山巒、密密的松林和潺潺的河水間不斷地變幻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沙爾甘8字線到木頭村,直至河中小屋,一路體味,一路感嘆,塞爾維亞西部,不知道還有多少我不曾觀覽的美妙風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覺得,一段有意義的旅程,總會有所收獲的。果然,在塞爾維亞西部,我不僅領略了其別樣的人文風情,也聆聽了那鐵路、那木頭村、那河中小屋富有深意的故事。雖然,我帶不走任何東西,卻可以留下美好的回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沐川县|
梨树县|
左贡县|
北辰区|
额尔古纳市|
沙雅县|
北安市|
容城县|
宜春市|
睢宁县|
萨迦县|
岚皋县|
内乡县|
绥芬河市|
阳原县|
江陵县|
南和县|
东平县|
南溪县|
巫山县|
阳新县|
新竹市|
博客|
德钦县|
那坡县|
临洮县|
海口市|
永川市|
明光市|
鄱阳县|
门源|
子洲县|
图木舒克市|
乌拉特中旗|
台南县|
德清县|
汾西县|
静安区|
南宁市|
菏泽市|
桃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