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民俗與特產</p><p class="ql-block">[1]大花轎(旱船)</p><p class="ql-block">每年的農歷三月廿日是大胡的古廟會,每年到這一天,商販提前就劃好了屬于自己的位置,叫賣聲吆喝聲絡繹不絕,有廟會必唱大戲,方圓百里的游客蜂擁而至,有走親訪友的、有去老奶奶廟(觀音堂)上香供養的、有選購商品的,貨物、飲食樣樣齊全、應有盡有,串場的熙熙攘攘比肩接踵,貫通于奔流街東、南北胡壘大道及湯河兩岸。</p> <p class="ql-block">大胡演繹迎親陣容</p> <p class="ql-block">逢年正月,都有民間社火故事表演,游行于古街新興鬧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踩高蹺、舞龍獅、鳴放三眼銃、穿古裝服扮戲劇人物丑角媒婆等等,自古就有"胡壘的旱船楊家莊的棍,耿寺的抬閣陳家灣的拳"一說,各個鄉鎮抽出精干,來豐富百姓和市民的業余生活;大胡的三寶之一"花轎",就是在旱船的行走儀式上略加改良,繼承了前進、后退、左躲右閃、魚梭急轉形體,如在水中翻騰,時而腳身傾斜點地,時而船夫引誘逗趣,促成了喜聞樂見的表演性動作。近年來,這一習俗被村民重視起來,并且進行了重新包裝與逐步完善,大花轎在大胡喚發了新的氣息與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正月各社區高蹺抬轎</p> <p class="ql-block">難度較高的耿寺高蹺抬閣</p> <p class="ql-block">單人旱船</p> <p class="ql-block">一拖二式旱船</p> <p class="ql-block">大胡社區在主干道上表演</p> <p class="ql-block">寒風凜冽的擂鼓者</p> <p class="ql-block">[2]心連心藝術團</p><p class="ql-block">大胡村原來有多家小型文藝團體,豫劇、曲劇團,演出吹拉表現在蓮花落(又稱蓮花鬧)、板胡、小調、三句半、梆戲等用于抒情,切要方言說唱,生動風趣、引人入勝,特別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新的藝術團成立以來,受到了諸多年輕人的傾慕,業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蓮花落書籍</p> <p class="ql-block">三句半表演</p> <p class="ql-block">花旦</p> <p class="ql-block">戲曲藝術人物</p> <p class="ql-block">[3]九河(儀華)黃酒釀造技藝</p><p class="ql-block">從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到宋代,九河黃酒釀造技術在經過了數千年的實踐之后,傳統的釀造經驗得到了升華,形成了傳統的釀造理論以及工藝流程,技術措施及主要的工藝設備最晚在宋代基本定型。唐代流傳下來完整的釀酒技術文獻資料較少,但散見于其它史籍中的零星資料則極為豐富。宋代的釀酒技術文獻資料則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p> <p class="ql-block">釀酒作坊</p> <p class="ql-block">隋唐時,九河黃酒釀造得到了長足發展。歷史上就有“唐興宋盛”的說法,據《蕩(湯)陰縣志》記載:北宋時,湯陰有十酒務,僅胡壘就有七酒務。酒務是宋朝官方專門經營酒的地方,年收稅萬貫以上。當時胡壘“萬家立灶,千村飄香”、“煙囪如林,酒旗似蓑”。唐宋時期,大胡人就已掌握了燒酒的制法。當時的胡壘酒,無論在原料選用、工藝操作、發酵方式還是酒的口味品質方面,都與大胡人今天釀造的黃酒相似。可以說,那就是九河黃酒的根。一千年前,宋代范仲淹駐守延州(今延安)時,曾寫下“濁酒一杯家萬里”的千古名句,說的就是這種渾黃米酒。</p> <p class="ql-block">酒鋪樁頭</p> <p class="ql-block">在明代的時候,王族家譜中記載:“先祖王九河家有皇封良田萬畝,五谷豐盛,用黍米造酒,酒鋪百余,后被譽為‘九河黃酒’,特別是鶴壁處于中原地帶,五谷雜糧年年豐收,釀造黃酒開始升溫。大胡九河黃酒不僅在豫北享有盛名,而且燕、趙、齊、魯等地慕名而來求酒者絡繹不絕。當時大胡九河黃酒所造的酒有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葉青、金莖露、太禧白。崇禎帝喜飲金莖露、太禧白,稱這兩種酒為長春露、長春白。明臣魏忠賢把持內廷時,常在宮外造酒,然后通過御茶房進獻于皇帝,酒的名目很多,有金盤露、荷花蕊、佛手湯、君子湯、瓊酥、天乳等。宮詞中說:“但看御酒供來旨,錄得嘉名百十余。”因此,明代典籍中,對九河黃酒的記載很多。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則說:“古來曲造酒,糵造醴,后世厭醴味薄,遂至失傳,糵法亦亡。”</p> <p class="ql-block">大胡黃酒系列</p> <p class="ql-block">明朝詩人陳大賓有《同楊侍御毅三月夜登大伾山 》名詩:“怪石穹窿夏木陰,移觴倚月共披襟” 里面移觴為:相互敬酒,邀月同飲,當時所用的酒即是九河黃酒。特別是鶴壁的明朝王越,在成化、弘治年間是文武雙全的兵部尚書,每次離家回朝,都為朋友捎去九河黃酒。鎮守邊關二十八載,“雖罹挫衂而志不少衰"。“久膺帥寄,歷西北諸鎮”,身經百余戰。率軍擒斬敵數千,奪獲駝馬萬計,盔甲器物數萬,追回被搶人畜三十余萬,出境數百里,使河套地區久無邊患,立功受獎十七八次之多。在防御工事上,王越改挑壕塹為筑高墻,計千余里,創建墩堡數十座。“改選兵甲,簡練士卒,區畫糧草”,胸有偉略,“一遇有警,身不離鞍馬,手不離弓矢。或連日不脫衣甲,或終日不得飲食,寄存亡于呼吸之間,決成敗于指揮之頃,百苦備嘗,九死不悔。”慰勞將軍,必用家鄉的九河黃酒。</p> <p class="ql-block">到明洪武年間形成規模生產,明末清初達到鼎盛,造酒之法代代相傳,延續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p><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年(1738年)湯陰縣志也有記載:第八代傳人王孕秀貢生(濟源縣訓導)、第九代傳人王維寧貢生(候選州判)也對黃酒制造進行了改進,為紀念先祖,且因胡壘村位于湯河岸邊,名曰“九河黃酒”。清嘉慶年(1798年)胡壘村旁曾有一大湖泊,故更名為“大湖村”,后諧音叫“大胡村”。王氏第十二世孫王生孝“重振黃酒美名,譽滿鄉里”。</p> <p class="ql-block">大胡黃酒源遠流長</p> <p class="ql-block">出曲</p> <p class="ql-block">九河黃酒十九世釀造傳人王洪有,在家里研究黃酒的生產工藝和發酵池的形狀,改造發酵池的長度和寬度,終于突破了技術難關,成功研制現代工藝的黃酒。該酒既不同于白酒,也不同于一般黃酒,造酒之法采用世代相傳的古老工藝。特別是流程嚴格,以春、夏、秋、冬四季氣候變化,順其自然,巧妙安排,所用之水是大胡得天獨厚的地下天然礦泉古井水,所用原料是精選的黍谷、小麥等,此酒存黍米自然之香氣,酒呈琥珀晶瑩之黃色,味酸甜適度,余味濃郁,陳釀更加醇香。九河黃酒含較高的功能性低聚糖,能改善腸道的微生態環境,促進微生素B1B2B5B6B11B12等B族維生素的合成和礦物質的吸收,提高新陳代謝水平,增強免疫力和抗病力,能分解腸內毒素及致癌物質,預防各種慢性病及癌癥,降低血清中膽固醇及血脂水平。同時含有豐富的無機鹽和微量元素,酒中查出的無機鹽有18種之多,包括鈣、鎂、鉀、磷等常量元素和鐵、銅、鋅、硒等微量元素。該酒以它的保健作用蜚聲一方,正如世界中醫學會高級顧問張教授所說:“大胡黃酒之所以有保健作用,就在于它采用四季日、月、星、辰之精華;取天、地、霜、露之靈氣;藏易經和古醫學之玄機……”利用古老傳統生產工藝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產工藝。</p><p class="ql-block">據原河南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報告,所用原料配方及工藝生產黍米黃酒,國內未見相同報道,實屬罕見;釀酒專家鑒定,上述流程生產黃酒及改進技術居國內同類研究領域領先水平。鶴壁中醫院用該酒泡制草藥制成“益壽通絡液”已享譽豫北地區,天津中醫研究所用該酒專攻老年病癥,效果顯著。百姓每當胃腸郁悶不適或腰背乏疲,隨飲此酒而得以康復。百姓流傳:“常飲大胡酒,健康又長壽”。(地史辦編著)</p> <p class="ql-block">老字號證書</p> <p class="ql-block">欽命檄書</p> <p class="ql-block">[4]米醋釀造技藝</p><p class="ql-block">大胡有三寶"黃酒、米醋、大花轎",醋的功效,在國人的菜肴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多用于蘸食或炒菜。據老輩兒人介紹,大胡很多村民都想釀造黃酒,但有因發酵技術掌握不好,酸濃度太高,變成了做酒不成,反做成了醋,由此,經過獨特的加工多道工序,盛產出的米醋的色澤金黃、甜而微酸、香氣純正、酸味醇和,略帶一些甜味,酸香濃郁,食之綿柔,醇厚不澀。米醋傳承人王新明采取傳統模式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精釀方法,充分利用自然界豐富的微生物自然發酵,發酵時間長,在經過二次醞釀,且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劑,保證了產品質量純天然的濃郁芳香,色淡香醇風味獨特,營養成分健康美味,享受生活,大胡米醋也就慢慢的促成了大胡的三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米醋系列</p> <p class="ql-block">[5]粟谷種植園</p><p class="ql-block">因大胡種植的谷穗其色黃、漿大,富含人體所需的維生素、蛋白質和各種礦物質而馳名。經國家權威機構檢驗得出:富含蛋白質15.13%,脂肪5.68%,賴氨酸0.29%,淀粉,維生素C,B及人體所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大胡粟谷”具有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止渴生津、補血降壓、抗衰駐顏、延年益壽之食療功效,對各種癌癥有一定預防作用,是制作黃酒的重要原材料,也是人們食用和食療的最佳補品、饋贈親友的上乘佳品。</p><p class="ql-block">生產基地位于原西嶺和現山城區東嶺一帶半山丘陵區,這里地處太行山脈與余脈之間,冬季氣候寒冷,夏季晝夜溫差較大,谷物生長周期長,生態環境未受污染,是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種植基地,已報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大胡粟谷”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祥龍灣果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祥龍灣合作社),依托土地資源,正在開發周邊環境,提高村民的生產力,使得許多原本外出務工的農民都返鄉參與到農業合作社中來,帶動大胡經濟建設,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p> <p class="ql-block">谷穗彎彎</p> <p class="ql-block">太行落幕</p> <p class="ql-block">[6]傳統菜肴燴菜</p><p class="ql-block">大胡燴菜,俗稱"大鍋菜",也叫"燉菜、爊菜",由"白菜、皮渣、豆腐、地皮(地箍卵)、粉條、海帶、豆角、肉丸、冬瓜(夏)、腐竹、黃豆芽、青椒、木耳、芫荽"等多種食材,佐料配齊柴火土灶爐大鍋按數量人口比例燒煮而成,選配另炒澆頂"五花肉"片,類似川渝粉蒸,現因時代發展,亦可用"小酥肉"或"小炒肉"來增加口感食欲,是廣大吃貨食客的一道眾口皆宜的家常菜。</p> <p class="ql-block">大鍋菜</p> <p class="ql-block">爆炒澆頂肉</p> <p class="ql-block">發揚大胡燴菜、油條(注:俗語叫麻糖也稱麻燙,輔助炸品系列:排叉、糖糕、布袋、菜角、馓子等)、米醋、龍頭拖刀面等地方特色飲食文化,大力宣傳大胡黃酒、大花轎等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動村民發家致富,是大胡經濟發展方向的重中之重。</p> <p class="ql-block">酥焦松軟的甜味麻糖和排叉子</p> <p class="ql-block">包蛋的油炸布袋</p> <p class="ql-block">沸騰的油鍋,焦黃的顏色</p> <p class="ql-block">傳統的拖刀面</p> <p class="ql-block">展示龍頭拖刀刀具</p> <p class="ql-block">筋道寬帶的拖刀面食</p> <p class="ql-block">部分插圖由網絡提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州市|
光泽县|
青浦区|
定陶县|
涞源县|
北宁市|
新乡县|
赤城县|
信丰县|
山阳县|
鄂州市|
师宗县|
宜兰市|
环江|
崇明县|
黑水县|
曲阳县|
嫩江县|
屯昌县|
武宣县|
潮州市|
罗江县|
屏东市|
巍山|
湘西|
祁东县|
平乐县|
江西省|
朔州市|
万宁市|
滕州市|
江源县|
深州市|
裕民县|
叙永县|
平阳县|
上思县|
旬阳县|
朝阳市|
五指山市|
杭锦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