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好天氣的福,僥幸完成鰲太穿越。寫這個游記,更多是記錄這段鰲太穿越的歲月,快樂的,痛苦的,幸福的,刻骨銘心的這一切的一切。同時與友友們共勉:鰲太穿越,萬事謀定,心存敬畏,方可遠行。 什么是鰲太線?“鰲太線“,是一條縱貫秦嶺鰲山與太白山之間的線路,也是秦嶺山脈海拔最高的一段主脊,被譽為“行走在中華龍脊”上,素有“一日歷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傳說。 鰲山-太白縱貫秦嶺大梁,秦嶺因為天然的地理布局成為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黃河是母親河,秦嶺是父親山。鰲太線向西遠遠揚起青藏高原的高昂的頭顱,向東搖擺著巨龍長長地尾巴,所以大家親切稱之為中華龍脊,中國大地的龍脊! 穿越鰲太線,需要翻越10多座海拔在3400米以上的高山,是中國戶外頂級線路之一,但如今卻成戶外的禁地。鰲山以爬升難坡度陡,沿途沒有補給點著稱,太白山則以路線綿延、景色絕妙著稱。<div> 穿越鰲太最大攔路虎似乎是天氣?2004年7月灰騎士、LEO、厚樸、巴戈第3次上路,瞄準氣候相對穩定的7月,上天恩賜,連給4個晴天,終于有了鰲太第一次穿越成功。自那以后,越來越多的人奔向鰲太。</div> 對于戶外人來說,鰲太線30%巨石區、40%刃脊橫切區、30%是高山草甸和石塊區,爬升難度高,山體坡度陡,而且沿途沒有任何補給點,是近年來山難事故的高發區,可謂是生死兩重天。<br>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至2017年,短短五年時間,“鰲太線”就累計走失、失蹤、死亡驢友多達46人,被驢友冠之為“死亡線路”。 <div><div> 2018年4月16日,陜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陜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發布禁止“鰲太穿越”的公告。但是禁令并沒有阻止驢友進山的腳步,鰲太事故依然年年上演。<br> 2020年,8月5名徒步者私自穿越鰲太線走到九重石海時,一名落單徒步者不幸遇難。9月一名四川籍的19歲男子獨自鰲太穿越過程中死亡。<br> 2021年,5月2日,兩名來自內蒙古包頭的驢友在秦嶺鰲太線遭遇極端惡劣天氣,其中一人不幸遇難。同一天,一名來自北京的女驢友穿越鰲太線時失溫,下撤過河途中遇難。5月3日,一支13人的驢友隊在穿越鰲太線時,一人失聯,找到時已遇難。<br> 2022年2月22日,95后女詩人星芽在徒步鰲太線時不幸遇難。5月29日,3位驢友上山后遭遇暴雨,2人撤回求救,1人失聯。<br> 山就在那,我們不去,遲早也會有人走的……但輕視規則,蔑視自然,終將會付出慘痛的代價。</div><div> 愿你我眼里有光,心中有愛,抬頭所見皆美好,生活所見皆溫柔。</div></div> <b>一 鰲太準備</b><div><b>1.1 鰲太物資裝備準備</b><div> 關于鰲太物資裝備,網上友友有很多推薦。本人主要參考 luoshawn,鰲太夏天穿行記--獻給將要穿越鰲太的新朋友 - 游記攻略 - 8264戶外手機版 https://m.8264.com/thread-5612989-1.html提到的物資。這里不再贅述。</div><div> 對于物資裝備,很多鰲太穿越友友建議背包控制在30斤-35斤。個人覺得甚是有理,鰲太穿越不斷地攀爬亂石,背包越輕,重心越好控制,安全系數相應會更高些。</div><div><br></div><div><b>1.2 關于體能</b><br></div><div> 自去年9月開始每周二到三次10KM跑步鍛煉,一直堅持到現在,長期的有氧運動非常有利于心肺的鍛煉,有利于高海拔地區徒步。<br> 為這次行程,7月9日-11日,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重裝solo武功山穿越明月山拉練。"南武功,北太白",武功山被全國驢友譽為"十大經典徒步線路之一",與秦嶺太白山并稱我國南北兩大徒步名山。同時新購置的帳篷,鞋子等裝備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適應。</div><div> 雖然武功山難度和危險度比不上鰲太,但這些準備無疑為這次穿越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增添了幾分安全保障。</div><div><br></div><div><b>1.3 鰲太天氣選擇</b><br></div><div> 鰲太的難,在于她海拔在3000米以上,且處于中國南北分界線上,瞬變的天氣,加上中高海拔的無人區環境。對經驗不足的人來說,風險是非常大的。<br> 要掌握自己在走鰲太期間的天氣情況,就必須參考周邊的天氣,這幾年友友掌握的規律是,只要太白、佛坪是陰天,鰲太梁上肯定是雨雪,這兩處如果是多云,那山頂一般就是大霧。所以走鰲太的驢友,在上山之前,要好好看看周邊的天氣預報。如果在5-6天的形成中,如果周邊的這些地方,只有一半天多云天氣,那即可成行。如果有3天以上的陰天,那建議取消行程!<br> 建議穿越鰲太的友友可認真看看,長風1206寫的鰲太的天氣能否預測 - 第1頁 - 戶外大廳 - 8264戶外 https://bbs.8264.com/thread-5272475-1-1.html。不管你是否相信鰲太的天氣能否預測,反正我是以它作為參考的。<br></div></div> <b>二 艱難的坐車之旅</b><div><b><br>2.1 湘潭--太白縣</b><br> 由于西安疫情,只好轉車寶雞。湘潭到長沙20元,長沙到西安300元左右(硬臥)。長沙直達西安或到寶雞,火車票都極其難買,需要提前15天預訂好。但經鄭州中轉,票容易買得多。<div> 我們最后購買了15日下午17:34分,長沙-鄭州Z2車次,預計16日凌晨1:52到達鄭州,再鄭州中轉,16日凌晨3:26的Z217鄭州-寶雞,預計16日上午11點21分到達寶雞。</div><div> 我們基本選好天氣后才購買的火車票,這也預示著接下來5天鰲太的完美之旅。</div></div> <b> 2.2 艱難的坐車之旅</b><br> 到達鄭州前,一路極其順利。在鄭州火車站等待Z217時,點了一碗羊肉泡饃,16元。羊肉泡饃,亦稱羊肉泡,古稱“羊羹”,關中漢族風味美饌,源自陜西省渭南市固市鎮。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因它暖胃耐饑,素為陜西人民所喜愛。羊肉泡饃已成為陜西名吃的“總代表”。<div> 對于南方的我們,恰得不太習慣。尷尬的是,另外店服務員的鄭州話也不太聽得懂,在吃羊肉泡饃時,還鬧了一些笑話。回去時,給湘石買了一份肉夾饃、一份酸梅湯和一份肉狗。我們吃飽喝足,為接下來的火車晚點6個小時打下了堅實的生理基礎。</div> 連續幾天大雨,甘肅天水到寶雞的車車極其不通暢,大部分車子都晚點。Z217到達西安時,車車已晚點6個小時。列車員告訴我們,前一天甚至有幾趟車直接停開了,我們都已經在考慮是否直接從西安下車。考慮得西安疫情,最后還是堅持坐到寶雞。<br> 甚好,過了西安后,一路順利。不過,到達寶雞已是下午5點。由于甘肅和西安近幾天發生大規模疫情,寶雞出站檢查得有點嚴。做了核酸,進行了來訪登記,才允許出站。外來友友也不用太多擔心,只要是綠碼,到處都是通行無阻的,只是稍費一點時間而已。<div> 由于時間太晚,工作人員建議我們打的到寶雞南站,看能否趕上寶雞到太白縣17:30最后一趟班車。打的30元,到達汽車南站已是17:40。無奈之下,我們只好150元包車趕去太白縣。</div> 我們沒有直接去塘口村住民宿,據說查得嚴,名宿也不敢隨便招待我們。先前做攻略時,知道太白縣離塘口村只有幾公里。因而,我們包車直接去了太白縣城。畢竟是縣城,吃住行都要方便些,還可以看看太白縣的風土人情,這是一件挺美好的事情。<br> 太白縣,隸屬陜西省寶雞市,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東南部,地處秦嶺腹地,因秦嶺主峰太白山在境內而得名。北連秦川,南通巴蜀,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總面積2780平方千米,縣城海拔1543米,是陜西省海拔最高的縣城。太白縣年平均氣溫7.7℃,夏季平均氣溫19℃,享有“避暑勝地”、“天然空調城”的美譽。<br> 讓師傅將我們拉到太白縣最繁華地段之一的太白體育館附近。從寶雞南站到太白縣體育館距離46公里左右,用時1小時。 <div> 我們在附近隨便找了一家旅店,一問雙人標準間100元,不算貴,沒有談價,我們就住了下來。<div> 然后,在一個戶外用品店買了一大三小四罐氣,20元一小罐,40一大罐氣,總共100元。太白縣由于氣溫低,大部分是川菜館,麻辣風味,找了一家飯店恰飯,點了三個菜88元,吃得甚不習慣。</div><div> 住宿和買氣時,順便咨詢了店家一些穿越鰲太線的信息。二位店老板都說,按常理,前幾天大雨,上山的路水太大不太好走;另外接下來二天天氣都有可能有雨,建議我們不要上山了,尤其是我們只有二人,太不安全了。<br></div></div> 根據天氣預報,17日陰,18陰轉小雨;19日中雨轉晴;20日睛;21日睛轉小雨。心理也估計18日下午或晚上下雨,19日早上或上午連續下,下午睛。回到旅店,跟湘石一合計,若17日不上山,那就需要等到20日才能上山了。要再等3天,3天后天氣又會怎樣呢,也是一個未知數。最后決定,還是按計劃行事,17日,18日趕路,若19日雨大,就停下來休整一天。<br> 晚上聯系了當地魏師傅。魏師傅根據經驗,明天還會有雨,也直接建議我們不要上山。還告訴我們16日,有一支大隊伍出發半小時,頂不住暴雨,就直接下撤了。最后,在我們一再堅持下,答應第二天早上6點接我們從南灘上鰲太,車費50元。<br> 由于決定17日上山,我們晚上隨便逛了一下太白縣城,看見好多火鍋店,客人們吃得不亦樂乎。我們買了一些水果和一些干糧作為第二天的早餐和中餐。天氣有點涼,我們決定早早回去休息。因為接下來的鰲太線,是名符其實的生死線,盛名之下,我們心里還是蠻忐忑的。 <b>3 鰲太完美穿越第一天:塘口村---盆景園營地</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視頻1 鰲太穿越第一天:塘口村---盆景園營地</h3> 在許多驢友心里,鰲太線以太白縣塘口村為起點。原計劃從塘口村上山,后來聽說林管員抓得嚴,要么凌晨3點多上山逃避監管,就放棄了從塘口上山,而改為從南灘上山。<br> 第二天魏師傅稍晚了點,近6:10才到我們住宿旅店。沒想到到魏師傅直接將我們拉到塘口登山口,一路也沒有碰上鰲太林管工作人員,這使得我們有機會重走經典線路。<br> 一路上,魏師傅也給我們講了鰲太穿越注意事項,讓我們受益非淺。同時,魏師傅讓我們有信號時,第一時間告知他我們的穿越情況,萬分感謝!<br> 塘口登山口海拔1866米,從太白縣體育館到塘口登山口距離有10.5kM,最后一段爬坡估計出租車上不去。個人認為50元不貴,還獲得了好多有用信息。<div> 在登山口,我和湘石合影一張。早上6點40分,鰲太行正式開始。</div> 第一天:塘口登山口(1866m)—警示牌(2559m)—2800營地(2805m)—2900營地(2952m)—盆景園營地(3279m)<div> 第1天(7月17號):0-8.71km,行程8.71km,上升1417m,下降20米。少了程秀才到塘口村登山口這段距離,這一段沒啥風景,難度也不大,能不走盡量不走,保存體力,靜待爬升大餐。</div><div> 實際天氣:陰轉小雨,下午3點-5點有零星小雨。天氣陰,不用擔心被曬。</div> 鰲太登山口路徑已不太清晰。一是可能原先的路被挖斷,二是可能上山的人太少。剛開始50米,讓我懷疑這還是不是鰲太,娘的,都沒路呀。<br> 出發沒50米,第一道過溪就給我一個下馬威。由于前幾天暴雨,溪水暴漲,溪面較寬,我們在驚險之中安全度過。 接下來,從海拔1900米到海拔2560米,本段基本沒有岔路,直線拉升。我和湘石一路向前,基本上保持一個小時爬升200米,然后休息10分鐘的節奏。<div> 大雨后的塘口爬升,真不是人走的。一路向上的山中小道已成溪水溝,山水四溢。為避免濕鞋,我們騰挪轉移,攀樹附巖,方法用盡,令人筋疲力盡。</div> 10:20,我們到了“警示牌“處,此處海拔2560米,接下來的路況有著極大的改善。<div> 一路上鰲太的警示牌有好幾處,但穿越鰲太的幾乎都沒有遵守“警示牌“。更多時候,這個“警示牌“像一個前行路標。</div> 過了2600埡口后,視線就變得開闊。 繼續往上爬,基本是緩坡,路兩邊都是半人高的灌木。<br> 火燒坡盡頭是2800營地,可以扎3-5頂帳篷,可作為應急營地,營地旁邊有水源(溪流)。 過了2800營地后,沿路要經過栓皮櫟、遼東櫟、紅樺的山地落葉闊葉林帶。該路段視線范圍內都是針葉闊葉交錯林,秋天來肯定更美,或許能體驗到真正的“層林盡染”。<div> 愛好攝影的湘石老師,愛極了各種造型的樹,各種擺拍,我們的爬升隨之變得越來越慢。 </div> <div> 這一段路,適宜的氣候,松軟的地皮,緩慢的爬坡,滿眼的山景,我們開始流連于這大山中了。唯一討厭的是,山地落葉闊葉林帶蚊子眾多。</div><div> 大約40分鐘以后就到了2900營地, 2900營地是一片很大的斜坡,水源充足。同時映入眼簾的是漫山遍野的野花,如火如茶,點絳流丹。</div> 野花是自然的精靈。山坡上,各種各樣的野花漫山遍野,一片片,一簇簇,向我們點頭微笑。這些野花千姿百態,各具情趣。有的小巧玲瓏,有的層層疊疊,有的亭亭玉立,妙趣橫生。<div> 如此美景,湘石老師已經移不動腳步了。</div> 過了2900營地,來到一個小山坡。此時,鰲山大梁突然映入眼簾,云遮霧繞,美麗極了。<div> 我們的視野越來越開闊,風景越來越美,腳步也越來越慢。</div> 海拔過2800米之后,山地針葉林帶的最后堅守者,太白紅杉國家二級保護樹種漸漸跳脫而出。<br> 在快到盆景園時,碰上了16日撤退的隊伍。據他們說,16日雨太大了,走了半小時就不得不下撤,畢竟山永遠都在這里。17日也就是今天,他們搞了鰲山-盆景園一日游。他們看到的天氣預報18日大雨,準備休息一天,然后準備19日上山。祝愿他們一切平安順利! 一路上,隨著海拔上升,植被的垂直分布逐漸顯現,自下而上的落葉櫟林、樺木林、針葉林,最后到達高山灌叢草甸---盆景園,讓人一路看盡從亞熱帶帶到溫帶的美景。 下午16:00左右,我們到了第一天營地,盆景園。第一天的行程不是很趕,較早到達營地,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適應高海拔。<br> 盆景園營地生長著一棵棵松樹,這些松樹姿態各異,就像修葺過的一顆顆盆景松,顧名盆景園。盆景園很寬闊,可容納上千人扎帳,這里有樹可以擋風,也有水源。也是非常不錯的觀景臺,可觀日出看日落,可遠觀鰲山頂和蕎麥梁。<br> 到了營地后,怕下雨,我們迅速扎好帳篷。水源離營地有一定的距離,打好水。<div> 趁天色還早,湘石老師繼續拍攝盆景園美景。湘石老師對盆景園的松樹愛得不得了。開玩笑地說,這次就算沒有完成鰲太穿越,就今天這一天,這一趟也值了。<div> 盆景園草甸看起來很平整,其實下面到處是坑坑洼洼,并伴有積水。前二天下雨,積水更深。在拍盆景園美景時,不時地踩在草甸下的水坑里。不一會兒,鞋子里面就有點濕,腳冷得不行。傍晚時分,山風越來越大,有點頂不住了。晚上,吃了一 份山之廚,6點多我就躺倒睡袋里了。<br> 原以為在盆景園會碰上一些其他穿越鰲太的友友,甚是遺憾,該晚盆景園只有我們二人。<br> 傍晚時太陽露了一回臉,預示著明天又是一個好天氣,好期待明天!</div></div> <b>4 鰲太完美穿越第二天:盆景園營地---水窩子營地</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視頻2 鰲太穿越第二天:盆景園營地---水窩子營地</h3> <div> 盆景園營地(3276m)---鰲山大梁---導航架(3431m)---藥王廟(3327m)---麥秸嶺(3500m)---水窩子營地(3235m)。<br></div><div> 第2天(7月18號):8.71Km-22.29km,行程13.58km,上升384m,下降491米。<br> 實際天氣:陰轉大雨,白天零星小雨。17點后中到大雨。天氣陰,不用擔心被曬。</div> 早上7:35出發,出發時天氣陰,風小,走路甚是舒服。穿過松林,就是一片開闊的山脊了。 不一會就來到了白起廟。白起,又名公孫起,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白起是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后又一個杰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div> 說是廟,其實就是一座由太白山特有的礫石壘建的小廟(都不能稱小廟,眼前的只是坍塌的石堆)孤零零地守望著鰲山大梁。<div> 據說在白起死亡后,一隊棄甲歸田的前秦兵士為了告慰將軍英靈,讓世人銘記這位征戰沙場,功勛卓著的一代名將,決定在這人跡罕至的鰲山之巔為白起將軍勒碑修廟,讓將軍英靈在這巍峨的鰲山之巔永遠遙望秦川大地。</div></div> <div> 一路橫切山脊,巨石嶙峋,遍地是大大小小,錯落分布的巖石,小如鵝卵,大至磐巖,彼此錯落交疊著。<br></div> 這一段路較為平坦,爬上一個50米左右的坡就到了鰲太舊導航架,幾根腐朽的木頭,支撐著前往鰲太的信念。這里是國家地理頒布的“十非”之一的鰲山頂峰。 <div> 各色的野花繁星似地密布鰲太路兩邊的綠草之中,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風動草動,花動心動,清新的芳香飄蕩起來,令人陶醉。一路上感嘆鰲太的魅力。</div> 到達新導航架。這段路開始就是正式的鰲太大梁了,中華龍脊,中國最具地理意義的南北分界線,往左是北,往右是南。 遠處最近的那座山峰就是麥秸嶺,藥王廟在麥秸嶺和拍照地點中間的位置。前方看起來不遠,但是望山跑死馬!<br> 一路行來,可見千姿百態的石頭。但湘石老師一直在尋找鰲山的”鰲頭“,說要”獨占鰲頭“。這塊石頭是不是有點像鱷魚石的“鱷魚頭”? 離開導航架約一小時可到達藥王廟,此時剛好13:00。藥王廟是幾塊巨石壘起的廟宇。<div> 藥王廟兩側附近稍遠點有好幾個地方可扎帳篷,但地方不多,人多了就得搶。據說在廟對面稍遠點的大石頭邊上有季節性水源。</div><div> 不過,藥王廟營地在山梁上,地方小,沒有樹擋風,水源也是季節性的,在這里扎營遇上大風會比較狼狽。</div> 鰲太線上的攝像頭越來越多,估計若哪天一啟用,想穿越鰲太就難了,畢竟5000元的罰款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呀。 過了藥王廟是一段約50米的拔高,再走一公里左右就到了麥秸嶺,路也變得崎嶇。<div> 麥秸嶺,又稱“刀劈梁”,看上去仿佛山被劈開了一樣,非常陡峭,稍有不慎就會摔下山崖,事故率非常高,鰲太上第一個難點。還有人說,麥秸嶺像一條龍的脊背,蜿蜒盤旋在那里。</div><div> 不管怎樣,想要穿越它,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耐力。</div> <div> 作為南北分水嶺,秦嶺如石墻聳峙關中大地,一邊北方寒流,一邊南方水汽,冷熱氣流在山梁交戰,時常瞬息間化雨化霧化為風雪雷電……<br> 當秦嶺北坡的冷空氣勢力較強時,溫度首先變低的就是山脊處的鰲太線,能見度隨之急劇下降。即便是在夏季,秦嶺山頂處也存在“六月飛雪”的奇觀,可見溫度之低!</div><div> 總之,這條路線上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一旦山頂氣候突變,徒步者很可能會迷失方向感,因找不到下山的路而陷入失溫危機!</div> <div> 此時, 南北氣候分界奇觀正呈現在眼前。大量的云霧在秦嶺北坡聚集,范圍廣,規模大,形勢變化莫測,讓人捉摸不透。</div><div> 還想著拍云霧美景的湘石老師,正不斷地調試支架。</div> 南北氣流交戰激烈,雨終于落下來了,幸好雨不大,我們不得不穿上了雨衣。<div> 先前,眺望麥秸嶺下方是一片灰白色,走近再一看,遍地是大大小小,錯落分布的巖石,覆蓋著大塊大塊的山坡。這就是石海,太白山第四紀冰川遺跡。<br><div> 石海,這是自然的產物。它是一種冰緣地貌,隨多重地質要素發展變化而產生。在太白冰期時代,氣候的急劇下降,導致山體冷縮,而后巖石進一步破裂,再經數百萬年的地質變遷演化,就形成了鰲太著名的奇觀—石海。<br> 人們常說,大自然是最高明的藝術家。而石海,便是這自然力量的結晶,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作品。千萬年的演變最終化作這蒼茫的石海,呈現于這鰲太線上,呈現于這人世間。<br></div></div> <div> 攀越石海,必須在一片石海中找到可以爬過去的路,每一個落腳點都很重要,同時留意石頭是不是松動,能不能承受個人的重量,旁邊基本都是萬丈深谷,張著大嘴虎視眈眈,來不得半點馬虎和隨意。<br></div>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到達了海拔3500米的埡口,這里有經典地標---兩副bra。脫離胸(兇)罩,從此鰲太一片坦途。 過了埡口,一路下坡。 17:00,到達了水窩子營地。水窩子營地,邊上有樹林擋風,有平坦柔軟的草甸扎營,有優質的水源,有流動泉水(水量大),不愧是五星級營地。<div> 到了營地后,我們急忙在細雨中搭好帳篷。不一會兒,下起了大雨。晚上,更是下起了暴雨。</div><div> 今晚營地依然是我們二人,還是有點孤單。</div><div> 感謝上蒼,讓我們平安度過了鰲太第二天。<br></div> <b>5 鰲太完美穿越第三天:水窩子營地---2800營地</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視頻3 鰲太穿越第三天:水窩子營地---2800營地</h3> <br> 水窩子營地(3235m)—飛機梁---梁1峰---梁2峰---梁3峰---2800(小石河)營地(2884m)<br> 第3天(7月19號):22.29-32.57km,行程10.28km,上升572m,下降851米。<br> 實際天氣:中雨轉晴,上午中雨,12:30雨停,19:00,出了一小會太陽。 第二天(18日)晚上,足足下了一夜暴雨。到了第三天(19日)早上,雨也沒有停下來的跡象。我們也不想起來吃早餐了,只是靜靜地等雨停,幻想著8點雨停?10點雨停?12點雨停?<div> 由于今天要翻飛機梁,梁一,梁二,梁三,晚上在2800營地扎營,網上游記都說第三天,第四天難度強度非常非常大。做攻略時計劃10小時左右到達2800營地。跟湘石老師交流,若12點雨不停,咱們今天就不能出發了,只能靜靜地在營地等一天。</div><div> 8點雨沒有停,10點雨沒有停,一直下著中雨。11點中雨轉變為小雨了,外面似乎有天開的跡象。想著天氣預報今天19號是中雨轉晴,20號是晴天,那應該下午肯定是要轉晴了。于是跟湘石老師交流,12點必須出發。</div><div> 我們吃完早餐,在細雨中收拾好帳篷,12點準時出發。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點冒險。今天路程那么艱難,若天氣預報不準?我們是不是有可能交待在鰲太線上了。</div><div> 營地出發就是一個200米的爬升飛機梁,盡管坡度較緩,但大風吹拂,霧氣縹緲,能見度極底,心里也百個擔心在翻滾。<br></div> 一會兒大霧彌漫,南北氣流在飛機梁上切磋交流,能見度不足2米;一會兒又大風呼嘯,吹得我們站不起來。難怪此處一日經歷四季,氣候風云變幻莫測。<div> 我們在大霧中行走,根本辨別不清方向,只能沿著軌跡慢慢前進,體驗朦朧神秘的鰲太。</div> <div> 路經飛機梁上遇難者紀念碑。飛機梁位于鰲太中段,繼續向前,難關不斷,亦事故不斷。2014年陜西一家公益組織專程立碑,紀念逝者,警示后人。</div><div> 我和湘石老師站在遇難者紀念碑前,駐足良久,虔誠地敬拜了這些逝去的前輩友友。無論熱愛還是盲目,隨著一個個生命消逝,究竟有多少人會真正警醒---下一個逝去的可能會是我們自己。 </div> 過了飛機梁以后,隨之是一路下行。這個下行有點大,足足有400米海拔落差, 并且坡度較陡,雨后不太好走。 到了飛機梁底,我們開始攀爬三大梁,梁1,梁2,梁3。梁1,梁2,梁3不再是先前的大石或者亂石,而是巨石。好多時候,我們得手腳并用。<div> 這一天基本都沿著山脊走,沿途都是陡峭嶙峋的石林,一眼望不到頭,體力不好的友友估計會產生絕望的心理。<br></div> 下雨過后,穿越三大梁還是極其危險:一是巨石有點滑(晴天不滑), 二是巨石之間有很深的縫隙。尤其是梁1和梁2橫切,旁邊是萬丈深淵,腳下是縫隙,大風大霧,每一步都走得心驚肉跳。這是橫切梁1時較危險的一段路。 過了梁2,就好走多了。雖然也有亂石,但沒有巨石縫。一路沿著山脊右側橫切,緩慢上升到梁3埡口,今天最難的一段就過去了。 雨后的鰲太很美。“散云作霧恰昏昏,收霧依前復作云"。云霧從山谷間升起,云海在山間纏繞,如夢似幻,猶如仙境。 石海無邊、云海無涯,云海賦予了鰲太神靈與俊秀。近處,山路云霧繚繞,腳下云海翻滾; 遠處,山峰若隱若現,如浮沉在滔滔的白浪之中。看云時,山在云上;看山時,云在山上。 蒼茫的青山與磅礴的云海相融,在淡淡飄渺云霧間,享受這片刻的寧靜,留下一縷平淡的心緒。 在埡口處,云團像奔騰的浪花翻滾著,仿佛要匯入那無窮無盡的大海。<br> 久居城中,看盡世間繁華。鰲太穿越,驚喜于奇石、云海、石海、高山草甸,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翻過梁三,就看到了塔和梁之間的鞍部,我們今天的宿營地:2800營地。我們離宿營地不遠了,仿佛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更幸運的是,傍晚太陽真的出來了。此時,已是19:08,今天的秦嶺終于展開了笑臉,用最美的姿態歡迎著不速之客的我倆,感謝上蒼!<div> 隨著太陽緩緩出現, 夕陽照在樹林上,亮色一片。天邊也變得明亮而色彩斑斕。五彩的天空和絢爛的云朵,交相輝映,美麗極了。</div><div> 我倆享受著陽光,沐浴著鰲太美景,沉醉得不知去路。</div> 夕陽逐漸西下,近處天逐漸暗了下來,遠處卻云海翻滾,鰲太在我們眼前展現出一幅神秘,美麗而迷人的畫卷,我們全身心融于鰲太的無邊夜色! 晚上20:30,我們終于到達了2800營地,實際用時8:30小時。由于出發得晚,我們一直比較趕時間,中間幾乎沒敢怎么休息,我們累得夠嗆。<div> 在2800營地,我們終于碰上了另一隊鰲太友友,老野隊伍。他們17日從23公里處上山,第一天露營藥王廟,18日就到了2800營地。由于今天下雨,他們直接在營地休整了一天。終于看見其他活的人,我們安心不少。<div> 2800營地實際海拔是2888米,水源在營地草坡下方西南角。水源很大,污染也不小,水最好得燒開喝。營地水草豐茂,到處水坑。為了打水,二只鞋都濕了,嗚呼。</div></div><div> 打水回來,我告誡湘石老師,水得省著點用,明天我反正不去打水了。</div><div> 晚上,有動物一直在帳篷邊活動,心里驚得不得了。直到最后,外面一片光亮,動物才遠離帳篷。</div><div> 原來光亮是因為月亮升起來了。預示著明天是一個大睛天,好期待呀!</div> <b>6 鰲太完美穿越第四天:2800營地---大石河營地</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視頻4 鰲太穿越第四天:2800營地---大石河營地</h3> <br> 2800(小石河)營地(2884m)---塔1峰---塔2峰---西塬營地--九重石海頂(3514m)—大石河(3160m)<br> 第4天:32.57-47.06km,行程14.49km,上升1050m,下降779米。<div> 實際天氣:晴。<br></div> 第二天一早,老野他們4人先于我們出發了。老野隊伍上山時6人,中途因一位隊員第一天營地前崴腳撤退2人,現在只剩4人,這還包括一位16日上山撤退臨時加進來的一員。他們大都年輕人,體力強悍,走路飛快,每天都早早我們到達營地。我們倆人,湘石老師今年都60歲了。我們能夠按照計劃每天安全走完,已經是超級棒了!<div> 我們吃完早餐,曬完帳篷,出發時已經7:40了。</div> 2800營地拔營以后,就是500米左右海拔的爬升,一路高山杜鵑和松樹相伴。壯麗的山河,漫山遍野的松樹。抬眼望,一片蔥籠。<div> 風吹來,清新的綠色中,泛起層層波瀾,如大海涌起滾滾的浪潮。林中松樹特有的芬芳橫溢,格外令人爽心悅目。 </div> 直到金字塔頂開啟無樹模式。這個爬坡強度略大于前一天,但坡度更緩。<div> 快到金字塔頂時,回望鰲太線,她如巨龍橫臥中華大地,無比壯觀。</div><div> 遠處最近的溝壑就是我們昨天的宿營地:2800營地,最遠處的大梁就是飛機梁。</div> 過了金字塔頂,突然有了手機有信號。我們二人各自向家里報了平安!并向群里關心我們行程的友友報了平安! 塔1塔2塔3也是亂石堆,盡管沒有梁1梁2的石頭大,但考驗是一樣的,橫切時路的一側靠山,另一側都是懸崖似的大側坡,來不得半點馬虎和隨意。依然需要小心謹慎地在石頭上跳躍,一不小心就可能交待在鰲太線上了。 <div> 塔1要往山脊左(北)側橫切,不要走得太高,盡量平緩著切。</div> 塔2是從山脊左(北)側登頂再換右(南)側,塔3是右側橫切然后下降至西塬。<div> 中間有些路段很不好走,但相對梁1梁2那就不值一提了。走到最后,都已經麻木,認準路勇往直前就行。</div> 今天太陽暴曬,缺水得非常厲害。中間路段幾乎沒有補水處,除了塔3埡口過后不到1公里的地方,即塔3頂右下面路邊有水源((活水)可補水。圖中湘石老師在接水。 遠處的低凹處就是西塬營地,沒有活水源。西塬是塔3和九重石海之間的谷地,舊稱羚牛窩。還是別期待見到羚牛了,羚牛沒有想象中的溫柔,破壞性強。<div> 經過羚牛時,盡量不要穿紅色衣服,容易逗起羚牛的兇性。幸好,在西塬營地我們并沒有見到傳說中的犀牛。<div> 西塬營地可以作臨時營地,但切記在塔3的時候補好水。遠處的山頭是九重石海。一般翻越九重石海需1.5-2個小時。這次老野隊一個新疆小伙子50多分鐘就翻過去了。</div><div> 到達西塬營地已經16:30。如果繼續前行,翻越九重石海,到達大石河營地起碼得20:30了。</div><div> 湘石老師說他今天狀態不錯,西塬營地扎營看起來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再加上鰲太要晚上8點多才黑,算算時間,我們還是可以翻越九重石海的。不過,到東源營地時應該天黑了。</div></div> 九層石海,也叫大太白梁,有著壯觀的石海、石柱、石塔,這些都是第四季冰川活動留下的冰蝕與冰緣地貌,這是今天的難關,也是鰲太全程最后的難關了。<br> 在鰲太穿越中,最艱難也最特別的,就是攀爬大小各異、形狀不一的石海。17:04,我們正式向九重石海挺進。 九層石海,300米的爬升,全是石海。就是睛天,也是寸步難行。若是霧天、下雨天,就更加不好走,需要不斷的對比軌跡才能前行。<br> 九重石海真不是蓋的,好在今天天氣還行。 九重石海的石頭巨大,摩擦力大,只要穩準狠還是能爬得很快! “九層石海”,石海9層,也有人說有11層,不知劃分的依據是什么。不過,前面幾層之間都有一小片草地隔開了,也比較好走。 九重石海第四紀冰川的地貌特征十分明顯,大量的漂石隨冰川的移動在這里堆積成了“爛石窖”。這些巨石,似有翻滾奔騰之勢,令人眼花繚亂,望之浩然。<br><div> 出發前,知道在九重石海曾經因為失溫和心梗(也有說是力竭),出現兩位遇難驢友,走這段路時候,心里比較凄然。<br></div> 快到頂的幾層比較考驗人,幾乎沒有現成的路,只有手腳并用一個勁的往上攀爬。當看到豎起的旗幟時,希望就在前方,再爬5分鐘就能到頂。<div> 我們倆速度還算不錯,1個小時50分鐘就上來了。老野隊伍一個新疆小伙子50分鐘就爬上了九層石海。</div><div> 登頂九層石海以后回望塔3,一團南面吹過來的烏云,已籠罩整個石海,我們終究是很幸運的。</div> 爬上九層石海,鰲太線最危險的一段即將過去。過了九層石海,到大石河營地是一路下坡,路很好走。<br> <div> 太陽逐漸下山,整座山峰都籠罩在一片橘紅色的天光下,夕陽如酒,醉了天邊的晚霞,江山無限。</div><div> 夕陽落下的暮色總是帶著詩意的浪漫,讓人在留戀感嘆之中唏噓不已,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正如同再也回不去的美好年華。</div> <div> 大石河營地是個大營地,在草坪的另一頭坡上的小樹林里,需要穿過中間草坪,可以扎十幾頂帳篷。</div><div> 營地邊上的垃圾太多,成堆的焚燒垃圾,成堆的廢氣罐,隨處可見吃不完留下的食品和塑料袋。水源就在營地下面的路邊,流動水源,水量大。</div><div> 我們到達大石河營地已是晚上20:30以后了,天已黑了下來。老野他們4人下午6點多就到達了營地。他們翻越上了九重石海,我們還在西源營地,他們以為我們這天不會再翻越九重石海了。沒想得我們這么經得起擂,時間還在我們預料之中,哈哈。</div> <b>7 鰲太完美穿越第五天:大石河營地---天下索道</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視頻5 鰲太穿越第五天:大石河營地---天下索道 </h3> <b> </b><br> 大石河(3160m)---萬仙陣(3526m)—雷公廟(3499m)---東跑馬梁---拔仙臺(3767.2m)---大爺海(3618m)—大文公廟接待站(3422m)-小文公廟(3395m)-天下索道<div> 第5天:47.06-63.28km,行程16.22km,上升765m,下降481米。</div><div> 實際天氣:睛轉大雨,17:00大雨,18:30雨停。<br></div> 21日第五天,老野隊伍他們又早早出發了,據說該天還有花子隊伍,他們比老野隊伍更早。 本日路況跟前幾日比起來可真算解放了。拔營后是一段300米的緩慢爬升,先經一段闊葉林帶,再一直延伸到高山針葉林帶,該段植被廣袤,品種繁多。<div> 該段有全程為數不多的岔路,往左(東)是跑馬梁的,往右(南)是下到豬娃溝、都督門。</div> 超過3600米是高山草甸的天下。<div> 回望走過的鰲太線,號稱中華龍脊的大秦嶺,鰲太線真如臥龍蜿蜒盤旋于中華大地,雄渾壯美。</div> 經過一個大坡爬升,就到達萬仙陣。萬仙陣海拔3571米,在秦嶺主脊上,它的西面是大石河,再遠一點就是巍巍的秦嶺山梁,這就是號稱中華龍脊的大秦嶺;東面是一望無際的跑馬梁,以石頭草甸為主, 寬闊而平坦,再遠一點就是海拔3767米秦嶺主峰拔仙臺。<div> 為什么把這兒叫“萬仙陣”?相傳太白山主峰拔仙臺是商周時期姜子牙封神的地方,當時,想成“神”的各路“仙人”都云集到此一碰運氣,結果是成神的仙人都升入了天宮,未成神的仙人也都在此安了家,太白山可謂是神仙云集。<br></div><div> 現在人們上太白山有很多是來許愿的,他們在“萬仙陣”這個地方虔誠地搭建瑪尼堆,然后許愿。于是,瑪尼堆越來越多,看上去浩浩蕩蕩。在人們的心目中,每一座瑪尼堆都住著一位神仙,因此人們就叫這里為“萬仙陣”。<br></div><div> 相傳很多戶外領隊會在萬仙陣磕三個頭,每次安全出去都感謝上蒼的眷顧和保佑。</div> 破敗的雷公廟,2017年五一云南驢友出事地點。我們特意進了雷公廟歇息了一下,與湘石老師談起那一年五一事故,唏噓不已。<div> 戶外能夠平安歸來就是最大的安全,人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人生沒有完美,幸福沒有百分。珍惜上帝賜予的點點滴滴;善待自己。</div> 萬仙陣東面是一望無際的跑馬梁,以石頭草甸為主, 寬闊而平坦。<div> 東跑馬梁海拔高,四周無遮擋物,風特別大極易失溫,天氣不好極易起霧迷路,出事遇難最多的地方之一。天氣不好時,經東跑馬梁一定要慎重。</div><div> 我們幸運,天氣睛好。到跑馬梁后微風一吹,心情大好,一路小跑。</div> 跑馬梁之后,又是一段上坡。該坡很長很長很長,不過難和強度相對前幾天不值一提了。<div> 途中遇到的不知是氣象觀測站還是監控站?我們沒有避過,一直向前走。</div> <div> 路邊的小野花,安靜而平凡;獨自芬芳,努力活出自己最美的模樣。你剛好盛開,我正好路過,恰逢其時,一切都剛剛好。 <br></div><div> 世間凡事,短如夢,愿我們惜人惜物,坐看歲月慢慢,擁抱平平安安。</div> 右斜插到二爺海埡口前,能清楚看到拔仙臺就在二爺海上方。想節省體力,可在二爺海埡口往前(東)直行上拔仙臺,本人右轉下行,想就近看看傳說中的二爺海和三爺海。<div> 二爺海美得讓人恍惚,純凈透明,沒有一點點雜質,皎潔如同天空的月光。<br></div> 在太白山頂有大爺海,二爺海,三爺海和玉皇池4個高山湖泊,都屬于冰川遺跡——冰斗湖。<div> 地質資料顯示,在河谷上源接近山頂和分水嶺的地方,總會形成一個積水漏斗的地形。當氣候變冷,開始發育冰川的時候,這種靠近山頂的積水漏斗首先為冰雪所占據,冰雪積累到一定程度發生流動就成為冰川。冰川對谷底及其邊緣有巨大的刨蝕作用,就像木匠的刨子和銼刀那樣不斷工作,原來的積水漏斗逐漸被刨蝕成三面環山宛如一張藤椅似的盆地形狀,這種地形叫做冰斗。當冰川消失后,這樣的盆地就成為一個冰斗湖泊。<br></div><div> 圖中為三爺海,大爺海,二爺海,三爺海和玉皇池都為太白明珠之一。</div> 從二爺海右邊斜上,可至拔仙臺。拔仙臺北坡是斷崖,南面是大平臺。 太白山,秦嶺山脈最高峰,也是青藏高原以東第一高峰,如鶴立雞群之勢冠列秦嶺群峰之首。自古以來,太白山就以高、寒、險、奇、富饒、神秘的特點聞名于世、稱雄華中。<div> 白山最高峰拔仙臺,海拔3767.2米,有“去天三百尺,舉手可近日”之感。</div><div> 詩仙李白途徑鰲山時,曾登山攬勝,賦詩抒懷,詩為《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愿乘冷風去,直出浮云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br></div><div> 到了拔仙臺,基本宣告鰲太完美穿越成功。</div><div> 由于大霧,呆在拔仙臺實在無景可看。</div> 位于太白山頂部拔仙臺北麓的大太白海,又稱大爺海,海拔3590米,面積6818.8平方米,是我國內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div> 在秦嶺之巔,我們在鰲太穿行近5天后,終于看到了無數次想象過的大爺海。 云霧繚繞中,大爺海神秘而寧靜。黑黑的竟如嬰兒的眼睛。再仔細看,又像是天使的鏡子遺落在這寂靜的山坳里,幽幽地閃著光亮。</div> 湖水平靜無波,清澈見底,湖面霧靄彌漫,白煙繚繞,獨留一份超然的遺世獨立的純凈與寧靜。這一刻,所有的疲勞,都在這份純凈與寧靜面前融化了。 大爺海到大文公廟2公里,雖然路修整過,但需要上上下下爬幾座山,并不好走。 到達大文公廟以后可以住宿,這里是全程比較重要的一個岔路口,往左(西)是到平安寺出鸚鴿鎮,往右(東)很快就可以到小文公廟坐纜車景區出山到湯峪解放。 大文公廟到小文公廟4公里,一路下坡,心情越來越輕松。 7月份太白景區免費,我們可以放心地走景區路線,而不用擔心被查。<div> 小文公廟,文公廟,大爺海,這些地方均可住宿,也可吃飯,住宿費用約100-150元/人/床位(根據季節會發生變化)。<br></div> <div> 到了小文公廟,瓢潑大雨接踵而來,沒有停的意思。穿上沖鋒衣,一路往索道處狂奔。走20分鐘棧道就到了天下索道,120元,然后坐景交車,一路環山公路到游客服務中心。</div><div> 在湯峪休整了一晚,100元;第二天去寶雞坐車回湘潭,此次鰲太圓滿成功。<br></div> <b>八 結篇</b><div><br></div><div> 都說狼塔靠實力,鰲太靠運氣。特別感謝上天賜予了我們2人五天的好天氣,讓我們倆能輕松圓滿完成。出發前,我們不斷關注鰲太秦嶺南北太白縣,洋縣,周至縣,眉縣等天氣的功夫并沒有白費。<br></div><div> 特別感謝走過鰲太的很多戶外前輩,你們用艱辛血汗趟開道路,傳承戶外精神,引領我們走向成功!<br> 同時深深地悼念那些捐命于鰲太的山友,你們舍棄余生,讓活著的人謹慎面對!<br> 特別感謝香水百荷,綠陽戶外-郭麗等友友的珍貴信息,讓我們遇事不慌,信心滿滿!<br> 特別感謝楊總,真我,星雨石、樂可可、曉麗、煤炭壩、獨特、悠然、烏蘭文子,楊敬知等友友,你們的鼎力支持是我們走得更遠的動力!<br> 特別感謝那些一直默默關注我們的朋友們!感謝生命的種種際遇,讓我在最美好的年紀,遇見最美好的你們!<br> 最后特別感謝湘石友友,鰲太生與死的陪伴!<br> 日出日落,星云復升,愿每一個行走鰲太的旅行者,都邂逅鰲太最美的一面!<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水县|
许昌县|
胶南市|
从江县|
济阳县|
安图县|
灵寿县|
长宁区|
辽阳市|
张家港市|
北流市|
淳化县|
扬中市|
上栗县|
衡阳市|
营山县|
武隆县|
澎湖县|
永春县|
滦平县|
大名县|
九龙城区|
曲周县|
车险|
新晃|
定兴县|
灵丘县|
乳源|
綦江县|
仁化县|
潍坊市|
萝北县|
高尔夫|
梅州市|
长丰县|
沙河市|
罗平县|
柳江县|
宜阳县|
珲春市|
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