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作者/石同栓</i></p><p class="ql-block"><i>編制/趙水江</i></p> <p class="ql-block"><i>作者石同栓</i></p> <p class="ql-block"> 重讀《懷念炮一連》美篇</p><p class="ql-block"> 為建軍節獻上一朵小花</p><p class="ql-block"> 石同栓</p><p class="ql-block"> 人民解放軍95歲華誕之際,戰友趙水江重發《懷念炮一連》美篇圖文相冊,引起戰友共鳴,值得點贊!讀后令人精神振奮,半個世紀前的軍營生活再次浮現,首長戰友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首長可敬,戰友可親,軍營可戀!</p><p class="ql-block"> 《美篇》將我的拙作《炮一連頌》再次呈現,我重讀后覺得意猶未盡,有些地方須作點說明,也算是炮一連的一個老兵,對建軍節獻上的一朵小花吧。</p> <p class="ql-block"> 《炮一連頌》所敘之事,是1968春至1971年春我在炮一連三年時間的經歷。當時有64、65、66、68、69、70六個年度的兵,也是周三倉指導員任職炮一連指導員九年中的前三年,他與連長周繼先互相尊重、密切配合,把炮一連推向了鼎盛時期,所以值得大贊大頌。但是對于71年及以后各年度兵來說,并非親身經歷,可能有些地方看不懂,所以有注釋一番之必要。</p> <p class="ql-block"> 一、《炮一連頌》中說“一九六九年…國防搞協測…月刊《在險峰》,信息交流站”。這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春天,炮一連奉命協助總參測繪大隊(代號福字一O七部隊),在青海、甘肅、新疆交界處作業,測量編制該地區軍用地圖。測繪大隊、炮一連、民工三類人員混合編組(記得分了八個組),分散在方圓800多公里的地域,受當時通訊、交通等條件的限制,只能組自為戰,互不見面。作業地區要么是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要么是無邊無際的沙漠,氣候無常,環境險惡,補給困難。大本營設在甘肅省敦煌縣人武部院內。</p><p class="ql-block"> 我當時任連隊文書,在大本營留守,主要任務:一是負責補衣服,二是負責編輯油印連隊小刊物《在險峰》。這兩件事都很重要,雖不像戰友們在野外風餐露宿、爬山涉水之辛苦,但也十分忙碌。</p><p class="ql-block"> 每月之中,各組都會派人回大本營報送測繪數據,領取物資,順便送來各組的稿件和要補的衣服。因為各組來人一般只等一二天就要返回,我必須在他們走時把衣服補好。當時軍區給連隊配備了一臺腳踏縫紉機和一些回收的舊衣服,那時還沒有的確良軍裝,全是棉布的,特別容易磨破,我記得打補丁最多的地方就是屁股和雙膝,可見指戰員們在野外作業的辛苦程度。為了保證第二天小組人員帶走,我常常補衣服到深夜一二點鐘。我有點操作縫紉機的技術,就是那時候練出來的。</p><p class="ql-block"> 連隊月刊《在險峰》,主要刊登各組測繪動態和好人好事,交流經驗,鼓舞士氣。各組送來的稿件,我要認真篩選,從選稿編輯、文字修改、臘紙刻字、油墨印刷,直到裝訂成冊,全是我一人完成。我給小刊起名《在險峰》,是借用毛主席詩詞名句“無限風光在險峰”之意,記得一共出了六期。因為都是刊登連隊的真人真事,頗受戰士們歡迎,于是在《炮一連頌》中便說“月刊《在險峰》,信息交流站。撰文鼓士氣,好事載滿篇。雅俗連隊事,官兵爭相看。”</p><p class="ql-block"> 編印連刊《在險峰》,既很有意義,又很有意思。我曾收到兩篇稿件,看后讓人捧腹大笑,關鍵是標題驚人!一篇是《班長精神放光芒》,寫的是炊事班長唐有榮(65年甘肅兵)勇救落水戰友的事。我了解的情況是,小組在涉一沙河時(水深二三十公分),一戰士不慎滑倒,唐班長急忙將他扶起,沒有危險情節,但可愛的撰稿人用了個十分耀眼的標題。我覺得唐班長應該表揚,精神可嘉,但不能放光芒,便把標題改了。另一篇更雷人,叫做《軍民同喝一壺尿》,寫的是八班戰士張守忠(六九年甘肅兵)在沙漠作業時,與一民工迷失了方向,三四個小時沒有走出去,水早喝完了,人像在火爐里,干渴難耐,他們便將僅有的一點尿解在了軍用水壺里,兩人熱得口鼻冒煙,實在忍不住了,就輪流喝上一口。這個可愛的戰士寫的是事實,一軍人一民工同唱一壺尿,足見當時之艱難危險程度,再走不出去是要死人的。事情很感人,但標題不能這樣寫。我把標題改了(改成什么也忘了),感人的事跡還是用了。</p> <p class="ql-block"><i>在印刷廠校對《太行回聲》書稿 (左石同栓、右趙水江)</i></p> <p class="ql-block"> 二、《炮一連頌》中說“迫炮打平射,軍區去表演。意外出事故,炮彈膛中炸。戰士有死傷,教訓實痛慘”。這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O年元月,軍區號召部隊在訓練中搞技術革新,于是就出現了六O炮送火箭筒、迫擊炮打平射等革新內容。炮一連三班的迫擊炮平射打坦克、打碉堡比較成熟,被營團選送到軍區去表演。據后來分析說因為炮彈上有沙眼,在表演中發生了膛炸,三班戰士張有娃(66年陜西兵)和高政治(69年甘肅兵)當場被炸死,班長許啟明受重傷。犧牲的戰士被評為烈士,家庭得到撫恤,受重傷的許班長評了殘。后來張有娃烈士的弟弟繼承哥哥遺志,又來到炮一連三班當兵。事過52年了,他們的音容笑貌仍讓我記憶猶新,讓我們永遠記住和懷念他們吧!</p> <p class="ql-block"><i>共議文稿(左石同栓、右趙水江)</i></p> <p class="ql-block"> 三、《炮一連頌》中說“集合號聲緊,跑著吃抓飯”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元月份,全團部隊進行千里野營拉練。一天全團駐扎在焉耆回族自治縣一個叫四十里城子的地方,上午的訓練項目剛結束,各連炊事班立即架鍋造飯,炮一連做的是羊肉抓飯。正準備開飯的時候,團里的緊急集合號響了,各班急忙將炮馱上馬背,背上背包武器,首先全連集合。只見連長指導員大喊“每人盛一碗抓飯,邊跑邊吃!”于是大家從挎包里取出飯碗,每人盛了一碗。連隊集合齊了,小跑碎步向營部集中,大家邊跑邊吃。到營部后還有三五分鐘各連報告的時間,大家站在隊伍里抓緊吃。全營向團部集中又是小跑步,大家又邊跑邊吃。到團部集合后,團首長有10分鐘的戰斗動員,大意是敵人已逃往塔什店,我團必須急行軍40里,盡快趕到塔什店圍殲敵人。首長動員完了,我們也吃完了。直至跑步追擊到塔什店,炮一連沒有一個昏倒的。反觀機一連炊事班做的是撈面條,面剛下鍋,集合號響了,炊事班只好就地挖坑把半生不熟的飯埋了。結果在追擊敵人的路上,跑著跑著機一連就昏倒了好幾個。在這次追擊戰中,“跑著吃抓飯”保證了炮一連的戰斗力。</p> <p class="ql-block"><i>忍俊不禁 (左李會生、右石同栓)</i></p> <p class="ql-block"> 和戰友們聊聊這些,也正是“白發憶往事,驕傲說當年”!一九七一年之后,炮一連的官兵們又創造了新的輝煌,真可謂“后續英雄事,青更勝于藍”。</p><p class="ql-block"> 最后,向炮一連歷任首長和各年度兵戰友,致以莊嚴的軍禮!</p> <p class="ql-block"><i>敦煌古城</i></p> <p class="ql-block"><i>敦煌武裝部(舊址新建)</i></p> <p class="ql-block"><i>莫高窟</i></p> <p class="ql-block"><i>戈壁紅柳 歷久彌堅</i></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阳市|
当雄县|
温泉县|
鄂伦春自治旗|
内乡县|
法库县|
明溪县|
晋宁县|
博客|
绥棱县|
南阳市|
定日县|
抚宁县|
佳木斯市|
长治市|
林口县|
宣恩县|
芦山县|
旬邑县|
尼勒克县|
故城县|
黄骅市|
营口市|
方正县|
霍山县|
阜南县|
青田县|
宁国市|
岳普湖县|
威宁|
沙湾县|
蓝山县|
浠水县|
永泰县|
荃湾区|
剑川县|
马尔康县|
兴山县|
扶沟县|
涡阳县|
达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