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行走洛陽覓勝跡(31):城隍廟前說城隍(洛寧縣)

覺淺

<p class="ql-block">城隍廟</p> <p class="ql-block">  時隔多年,再次去洛寧縣探訪城隍廟,看到又得以修繕,著實令人欣慰。</p><p class="ql-block"> 民國《洛寧縣志》(點注本)卷二《建置?祠宇》較為詳細記載了城隍廟的創建時間與重修情況。志載:“城隍廟:在縣治西,元至正四年(1344)知縣溫敦創建。明洪武三年(1370)知縣翟禮重修,正統十年(1445)縣丞于淵重修,弘治十七年(1504)知縣李景重修。清順治五年(1648)知縣王潤身重修,十七年(1660)知縣程玚重修。康熙九年(1670)知縣李伸重修,三十七年(1698)知縣佟賦偉重修。乾隆四年(1739)置祭田神儀仗,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修。”由此可知,洛寧城隍廟始建于元代,明清時期,由當時的“縣長”或“副縣長”主持過多次重修,是一座政府出資修建維護的官辦宮觀,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p><p class="ql-block"> 當代《洛寧縣志》(洛寧縣志編纂委員會編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5年)、《洛陽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洛陽市文物管理局編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年)等,均采用了上述提法,講明城隍廟是一處元代始建、明清重修并保存至今的古建筑群。2008年11月,被河南省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在介紹城隍廟之前,我們先簡要了解一下洛寧縣的建置沿革。據民國臧勵龢先生等編著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 1931年5月初版 229頁)“永寧縣”辭條注釋:“漢澠池縣之西境。后魏置北宜陽縣。改為熊耳縣。又改永寧。故城在今河南洛寧縣東北。唐移治同軌城。又移治鹿橋。金徙今治。明清皆屬河南河南府。民國改為洛寧。”今洛寧地域秦為宜陽、盧氏兩縣轄地,南北朝始建縣。西魏大統三年(537),置北宜陽縣,次年改為熊耳縣。唐武德元年(618),熊耳縣更名永寧,取長治久安之意。在此期間,永寧縣治遷徙頻繁,武德八年(625)徙于同軌城(今河底鎮城頭村),貞觀十七年(643)徙于鹿橋驛(今南北舊縣村之間)。五代、宋至明、清,皆屬河南府。民國二年(1913),改永寧縣為洛寧縣。1947年,洛寧解放,分洛南、洛北兩縣,次年兩縣合并,仍稱洛寧縣,直至今日。</p><p class="ql-block"> 洛寧地處豫西,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眾多的遺址遺跡,記載著祖輩先民的智慧和足跡,印證著這片熱土的古老與厚重。</p> <p class="ql-block">省級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山門</p> <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城關鎮西街村興寧東路北側,看看城隍廟的現狀。</p><p class="ql-block"> 整座建筑坐北朝南,主要分布在平面正中中軸線上,東西寬43米,南北長142米。現存山門、正殿、正殿東西耳房、后殿、后殿東耳房及東西廊房,圍以回廊,尚存37間。山門臨街,面闊三間,中間有兩通柱,為單檐硬山式建筑,重拱重昂,古色古香。山門后為正殿,面闊五間,為一單檐歇山式建筑。后殿同樣是面闊五間,單檐硬山式,重拱重昂,雖經多次修葺,可惜脊獸全無。東配殿、東廂房,于近代整修,卻已不復舊貌。</p><p class="ql-block"> 城隍廟在我國古代數量眾多,遍布各地。城隍,也稱城隍神、城隍爺,原為民間信仰的地方守神,職掌守御城池,保障地方治安。古代稱有水的護城壕為“池”,無水的護城壕為“隍”。對城隍的信仰,據說由《周禮》蠟祭八神之一的水庸衍化而來。《禮記?郊特牲》記載:“天子大蠟八。……祭坊與?庸,事也。” 鄭玄注:“所祭有八神也。” 孔穎達疏:“水庸之屬,在地益其稼穡。” 陸德明釋文:“水庸七。”后遂附會水庸為守護城池之神,稱城隍。</p><p class="ql-block"> 最早見于記載的是三國吳赤烏二年(239)所建的蕪湖城隍廟,南宋趙與時 《賓退錄》卷八有載:“ 蕪湖城隍祠建于吳赤烏二年。”當代王鶴鳴、王澄、梁紅先生編著的《中國寺廟通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年)一書,較為詳細講解了蕪湖城隍廟的來龍去脈。三國時代,蕪湖是東吳抗拒曹魏的一個軍事要塞。合肥之戰后,曹操發兵十萬攻打蕪湖,周瑜副將徐盛堅守西門,面對曹軍多次進攻,徐盛身先士卒,連殺曹軍三員大將,令攻城者聞風喪膽。后來援軍趕到,蕪湖轉危為安。徐盛奉命鎮守蕪湖,修河道,整吏治,養農桑,治理有方,政績斐然。徐盛不幸英年早逝,百姓為其建廟,把他塑成蕪湖城的守護神,供奉膜拜。徐盛,成為中國第一位城隍爺;蕪湖城隍廟,也成為我國第一座城隍廟。</p><p class="ql-block"> 《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載:“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于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佑。”南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八也載:“…… 高齊慕容儼、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書于史,則又不獨唐而已。”講明城隍信仰最初在三國時期吳越地區流行,南北朝時正式稱為城隍神。</p> <p class="ql-block">重拱重昂</p> <p class="ql-block">正殿</p> <p class="ql-block"> 參閱《簡明宗教辭典》(趙匡為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年)、《簡明道教辭典》(黃海德、李剛編著 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1年)、《道教諸神》(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等辭書專著,城隍于唐朝時封爵,五代時封王,宋代列入國家祀典,府州縣均立廟供奉,信仰城隍的習俗趨于普遍。元朝在京都建城隍廟,封“佑圣王”,成為國家的守護大神。</p><p class="ql-block"> 時間到了明代,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大行封賞城隍神,并規定了相應級別。國都城隍神地位最高,封其為“威靈王”,是各地方城隍神的總領。以下的府、州、縣城隍,分別被封為威靈公、靈佑侯、顯佑伯,由此城隍神廟,遍及全國各地。</p><p class="ql-block"> 道教將城隍信仰納入道教體系后,把城隍神的職掌擴大為護國安邦、剪惡除兇、調和風雨、管領亡魂等事。以致各級官員赴任,都要按例到城隍廟宣誓就職,以期得到保佑。古代神仙分天神、地祇、人鬼三大系統。城隍和狹義的土地神、守墓的后土神共同稱為土地神。我國存世數以千萬計的道教宮觀,可分為五大類型,其中與土地相關的神靈,包括城隍廟在內,歸屬地祇宮觀。明清以后,各地城隍廟除在城隍神旁塑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外,還塑有十殿閻王像。</p><p class="ql-block"> 舊俗,每年都有“城隍會”,也就是城隍出巡的日子。根據城隍的地位,享有當地最高行政長官的儀仗。旌旗招展,鑼鼓喧天,“白無常”、“黑無常”最先亮相,之后,城隍大駕,被人高高抬起,浩浩蕩蕩走進街口。此時,鞭炮齊鳴,男女老少歡呼雀躍,蜂擁而至,迎接城隍神的巡視。</p><p class="ql-block"> 城隍因其所在地區的不同,角色和數量也有所不同。有些為“中央”直接任命,有些是百姓選出,基本都是德高望重、為本地區百姓造福之人或忠烈之士,以及當地正直聰慧的才子,死后可被視為城隍神。可謂城隍身處區域的不同,出任的城隍神也不一祥。有些地區,人們還傳說城隍神配有夫人。</p><p class="ql-block"> 《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河南洛寧卷》(洛寧縣委宣傳部、洛寧縣政協文史委員會編 豫內資洛審字〈2013〉002號)記有一則“城隍娶親”的傳說故事。書中講到農歷三月三是城隍爺的生日,每年這一天,永寧縣城都要起廟會。有次城隍巡游到城東余莊時,李家姑嫂二人踩著凳子看熱鬧,妹妹見城隍相貌堂堂,不禁嘖嘖稱贊。嫂嫂見狀,開玩笑說,你看上城隍爺,嫁給他算了。誰知話音剛落,妹妹從凳子上跌下來,氣絕身亡。傳說城隍后來娶了這個女子作夫人,從此,余莊李姓成為城隍奶奶的娘家人,城隍廟里也塑有城隍奶奶像。每逢三月三城隍廟會,余莊李姓人家都要來燒香、看戲。對于這一傳說故事,大家聽聽而已。</p><p class="ql-block"> 無論洛陽市區的府城隍廟中,供奉威靈公也好,還是洛寧縣城的縣城隍廟里,祭拜顯佑伯也罷,都是人們對長治久安、風調雨順的美好追求。城隍,作為一位神靈,高高地奉祀在廟堂之內,感覺距離我們很遠。而作為一種寄托,又時時滲透于生活之中,仿佛又距離我們很近。</p> <p class="ql-block">“河洛人文”圖標(聶劍帆設計)</p> <p class="ql-block">  除標注外(設計及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照片與文字,均為本人拍攝和撰寫。如有不妥?敬請指正。歡迎傳播,感謝有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春斌(覺淺)</p><p class="ql-block"> 2022.7.23</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旗| 虞城县| 韶山市| 濮阳市| 民乐县| 丰都县| 泸定县| 四会市| 阳朔县| 濉溪县| 章丘市| 同江市| 永福县| 松阳县| 新昌县| 浦江县| 新干县| 漳平市| 克东县| 伊吾县| 瑞昌市| 盐源县| 东乌珠穆沁旗| 宜兰县| 宾阳县| 万山特区| 邛崃市| 冕宁县| 阿城市| 方山县| 咸阳市| 藁城市| 家居| 通榆县| 泗阳县| 晋城| 伊金霍洛旗| 泸定县| 茂名市| 华宁县| 汉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