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7月22日我與親戚加同事鄒德鳳老師,騎著我的電驢由家出發,順金盆出至G220國道進入353國道再轉入本鎮東坑的鄉村小道,翻山越嶺去到了朱砂古村,有了非常愜意的一日游。古有道:"十里東坑走破腳跟",而如今到處都布滿水泥路面,騎行在鄉間道路上,一點也不覺路途遙遠,一路上看到勤勞的村民在祖棲地建起的一棟棟洋樓,讓我倆真真切切地感受了,秀美鄉村的可親可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我們的老前輩、師傅,黃港小學啟蒙教育先驅,姜麗輝與邱平老師的祖棲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姜老師生湘嫁贛,與本鎮南坪籍(原東坑)高中數學教師邱平先生結為伉儷,一輩子獻身婆家的鄉村教育事業。她早年畢業于湘譚師范學院,科班出身的她屈才來到我們黃港這個窮山僻壤之地。當年受家庭因素影響(當時邱老師錯劃為右派)由集鎮學校下放至一個人的教學點、三倆老師的初小。文革時期的鄉村學校不是設在祠堂就在簡陋的農舍,教學的艱辛不言而喻,她不僅要克服艱苦的工作條件還要頂著政治壓力,因陋就簡拖家帶口,辛苦工作在各個學校,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0年代末姜老師又回到了集鎮小學任教。在當時知識嚴重匱乏,教師師資青黃不接的情況下,她自然而然就成了骨干力量。特別是全國科學的春天技術大會召開之后,教育教學拔亂反正。那時的啟蒙教育,像我倆當時自身拼音都不過關,更談不上教學相長,科班出身的姜老師就是教師中的教師了。當年聽她的啟蒙教學公開課,對于我們那批民辦教師來講,就是一次高擋次的培訓,她對課堂的嚴謹把控、對知識架構的運用、對學生思路的引領丶對讀寫訓練的復述與鞏固,令人折服。嚴師出高徒,全國優秀教師龍茶花老師不僅是她的老鄉而且是她的徒弟,是她手把手帶出來的,這既是黃港鎮小學的榮耀,又是姜老師的驕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下學期我在石角里讀2個月的小學四年級時,姜老師便是那里的一年級老師,因為不是我的科任,沒有近距離接觸,但每到中午去廚房取飯時她定會準時在維持秩序,她和藹可親的樣子在我9歲那年感受了她的慈愛。當我也成為老師后,由于不在一所學校共事,她在教育教學上所付出的點點滴滴卻不能具體記錄而深感遺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為一個科班出身的師范生,在那個時代本該有很多好崗位選擇,但她卻做了黃港鎮小學最最基礎啟蒙教學崗位上的奠基人,用嚴父慈母般的教學態度,贏得同行的尊重家長的認可社會的贊譽,不愧為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她身上得到最好的驗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進至東坑最后一幢古建筑,此屋大概是這里大姓人家的祖屋,經歷多年的洗禮,現如今還能見證它往日的輝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黃港鎮南坪村東坑的在建小洋樓(還有多棟未拍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過與熟人電話咨詢路程與路況,倆人臨時決定沿途騎行至黃?鄉的古村——朱砂,當我們看到映入眼簾的一大遍瓦房,立馬想起親戚的祖上,修水民國時期的大財主瞿宏模先生(他的功過有歷史書寫,本人不加評論)。從其中的瞿氏三重堂祖屋,留有一代帝師為姑母壽慶題寫的"德潤花輝"匾額可以推之,座落在這塊地面的建筑群應該在瞿宏模先生成大器之前就有了根基。瞿氏大家族老古年的努力與奮斗攢下的家業應該是那個時期方圓幾十公里的翹首,今天來到這里還能感受他們一個時代的榮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留有修水陳門五杰陳三立先生題詞的海門先生遺照多年前在親戚家見過,那時橫向的知識結構沒有去理念,今在朱砂公共食堂史館讀到對他的事跡介紹肅然起敬。"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可見古人對教育的重視。海門先生就是修水縣東邊片區清末民初創辦鄉村教育的引領人,讓后人景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臥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代帝師萬承風為姑母慶生題詞"德潤花輝"。因匾額可能收藏保管,沒有拍攝原件。本照網絡下載,如有侵權請作者見之提出撤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建筑一屋四門,為姑爺瞿香生先生祖上(瞿宏模)所建,叫洋屋里。原結構損毀很多,屋主也易人。據說這棟建筑當時與其它房屋比較有很多新穎之處,所以稱之為洋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機械科技沒發展之前,這就是當時最先進的舂米榨油的機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大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尋常人物能文能武能帝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朱砂鄉村大舞臺的這幅對聯,可與北京前門劉老根大舞臺,明末清初書畫家王鐸先生題寫的“醒世鐸"媲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朱砂村新農村美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時至中午行至一老大姐家,準備在她那吃皮粉,因沒有現金鬧了烏龍。在之前去往榨油坊的路上問到的一位年齡與我們相仿的姐妹,能否去她家吃飯不,用肢體語言回復不可以的這位姐妹,在看到我們無現金吃不上飯時,介紹我們到村上平時的聯系點上去吃,這家通過微信掃碼付餐費得知叫小花的女主人熱情地接待了我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流連忘返于古村之際,遇上了前來做宣傳的幾位媒體人,我們在接打電話的村干部身邊駐足幾分鐘。大熱天,二個花甲之外的大媽,帶著頭盔站在公共食堂門口停留,如果景區這位領導用半秒鐘揮揮手點點頭,與我們打聲招呼該是多么美好的畫面啊,傾刻之間我在想朱砂的前人留下這彌足珍貴的村落,希望人文素養同時得到光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續:以下為在本鎮朗田村所拍花絮,收入本美篇留作紀念。朗田是黃港鎮唯一有文化歷史厚重感的村莊,民風純樸。古有皇宮銀監今有走出村莊闖世界的優秀才俊。在外鄉女婿周先大書記多年的帶領下,通過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現在成為全鎮規劃最好的村落。當人們踏入村口,就能看到一派祥和的村容村貌,人們安居樂業,生活蒸蒸日上。特別是這里的村民尊師重教之風讓人感動。一個叫胡軍的九江老師在這工作五六年,他說基本上不用做飯,家長全包了。朗田人的大方熱情,愛憎分明的人生態度是最亮的風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家門口的鄉村游,別有一番風情,歷史典故,人文素養由你品味!在此特別感謝東坑末端別墅老書記(后得知為書記)夫婦給予我們茶水的招待,更感謝他二老讓我們返回時上他們家吃飯的盛邀,這一天讓我們回味了曾幾何時陌生人的這份情誼,感動、感激、感謝!</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朐县|
怀集县|
双桥区|
梧州市|
武冈市|
澄迈县|
孟村|
竹溪县|
云浮市|
乾安县|
平顶山市|
绥滨县|
汶上县|
松原市|
华坪县|
洪泽县|
黎川县|
临沂市|
凭祥市|
皋兰县|
华宁县|
康定县|
门源|
霍林郭勒市|
古浪县|
清水河县|
东阳市|
杭锦后旗|
龙州县|
蓬莱市|
九江县|
远安县|
池州市|
鱼台县|
友谊县|
韩城市|
来宾市|
长宁区|
乌拉特中旗|
吉木萨尔县|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