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代吃梨的三個哲理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到這個標題,估計很多人會想到《三字經》中那句“融四歲,能讓梨”的話,的確不假,古代人吃梨留下千古美談的首推孔融,幾乎達家喻戶曉的程度,也成為人們教育孩子的經典范例,然而,諸君或許并不知道,古代人吃梨還有另外兩個故事,與孔融一道構成吃梨的系統哲理。</p><p class="ql-block"> 三個故事分別如下:</p><p class="ql-block"> 孔融四歲讓梨。孔融是孔子后人,是“建安七子”之一,四歲時,母親讓他把一盤梨分給大家。孔融按照長幼次序來分梨,他的兄弟們都得到了較大的梨,唯獨給自己的是那個最小的。他父親問道:“別人都分到大梨,你自己卻分到小梨,為什么呢?”孔融從容答道:“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長的和幼的,尊長愛幼是做人的道理。”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朝野。幾千年來,懂規矩、肯奉獻的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許衡渴不摘梨。許衡是元代儒學大家,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他早年曾經跟很多人一起逃難,當時天氣炎熱,口干舌燥的同伴們發現路邊有一棵梨樹,都爭先恐后地去摘梨解渴。只有許衡一人端坐樹下,動也不動,大家覺得很奇怪,有人便問許衡說:“你怎么不去摘梨來吃呢?”許衡回答道:“那梨樹不是我的,我怎么能去摘梨呢?”那人又說:“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許衡正色道:“縱然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心有信念,方能篤定守志。后來的許衡治家嚴謹,教子有方,為官有道,其子孫受其潛移默化的影響,皆學有所成,第四子許師敬先后三居相位,卓有政績。</p><p class="ql-block"> 鄭濂機智分梨。明代鄭濂是公認的和睦家長,鄭氏家族三百余年累世同居,一千余人合爨共食,和諧共生,備受世人頌揚。有一次,朱元璋將上好的香梨賜給鄭濂,并安排人跟著他回家去,看他如何分梨。鄭濂到家后,召集全家所有人出來謝恩。謝恩后,鄭濂就搬出大水缸,放滿清水,將梨敲碎,使梨汁滲到水中去,然后,每人都分得了一碗梨水。由此可見,鄭濂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他懂得持家之道要在公而無私,要與大眾分享。鄭氏家族以孝義聞名于世,鄭濂與兄弟共撰《家范》三卷,是中國傳統家訓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這三則古代吃梨的故事,分別告訴我們三大哲理:孔融讓梨肯奉獻,他告訴人們要學會孝親敬老,懂得尊重,不要自私自利;許衡不食梨有信念,他不吃無主梨告訴我們雖然梨可以無主,但是我們的心是不可以無主的,誠實就是金子,只有誠實的人才能受到別人的尊敬和信任。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為人處事,有自己的道德標準。要抵擋得住誘惑,誠實待人;鄭濂碎梨無私心,鄭濂藉此向族人示范了公平有序、孝悌友愛的重要性,從此整個家族更加齊心和睦。鄭濂品德高尚,又充滿智慧,懂得以和持家、也懂得怎樣才能做到無私公平,公平,人心就平,心平之后就能和諧安樂。</p><p class="ql-block"> 這三個哲理也形成了一個人生的系統原則與底線,尊老愛幼不自私是做人的準則,誠實守信不欺人是處世的根本,公平正義不偏袒是行事的基礎。一個能悟透這三個吃梨故事中蘊含著的人,一定是一個脫低了低級趣味的有益于他人的智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白县|
中江县|
贵港市|
淮南市|
新竹县|
射洪县|
溧阳市|
那坡县|
龙井市|
苏尼特左旗|
眉山市|
阿克苏市|
建瓯市|
阳春市|
新竹市|
宝坻区|
托克托县|
福清市|
封丘县|
叙永县|
米林县|
六枝特区|
景东|
密云县|
东方市|
萝北县|
枞阳县|
张家港市|
海安县|
从化市|
象山县|
嘉祥县|
宝应县|
稷山县|
巴彦淖尔市|
肃南|
镇安县|
黔东|
勐海县|
筠连县|
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