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這個夏天,我們終于背起了行囊,帶著最美的心情,去往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開啟我們的“去遠方”之旅,探尋當地的古建筑。</p> 你聽說過白墻青瓦馬頭墻嗎? <p class="ql-block"> 白墻青瓦,指的是雪白的墻壁,青黑色瓦,是一種極其淡雅的建筑特色。構造多為瓦頂、空斗墻、觀音兜山脊或馬頭墻,形成高低錯落、庭院深邃的建筑群體風貌。白墻灰瓦是典型的徽派建筑。</p> 為什么這里白墻青瓦? <p class="ql-block"> 在路上,我們詢問當地人,為什么這里的建筑都是白墻青瓦馬頭墻,不像我們家鄉那邊貼瓷磚?他告訴我們因為這邊的降水量十分充沛,所以容易潮濕,采用石灰可以吸收水分,太陽一曬,水分更容易蒸發出來。屋頂的馬頭,是因為以前安徽人騎馬經商,所以用馬頭作為一種象征。</p> 婺源以前屬于安徽? <p class="ql-block"> 安徽人?怎么會和安徽有關?這時 有一個隊員(周雅雯靜)說婺源以前屬于安徽省呢?真的有這回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立即查找資料。資料顯示:婺源位于三省交界的安徽省最北角,浙江省西部,江西省的東北角,至今婺源都是黃山惠州府或蕪湖道,1934年,國民黨軍隊為了包圍并破壞贛東北紅軍,將婺源劃歸江西省。1947年婺源又歸安徽省管轄,之后,婺源于49年5月獲得解放,由于當時的形勢,婺源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將婺源劃歸華東區東北行政區,至今仍屬江西省上饒之下的直轄縣。</p> 李坑之美 <p class="ql-block"> 為了更多的了解婺源的古建筑,我們首先來到了李坑。這里,你會不禁想起,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那句“小橋流水人家”。不過這里可不是枯滕老樹昏鴉,而是青枝綠葉鳴蟬。李坑是姓李聚集住的古村落,為什么叫李坑呢?居民告訴我們,坑其實就是指前面的這條小河,他們的方言叫坑,這里的人又都姓李,所以叫李坑。</p>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建筑都是明清古建筑,粉墻黛瓦,參差錯落,房屋都是沿溪而建,兩邊的房屋相對,而溝通兩邊的是石頭、木板、磚頭組成的各種溪橋。</p> <p class="ql-block"> 李坑里面還有很有幽靜的小巷子。這是一個安靜的村落,來到這里感覺一切都慢了下來,沒有高樓大廈,沒有車來車往,人們安靜地生活著。這里風光旖旎,來這里的寫生的學生特別多,沿街商鋪出售當地的土特產,還開了許多民宿。</p> 汪口之靜 <p class="ql-block"> 我們第二站來到了汪口。汪,一看就知道這個地方跟水有關。的確,汪口村古時候是徽州府城陸路經婺源至江西饒州的必經之地,又系婺源縣城連通東北鄉水路,貨運到樂平、鄱陽、九江等處之碼頭。明清時期,這里店鋪林立,商賈云集,景象繁華。</p> <p class="ql-block"> 如今,這里依舊保持著徽派建筑,每戶家門口都會標注這戶人家主人的姓名,大多數都姓俞,在這里我們見識了硯雕的神奇,還體驗了磨墨的感覺。聽老爺爺說,磨的速度越快,脾氣可能越急躁。反之,較為文靜。磨墨可以使人靜下來。硯、墨都是古代的文房四寶。</p> <p class="ql-block"> 老爺爺對我們說:你們要好好學習毛筆字,中國人歷史的東西不能忘,要好好傳承下去。</p> 篁嶺之古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我們來到了篁嶺。 看到一句話說:篁嶺古村是一塊造物主遺落人間的美玉,只要人們對它稍加完善,便能成為這世間“最美的寶物”。的確如此,來到這里,仿佛置身人間仙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們坐在纜車之上,隔著玻璃望著篁嶺的風光,房屋、樹木、河流都變得小巧可愛,給人一覽眾山小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到達山上,我們欣賞著這里的美景,這里和我們看到的李坑一樣白墻黑瓦馬頭墻,深幽的小巷還有青石板路,不過這里的房屋看似更加古老。這里還向人們展示著當時的結婚習俗,還有精美的油紙傘。</p> <p class="ql-block"> 篁嶺的一大景點是“曬秋”,指的是家家戶戶在屋頂搭起曬架,晾曬農作物的場景。形成篁嶺“曬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崎嶇,氣候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篁嶺村所在的地區潮濕多雨這使得當地的糧食需要經過頻繁地晾曬與回收。加之當地又是一個盆地套盆地的地形在很大程度上擋住了四面來風,所以整個村莊里面的風力較小,非常適合晾曬。</p> <p class="ql-block"> 我們很好奇這里以前的歷史。通過查找資料我們知道,這是一個擁有500多年歷史的徽州村落,曾因交通不便、嚴重缺水,導致人們的生活十分艱苦。導游告訴我們,這里的居民是12年前搬下去的,現在都在山腳下居住。老師問我們:如果這里沒有開發,我們在這里是是怎樣的生活?多久會下山一次?怎樣下山呢?</p> <p class="ql-block"> 一路走著,一路欣賞,我們來到了山嶺。在高高的山嶺上,有一座壘心橋,中間有一段是玻璃的,走在上面不敢看腳下,行走在玻璃橋,既能欣賞眼底的風景,又能感受高空中的刺激。</p> <p class="ql-block"> 行走的時光總是過得太快,不知不覺就臨近傍晚,本想等一場日落,因為不能留宿山頂,我們就要下山了。等不到日落,就等下一次再見吧!</p> 研后之感 <p class="ql-block"> 回到酒店,我們對活動進行了復盤, 婺源處處是美景,無論是李坑,汪口,還是江灣,給人都是安靜、祥和的感覺,就像陶淵明說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易姍妮、周雅雯靜:通過旅行,我們感受了婺源的平靜、美好、感受到了婺源人民的熱心純樸。</p><p class="ql-block"> 曾睿孜:通過這次的旅程,我感受到了婺源人民的熱情,祖國的山河壯美,國家歷史的源遠流長。</p><p class="ql-block"> 劉芙嘉:通過旅程,我們了解了“文房四寶中的其二,見識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更意識到了我們作為學生應該了解過去,展望未來,為祖國獻出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落日與晚風盡情的相擁,我們與遠方美好的相約。白墻青瓦馬頭墻,綠水青山蔚藍天,婺源這座古鎮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美好的回憶。這里山美,水美,建筑美,人更美,讓人流連忘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后,感謝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感謝學校領導,感謝老師,讓我們在去遠方活動中一路歡歌,一路收獲!</p> <p class="ql-block"> 本美篇由江西省基礎教育課題《基于項目式學習運用于<去遠方>課程的實踐研究》提供。</p><p class="ql-block">供稿、圖片、編輯:羅望萍、尋夢小隊成員(劉芙嘉、曾睿孜、易姍妮、周雅雯靜) </p><p class="ql-block">審核:課題組全體人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川省|
余庆县|
江孜县|
汾阳市|
巴彦淖尔市|
五常市|
兴海县|
稷山县|
肥城市|
桐城市|
新民市|
满洲里市|
西安市|
安远县|
南部县|
寻甸|
资中县|
宁都县|
双鸭山市|
镶黄旗|
汶上县|
彩票|
沛县|
龙陵县|
兴国县|
乌兰县|
安远县|
合水县|
奉化市|
边坝县|
老河口市|
南充市|
武川县|
开平市|
图木舒克市|
禹城市|
玛多县|
肇源县|
竹山县|
宁强县|
玛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