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圖文:上官無妄</b></h1><h1><b>音樂:斯卡布羅集市</b></h1><h1><b>提示:從第二圖起,圖上文字是余秀華的詩《阿樂,你又一次不幸地被我想起》。本篇正文1998字。</b></h1> <h1><b>四月二十日,我心血來潮地去讀了一個美友的作品,那文章的標題是:《一件歷經三年拼完的BB-8機器人》。</b></h1><h1><b><br>讀完,我驚呆了。耳邊仿佛響起余秀華那不甚流暢卻溢出真摯的朗讀聲:一些我們以為永恒的,包括時間,都不堪一擊。</b></h1><h1><b><br>忍住心痛,稍停片刻,我心有不甘地再次重讀了文章。那文章里有段話:“那天我還問豌豆,想奶奶了嗎?他突然哭了,抹了一下眼淚說:想!”</b></h1><h1><b><br>讀完此句,我忍不住眼淚了。</b></h1><h1><b><br>你會為一個陌生人流淚嗎?不會。我也是!</b></h1><h1><b><br>我曾追隨著她的書簡,一路走過了半個中國。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西到東。驚訝、羨慕、感悟、敬佩。這個美友對于我,不是“陌生人”!</b></h1> <h1><b>記得她第一次給我的文章留言,是給我的《讓我震撼的〈射擊〉》一文寫的評論。</b></h1><h1><b><br>她寫道:伯爵一邊吃櫻桃一邊吐核的模樣,曾經在我腦海里演繹了很多年。可惜普希金就是這樣地離去了。</b></h1><h1><b><br>我回復她:沒想到你也讀過這篇小說,可它卻是我讀到的第一篇俄國小說,謝謝你的留言。</b></h1><h1><b><br>這是2020年9月19日的事。“久要久”,很吉利的日子,是我與她成為好友的日子。</b></h1><h1><b><br>在美篇上寫寫文字且讀過普希金詩的人很多,讀過普希金小說的人也不會少,但是讀過普希金小說《射擊》而且非常喜歡的人不會很多。</b></h1><h1><b><br>我是少年時代讀的這篇小說,她讀此小說時的年齡與我當年讀時相當。</b></h1><h1><b><br>我覺得這是遇到知音了,當即就回訪她。</b></h1> <h1><b>這一回訪,我就喜歡上了她的文章。</b></h1><h1><br></h1><h1><b>她那些從童年一路走來的文字,那些對部隊宣傳隊生涯的記敘,那些重返故地睹物情傷的真情流露,暗合了我心里的某種情緒,不由自主地感動了我。</b></h1><h1><br></h1><h1><b>美篇文章,浩瀚如海。青菜蘿卜,各有所愛。文字風格,各對各眼。</b></h1><h1><br></h1><h1><b>在美篇,我喜歡那些記述自己親歷的文章。別人的真實故事,可以拓展我的生活體驗,引發我對人生新的思考。讀她,我就有一種聽別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的感覺。</b></h1><h1><br></h1><h1><b>讀多了就發現,我寫文章的初心與她寫文章的起意似乎靠得很近。</b></h1><h1><br></h1><h1><b>我沒有想過,當我在美篇寫下第一行字時,她已經住進醫院二個半月了,病入膏肓。</b></h1> <h1><b>在美篇,我的“性格”有點“矜持”,很少主動去讀別人的文章,這無疑對所有關注我的美友有一點怠慢。</b></h1><h1><br></h1><h1><b>“你不來,我不去。你投桃,我報李”,這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可是對她,我沒有。</b></h1><h1><br></h1><h1><b>我發現,她對訪客留言的回復相對少了一點。是漠視?是冷傲?是……!</b></h1><h1><br></h1><h1><b>那時美篇的版本沒有訪客提醒,可我知道,她讀過我的好多文章。她就這樣靜靜地讀,悄悄地走,點個贊也很難。我呢,依樣畫瓢,也是靜靜地讀,悄悄地走。別人不愿驚動我,我當然不能打擾她。</b></h1><h1><br></h1><h1><b>2021年元旦前夕,讀過她的文章后,我禮貌地致以新年問候。</b></h1><h1><br></h1><h1><b>我寫道:即將到來的2021年,愿世界會更好一點,還有你!</b></h1><h1><br></h1><h1><b>她回復我:謝謝您,我們都要努力好一點,哪怕一點點。</b></h1><h1><br></h1><h1><b>現在,我痛楚地感受到當她寫下這個“哪怕一點點”時,對生命有多么的期盼和留戀,對生存現狀又是多么的無奈和絕望!作為醫生的她,對自己的病情會有足夠的預判,用她兒子的話說:生存期約三個月。給我回復的那天,她已經堅強地活過兩年了。</b></h1> <h1><b>在美篇,我們對美友的了解是二維的。我們無法知道,在這個二維后面有些什么。</b></h1><h1><br></h1><h1><b>是的,即便在她身旁,也未必通達她的內心。</b></h1><p class="ql-block"><br></p><h1><b>這世界只有觸景生情,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b></h1><h1><br></h1><h1><b>當時“混沌”的我,春節前后,按照她那個“哪怕一點點”的“提示”,在文章里與她互動多了一點,她也主動地對我致以春節的問候。很快,我們的交流歸于沉寂。我照樣去讀她的文章,同樣的不動聲色。</b></h1><h1><br></h1><h1><b>我讀過她的《軍旅往事》系列、《剎那芳華女兵日記》系列、《芳香之旅》系列、《軍營往事》系列和《軍營小說沙棗樹》等等。</b></h1><h1><br></h1><h1><b>讀這個大概比我年輕十二、三歲的女生,讀這個生于北京“兵部大院”后來卻一路“顛簸”地走過湖州余杭牟平楚雄宣漢萬源廟宮圍場的女兵,要了解她,也許讀她的小說《沙棗樹》就可以了。</b></h1><h1><br></h1><h1><b>她那個偉大的“首長父親”把她“扔到”內蒙草原的荒涼之地去鍛煉,這讓我對這個首長心生敬意,也讓我對“大院子女”有了全新的認識。</b></h1> <h1><b>在《沙棗樹》的后記里她寫道:此文是為了紀念父輩和我在內蒙古修建通霍鐵路而作。如果誰有機會去草原,請替我看看曾經戰斗過的地方。記住:那個地方叫內蒙古科右中旗杜爾基北鮮光屯。</b></h1><h1><b><br>現在這個“請替我看看曾經戰斗過的地方”的含義是明白無誤的:她知道自己再也無法重返故地了!淚!</b></h1><h1><b><br>實話實說,我好后悔。讀她的每一篇文章,我會有好多讀后感想要寫在留言欄里,可是我沒有。我為什么那么狹隘呢?我為什么在乎回復還是不回呢?我有“投桃報李”的期望嗎?二維背后是真實的靈魂,美友也應該真情相待!</b></h1><h1><b><br>我知道她后來刪除了一些關注者,剩下寥寥無幾的美友里,我的名字赫然在列。是她偶然想讀文章時方便找到我嗎?讀她最后一篇文章,是2021年8月20日,后來沒再去,直到今年四月二十日。</b></h1><h1><b><br>我記得她寫的她爸病重時說的一句話:其實,生命無所謂活與不活。人生,就像一個夢。掙扎得越久,夢就更長……。</b></h1><h1><b><br>現在,在這個時空,她停止了掙扎。她去了另一個時空。</b></h1><h1><b><br>在這里,我雙手合十,虔誠地給她一個祝福:在另一個時空,愿你才貌依舊。</b></h1><h1><b><br>假如我們遇見,我一定會認出你來,因為我記得。</b><br></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江县|
石渠县|
肥西县|
九寨沟县|
南康市|
汝阳县|
娄底市|
白玉县|
陆河县|
武陟县|
凌云县|
乐清市|
克什克腾旗|
南康市|
扶沟县|
金门县|
永昌县|
郸城县|
民和|
石景山区|
渝中区|
乌什县|
庆阳市|
青川县|
天柱县|
江华|
兴宁市|
凌海市|
石泉县|
历史|
吕梁市|
杭州市|
逊克县|
通许县|
柳州市|
白山市|
那坡县|
黄骅市|
穆棱市|
宁夏|
临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