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在歷史上就是個移民島嶼,來自中原的移民,經過顛簸之后,踏上了這片孤懸海外的土地,“瓊北”成為了首選的安家之地。這里較早地接受了先進的中原文化,自然也造就了厚重的歷史底蘊。<br> 此地曾處于往“瓊西”的交通要道旁,北宋建有驛站,稱“倘驛”,后聚族而居,改名成為“羅驛村”(現屬澄邁縣白蓮鎮(zhèn))。蘇東坡貶往昌化軍(今儋州市)及歸來途中均在此寓宿,留有“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詩章。<br> 入村始祖李文英乃“鄉(xiāng)貢進士”,南宋末期在村內設學塾便定居于此,一門枝繁葉茂成為書香望族。李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張岳崧專門題寫對聯:“祥自宋開,膺歲薦,登貢書,有創(chuàng)有垂于今為烈;族從元茂,守邊陲,任民社,乃文乃武振古如茲?!? 由于始祖是教書先生,它有翰墨飄香的傳統,村民爭相送子到外求學;這些人歸來后又在村里教授學業(yè),使其人才輩出。一家出了三代舉人,那“步蟾坊”就是父親送給兒子的功名坊,視為榮耀。 “節(jié)孝坊”是表彰22歲蘇氏矢志守節(jié),孝敬公婆的品行。 澄邁縣美亭鄉(xiāng)美榔村有雙石塔,又稱“姐妹塔”,它們相距約20米,成于元初。出資建造者名叫陳道敘,其長女出嫁;次女出家。為懷念兩位女兒,盡顯老父憐愛的切切情愫,“姐塔”為六角形。 “妹塔”呈四方形,“依稀兩漢爭雄日,仿佛雙喬并立年。” 秀英區(qū)石山鎮(zhèn)榮堂村,始建于明代,而太古仙門則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始祖是南宋時期從福建到海南做官的鐘明顯。 “靠山吃山”,房屋、道路、院墻等全是火山石砌成的,它是一座石頭村。由于貧瘠和城市化,難以留住年輕人,如今已荒廢。 另具特色的是火山熔巖形成的“七十二洞”,當然這只是個大概。里面曲徑通幽,洞中套洞,延伸到哪里?沒有誰能夠完全了解。 石山鎮(zhèn)美社村也是火山石世界,始建于唐代,底蘊深厚,較為富裕,王國憲題贈過石匾“禮讓休風”。村中心“福興碉樓”建于民國初期,18米高,共五層,墻體用大塊火山石砌成,全靠人力。 石山鎮(zhèn)三卿村,有火山石村門,它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門匾上書“豪賢門”三個秀麗的楷字。這里重視教育,由于本地名家在村學堂長期講課,石山地區(qū)要考鄉(xiāng)試的讀書人也都來村學習。 本村不但崇文,而且尚武。為了防御盜匪,中華民國十九年(1930年)鄉(xiāng)紳捐建了3層高的“安華樓”,如今已爬滿歲月的痕跡。 美蘭區(qū)演豐鎮(zhèn)林市村坐落東寨港邊,自宋代有福建移民,后是有名華僑村。三座豪門大院見證他們出洋、闖海,然后福澤鄉(xiāng)里。 “祿尾村”隸屬演豐鎮(zhèn),古風猶存,兩位憩息的阿婆悠然自得,給人一種安詳的感覺。別忘了!這可是“曲口海鮮”的品嘗地。 它們是幸運的,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7月13日(陽歷)的午夜,發(fā)生了7.5級的大地震,鄰近七十二座村莊沉陷海底。 如今退潮時,透過這片海水,古村莊廢墟隱約可見,有戲臺、牌坊、石橋等。原先一條陸上的小河溝,瞬間變成今日的東寨港。<br><br><br> 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0點6分<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盟|
恩施市|
寻乌县|
康保县|
左云县|
青铜峡市|
常州市|
民勤县|
盐边县|
确山县|
大洼县|
东乡族自治县|
湖州市|
呼图壁县|
巧家县|
龙泉市|
新源县|
汝城县|
洪洞县|
彝良县|
依安县|
大荔县|
德安县|
图片|
邵武市|
越西县|
肥东县|
白玉县|
神池县|
广水市|
乌什县|
龙江县|
宜昌市|
丰原市|
安图县|
达日县|
八宿县|
安泽县|
武川县|
山西省|
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