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盛夏,炎炎烈日里,卻掠過一縷清風,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 失散了五十年的老同學一個個找回來重聚一堂,本身就是一個美好的神話。</p><p class="ql-block"> 當好友克蓉和珊瑚分別打電話告訴我:老同學沈守芳誠摯邀請同學們去她家品嘗當季美食——糯包谷,已經約到語文2班和老2班十多位同學小聚,也邀請了我。心里忽然涌出一股熱流,幾分忐忑幾分期待幾分激動,連夜翻箱倒柜,找出了許多在校時留下的由于年代久遠已經發黃褪色的珍貴黑白照片。</p><p class="ql-block"> 貴師73屆,是非常特殊的一屆學生:生源全部是知青,歷史或許還有政治,將我們從貴州的各縣知青點抽調回城,集合在學校,分成6個班(我在2班),一學期后,根據貴陽市中學教師的需求,參考本人志愿,學校把6個班打散重新分班,按照學科成立了2個語文班、2個數學班、1個物理班、1個政治班。</p><p class="ql-block"> 業內都知道:中師是為小學培養師資的,學生必須全科學習,并不需要分科,但我們這屆特殊的學生,卻是為文革后師資遭到嚴重破壞和缺失的貴陽市中學培養的師資,因此破例分了科。</p><p class="ql-block"> 于是有了我的新班級——“語文2班”。</p><p class="ql-block">圖1:“老2班”分科前集體照:</p> <p class="ql-block">圖2:語文二班畢業集體照。</p> <p class="ql-block"> 終于,我們在貴陽農科院沈守芳家相聚,同學們陸續到來時,大家情不自禁地擁抱在一起,久別重逢的親熱難以言表。</p><p class="ql-block"> 相識又分手,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再見卻已過了半個世紀。</p><p class="ql-block"> 50年,半個世紀,試想人生能有幾個50年?這就是我們的大半輩子!</p><p class="ql-block"> 50年間,或順風順水、志得意滿,事業有成,或身體有恙、家庭變故、事業多舛……每個人都有一個長長的故事,身邊都出現過無數不同的人和風景,但相同的是:大家都沒有放棄,都辛苦而頑強地書寫著自己的人生,依然陽光快樂地面對生活。</p><p class="ql-block"> 從青澀年少到白發蒼蒼,歲月毫不客氣地在同學們臉上刻下一道道深深的痕跡,日漸稀疏的頭發也遮不住鬢邊的斑斑白跡。</p><p class="ql-block"> 然而容顏改變,并不能消減“同學”這兩個字的分量,同學們不知道相互在50年中發生過、經歷過什么,但久別重逢的我們并不陌生,因為我們是同學。</p> <p class="ql-block">圖3:老二班在黔靈湖留影。</p> <p class="ql-block">圖4:老二班部分同學合影。</p> 圖5:老2班部分女生合影: <p class="ql-block">圖6:老2班部分同學合影:</p> <p class="ql-block">圖7:女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圖8:女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圖9:女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圖10:語文2班在青巖實習時部分同學(后排2位戴眼鏡的男士是帶我們班的王裕興和羅壽伯老師): </p> <p class="ql-block">圖11:語文2班在青巖實習時,王老師和羅老師帶著部分同學在青巖東風大橋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圖12:語文2班在青巖實習時,王老師和羅老師帶著部分同學在青巖東風大橋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圖13:老二班的陳筑蘭、艾純玉、劉克婉三位同學:</p> <p class="ql-block">圖14:參加學校組織的文藝匯演,我們語文二班的節目是“女聲表演唱《婆婆贊教育革命》”,演出結束后,我們到照相館拍了張演出照,紀念這次演出。</p> <p class="ql-block">圖15:語文2班參加歌詠比賽,記得我們班參賽歌曲是“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指揮者是班長馬俊,我征詢了幾位同學都不愿意領唱,便不知輕重地自告奮勇擔任了這個角色,現在想起來真是有點傻,所幸同學們大度地包容了我的不知天高地厚)。</p> <p class="ql-block">圖16:參加市教育局第一屆團代會:(后排男生右一是我們班馬俊,右2是物理班姬應龍,右3是數學班徐正立,第2排右3是語文1班黃玉珍,右6是數學班嚴淑芬;第一排右3、4是政治班汪潔白、王志蘭,其余是貴師的年輕老師和貴師附小的小同學。我在哪里呢?在他們中間呢)。</p> <p class="ql-block"><b> 2年的校園生活,我們在一起上課、唱歌、考試、打球、實習、吵架、戀愛……</b></p> <p class="ql-block"> 多么青春、充實、快樂、充滿了希望和憧憬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那時只有黑白照,也沒有好器材和攝影技術,就像當年的我們,只有兩種顏色:黑與白,簡單純潔原生態,卻是經久不變的永恒。</p><p class="ql-block"> 珍藏了半個世紀的這些珍貴的黑白影像,忠實地記錄了我們的那年那月那日那時,定格了同學們貴師時代的美好瞬間。 </p> <p class="ql-block"> 最后到的是馬俊夫婦和周玉華、喻小玲。</p><p class="ql-block"> 我們班成就了兩對夫妻:馬俊、王秀鳳夫婦和黃建中、童志平夫婦。這應該是我們班最浪漫、最值得贊譽的佳話了。</p><p class="ql-block"> 馬俊的妻子王秀鳳,當年在班上是和我無話不說的閨蜜,有一段時間我們倆就像“同性戀”一樣黏在一起,上學放學同進同出,很多同學都知道我們是最要好的朋友,可是畢業后50年間,我們只在二十多年前在黔靈公園偶遇過一次。</p><p class="ql-block">圖17:我和好友王秀鳳(就是下圖中抱住我的那位):</p> <p class="ql-block"> 秀鳳下車后小心地把她在家里熬好的一鍋解暑降溫的綠豆湯放到桌子上,轉身就一把抱住了我,那一瞬,熱淚真的差點涌出眼框。</p><p class="ql-block"> 太久太久,我們分別得實在太久了。這一抱,所有的思念都無需再用語言描述。</p><p class="ql-block"> 和我們倆一起激動的這位“第三者”是周玉華同學。</p><p class="ql-block"> 謝謝克蓉和珊瑚同時不失時機地抓拍了這個難忘的瞬間。</p> <p class="ql-block">昔日勝姊妹,同命歷滄桑。</p><p class="ql-block">風雪抱團暖,坎坷慰衷腸。</p><p class="ql-block">久別無日月,重逢有驚惶。</p><p class="ql-block">相擁未及語,珠淚透羅裳。</p> <p class="ql-block"> 同學們都到齊了,沈守芳帶著我們,驅車前往附近的啊哈湖竹林村的一戶農家樂。</p><p class="ql-block"> 敘舊、拍照、搓麻、燒烤……湖光山色伴我們度過了快樂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同學們開心地回憶著當年在校時的許多往事,我驚嘆她們的記憶力如此的好,那些早已褪色的瑣碎的往事趣事,隨著大家的追憶敘述,如那個年代的黑白老電影,一幕幕地拉近、重播,將我們帶回青年時代、學生時代。</p><p class="ql-block"> 同學們竟然記得連我自己都完全忘記了的我的許多幼稚行為,善意地笑談我當年的逞強和自負,當然他們更記得我們班的每個同學。</p><p class="ql-block"> 這是半個世紀后的重逢,上面的兩張集體照中有這里面的每個人,能一一對應找出來嗎?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半百始如面,舊貌漸清晰。</p><p class="ql-block"> 相見何哽咽,欲語唯唏噓,</p><p class="ql-block"> 爭憶少年夢,笑語同硯席。</p><p class="ql-block"> 去日幾度回,玉史共簫笛。</p> <p class="ql-block"> 感嘆歲月無情,將同學們變老重塑,但更感恩同學情深,那份純真歷久不變。</p><p class="ql-block"> 假如說50年前的校園生活是一幅幅經典厚重的黑白照,那么眼前久別重逢的同學們的音容笑貌,以及他們的家庭、事業、健康,已經刷新了同學們在我腦海里的形象,在我眼前展現出一幅幅五彩繽紛的彩色照。</p><p class="ql-block"> 【越調】 天凈沙 歡聚</p><p class="ql-block"> 青山暖日熏風,</p><p class="ql-block"> 花發相約重逢,</p><p class="ql-block"> 神采如昨略同。</p><p class="ql-block"> 啼鶯窗外,</p><p class="ql-block"> 歡笑傾訴心通。</p> <p class="ql-block">闊別彈指計半百,</p><p class="ql-block">重逢喜進開八年。</p><p class="ql-block">執手共敘刧波夢,</p><p class="ql-block">兒時何曾有秋千?</p> <p class="ql-block"> 相依如姐妹,</p><p class="ql-block"> 難忘舊容顏。</p><p class="ql-block"> 芳華留錦繡,</p><p class="ql-block"> 笑靨勝青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律 共舉觴</p><p class="ql-block">守芳邀我臨山莊,</p><p class="ql-block">同窗學友共舉觴。</p><p class="ql-block">經年甘苦說不盡,</p><p class="ql-block">以茶代酒夜未央。</p><p class="ql-block">青春雖去情猶在,</p><p class="ql-block">鄉宴燒烤韻味長。</p><p class="ql-block">友情歌罷再約定,</p><p class="ql-block">明朝相逢均安康。</p> <p class="ql-block">暖風追夢來,同窗忽相聚。</p><p class="ql-block">攜手憶當年,嗔笑皆是趣。</p><p class="ql-block">歡聲如歌吟,留影音容定。</p><p class="ql-block">恐時太匆匆,淚撒如珠玉。</p> <p class="ql-block">人生貴在當下好,</p><p class="ql-block">清湖晚照沁心田。 </p><p class="ql-block">最喜同窗終相會,</p><p class="ql-block">留取倩影憶華年。</p> <p class="ql-block"> 我們班最成功的兩位帥哥—馬俊和黃建中(當然,還有更多的成功男生沒有露面):</p><p class="ql-block"> 促膝相問半百事,</p><p class="ql-block"> 萬事一笑皆苦集。</p><p class="ql-block"> 少年歷刧相扶助,</p><p class="ql-block"> 只緣情深過咸籍。</p> <p class="ql-block"> 可愛的同學喻小玲。</p> <p class="ql-block">記憶力超強的周玉華,記得我們實習時的很多細節,讓我很慚愧:</p>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在分別失聯的半個世紀里,每個人經歷了什么,承受了什么,付出了什么;也無法知道50年的漫長歲月,他們是否遭遇過怎樣的艱辛和傷痛,擁有過怎樣的成功和榮譽,只需要知道,同學們都堅強努力、腳踏實地,一步步認真地走過了自己的多彩人生,一筆筆地為自己的生命著色,一點點地將黑白照描畫為五色繽紛的彩色照,執著地綻放自己。</p><p class="ql-block"> 就像我在湖邊拍下的這幅野花,不起眼卻也蘊含著蓬勃的生命力,默默地向時間宣告:我來過!</p> <p class="ql-block"> 黑白照變成了彩色照,不變的是永遠的同窗之誼。</p><p class="ql-block"> 歡聚的時刻總是很短暫,盼望已久的相聚很快就要結束,分手的時刻,互道珍重,未來可期。</p><p class="ql-block"> 文中的彩色照片是我用手機拍攝的一些重逢片段(其中我和秀鳳相擁的是好友珊瑚和克蓉抓拍),文中所配詩詞,大部分由我的馬師大師兄劉正緒所作(我做了部分改動),他也是知青,和我們有相同的經歷和相通的心境,為我們半個世紀的重逢感概、感動,賦詩為我們的美好片段錦上添花,故特將這些詩句附在文中,在此謹向劉師兄致以衷心的謝意!</p><p class="ql-block">備注:</p><p class="ql-block">1、第2首詩末句“玉史共嘯笛”出自春秋時期秦穆公愛女弄玉和她的夫君蕭史的愛情典故,此處指成為夫妻的同學。</p><p class="ql-block">2、第4首詩的“重逢喜進開八年”句,系指我們都進入或將要進入“古稀”,正向80歲邁進,故稱“開八之年”。</p><p class="ql-block">3、第9首詩末句“只緣情深過咸籍”指“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和阮籍,此處喻同學、朋友的交情深厚,甚至超過竹林七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河县|
迁安市|
湘潭县|
卓资县|
峡江县|
松溪县|
伊宁县|
文昌市|
马公市|
潍坊市|
昭通市|
正镶白旗|
沁阳市|
岱山县|
兴山县|
鄂温|
赣榆县|
平罗县|
涟源市|
浮山县|
万州区|
长子县|
旌德县|
筠连县|
湘乡市|
皋兰县|
抚州市|
五家渠市|
翼城县|
峡江县|
霍邱县|
定安县|
辉南县|
姜堰市|
浦北县|
钦州市|
黄冈市|
平顶山市|
云梦县|
水城县|
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