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個攝影世家,用父子兩代的鏡頭,攝下六十多年的三明記憶,舉“市”無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明父子攝影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鐵路是沿著河流走的,鷹廈線就是如此。鷹廈線1954年動工,1957年通車。1956年7月1日,鷹廈鐵路鋪軌到永安,天下著雨,當地群眾打著油紙傘,戴著斗笠,趕到鐵路邊夾道歡迎鋪軌列車。[1]當時的永安縣報攝影記者林年華用鏡頭拍照了下來,這是林年華、林平父子攝影家接力拍攝這塊土地百年大戲的第一幕經典場面,這張被題名為《火車來了》的老照片,就這樣橫空出世了!因同一條河,同一條鷹廈線,這張老照片成為永安、三明和沙縣三地共同的城市記憶,沒有一點違合感。</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看到《火車來了》這張老照片,是在2013年6月20日《三明僑報》的“文化長廊”版上[2]。那時楊慶楨退休后在僑報幫忙,他調動各方力量傾盡心力編輯的這個版面客觀上已經成為一個傳揚三明文化史的文化品牌,是我每期必看的。因僑報版面不大,這期的文字不多,頂多兩千字,所配的老照片除了傳主的人像和梅列全景的題圖之外,也就四張最經典的老照片,還有是“李先念視察三明”、“文革歲月”和“大氨分廠”(曾被新華社、人民日報等采用過),但即便這樣,已經勾勒出一位老攝影家的概況。</p> 在此之前,林年華先生的兒子林平出版了攝影作品集《經典三明》,有送給楊慶楨。我經常去楊慶楨辦公室,多次認真翻閱過,所以知道林平是研究員,省藝術攝影學會副主席,曾任市藝術館館長,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等職務。作品入選獲獎百余幅,出版個人攝影作品集《經典三明》,為我市十多部畫冊承擔策劃、攝影及組稿,3次獲市文藝“百花獎”,1999年獲省十佳優秀攝影工作者稱號,5次被省授予“先進單位”“優秀組織獎”。[3]我也知道楊慶楨為其寫了篇書評《萬紫千紅總是春》,發在僑報上,后收入在《霧橋集》中。我對新照片不是很喜歡,倒是文中說林平是“攝影世家傳人”,勾起我想了解他父輩的興趣。楊慶楨此次編發的文章,正好為我胸中的文學地圖增補了這對父子攝影家的完整概況。<br> 在2013年那個節點,正好是我寫過沙縣攝影家周正東和為楊慶楨《霧橋集》寫過書評的時候,已經認識到:在二十世紀沙溪河流域自燕江到沙溪河再到虬江順流而下三座縣城永安、三元和沙縣,因建置原因呈不同的狀態,沙縣是建縣千年以上的古縣,永安是建縣數百年的老縣城,只有三元是千年古鎮,到抗戰初期才升格為縣城。盡管歷史的風云變幻讓三地在建置上多有變化,但沙縣和永安保持著古老縣城的文化傳統其歷史記錄從未斷層,只有三元乃至后面的三明市區記錄歷史的步伐遠遠跟不上建置變化的速度,這一點在老照片的拍攝與留存上特別明顯。以至像我這樣喜歡三明老照片的人看不到多少三明的老照片,要去喜歡沙縣和永安的老照片來做替代!<br> 三明這塊土地最先選擇的第一對父子攝影家是鄭梓敬的父親與大哥鄭梓欽。鄭梓敬的父親就是以照相為業的,他家在40年代中期遷來三元,鄭梓敬的大哥鄭梓欽還曾是比陳景潤低兩屆的初中同學,后來子承父業,應該是城關紅星照相館的元老級攝影師。我輩小時候的照片都是在這家照相館拍照的。這對父子攝影家拍的老照片應該大多是人像,但也少不了有陳景潤小學畢業個人照、集體照或一些單位的集體合影,盡管社會性的不多,但如果能夠留存些下來,也是后世的珍寶。記得比我大幾歲的鄧衍群先生就是鄭梓欽的徒弟,他在1979年拍攝的龍船比賽合影,就被留傳下來。時至今日,鄭家出名的不是他們拍的那些照片,而是他家出了個聞名中外的作家“巴桐”,即鄭梓敬。 <p class="ql-block"> 三明這塊土地再選擇的第二對父子攝影家是林年華和林平。當我在僑報上看到那篇文章和所配發的精選老照片,我就已經深信不疑了。我知道我想看到的三明老照片,這個老攝影家一定拍了很多,待以時日就能看到。我開始關注他的簡歷:1927年出生于三明尤溪縣,50年代初永安師范藝術科畢業。1959年參加中國攝影家協會福建省分會,任理事、常務理事。1974年夏任三明市群藝館副館長,主攻攝影藝術。1984年三明市攝影工作者協會成立,任主席至1995年。許多攝影作品在全國、省、市報刊發表,多次入選全國及省市攝影展并送海外展出。被省文化廳授予攝影優秀組織獎和創作成果獎。2010年獲省文聯從事文藝工作60年證書和獎章。2012年被省攝影家協會授予福建攝影50年貢獻獎。生平被收入《中國攝影家大辭典》和《中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館長名錄》等。[4]我調動起的是我的自學習慣,凡是喜歡的作家學者或各類文化人,都會連同他的經歷一起鉆研,覺得那是解開其作品的鑰匙。只是這次輪到是林年華先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明攝影界的“祖師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火車來了》更早的一張老照片攝于1948年,那年林年華21歲,在永安師范(原為省立師范)藝術科學習,在美術館畫好石膏像后留影。[5]</p> 我2013年就知道林年華先生是畢業于永安師范的,但這次看到林平送給我彩印的《三明文化》上的這張老照片,還是不禁怦然心動!啊!永安師范!1948年!我近年考證陳景潤他們那一批初中同學在1946年去巖前朝拜翠云書院舊址,然后陳景潤回福州就讀后面考上廈門大學,而本地愛讀書的那批學生好幾個在1948年都考上永安師范。我父親鄧繁詵是其中之一,跟林年華先生是校友。世人其實小看了永安師范的力量,幾十年后才想起“閩師之源”。其實林年華的老照片里,一直都有閩師給他的美術功底,特別是在構圖上。閩師之光恒久遠!<br> 林年華1927年10月出生在尤溪管前東上村,家中五兄弟,他排行老二。他哥哥林年菁,1948年夏畢業于永安師范藝術科,回鄉任小學教員、校長,1953年調尤溪縣文化館從事美術攝影組織、輔導和創作,辛勤耕耘40年,為尤溪的文化建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多次被評為縣、地區先進工作者。<br> 林年華在尤溪縣城讀完初中,1946年也考上永安師范藝術科。他說:“那時家里窮,讀師范才有出路。”<br> 永安師范設在永安文廟。三年名師指點、用心學藝,林年華有了相當扎實的美術功底。<br> 1950年1月他畢業。當時剛解放,尤溪地界還很亂,他只好留在永安,在私立衛理小學任教,1951年3月校委會成立,他任主任,1951年秋學校改為私立新民小學,1952年改為公辦山邊中心小學(現為永安市實驗小學),他任校長。1952年12月他調到縣掃盲辦工作,1953年3月調縣文教科負責小學教育工作。<br> 1956年2月,因工作需要,他調到永安專區報社任美術編輯。<br> 1956年6月永安專區撤銷,專區報???,他被留在永安縣報任美術編輯、攝影記者。1960年中央號召增產節約,縣報???。1961年3-6月,到省委黨校新聞干部訓練班學習,7月分配到龍巖專區的閩西報社工作。1962年春,三明成立專區,他申請調到三明報社,任美術編輯、攝影記者。 作為攝影記者,有時他署名“林林”。(我去年底寫遷明企業玻璃廠時去查1964年《三明報》上的報道,就注意到照片攝影記者的署名是“林林”,當時還冒出疑問:此君是誰?――引者注)在這些報社的留影、集體照、老報紙,林老依然珍藏著。 1969年秋三明報社撤銷,干部下放,他到永安農村勞動。1971年調回原單位地區(報社)印刷廠,任行政兼美工。期間,他從未間斷攝影工作,經常被抽調協助地方搞大型工農業展覽,走遍了三明地區的廠礦、學校和農村,拍攝了大量照片。1974年5月他調到三明地區群眾藝術館專職攝影,1987年底退休。此后他仍堅持攝影創作多年。<br> 從事攝影三十多年,他拍攝的新聞照片,被各級報刊采用約千余張,入選省級以上影展作品140余幅,《鹽田》《鐵水奔流》《漁家樂》《在街頭》等25幅作品獲獎,《鹽田》獲廣東、廣西、福建三省區藝術影展二等獎,省攝影家協會授予優秀獎,并入選全國首屆民兵影展;《李先念主席在工人家做客》《將樂玉華洞》《三鋼全景》《梅列新貌》等被送往海外展出;《工業新城三明市》《鹽田》《格氏栲林》《建蓮飄香》《中華獼猴桃》被《福建》大型畫冊采用;他還任《三明風光》《三明》畫冊主編之一。[6]<br> 追光逐影三十多年,林年華拍攝了三明歷史的許多精彩瞬間。<br> 在三明報時,他經常應約給上級新聞媒體拍攝圖片。第一次是《福建青年報》編輯部約他拍攝廈門青年支援三明山區建設的內容,他跋山涉水到深山老林拍攝了廈門青年伐木的鏡頭,這組《山林中的廈門青年》組圖很快被采用。隨后,《福建日報》、《福建畫報》、新華社、中國新聞社、《福建農業》和《林業報》都大量采用了他拍攝的照片。<br> 1971年5月,三明化工廠大氨投產,他拍攝《為了廣積糧》反映大批化肥待運場面,被新華社及《人民日報》《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文匯報》等許多報刊采用,化工部還放幾米大照片,張貼在大門口。新華社慶祝22周年國慶“新聞畫刊”刊發25幅新聞照片,反映福建的唯有這張照片。<br> 1976年6月福建維尼綸廠投產,省報采用了14張他拍攝的新聞組圖。<br> 林年華說:“攝影干了一輩子,市委指定我一人隨團拍攝國家主席李先念來三明視察,大寨代表郭鳳蓮來三明傳經送寶的拍攝任務,深感榮幸?!?lt;br> 1983年11月2日,國家主席李先念到三明視察,林年華跟隨,拍下了李先念在三明化工廠視察,到市軋鋼廠職工覃福永家中做客等珍貴照片。<br> <p class="ql-block"> 1972年11月,郭鳳蓮來三明,林年華隨行跟拍半個月,拍攝迎接、作報告、參觀、歡迎等眾多場面,常常忙得顧不上吃飯;還是用120的相機,膠卷用完,換片就要10分鐘,幸好備了兩架相機有24張片,才招架過來。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拍的照片也不知好壞,半個月后回來才能沖洗。幸好他技術嫻熟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7]</p><p class="ql-block"> 林年華還是三明攝影界的“伯樂”。</p><p class="ql-block"> 1974年,林年華調到群藝館專職攝影。他一手抓組織創作,一手抓人才培訓,為各縣(市)文化館站、廠礦企業、學校等單位辦攝影培訓班,在三明掀起了“攝影熱”。他甘當人梯,為人作嫁衣,為三明攝影事業的發展培養了一批骨干;通過舉辦三明、(安徽)蚌埠、(湖北)沙市三市影展,金鐃山、武夷山、太姥山“三山影展”,三明與鷹潭市影展,三明與貴州遵義鎮遠影展等,讓三明攝影界聲名遠揚。三明市攝影工作成果突出,先后被省文化廳授予優秀組織獎、創作成果獎。[8]</p> 我近年在《這塊土地的靈魂》中采寫了很多三明文教精英,常感嘆70年代三明的兩三個“人才窩”,一是有李維祀在那的地區群藝館,二是有黃啟權在那的市廣播站,三是有陳學堯在那的市文化館,我自己就是后者培養出來的業余作者。沒想到,這下在前者中又多了個林年華的范例!<br> 就像范方是“三明詩群”的“祖師爺”,林年華是三明攝影界的“祖師爺”!<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攝影世家的傳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年華的夫人黃秀英比他小6歲,1953年從永安師范普師畢業,一生從教。兩人1954年成家,林年華調到三明十年,1972年她才帶著兩個兒子從永安調到三明,全家團聚。黃秀英后來在三明市紅星小學(現為市實驗小學)任教導主任。[9]</p> 林平說,當年,父親用單位配的德國祿萊120相機拍新聞照片,他從小耳濡目染,也愛上了攝影。與父親團聚后,開始跟著父親學攝影。他正在上初中,春節才有空拿著父親的相機拍照。那時膠卷很貴,都是單位領的,要記賬,一卷12張,父親拍照都算得緊緊的,他只能偶爾按兩下。<br> 1974年高中畢業下鄉插隊,他帶上家里買的海鷗120相機練習拍照。<br> 父親沖洗照片,他跟著學。最早暗房在新泉路原報社印刷廠。配藥水,紅燈下洗相片,全黑時沖膠卷顯影、定影,一步步摸索,他掌握了洗相、放大等技術。<br> 那時,林年華已調入市群藝館,同事有畫家李維祀等名家,林平學攝影,弟弟林春(現任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跟著李維祀學畫畫,哥倆在這個藝術圈深受熏陶,很快成長起來。<br> 1976年7月,林平回城,到市電影公司工作,主要是“檢片”,給電影膠片鑒定等級,根據上級通知剪去“不雅”鏡頭;還經常給文化系統拍宣傳照片。<br> 不久,他用工資買了美能達135相機,開始業余創作。攝影是“貴族藝術”,很燒錢。買相機、膠卷,搞創作,都靠錢鋪起來,洗一卷要五六十元,一個月工資沒了,但他對攝影癡心不改。<br> 上世紀80年代初,市委、市政府專門買了一臺攝像機,放在市電影公司,由他操作。當時三鋼電視塔建設過程、三明“兩會”都是他去拍攝。<br> 那時,三明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興起,學雷鋒活動活躍,這些場面都被林年華、林平記錄下來。<br> 1984年6月,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大會在三明召開,父子同在會場工作,林年華拍照片,林平則扛攝像機。<br> 1987年,林年華退休,林平子承父業,調進市群藝館,擔任專職攝影。此后到中國人民大學攝影專業進修一年,到福建師大函授攝影大專班學習三年,終于成為科班攝影師。<br>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市政協大會指定他拍集體照。四百多人,光線很難掌握,又沒有旋轉機,接片容易出岔子。他用皮尺劃個圈,搭好七排架子,擺好椅子,確保每個人拍攝距離相同,選準陰天光線適合時拍攝,人像都很清晰,整體協調,領導非常滿意。<br>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林年華走遍我市廠礦、學校和農村,拍了大量照片。林平循著父親的足跡,記錄山城崛起,飽覽靈秀山水,捕捉特色風情,追光逐影,樂在其中。[10]<br> “好照片,首先要有好構思,不是隨便拍的,要有審美感,找準角度,將藝術性、技術性融入作品,為主題服務,使作品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技術難度,達到思想性、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倍嗄甏Γ虺稣嬷B,開始脫穎而出,7次在省賽上獲得金、銀獎。<br> “攝影路子寬,十八般武藝精通,對種種流派都很熟悉。”原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省攝影家協會主席張宇這樣評價林平。[11]<br>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林家父子更是三明攝影事業的園丁。林年華在市群藝館時,開辦培訓班,培養了眾多攝影人才。林平接班后,接過這個重任。上世紀90年代福建師大攝影大專班上,他任班長,既當學生,又當輔導老師。</p><p class="ql-block"> 1995年擔任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后,十多年間,他多次帶領三明攝影家外出創作交流,請來世界攝影家陳復禮、楊輝燕、盧游做講座,籌辦大型影展,擔任省級影展評委,忙得不可開交。</p><p class="ql-block"> 到我市各地各單位講學,培養攝影人才,他行影匆匆。在他精心指導下,這幾年尤溪縣攝影人才輩出,從省級攝影協會會員3人增至國家級攝影協會會員23人,省級協會會員83人,為當地旅游事業作出了貢獻。</p><p class="ql-block"> 2016年,他促成第24屆全國攝影藝術展移至三明展出,實現了國展在三明零的突破!</p><p class="ql-block"> 近年來,手機攝影興起,林平常到市圖書館、市政協、市法院等單位開講座,指導市民正確使用現代新工具。</p><p class="ql-block"> 林平說:“我家是三明圖片庫”。</p><p class="ql-block">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影展,父子倆提供了大量老照片?!拔遗牡钠?5%都在,這也是向父親學的。”林平亮出父親保存的底片袋,拍攝時間、地點,寫得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 “父親在家里保存著一大柜底片。早期底片存在報社,‘文革’時被燒了,損失很大?!彼锵У卣f。</p><p class="ql-block"> 林平也很注意保管底片,但都是整卷保存在膠卷盒里。近些年,他把父親和自己拍的老底片數字化掃描,數據都保存在電腦里?!拔壹沂侨鲌D片庫,什么資料都有,記錄了三明的發展史。”</p><p class="ql-block"> “老照片像畫一樣”?!袄险掌菬o價之寶,好照片都要留著?!绷制秸f,老照片是真實的記錄,藝術性強,有時代感,有主題思想,既有審美性,又彰顯時代精神,十分珍貴。[12]</p><p class="ql-block"> 2010年林平把多年積累整理成個人攝影作品集《經典三明》出版。多年來,他將自己和父親等人的作品編入《三明》《三明記憶?我們的老照片》《三明九十八個古村落?記得住鄉愁》等十多部畫冊,成為難得的文化精品。[13]</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個讀者由衷的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2015年三明市政協出版了《三明記憶?我們的老照片》之后,也隨著我鉆研三明文教史的逐步深入,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林年華先生拍攝的六七十年代的三明老照片。我已經明白,這塊土地民國時期和50年代的照片仍然珍稀,盡管1958的大建設官方有拍些照片,但數量并不多。從1962年林年華調來三明后,這個歷史的使命由林年華肩起了,其空白是他在填補的。</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不是林年華拍攝的照片美到流光溢彩不可方物,而是留下這塊土地六七十年代的城市記憶!文化和人生有時吊詭得很:土地很古老,城市卻年輕;世界很美好,人生卻苦短。就像席慕蓉詩寫的“溪水急著流向海洋,浪潮卻渴望重回大地”!人活著活著,怎么突然之間就變老了,要去懷舊了,去找尋那已經一去不復返的過往了!林年華的老照片珍貴的地方就在于,那里有整整一座城市兩三代人的少年和青年時代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因此,從那時起,我就萌生了一個念頭,我有機會的話去采訪這位老攝影家,看看他的老照片寶庫。而且我要寫的話,是像寫李維祀和陳海爾那對師生一樣,要父子連在一起寫。我因條件所限,這念頭一直沒實現,但也沒放棄,就這樣一直揣在心里。只是平時做美篇文章配圖時,碰到明確是林年華先生拍攝的,會標上拍攝者的姓名“林年華”,以示一個城市市民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到了2019年,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是跟我想到一塊去了,將林年華與林平父子兩人連在一起寫的。</p><p class="ql-block"> 再到2021年1月,繼楊慶楨在6日去世后,我親姨姨也在10日去世了,我在富興園幫忙時看到邊上一家9日去世的外面貼著的訃告上印著的姓名是“林年華”,不禁心里格登一下,就特地跑過去問:“是那位老攝影家嗎?”</p><p class="ql-block"> 在那幫忙的人回答說:“是。”</p><p class="ql-block"> 我到這下才知道,我一直想去采訪這位老攝影家沒去成,這下就再也采訪不到了。對這位老攝影家拍了那么多讓我喜歡的三明老照片,想給他點三根香,獻上一個讀者的敬意。后面想想,我姨姨家那邊正在忙著,要等忙過后再來點香。</p><p class="ql-block"> 不曾想,等我忙過有空過來時,林年華已經出殯掉了!。</p><p class="ql-block"> 我想為他點三根香又沒點成。</p><p class="ql-block"> 世上的事就是這樣,想到就要做,不做經常就再也沒機會了。</p><p class="ql-block"> 即便如此,對林年華的那份敬意一直在我心里珍藏著,發酵著。在如今我為《這塊土地的靈魂――陳景潤與三明》第四部還剩下的十三四章結構結尾高潮戲時,我又想起那個寫林家父子攝影家的愿望,這下就應該拎起來實現了。</p><p class="ql-block"> 人有機緣,事有湊巧。2022年6月10日,林平應市社科聯林日上主席邀請去拍我們鄧氏垂裕祠的八音詩和祠墓一體,我當時正在祖宗的保佑下寫到垂裕祠,也在場,就見到了林平。</p><p class="ql-block"> 這天,大家在側邊的會議桌前坐。象占有帶兩期報紙給我。前面的只有一份,后面的還有幾份。我收下了,要送給檔案館的。我把有楊羅李朱的那期《時代三明》送給林日上主席。</p><p class="ql-block"> 會上先林日上說八音詩。他的重點是想更具體在八音詩認祖功用事例上。然后大家一起研討。</p><p class="ql-block"> 會后閑聊時林有說陳列平部長去找他,說想做遷明企業的題目。他說有跟陳部長說,在三明想做這題目有三本書必看,一是《崛起在沙溪河畔》,二是《三明工業建設》,三是你的《這塊土地的靈魂》。他要我把一套書給他,我舍不得,自己要留住,所以他后來說他們出錢印兩套來。林還說,陳部長已經想提議重建翠云書院了,這個題目就是實證還不夠,不能光嘴巴上說的,得有族譜和縣志上的記載。這個只有明溪縣志上有,其他的沒看到。我說,王本增的文章就是沒標出處,再去找就很麻煩了。我說到這趟寫報紙,后面那篇鄧驛與朱熹同朝為官幫其說話很重要。林有說看到了,主要就是三次幫他說話。他有列一下,以后就這來探討,覺得可以做一期。</p><p class="ql-block"> 聊了一會后,林平去跑上跑下地忙拍照。</p> 如前所述,我看過林平的攝影集《經典三明》,知道他的鏡頭是繼父親林年華之后拍攝了三明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20年代四十多年的三明城鄉記憶。正如林平在影集后記中說的:“我非常熱愛三明,三明人民養育了我,三明的山山水水處處留下我的足跡和辛勤汗水,哪里場景恢宏,我就在哪里出現,哪里景色秀麗,哪里就有我的記憶。為三明而拍攝,為三明而著書,我心中無比歡暢。”就像楊慶楨在書評中寫的:“林平滿懷激情,濃墨重彩地再現了石壁祭祖、龍舟競渡、陳大花燈、大源儺舞、南芹社戲、安貞旌旗鼓、泰寧梅林戲、沙縣肩膀戲、畬村打黑獅、屏山賽豬會等豐富多彩,厚重悠遠,珍貴精彩的三明民風民俗,引領讀者欣賞了三明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 我為我們鄧氏宗祠能進入他的鏡頭,感到自豪與驕傲。 這天,我特意跟林平說了一會話,表示對他們父子世代攝影的敬意。<br> 二十幾天后的7月5日,在象占的鄧氏收藏館,我向林平要了電話號碼,準備寫他父子了,想寫了好幾年,這下可以寫了。<br> 我一直惦記著他父親林年華留下的那些寶貝。<br> 林年華前些年在家中辦了美術攝影展,時任市長蔡奇等市領導前來參觀指導。那次影展中,有林年華從事新聞、攝影的留影,編輯過的老報紙,更有他拍攝的眾多經典老照片:三明城鄉的變遷、1984年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工作會議、侯寶林、姜昆、秦怡、郁均劍等到訪三明的名人……許多照片可謂絕版。<br> 老林指著床頭那幾箱老照片、老底片說:“要是能把這些東西都整理出來、編印成書,就太好了?!保?4]<br> 我感覺到林年華留下的老照片是個寶庫,希望當地政府有關文化部門能整理這一寶庫,不要讓其失傳。<br> <br>注釋<br>[1][5][6][7][8][9][14]三明日報記者王長達:《一位老攝影家林年華的藝術生涯――90歲老人回憶三明往事……》,三明市藝術館主辦、洪明升主編:《三明文化》,2017年12月20日。<br>[2][4]三明僑報記者陳昌江、實習記者宋雪怡:《追光逐影寫春秋――記三明市攝影家協會原主席林年華》,2013年6月20日《三明僑報》。<br>[3][10][11][12][13]三明日報記者王長達、實習記者陳德民:《父子接力,為三明留影62年》,三明市藝術館主辦、洪明升主編:《三明文化》,2019年6月18日。<br><br> 二0二二年七月十七日至七月二十一日<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岫岩|
深泽县|
湖州市|
岱山县|
田林县|
江源县|
龙口市|
双流县|
新巴尔虎左旗|
彝良县|
东港市|
东阿县|
茌平县|
治县。|
耒阳市|
孟州市|
景德镇市|
长沙县|
桦甸市|
尼玛县|
贺兰县|
健康|
抚顺县|
绥滨县|
凤台县|
阜平县|
黎城县|
通化市|
库尔勒市|
应用必备|
乌兰察布市|
辉南县|
大姚县|
盐边县|
乌海市|
图片|
郸城县|
潍坊市|
景东|
定边县|
平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