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編輯:嚴榮富</p><p class="ql-block">口述:嚴榮富,呂希勇,管秋惠,夢曉,陸解純,鄭哥,向明,張長華,劉盛茂</p><p class="ql-block">攝影:呂希勇</p><p class="ql-block">背景音樂:千秋</p><p class="ql-block">演唱:朱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伐龍潭大戰主要三巨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桂系軍閥李宗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桂系軍閥白崇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奉系軍閥孫傳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伐龍潭戰役戰爭背景</p><p class="ql-block">1926年(民國15年),北洋軍閥巨頭孫傳芳,身居南京,割據東南地區。后北伐戰起,國民革命軍圍攻南京,孫傳芳率殘部北竄。</p><p class="ql-block">1927年,國民黨內部發生分裂,史稱"寧漢分裂",形成汪精衛、唐生智、張發奎等人為首的武漢政府,蔣介石、李宗仁為首的南京政府,兩個政府。雙方為爭奪正統權發生激烈爭斗,差點發生戰爭,后達成暫時妥協,繼續組織北伐。</p><p class="ql-block">1927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繼續北伐,桂系第七軍北上攻入山東境內,驅逐張宗昌、孫傳芳等軍閥。同時,武漢國民政府也派兵北伐,攻入河南境內。7月,漢方派出唐生智、程潛、張發奎等部隊,東進進攻寧方。桂系將第七軍調回南京附近,防范漢方進攻。第七軍南調后,徐州失守。8月,蔣介石親自指揮的徐州戰役失敗,孫傳芳軍兵臨長江。與此同時武漢方面的唐生智也正沿江東下,到達安慶。寧方腹背受敵,形勢危急。之后,桂系與何應欽以與漢方和談為借口,迫使蔣介石通電下野。寧方一面與孫傳芳軍隔江對峙,一面派李宗仁赴廬山與漢方會談。會談結果,掌握兵權的唐生智拒絕停止東進,但譚延闿、孫科兩人同意與李宗仁前往南京,以示和解。孫傳芳趁機率軍渡江,以搶在唐生智之前占領江南。</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24日,在北伐軍的進攻下,退守江北的軍閥孫傳芳,集中了11個師又5個旅的兵力,從南京至鎮江的江面上渡江,先后攻占棲霞山、龍潭等地。26日,孫軍與北伐軍在棲霞山展開激戰,北伐軍一度失利,駐守南京的李宗仁、何應欽,命白崇禧率部自鎮江救援。8月30日拂曉,北伐軍和孫軍在龍潭爆發激戰,至當天下午,孫軍潰退,北伐軍克復龍潭。31日凌晨,孫軍再次反撲,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均抵達龍潭指揮,頑強阻擊孫軍。至當天下午,孫傳芳軍隊三面被圍,孫傳芳只身逃往江北。</p><p class="ql-block">此役,6萬余孫傳芳軍,戰死和淹死約4萬余,被俘2萬余,孫的主力幾乎消耗殆盡,孫傳芳再無力南侵。北伐軍在此次戰役中,也傷亡八千余人,僅僅黃埔5期學生,陣亡達500人之多,戰況激烈程度,由此可見。</p><p class="ql-block">折疊編輯本段戰爭準備</p><p class="ql-block">折疊東線戰況</p><p class="ql-block">由于通訊斷絕,南京方面無法指揮龍潭以東的第一軍部隊。幸運的是,當時白崇禧為籌集軍費前往上海,但因金融巨頭拒絕合作,無果而返。在返回南京途中,白崇禧得知孫軍南渡,于26日清晨3時占領龍潭車站,寧滬交通初切斷。</p><p class="ql-block">白崇禧停止前進,在無錫下車,用車站的電話命令駐寧滬路東段的第一軍第十四師師長衛立煌就近率部向龍潭反攻,同時命令正自常州開往杭州的第一軍第二師劉峙,回師增援。衛立煌奉令后率部趕往龍潭,于26日晨將孫軍逐出龍潭車站。但孫軍仍據守江邊,掩護大軍陸續渡江,向國民革命軍反攻,國民革命軍漸有不支之勢。白崇禧得訊,自無錫趕往鎮江坐鎮指揮,并檄調駐滬杭路的第一軍第一、第三、第二十一等師,星夜馳援。</p><p class="ql-block">8月28日晚,龍潭再度失守。孫軍攻勢極猛,孫傳芳也親自渡江,到龍潭水泥廠坐鎮,指揮督戰。第一軍第二、第十四兩師寡不敵眾,紛紛后撤,幾至潰不成軍,第二師師長劉峙負傷。</p><p class="ql-block">就在這戰場形勢十分危急的時刻,胡宗南率第一師兩個團適時趕到龍潭前線,陳誠部第二十一師的第六十三團及顧祝同第三師一部等也從蘇州、上海一線趕到龍潭投入戰斗。東線南京政府軍力量大增,形勢開始好轉。</p><p class="ql-block">折疊西線戰況</p><p class="ql-block">25日午夜,孫傳芳軍在南京以東登岸成功。當時恰逢蔣介石嫡系第一軍部隊換防,原防軍未等替換友軍到達,便先行離去,以致孫傳芳部隊兵不血刃就占領了二十二師陣地。孫軍占領二十二師陣地后,又向烏龍山第七軍陣地進攻。第七軍事前未聽到槍炮聲,突然遭到右翼友軍陣地方向的襲擊,倉促應戰,烏龍山炮臺七座,竟被孫軍攻占四座。天亮后,孫傳芳援軍大至,向第七軍陣地沖擊,勢極猛烈。</p><p class="ql-block">第七軍副軍長(一說為軍長)夏威親自督戰,向敵逆襲。激戰至午,將所失炮臺全部奪回,并繼續向東掃蕩,經過拉鋸戰,克復棲霞山,交還第一軍防守,第七軍撤回原防。孫傳芳軍向稱能戰,此次背水為陣,破釜沉舟,更具有進無退的決心,數度與第七軍肉搏,均被擊退。不料,第一軍二十二師棲霞山主陣地又被孫軍攻陷,第一軍向南京后撤,孫軍跟蹤追擊,繞出第七軍右側,有包圍第七軍之勢。</p><p class="ql-block">李宗仁見情況緊急,電令夏威自烏龍山陣地向東出擊,奪回棲霞山一部分陣地。孫傳芳軍遂停止深入,回據棲霞山,居高臨下,俯射仰攻的第七軍。26日,南北雙方在棲霞山麓一帶高地反復沖殺一晝夜。孫傳芳軍據險死守。第七軍第一、三兩師更是有進無退。戰場上炮火彌漫,雙方尸體狼藉,戰況之慘烈,為北伐史上所僅見。激戰至27日清晨,棲霞山麓一帶的高地悉為第七軍攻克。孫軍殘敵數千人退據山頂,死守待援。第七軍乃將棲霞山合圍,繼續仰攻。</p><p class="ql-block">孫軍據險死守,居高臨下,槍炮齊射,加以檑木滾石,一時俱來。第七軍在李明瑞師長親自率領之下,攀藤附木,奮勇沖鋒。當時有數艘英國軍艦停泊在長江中,見孫軍退到絕頂,情勢危殆,悍然以十英寸的巨炮,向爬至半山的第七軍轟擊。一時炮聲隆隆,煙霧蔽天,山頂孫軍視界不清,俯射效力反而大減。李明瑞趁機率軍于煙幕中一鼓作氣,沖上山頂,將山頂上的數千敵軍俘虜。棲霞山攻克之后,在烏龍、棲霞一帶渡江的孫軍被全殲,第七軍也傷亡慘重,急需休整。李宗仁命令夏威將第七軍撤回烏龍山原防,再次將棲霞山防地交還第一軍防守。28日,西線的棲霞山第三次被孫軍攻占。第一軍潰散部隊麇集南京城外麒麟門一帶,混亂不堪。</p><p class="ql-block">孫軍便衣隊已在堯化門一帶出現,南京聞風震動。政府機關、黨部、報館紛紛將招牌取下,各人摒擋行李,準備逃難。南京城內一片混亂,人心惶惶。武漢方面派來的譚延闿、孫科兩先生,一夜電話數起,向李宗仁探詢戰局。譚氏驚慌地問李宗仁說:"德鄰先生,你莫要把我們請到南京來當俘虜呀?" 當夜,李宗仁嚴令夏威督率所部,再度向棲霞山出擊,限期奪回。29日晨,李宗仁發現何應欽正命人收拾行李,準備逃跑,便嚴辭阻止,將其帶到軍事委員會,與李烈鈞等商討指揮反攻大計。何應欽一再推說他的第一軍不能打了。</p><p class="ql-block">李宗仁讓他將第一軍暫時調離戰場,讓桂系第七軍與第十九軍,除留少數部隊監視河面外,其余一齊向東出擊。正好,白崇禧也從鎮江拍電報來,約南京方面迅速出擊,與東線部隊夾攻孫軍于龍潭。當日,第七軍第三次將棲霞山奪回后,仍交第一軍防守。不久,棲霞山又被孫軍奪去,李宗仁遂令第七軍與第十九軍再度向棲霞山進攻,并占領之,不必再交予第一軍。同時以軍委會名義致電白崇禧,約定30日東西兩方同時向龍潭之敵反攻。長江水戰情況戰斗打響后,海軍總司令楊樹莊態度不明,孫軍能安然渡江與海軍之曖昧態度有很大關系。</p><p class="ql-block">白崇禧得知這一情況后,馬上從無錫打電話給楊樹莊,要他開出艦隊守住渡江口,切斷孫傳芳軍后援。白強調,孫之勢力終將被殲滅,海軍如不努力,將來一定要追究責任。楊說艦隊絕無不盡責之事,并派通濟艦至鎮江。白崇禧命令政治部主任潘宜之帶了一排憲兵到通濟艦督戰,炮擊渡江敵兵。其他軍艦見通濟艦已經表明態度,也紛紛向孫傳芳軍開炮。孫部渡江后,海軍態度明朗,切斷孫軍補給,這是孫軍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折疊三路會攻</p><p class="ql-block">29日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確定反攻計劃后,何應欽派員持軍委會命令到南京城郊,制止第一軍退卻的部隊,并通令第一軍即刻準備反攻。</p><p class="ql-block">30日拂曉,國民革命軍全線反攻:(1)桂軍第七、十九軍各兩個師,由夏威、陶鈞指揮,自棲霞山向東進攻,沿鐵路及江邊前進,目標為龍潭鎮及青龍山、黃龍山的敵軍陣地。(根據是李宗仁的回憶。張文鴻將軍的回憶,是第七軍三個師、十九軍陶鈞師,統歸夏威指揮。白崇禧回憶說胡宗鐸與他一起前往上海,因此張文鴻的回憶也可能是準確)。(2)何應欽親自指揮第一軍的第二、第二十二、第十四師的一部,自東陽鎮向龍潭進發。(3)白崇禧指揮東線的第一軍第一、第三、第二十一等師向西攻擊。三路大軍會攻龍潭。此時孫軍已渡江的部隊,和棲霞山等地潰敗之敵,約六萬余人,被壓縮于龍潭一隅。依據龍潭以西的黃龍山,以南的青龍山、虎頭山,和東西的大石山、雷臺山等險隘,憑險據守。孫傳芳駐節水泥廠,親自督戰。其悍將李寶章、上官云相、梁鴻恩、崔錦桂、段承澤、鄭俊彥等都在龍潭前線指揮。孫軍官兵俱帶數日干糧,船只在部隊渡河后,悉數開往北岸,以示全軍有進無退的決心,準備背水一戰。在國民革命軍于30日晨發動拂曉反攻時,孫軍也全線逆襲。龍潭周圍數十里地,炮火蔽天,血肉模糊。孫軍據山頑抗,深得地形之利,國民革命軍因是仰攻,死傷極大,尤以陶鈞師進攻青龍、李明瑞師進攻黃龍的爭奪戰最為慘烈。下午15時,李明瑞師攻占黃龍山,陶鈞師梁瀚嵩團攻占青龍山。桂軍乘勝追擊,李明瑞師第三團攻克龍潭車站,陶鈞師梁瀚嵩團攻占龍潭鎮。孫軍退至鐵路以北、長江以南的村落中固守。31日清晨5時,國民革命軍正在部署進攻,孫傳芳軍忽然反攻,來勢極為猛烈,炮火幾乎摧毀了整個水泥工廠。桂軍與第一軍聯手出擊,重新控制了龍潭車站和龍潭鎮,孫軍被壓迫在龍潭以北不滿7、8里的江邊,已無回旋余地,孫傳芳率少數將領坐小火輪撤到江北,剩余士兵大部分被包圍繳械。折疊編輯本段戰爭經過白崇禧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權后,于5月初令所部各軍分途渡長江繼續進行北伐。胡宗南所在之第一師由第二路軍總指揮白崇禧指揮,于5月13日自慈湖鎮渡過長江北進,先后攻占江浦、全椒、界首、滁縣、烏衣、沙河集、張八嶺,經蚌埠進抵隴海線。從1927年6月23日開始,北伐軍分三路攻入魯南。就在這時,國民政府北伐軍方面,寧漢矛盾加劇,7月上旬,武漢方面軍隊向下游進逼。蔣介石急調第七軍等部西上防堵,使北伐軍在魯南的攻勢頓挫。北洋軍孫傳芳、張宗昌各部隊乘勢反攻,于1927年7月24日奪回徐州,8月初打退北伐軍的反攻,8月8日開始由徐州一線分兩路南下。北伐軍連戰失利,被迫后撤。1927年8月13日蔣介石在內部矛盾逼迫下宣布下野。8月17日,以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為首的南京軍委會發布命令,是日將長江以北所有部隊撤至長江南岸,憑江扼守。孫傳芳軍旋即跟蹤追至長江北岸,8月17日,前鋒一個旅抵達南京江北的浦口,與南京守軍隔江對峙,并互相炮擊。胡宗南所在的第一師在8月中旬經由瓜洲渡過長江,奉令調往杭州駐扎,擔任護衛滬杭鐵路線的任務。這時胡宗南奉命不再兼任第二團團長,到第一師師部專任副師長。因師長鄧振銓久假未歸,胡宗南遂代師長職。李宗仁1927年8月25日,胡宗南率第一師進駐杭州約十天,忽然接到軍委會的急電,命令他立即率第一師從杭州出發,緊急馳援鎮江龍潭一線,參與堵截"圍殲"南渡偷襲的孫傳芳軍隊。 原來孫傳芳軍在8月中旬反撲至長江北岸后,進行了不到十天的準備,于8月25日夜至26日拂曉,乘長江江面大霧彌漫,指揮所部八個師六個混成旅約七萬多人,在南京下游到鎮江之間數百里的長江上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偷渡,獲得成功,迅速攻占了龍潭與棲霞山一帶的陣地,截斷了滬寧鐵路,接著向兩翼擴展,向西威逼南京,向東迫近鎮江。孫傳芳親自過江指揮,在龍潭水泥廠設指揮所。孫傳芳為示破釜沉舟一舉奪回江南之決心,下令"凡運兵完畢之船只一律調回長江北岸由大刀隊看管,頗有濟河楚舟背水一戰之壯志。"孫傳芳軍傾全力偷渡長江截斷滬寧線威逼京、鎮,震動了南京政府。當時,南京政府所轄各軍,以李宗仁的第七軍與何應欽的第一軍為核心,沿長江布防。其中第七軍防守南京東西沿江各陣地;第一軍則駐防從鎮江到上海、杭州的鐵路沿線各地。南京政府軍委會的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除令駐防南京與鎮江的部隊從東、西兩面圍堵外,又電令到達杭州第一師師部時,第一師師長鄧振銓久假未歸,胡宗南乃以副師長的身份率領全師從杭州緊急出發。8月29日午后一時,胡宗南率該師第二、第三兩個團先行趕到龍潭前線。這時,孫傳芳軍已渡江南犯三天多時間,與南京政府軍在龍潭、棲霞山一線展開了激烈殘酷的血戰,反復沖殺爭奪,棲霞山與龍潭主陣地兩度易手。雙方都傷亡慘重,槍炮聲日夜不停。孫傳芳軍是北洋軍閥部隊中戰斗力最強的勁旅。此次孫傳芳本人親臨前線指揮,因而孫軍作戰十分勇猛與頑強。在8月29日凌晨,龍潭主陣地第二次被孫軍攻占。國民政府軍在鎮江一翼的東線部隊前敵總指揮、第二師師長劉峙負傷,"第二、第十四兩師因眾寡不敵,紛紛后撤,幾至潰不成軍。棲霞山也為敵三度攻占。我方潰散部隊麇集南京城外麒麟門一帶,混亂不堪。……南京城內一片混亂景象,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就在這戰場形勢十分危急的時刻,胡宗南率第一師兩個團適時趕到龍潭前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嚴榮富的口述(1)——龍潭南山頂上的北伐遺跡探影:</p><p class="ql-block">發生在1927年的“龍潭戰役”中外傳名,這場歷史上的久遠戰事雖已載入史冊,但在我們這些老人的心中還沒有留下什么直觀的感覺。因為這幾年有一批負責任的年輕的后生們拋開國共兩黨的恩怨,開始挖掘古鎮龍潭500年的歷史,乃至近代的龍潭故事,這讓我想起了年青時遇到的見聞:</p><p class="ql-block">1965年秋天,我在龍中68屆參加66屆三(4)班團支部的團活動,當年團支部活動喜歡在野外開,當時以徐建為首的幾個老兄提議到龍中大操場南圍墻以南的南山頂上去會,我記得當時有朱澤華,徐亞男,郭平等一同爬上南山去開會。團會結束,我們這些嫩頭小伙喜歡在山上找山花等藥材,當我與徐建等人走到南山頂西方向時發現草叢開闊地上有圓形的石壙,這些用廢石板圍起的壙直徑有二米多,大概有80公分高,圓形石壙留有一缺囗進出,按我們當時不到20歲年齡孩子的估計自言自語道:這肯定是打仗用的掩體!發現的這一古跡當時只在腦海里留存,再也沒有當做什么奇跡去弦說。</p><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過去了,從年青到中年再到老年的歲月中,因為忙于生計,再也沒有時間去二次光顧南山頂上的“石壙掩體”。</p><p class="ql-block">在我下鄉后的文革年代,在家鄉龍潭也聽門囗鄰居“福亞”在南山頂上路過挖藥材也提及此事,他說的更弦乎:在掩體旁找到“藥材山花”時挖到深處發現機槍彈殼的事,這一切的一切都因為年輕,不善于發現(也不知曉)龍潭曾經發生過如此驚天動地殘烈的北伐大戰!也不曾想過桂系軍閥白崇禧與奉系軍閥孫傳芳在此槍彈火涌,炮火連天地在古鎮龍潭的這片土地上生死一博!</p><p class="ql-block">自龍潭著名文學作家管秋惠撰寫出版(龍潭)一書后才加深對龍潭歷史的了解!此時我才知道:年青時發現的南山頂上的“石壙掩體”就是北伐龍潭戰役遺留下來的戰爭遺跡,此處遺跡對研究龍潭近代史有著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p><p class="ql-block">可惜時至今日,那些戰爭遺跡仍被荒樹爛草掩埋在山頂之上,經歷寒暑風雨,再無人去瞻仰觀光!革命先烈的業績的光彩被荒草叢埋沒了。</p><p class="ql-block">前幾年我突發奇想,想上南山頂上去再“考察”一次,舉目向山路望去,雜草荊棘叢生,望而卻步,無路可走,且我的老腿也不給力,只好嘆氣作罷!</p><p class="ql-block">龍潭南山頂上的“古戰場”,心中的北伐古跡,我們的子孫還會想到這一堆“亂石”嗎?要打問號了!龍潭先烈的業績事跡可能在我們這一代中還能傳承,繼往開來有人嗎?我想:會有的,我們的后代將會對龍潭的歷史挖掘的更深更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嚴榮富囗述(2):關于1927年的北伐龍潭之戰在我小時侯經常聽鄰居李奶奶說過:逃荒來龍潭的李奶奶出生河南,1910舉家從河南逃荒至龍潭東大埂14號安家落戶,1927年龍潭發生北伐龍潭大戰時,李奶奶當時24歲,生有四個兒女,大戰發生時,她拖兒帶女躲進龍潭采石公司西一黃土洞里有十天時間,直等到大戰槍聲稀疏時才敢出洞,只見龍潭南山,禮堂山上山下到處是士兵尸體,回到便民河東大埂的家時看到:河里的尸體飄流了三天三夜,河水都染紅了,據當時坊間傳說:大戰雙方有近十萬多人死于這場戰爭。</p><p class="ql-block">直至90多年后的今日才知道:當年發生在龍潭這片土地上的戰爭就是:北伐龍潭戰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呂希勇:龍潭南山頂上六十年代確實有類似戰場上的掩體,在南山最高峰有一處較大的掩體直徑約3米左后從山頂向西也有一處用亂石圈磊的類似掩體,從山頂往南邊山下看還有多層石塊磊的一個個平臺我刨山花時在那此亂石堆里也確實撿到過腐蝕很嚴重的子彈殼,這些類似掩體的石堆當時在我父親看的炸藥庫東北角的山凹里最多大約有二、三十處從山腳直到半山腰,對這些壘的很規矩的石堆我曾問過住在當地的老人他說是當年和奉軍打仗時留下的,至今我也還不明白奉軍是什么軍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里曾經是北伐龍潭戰役的主戰場,有多少革命先烈在此為推動北伐勝利而獻身于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龍潭)一書作者,作家管秋惠:奉軍是東北的,以張作霖為代表。孫傳芳那時是五省聯軍總司令,龍潭戰役失敗后,往北逐步潰退,投靠直奉軍閥,后來在天津吃齋念佛,被人刺殺而亡。我也沒什么歷史知識,主要是關注龍潭戰役,勢必要看這個戰役的前后歷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夢曉:@香樟樹?:</p><p class="ql-block">我依稀記得,那個南山~山南向下約1/3半山腰處,有1~2條用不規則的青石板材壘砌的約半人高、類似于俺體(戰壕)的“建筑物",西至盤龍山“盡頭”,東至“老虎山洼”山間,綿延望不到頭……據我聽到的只言片語,說是“當年岳家軍抗擊金兵的古戰場遺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小時候上山砍柴、挖藥材,還幾次爬上去玩過呢……</p><p class="ql-block">后來好像那個遺址沒有了。我十幾年前又去過一次,就是想拍照的,可惜沒見到了。估計是山下村民弄去砌房造屋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鄭哥的囗述:確有此事。這些掩體多在南山的南麎,即現在的寶華王沖,姚家村村子的后山(北面)。因當時沒有被地域分割,山的南北都屬句容所轄。主要是阻擊從鎮江方向和南京方向的北伐主力的進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陸解純的口逑:@湖畔客+管秋惠?:換個角度。會師亭現在大家都在談其在北伐戰爭時保衛首都的關鍵意義,以及遭文革炸毀的慘痛。這場戰役過程似乎是清楚的,只是發生地龍潭在這場戰役中遭到戰火的什么樣的毀滅或損失卻并不清楚,甚至很不夠的。古詩有“兵火有余燼,貧村才數家”的描述,說明戰爭的殘酷,龍潭也逃不過去的。幾十萬部隊在此(或以此為主戰場)血戰,周邊村莊,財產及生命的損失情況如何?古鎮龍潭的文物和社會在兵滿鎮郊及砲火連天的激戰中遭到什么破壞都不詳。我一直懷疑龍潭許多久傳的古建筑憑空消失都恐與歷史上的歷次經歷有關,當然也會與這次戰役有關。上月我和群主中國廠參觀會師亭,看介紹,這場戰役基本毀了中國廠的設備,役后數年方勉強恢復生產,這是例證。還有,據說這場戰役僅國軍就死掉很多很多,戰役結束一般陣亡悼念儀式或豎碑就地集中掩埋也應該有的,這方面見諸史料反映也缺。注意收集這方方面面的東西其實不厭其詳的,既有管兄那樣的主筆,也應象嚴兄那樣留心收集補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向明口述:@老紅木(南京)?我祖母生于1907年,龍潭戰役發生時她剛好十歲,我小的時候就聽祖母說過龍潭打過大仗,便民河兩邊軍隊對打,河里飄的很多當兵的尸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長華口述:我的父母的原籍住在龍潭鄉下三官廟,1927年龍潭戰役期間,三官廟一帶鄉下住著大批的奉系孫傳芳的軍隊,當桂系白崇禧的軍隊從鎮江方向向踞守龍潭的奉軍發動反攻時,一奉軍軍官將一套軍服遺忘在我的家里,我父當時不以為然,當桂系軍隊反攻至三官廟時,挨家挨戶進行搜查,當查出我家藏有奉軍軍服時,以私通奉系軍隊為名,將我父親五花大綁至桂系軍隊的中國水泥廠指揮部拷打審問,并關押了十天左右才放回家。刻骨銘心的龍潭大戰,讓龍潭老百姓受盡了折磨,吃了多少戰爭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劉盛茂口述:1986年,為紀念北伐戰爭60周年,白崇禧的后代們從香港專程赴大陸趕到龍潭中國水泥廠(北伐戰爭勝利龍潭會師亭)贍仰考察,白家后代們看到被砸壞的會師亭遺跡感慨萬分,父輩們以血肉之驅譜寫的戰爭史詩巳悄無信息,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在會師亭前默默沉思默哀,先烈先輩們,后生沒有忘記你們!你們地下安息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美县|
金华市|
洪江市|
鄂托克前旗|
昂仁县|
诸城市|
南康市|
正安县|
孙吴县|
尖扎县|
林甸县|
广汉市|
印江|
辉县市|
合江县|
聂拉木县|
集贤县|
湘乡市|
鹤山市|
当阳市|
措美县|
韩城市|
霍城县|
清徐县|
新建县|
高密市|
青田县|
临沭县|
桐庐县|
云安县|
麻江县|
腾冲县|
双柏县|
凤冈县|
黔江区|
大邑县|
科技|
奎屯市|
阿拉尔市|
万源市|
岳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