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楊慧淵</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期,大家要到峪口鄉上莊溝開展一次采風,采風的主題是“紅色傳承·走進生茂”,采風點主要集中在生茂村。很多朋友應該去過上莊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小北京”。稍微了解生茂村歷史的朋友,也知道生茂村原先叫“田家莊”,因為抗戰時期涌現出一位革命烈士——抗日聯合行政村(田家莊等七村)村長劉生茂,為表彰和緬懷劉生茂同志的英雄事跡,祁縣抗日民主政府將田家莊改名為生茂村,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需要指出的是,生茂村和上莊村原先都是獨立的行政村。通過現在撤鄉并村,如今的生茂村,不僅僅是原先的那個田家莊,還包括有嶺北莊、深莊、上莊村、下莊村、東杜家莊、綿嶺、溫家貝、香莊、羊尖寨、磚八洞、下凹等11個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環顧祁縣周邊,一個縣或者村莊以烈士命名的現象并不多。在晉中范圍,以烈士命名的縣叫左權縣;在晉中周邊,以烈士命名的村莊是胡蘭村。縣境內,以烈士命名的村莊唯有生茂村,而且一直沿用至今,這個是很難得的。</p><p class="ql-block"> 起初對峪口鄉、上莊溝、生茂村、上莊村這些村落的認識,我和大家一樣,都是很陌生的。第一次聽說生茂村,是我在縣委黨史辦(現史志研究室)工作時,通過單位的史料和老同志們介紹才了解到的,僅僅停留在文字介紹和口頭敘述。后來,源于工作的性質和愛好,曾多次和文友們深入峪口鄉、上莊溝采風,也曾帶領家人們到上莊溝暢游,對它們的了解才得到了進一步加深。</p><p class="ql-block"> 從整體來看,峪口鄉上莊溝和來遠鎮東峪溝、南風溝,這三條大溝是抗日和解放戰爭年代祁縣的革命根據地。其中,上莊溝的革命遺址相對比較集中,也積淀了豐厚的紅色文化。例如:祁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地(北梁村、嶺北莊)、峪口事件紀念地(峪口村)、天居事件紀念地(天居村)、抗日時期縣委政府駐地(侯家莊)、生茂鄉駐地(生茂村)、小延安(下莊)、后方醫院(上莊)、康克清工作駐地(上莊)、獨立營駐地(下凹)……</p><p class="ql-block"> 上莊溝外圍的紅色文化遺址則主要分布在魯村和段家窯一帶,“一顆子彈打魯村”成為祁縣抗戰史上的經典戰例,馬四兒民兵武工隊在當時也是非常有名的一個組織,段家窯烈士陵園成為現在瞻仰革命先烈的重要活動場所。</p><p class="ql-block"> 上莊溝獨具文化魅力,除了紅色文化,還有晉商文化、名人文化、生態文化等等。大家可以翻一翻以前編印的《丹楓閣》,里面有關上莊溝的文章也不少,從《那片土地 ——尋找小北京的故鄉》到《紅色峪口》,更進一步夯實了上莊溝的文化基礎。尤其是“小北京”上莊村,現已成功申報為第四批中國傳統古村落,村內的戲臺、道路得到了有效地保護和改造。</p><p class="ql-block"> 為了讓大家在采風前對生茂村有一個初步認識,現將《祁縣地名溯源》中有關資料提供給大家,讓我們跟隨《祁縣地名溯源》,進一步走近上莊溝、走近生茂、走近上莊、走近生態峪口。</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祁縣地名溯源》</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生茂村</b></h1><p class="ql-block"> 生茂村,位于距縣城東南35公里的山區,東與溫家貝村接壤,西與杜家莊村隔河相望,北與嶺北莊村相連,南與下莊村相依,包括深莊、嶺北莊、下莊、溫家背、香莊、 羊尖寨、綿嶺、上莊、東杜家莊、磚八洞、下凹11個自然村。行政區域面積47.69平萬千米, 211戶390人。是一個典型的以畜牧養殖業為主的山區農業村。</p><p class="ql-block"> 《祁縣志》(1999載:“生茂,原名田家莊。1941 年,嶺北村村長劉生茂,在日軍嚴刑拷打下,堅守機密,不屈不撓,壯烈犧牲。為紀念烈士,更為今名。”</p><p class="ql-block"><b>杰出人物 </b></p><p class="ql-block"> 劉生茂, 小名臭全則,是峪口鄉嶺北莊村人(生茂村轄自然村)。1938年11月8日,日軍侵占祁縣后,劉生茂任田家莊等七村抗日聯合行政村村長(當時所轄7個自然村)。在縣、區領導的培養下,他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為確保抗日縣政府機關和縣政府領導同志的安全,他將自己的家作為縣政府領導的住處,并組織村里的民兵設崗加哨,還教育群眾要嚴守秘密,提高警惕。既保證了縣政府機關的安全,又使全縣抗日工作順利開展。他在擔任村長期間,根據上級指示,為獨立營和縣委、縣政府機關征收軍糧和公糧,保障了供給,避免了損失。</p><p class="ql-block"> 1941年3月的一天早上, 日軍再次到嶺北莊村“掃蕩”, 劉生茂組織民兵掩護群眾轉移。在轉移的路上,他12歲的獨子春根和他叔叔被日軍機槍擊中,當場慘死。 骨肉的離別,更激起他對日軍的刻骨仇恨,他帶領民兵,配合獨立營拆毀白晉鐵路鐵軌,破壞敵人的通信設施。</p><p class="ql-block"> 同年,在距田家莊3公里的溫家貝村,他召集各自然村干部和財糧主任布置送公糧的任務時,被日軍包圍,16 人被關進箭壑巖日軍炮樓里(屬太谷縣)。日軍得知劉生茂是抗日村長時,對他施以酷刑,但他嚴守機密,寧死不屈,壯烈犧牲,那年他39歲。為表彰和緬懷劉生茂同志的英雄事跡,祁縣抗日民主政府將田家莊村改名為生茂村,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b>(1)深莊村</b></p><p class="ql-block"> 深莊村是峪口鄉東北方向的最后一個村莊,位于嶺北莊西南方3公里處,北與太谷縣北莊相鄰。深莊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是條溝,直通杜家莊水庫。該村地處大山深處,山高溝深,故曰“深莊”。又說,這里曾經是深姓居住的地方,故稱“深莊”。</p><p class="ql-block"> 該村有9戶15人,以果樹和農作物種植為主業,果樹主要有蘋果、梨、檳子等,農作物有高粱、玉米、谷子、土豆等。</p><p class="ql-block">深莊東面的山最高,因有三個峰頂,故名“三尖垴”,海拔1400多米。</p><p class="ql-block"> <b>(2)嶺北莊</b></p><p class="ql-block"> 因該村地處山嶺北面,故名“嶺北莊”。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祁縣抗日民主政府曾駐該村。</p><p class="ql-block"> <b>(3)下莊村</b></p><p class="ql-block"> 下莊村位于縣城東南30公里處,東臨溫家貝村,西靠杜家莊村,南望羊尖寨村,北靠生茂村。有農戶6戶12人,是一個以種植和養殖為主的山區農村。</p><p class="ql-block"> 相傳,5000 年前先人就在這里制陶器,每天晚上,他們都會看到一盞紅燈從山上“下”來,到他們住的地方,人們說是萬年燈來了。從此,把這地方叫成下莊村。又說因該村在上莊的下方,故名“下莊”。</p><p class="ql-block"> 原來全村都是龐姓,后有了劉姓、趙姓。該村種植谷子、高粱、蕎麥、土豆等傳統農作物,水果有沙果、紅棗、杏兒、蘋果等,藥材主要有柴胡、遠志、黃芪、甘草、枸杞等。</p><p class="ql-block">下莊村附近有6座山頭,即嶺家坡山、圪咀頭山、里西山、惡口谷溝山、堡只垴山、扳圪尖沿山,還有5條溝,即西只溝、東溝里、東巨溝、折燒溝、惡搭溝。村子的下面有一條河流叫“伏西河”,是祁縣境內較大的一條內河。</p><p class="ql-block"> <b>下莊遺址</b>[新石器時代至夏代·古遺址·下莊自然村中]</p><p class="ql-block"> 遺址區域內地形為西高東低階梯狀分布臺地。文化層厚0.5米- 1米。斷崖上暴露遺跡有灰坑,灰坑底寬1米、高0.5米,采集有新石器時代夾砂灰陶繩紋罐殘片、夾砂灰陶籃紋陶片,夏代泥質灰陶繩紋陶片等。(《祁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名錄》2010)</p><p class="ql-block"> <b>(4)香莊村</b></p><p class="ql-block"> 香莊村距縣城東南44公里,坐東朝西背靠大山而建,三面是溝。東靠太谷縣范莊,西依嶺北莊,南連綿嶺,北與太谷縣相連。</p><p class="ql-block"> 800年前,先人在這里養羊。后來,村民發現莊子西北有個山頭像香爐,他們說有香爐就應該有香,為了村莊的興盛,就將村子命名為“香莊”。又傳,因該莊建在山坡上,坡上百花盛開,散發出芬芳的香氣,故名“香莊”。</p><p class="ql-block"> 該村有5戶16人,以楊、王兩姓為主。全村占地面積1200萬平方米,有進山、南山、北山三座山,還有三條溝,即香爐溝、南貨溝、北嶺溝。種植有莜麥、土豆、 蕎麥、黑豆、谷子等農作物。水果有桃、杏、香果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5)溫家貝</b></p><p class="ql-block"> 溫家貝位于生茂村東南方向,東望香莊村,西臨羊尖寨村。有農戶2戶2人,是以種植和養殖為主的山區農業村,因地處背陰處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老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康克清同志培訓干部的地方,也是抗日英雄劉生茂同志活動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 (6)羊尖寨村</b></p><p class="ql-block"> 羊尖寨村東靠溫家貝,南靠上莊村,西臨寺西莊,北臨下莊村。有3戶3人,以種植和養殖為主業。</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羊尖寨村有一名羊倌,每天在村南的山上放羊。 有一天,他無意中發現羊群中只公羊 上山后就不見了。他東找西找也沒找著,心里非常著急。傍晚下山時,公羊回來了。一連幾天都是這樣,他覺得很奇怪。于是開始留意這只羊的行蹤,只見它朝半山坡走去,在一塊石壁前用羊角一頂,石門開了,里面有個洞,洞里滿是朱砂,那公羊用蹄刨、角挑,吃著朱砂。羊的一舉一動, 更增加了羊倌的好奇。羊倌知道,朱砂是一種珍貴藥材,也可以制成顏料。他用帽子取了些出來,埋在一處草叢里。他覺得發財的機會到了,就想著自己用羊角去頂開石門。晚上,他便把那只公羊殺死,取下了羊角。次日,他帶著羊角來到石壁前,可無論頂哪里,山石紋絲不動,傻了眼的羊倌開始尋找自己藏的朱砂,此時滿山遍野都長滿了草,山坡上到處都是紅色。從那以后,朱砂洞的傳說就這樣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因而這個村被命名為“羊尖寨”。</p><p class="ql-block"><b> (7)上莊村</b></p><p class="ql-block"> 上莊村距縣城東南38公里,有38戶120 余人,以劉、馮兩姓為主,常住70人。東靠祁縣第二高峰雙峰垴南依古人稱“下幘山”的七里畛,西與下莊村接壤,北與東杜家莊山水相依。因該村地處整個山溝的最上面,故名。全村以養牛為主業,兼種植土豆、谷子等,村民生活比較富裕。</p><p class="ql-block"> 該村形成于元代之前。傳說,400多年前,村中劉氏祖先在京城經商、做官,致富后投入故鄉的宅院建設。他們仿造京城的房屋式樣,斥巨資請來能工巧匠,精雕細刻,先后建成宅院、宗祠、寺廟等建筑,造就曾被稱為“小北京”的建筑群落?,F殘存五福堂、萬壽堂、席珍堂、福壽堂、樂天倫、桂秀軒、蘭桂軒、翔鳳軒等20多個院落和劉氏祠堂、墓地、戲臺等。</p><p class="ql-block"> 該村曾有下凹寺、主安寺、白云寺、法音寺。村里還成立有“三社”,即秧歌社、炮社、面社。</p><p class="ql-block"> 在祁縣城東南方向約30公里處有座下幘山。這里明代還有原始森林,青山疊嶂,綠樹成蔭。每到日落西山之時,在別的地方早已看不到太陽,而幘山頂上仍能看到火紅的夕陽,霞光萬道,染紅了整座幘山,即 “幘山晚照”的奇觀。據傳,古時候,這山里居住著對夫婦他們在這里繁行生息。到了老年,體力衰竭,再無力耕種、紡織,全靠兩個兒子養活。兩位老人如果都到一個兒子家生活,則負擔太重。于是,兩個兒子商定,一家領 一個老人去自己家贍養。兒子們覺得這樣比較公平合理,兒媳們也不會有怨言。老人也覺得兒子能養活自己,也算孝子了,不好再提要求。其實,兩位老人也有苦衷。</p><p class="ql-block"> 從此,情深摯愛的夫婦二人被分開度日。雖然兩個兒子居住的兩座山相隔不遠,但要見面,還得繞著盤旋曲折的羊腸小道走十來里山路才能到達。對這兩位老人而言,已是不可能的事了。時間長了,免不了互相思念。白天怕兒媳們笑話,夫婦二人只好在夕陽將要落下之時,各自站在自家的窯洞口,隔谷瞭望、對話,講些別后思念之情及囑托的話語,時間倉促,好多話總也說不夠。每到夕陽落下,只好留著沒有講完的話,依依不舍地轉身離開。天長日久,將要西墜的夕陽也深受感動,再不忍心因自己匆匆落下而中斷兩位老人未盡的談話,故特別多賜予二位老人十幾分鐘的時間。這就有了“幘山晚照”的特殊景觀。(《昭馀春秋》)</p><p class="ql-block"><b> 上莊戲臺</b>[清·古建筑·生茂村上莊自然村中]</p><p class="ql-block"> 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代建筑。占地面積57平方米,坐北朝南,建于高1.3 米的條石臺基上,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懸山頂。六檁無廊式構架,三踩單昂斗拱。臺內設木制屏風,將戲臺分為前后臺。</p><p class="ql-block"><b> 上莊五道爺廟</b>[清·古建筑·生茂村上莊自然村中]</p><p class="ql-block"> 創建年代不詳,據傳為清代建筑。坐東朝西,占地面積1.33平方米,條石壘砌,面寬一間,進深一間,石雕單檐硬山頂,拱形門。前墻有浮雕吉祥圖案裝飾。</p><p class="ql-block"><b> 劉氏家族墓地</b>[清至民國·古墓葬·生茂村上莊自然村西北2.5公里]</p><p class="ql-block"> 分布面積約3000平方米,為清至民國時期上莊村劉姓財主的家族墓地。墓區內地形為西高東低階梯狀分布臺地。地表封土于20世紀90年代被推平。墓葬數量不詳,斷崖上可見5座石券拱形基室,墓室內白灰抹面,依稀可見壁畫。地面原建有牌坊,現坍塌不存,僅存青石望柱1根,高約0.6米。墓區地面遍布探孔。(《祁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名錄》2010)</p> <p class="ql-block"><b> ○東杜家莊</b></p><p class="ql-block"> 東杜家莊北靠太谷縣泊子嶺村,東臨下凹村,西臨上莊村,北連綿嶺村,全村13戶19人。因該村位于杜家莊的東面,故名“東杜家莊”</p><p class="ql-block"> 村內有一顆大松樹。 很久以前,上莊溝東杜家莊村西的一座大山頭和一座小山頭上,長滿了大大小小幾百棵松樹,人們把兩座山頭分別叫作“大松樹圪垯”和“小松樹圪垯”。兩座山頭的松樹四季常青,遙相呼應,像兩個威武的門神,為村子擋住了來自空曠山野的西北風。在大松樹圪垯的半腰處,長著一棵直徑約1.5米的千年爬行古松,它的根部流著一股神奇的泉水。多少年來,就是這股泉水養育著祖祖輩輩的東杜家莊村人。</p><p class="ql-block"> 相傳,元朝初年,有一姓韓的和一個姓李的,攜兒帶女從河南洛陽出發,向北沿途乞討。進人山西境內,順太行山到高峰壑腳下時,就被古松樹根部的泉水吸引住了。舀起來一嘗,甘甜可口,他們覺得全身輕松,心曠神怡。抬眼望去,泉水的下邊是一條溝,溝的西面,從大松樹圪垯到小松樹圪垯中間是一片比較平坦的黃土地,溝的東面也是一片黃土梁,土梁的東面又是一條溝,其南面也有一片黃土地,北靠高峰壑大山;溝的北面也靠著大山。這里三面環山,山清水秀,適宜開荒種地,他們在此建起了小山村。</p><p class="ql-block"> 清順治年間,東觀有一姓程的大戶, 兒女都已成家立業。他們放棄家產,告別父母上了山,此后,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為了后輩兒孫吃水方便,聯合韓、李兩家,在大松樹圪垯下面的溝里挖了一口五六米深的水井,將爬行古松下面的泉水引人水井。從此,人們就從井里提水。令人不解的是,泉水不停地往井里流,可是當井水升高到離井口約一尺處就不再上升了。</p><p class="ql-block"> 傳說,縣城內渠家旺財主的用人曾發現水缸里倒映著一棵爬行的松樹影,太谷縣曹家油坊的油甕里也同樣倒映著一棵爬行的松樹。 渠、曹兩家都覺得神奇,派人找遍了祁縣、太谷的山山水水。最后,在上莊溝的東杜家莊找到了這棵奇松。</p><p class="ql-block"><b> ○磚八洞村</b></p><p class="ql-block"> 磚八洞村東靠下凹寺山脈,南臨張登村,西臨長崖溝村,北臨上莊村,有1戶5人,主要以種植和養殖為主。</p><p class="ql-block"> 相傳,“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 曾住在洞頂山上。有一次,他牽著小毛驢馱著四座土山,根據山勢,放在上莊村的四個方向,每一座山都為上莊村人提供了幾十畝好地。張果老把四座大山放好準備回洞頂山時,天色已晚,大霧漫天, 還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當走到現在的磚八洞村時,人困驢乏,實在走不動了,便在這里的山崖下宿了一夜。后人為了感謝張果老的恩德,把這里叫作“鉆八洞”,并修了座條石砌成的山神廟供仙人休息,廟宇現存完好。又傳,古時該村是用磚砌的八個洞,故名“磚八洞”。</p><p class="ql-block"><b> ○綿嶺村</b></p><p class="ql-block"> 綿嶺村距峪口鄉東南26公里,有2戶6人,占地面積800萬平方米。該村東依太谷黑峰村,西靠伏西河,南連上莊村,北接香莊村。</p><p class="ql-block"> 村莊坐北朝南,兩面有鉆魚溝、羊坡溝兩條溝。因該村處于綿延起伏的山嶺上,故稱“綿嶺村”。</p><p class="ql-block">村民種植莜麥、土豆、蕎麥、大麥、黑豆、谷子,水果有沙果、杏。</p><p class="ql-block"><b> (8)下凹村</b></p><p class="ql-block"> 下凹村東靠太谷縣界,南臨來遠張登村,西臨上莊村,北臨東杜家莊村。全村有7戶20余人,是一個以養殖和種植為主的山區村。該村因在雙峰垴下的山凹處,故名“下凹村”。</p><p class="ql-block"> 高峰壑,又名“雙峰垴”“雙紅垴”,位于下凹村西南1.5公里處,海拔1998米,是上莊溝最高的山峰?!镀羁h志》清康熙乙已( 1665)載:“亦名云伏垴。在上幘山東十余里。山頂高寒冬雪,雖盛暑不化。山分二支,轉折東北者為綿嶺,自施十八盤方至頂。轉正北者為龍山,以首有龍嘴也?!惫艜r候,在祁縣城東南方向約4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其實,這山并不太高,但山勢險峻,懸崖峭壁,蒼松翠柏,層巒疊嶂,一年四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似一塊巨大的白玉晶瑩剔透。游人近前,如進入一個銀白世界。在晉中平川,能看到如此秀麗的北國風光,真是奇特。真可謂“風景這邊獨好”。據傳,本縣唐代詩人、畫家王維親筆畫就的“高山積雪”(《昭馀春秋》),乃“昭馀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村中有隋開皇年摩崖造像,是山西省第二批公布的文物保護項目。</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莊溝紅色文化掠影</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段家窯烈士陵園(段家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祁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碑亭(北梁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莊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顆子彈打魯村 舊址(魯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居事件”發生地舊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峪口事件”發生地舊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板山戰斗遺址<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祁縣縣委駐地舊址(侯家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抗日戰爭時期政府機關駐地(侯家莊)</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生茂鄉辦公舊址(生茂村)</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生茂革命烈士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生茂烈士墓</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劉生茂故居(嶺北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抗日戰爭時期康克清在上莊村工作駐地</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放戰爭時期后方醫院舊址(上莊村)</h3> <p class="ql-block">《勞動創造世界》匾</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勞動模范程殿明故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莊溝沿線掠影</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梁村勝天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杜家莊古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杜家莊戲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茂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延安——下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北京——上莊(組圖)</h3> <p class="ql-block"> 有關上莊溝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還有很多,有關上莊溝的故事也一直在延續。希望通過簡短的圖文介紹,促進大家對峪口鄉上莊溝及生茂村的認識。希望峪口鄉的明天越來越好,生茂村的明天越來越好!</p> <p class="ql-block">2016年6月,與《走遍祁縣》欄目組尋訪上莊村。</p> <p class="ql-block">2017年8月,生態峪口朗誦會后,參觀杜家莊水庫留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远市|
胶州市|
蓬安县|
黄骅市|
济阳县|
罗城|
化隆|
体育|
德钦县|
体育|
青川县|
孟连|
白城市|
永登县|
维西|
莒南县|
德阳市|
宜章县|
亳州市|
甘南县|
穆棱市|
洱源县|
安化县|
镇赉县|
盘山县|
永丰县|
舞阳县|
丰镇市|
威海市|
务川|
江永县|
楚雄市|
确山县|
高要市|
桐城市|
营口市|
仙居县|
长岭县|
驻马店市|
嘉禾县|
扎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