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省培計劃(2022)湖南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校長研修班(S403)培訓分享</p> <p class="ql-block"> 7月19日,由湖南省教育廳主辦,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和中國教師研修網聯合承辦的省培計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校長研修班(s403)在湘府豪生酒店進行。</p> <p class="ql-block"> 本次培訓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研究實施學科核心素養落地課程教學的具體策略和路徑。聚焦課堂教學改進,組織跨學校跨區域聯合教研。與大家分享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委員會執行委員張華教授對義務教育方案的解讀。張華教授指出:好的課程,是讓孩子創造著長大,而不是長大了再創造!</p> 一.未來教育觀 <p class="ql-block">1.方案解讀</p><p class="ql-block">《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簡稱“方案”)將“聚焦核心素養,面向未來”作為義務教育課程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并確立了新的培養目標,指出:“義務教育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p><p class="ql-block">2.什么是“未來教育觀”</p><p class="ql-block">“未來教育觀”就是主張教育面向未來急劇變化和高度不確定的情境,培養學生適應變化并擁抱“不確定性”的態度、善于解決真實情境中復雜問題的高級能力、勇于承擔個人選擇后果并履行他人和社會義務的責任感。</p><p class="ql-block">3.課程理念的轉變</p><p class="ql-block">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中國面向一個去中心化、分布式、網絡化、聯系化、虛擬與現實交融的“數字交往時代”。工具的改變,也促使了人的思維方式的改變,而最先改變的是孩子,我們要尊重這個階段孩子的特征,如何幫助學生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更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追求知識走向理解和創新?與此相關的課程理念必須跟著改變:</p><p class="ql-block">課程人性化。 教育是人的教育,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尊嚴與個性差異,因此人性化是教育的核心因素,隨著教育人性化日益成為教育的主流,課程的人性化也成為教育的焦點。</p><p class="ql-block">課程“共同體化”。今天是高度合作的時期,協作交往成為最基本的核心素養,要使學生過共同體的組織生活,在交往與協作中學習。</p><p class="ql-block">課程創造化。今天我們必須要擺脫標準答案、應試教育,讓孩子們把自由創造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方式。</p><p class="ql-block">課程信息化。構建體現信息時代特點和信息文明要求的課程體系,把信息精神、信息文明滲透于課程始終,跨越時空、距離和人交流。</p> 二.核心素養觀 <p class="ql-block">核心素養引導課程目標變化</p><p class="ql-block">我國推行核心素養和國際上的“核心素養運動”是分不開的。國際上始于20世紀末的核心素養運動最終引發了課程目標出現兩個主要變化:</p><p class="ql-block">內容從知識技能,轉向“概念性理解”;</p><p class="ql-block">形式從“學科內容+行為動詞”,轉向“認識事實”“理解觀念”和“像專家一樣做事”三位一體。</p><p class="ql-block">在此背景下,我國課程目標的變化主要有如下三點:</p><p class="ql-block">課程目標具有整體性。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即“三維目標”融合起來,形成有機整體,廣泛遷移到不可預測的新情境中,形成核心素養。</p><p class="ql-block">課程目標具有高級性。核心素養是以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協作性思維為核心的高階能力,以傳統“雙基”為代表的知識和技能是發展核心素養的手段、伴隨物或副產品。</p><p class="ql-block">課程目標具有進階性。核心素養的發展既不是從部分到整體的機械組合式發展,也不是由此及彼的線性僵化式發展,而是程度上逐步加深、范圍上逐步擴大的整體性與進階性發展,是復雜的螺旋式上升的發展,恰如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肌肉和骨骼由稚嫩到強壯。</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新三維目標”</p><p class="ql-block">踐行“核心素養觀”,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實施開始走向新思維。即從原來的“三維目標”走向了“新三維目標”:</p><p class="ql-block">“大觀念”,即一門課程中少而重要、強而有力、可普遍遷移的“概念性理解”。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能夠形成一門課程的邏輯體系的核心概念,二是由核心概念之間的關系所形成的命題、原理或理論。除此之外,不同單元主題和學習活動中也蘊含著與主題和活動相適切的大觀念。</p><p class="ql-block">“新能力”,指將一門課程的大觀念及相應知識和技能用于真實情境、完成真實任務、在真實實踐中形成做事的能力與品格。各課程標準規定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屬于最上位、最抽象的新能力。</p><p class="ql-block">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單元主題的內容特點將這些“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具體化,使之成為與單元主題相對應的大觀念的真實表現,進而設計具體的“表現性任務”及相應的評價量規。</p><p class="ql-block">“新知識”,指與大觀念建立內在聯系并得到應用的關鍵學科事實或知識技能。學科事實既能為教師判斷大觀念是否合理提供客觀依據,又能展現大觀念的創造性力量。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既體現了對傳統“雙基”目標的徹底超越,又克服了原先“三維目標”的割裂化和形式化缺陷,在課程目標與內容中增加了對培養核心素養具有根本意義的“概念性理解”,它必將把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帶入新的境界。</p> 三.理解性教學觀 <p class="ql-block">理解性教學觀:選擇“少而重要”的學科“大觀念。</p><p class="ql-block">方案解讀</p><p class="ql-block"> “方案”指出:“明確課程內容選什么、選多少,注重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關聯,加強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突出課程內容結構化,探索主題、項目、任務等內容組織方式。”“突出學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學習,加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這鮮明體現了理解性教學觀。</p><p class="ql-block">什么是“理解性教學觀”</p><p class="ql-block"> “理解性教學觀”認為,知識的本質是理解或問題解決,教師在教學中應選擇“少而重要”的學科“大觀念”,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運用學科“大觀念”解決真實問題,經歷真實實踐,形成個人理解。</p><p class="ql-block"> 各課程標準根據課程特點或學科性質,有所側重地選擇“大觀念”“大項目”或“任務群”來組織課程內容,目的在于讓課程內容走出羅列知識點或學科事實的誤區,走向“少而精”、可普遍遷移的“概念性理解”。與此同時,各門課程均倡導大單元教學,為學生的深度學習創造條件,因為形成“概念性理解”需要時間,如果一個內容真正值得學習,它就值得深度學習。</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新課程的理想課堂教學?如果不得不用一個比喻來描繪,那就是:讓教師像教籃球、排球、鋼琴、舞蹈那樣去教語文、數學、英語、科學、歷史、地理等認知性學科。</p><p class="ql-block"> 假如學生學籃球的時候,整整齊齊坐在籃球場上做“籃球習題”,而不是到籃球架下訓練或打比賽,每一個人都認為是可笑的。但人們卻不認為學數學的時候天天做“數學題”可笑,這正是學生“核心素養”喪失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這樣進行課堂教學,是因為概念性理解不可傳遞,學生必須像親自吃飯那樣去親身實踐,已獲得概念性理解及核心素養,學生要像打籃球、彈鋼琴那樣學語文和數學。</p> <p class="ql-block">“理解性教學觀”對教師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首先,教師應根據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要求,結合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特點,充分研究學生的發展需求,將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和具體化,提出有助于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有意義的單元主題。</p><p class="ql-block"> 其次,教師要圍繞單元主題提取有助于促進學生理解和應用的核心概念,并在核心概念之間建立聯系,形成學生學習本單元后可普遍遷移的“大觀念”。</p><p class="ql-block"> 再次,教師要圍繞單元主題內容及其蘊含的“大觀念”提出貫穿始終的“引導問題”,這些問題可分為:事實性問題——指向關鍵學科事實;概念性問題——指向“大觀念”;辯論性問題——更加開放的哲學性問題。</p><p class="ql-block"> 最后,教師圍繞“大觀念”和“引導問題”創設真實情境和真實任務,設計系列探究活動,讓學生像學科專家一樣思考與行動,親身經歷知識的產生和應用過程。 </p> 四.跨學科學習觀 <p class="ql-block">跨學科學習觀:打破學科邊界,強化知識統整</p><p class="ql-block">方案解讀</p><p class="ql-block"> “方案”提出“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的課程設計原則,指出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p><p class="ql-block">什么是“跨學科學習觀”</p><p class="ql-block"> “跨學科學習觀”認為學科是從社會生活中逐步分化出來的,學科與社會生活和自然世界存在內在聯系;學科與兒童的心理經驗存在內在聯系,二者屬于同一個現實存在;不同學科之間的邊界是可滲透的,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展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融合;跨學科學習是發展學生的批判意識,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必要條件。</p><p class="ql-block"> “跨學科學習”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p><p class="ql-block">多學科學習,是指找到學科之間的聯系,以一個學科為主,來解決本學科的問題。</p><p class="ql-block">跨學科學習,就是超出學科邊界,把一個學科的知識跨到另一個學科中,無論應用、認識或新的學科誕生。</p><p class="ql-block">超學科學習,即超越學科本身,把學科真正變成理解世界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我國在小學階段倡導超學科,初中和高中倡導多學科與跨學科,同時關注超學科。</p> <p class="ql-block">新課程如何走向“跨學科學習”?</p><p class="ql-block">//第一,要充分尊重學生年齡心理發展特征,選擇恰當的課程統整策略。</p><p class="ql-block">//第二,所有學科或學習領域均應體現“綜合育人”原則,讓課程內容與當地社會生活和學生的心理經驗建立內在聯系,不斷提高課程內容的適切性,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課程學習的意義。</p><p class="ql-block">//第三,各門學科10%課時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要圍繞“跨學科概念”科學設計與實施,真正走向深度學習,產生可遷移的“跨學科理解”,讓學生體驗“創中學”的樂趣。</p><p class="ql-block"> 對于各門學科10%課時“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一定要找到跨學科的概念,對10%進行科學設計,達到10%+90%>100%,才能真正的走向深度學習,衡量標準是是否產生了跨學科理解。讓學生真正學會用跨學科解決問題,因為如果不能跨越學科邊界解決問題,是不可能培養核心素養的。</p> 五.表現性評價觀 <p class="ql-block">表現性評價觀:完成任務的過程即評價過程</p><p class="ql-block">方案解析</p><p class="ql-block"> 表現性評價觀也是本次課程改革中及其重大的變化之一。因為概念性理解無法用類似選擇題一樣有絕對“√”或“×”的標準,概念性理解只能通過任務來評價,因此走向了表現性評價。</p><p class="ql-block">什么是“表現性評價觀”</p><p class="ql-block"> “表現性評價觀”認為,雖然人的核心素養與外部行為表現存在本質區別,但二者也存在內在聯系:核心素養是行為表現的依據與引領,行為表現是核心素養的“出口”與發展途徑;核心素養只能通過植根于情境的“表現性任務”而評價,標準化測驗則鞭長莫及;學生完成“表現性任務”的過程既是評價過程,又是教學與學習過程,學生通過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持續表現核心素養而發展核心素養。</p><p class="ql-block"> 表現性評價觀,就是在一開始明確告訴學生要干什么,成功的標準是什么,而且標準是公開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標準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具備合作建構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教師怎樣進行“表現性評價”?</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研究課程標準中每學段課程核心素養的表現及相應學業質量標準,形成表現性評價的整體視野和宏觀圖景;</p><p class="ql-block"> 其次,教師要根據單元主題的“大觀念”及核心素養目標,聯系課程標準中相應的學業質量標準,開發植根真實情境的“表現性任務”,并根據對“大觀念”的理解水平和核心素養發展狀況研制“表現性任務”的評價量規,以評價學生完成一個單元之后對“大觀念”理解和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p><p class="ql-block"> 最后,將“表現性任務”及評價量規轉化為學生的平時課堂學習活動,體現“表現性任務”的累積性以及核心素養的進階性和發展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市|
专栏|
河源市|
尼玛县|
和林格尔县|
满城县|
桓台县|
自治县|
河东区|
临汾市|
亳州市|
祁东县|
屯昌县|
察雅县|
平果县|
曲靖市|
玛曲县|
玉门市|
宁强县|
墨竹工卡县|
鹤峰县|
重庆市|
武汉市|
祁东县|
东宁县|
阳城县|
台东县|
石屏县|
马山县|
舞钢市|
枣庄市|
买车|
安宁市|
抚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清涧县|
利辛县|
于田县|
灌阳县|
南皮县|
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