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長大后寒山父母為他與家住青山灣的一位姑娘訂了親。然而,姑娘卻早已與拾得互生愛意。 一個偶然的機會,寒山終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頓時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澀,唯獨沒有一絲甜味。他左右為難,怎么辦呢?經過幾天幾夜痛苦思考,寒山終于想通了,他決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則毅然離開家鄉,獨自去蘇州出家修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天半月過去了,拾得沒有看見過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為這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一天,他忍不住心頭的思念,便信步來到寒山的家中,只見門上插有一封留給他的書信,拆開一看,原來是寒山勸他及早與姑娘結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倆美滿幸福。拾得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難受。深感對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決定離開姑娘,動身前往蘇州尋覓寒山,皈依佛門。時值夏天,在前往蘇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開著一片紅艷艷的美麗絕頂的荷花,便一掃多日來心中的煩悶,頓覺心曠神怡,就順手采摘了一支帶在身邊,以圖吉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經過千山萬水,長途跋涉,拾得終于在蘇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樣鮮艷芬芳,光彩奪目。寒山見拾得到來,心里高興極了,急忙用雙手捧著盛有素齋的篦盒,迎接拾得,倆人會心地相視而笑。圖案,就是這兩位好朋友久別重逢時的情景。過去蘇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圖畫掛軸,以及江南許多地方春節時貼在大門上的門神,內容都是兩個人,一個手捧竹篦盒,一個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愛的模樣。據說也源于這個美好的傳說。民間還傳說,“和合二仙”為了點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來到人間的,甚至寺名也由于“和合”在此喜相逢并成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張繼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廣為流傳,所以盡管后來在宋朝時,曾將寺名重新改為“普明禪院”,但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寒山寺”。從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慘遭洗劫,但事后總能復建,足見寒山寺在歷代人們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現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見由他倆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傳說拾得后來還遠渡重洋,來到“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傳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兩人的問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后,你且看他!”</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位于蘇州市姑蘇區,始建于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三千四百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屬于禪宗中的臨濟宗。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毀(一說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寒山寺寺內古跡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p> <p class="ql-block"> 唐太宗貞觀初(627--649)名僧寒山子,來此縛茆起居,唐玄宗時著名禪師希遷(700--790)在此創建伽藍,題額曰寒山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初(976--983)節度使孫承祐重建佛塔七成(層)。.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郇國公王珪因書張繼詩,易封橋為楓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年)稱楓橋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洪武年間(1368-1398年)僧昌崇僻建。寒山寺歸并寺三:秀峰寺、慧慶寺、南峰寺;庵四:文殊、云皋、射瀆,其一失。據此可見寒山寺在明初尚為叢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寒山寺亦處危境,香煙稀少,門庭冷落,收入無著,住僧星散。1941年秋,高冠吾等曾將原藏經樓略事修葺,易名為霜鐘閣。日軍侵占蘇州時期,寒山寺殿堂房舍曾一度淪為日軍倉庫馬廄。</p> <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國成立,由蘇州市文管會代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4年原常州接待寺僧演林至寺協助照管香火,寒山寺才又有僧人。同年有蘇州名士宋鴻釗者,將其祖傳名樓花籃樓施贈寒山寺,移建于碑廊西南隙地,易名為“楓江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8年蘇州市寺廟集中管理,部分法像被集中到西園戒幢律寺。隆慶寺龍藏經被調入寒山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1976年寒山寺性空法師事先采取保護措施,使碑刻、藏經、羅漢等得以保存。1978年11月15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第一次到寒山寺視察并指導修復工作。寒山寺由此開始修復。1979年除夕,在蘇州市對外友協倡導配合下,舉辦第一屆寒山寺聽鐘聲活動,此后人數、規模逐年擴大,已成為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活動。1979年7月,蘇州市人民政府民族宗教處正式恢復,加速了寒山寺整修工程。同年,從西園寺請回釋迦、迦葉、阿難、彌勒、韋陀及寒山、拾得諸塑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0年,寒山寺被批準為首批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1981年,新建心凈樓、鐘房。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寒山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寒山寺完成五百羅漢裝金,并翻建聞鐘亭諸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2年秋,寒山寺舉行普明寶塔奠基儀式,1993年開工承建。1996年10月30日舉行普明寶塔落成及佛像開光典禮。2001年,先后完成翻建弘法堂、整修上客房與齋堂、大修藏經樓等工程。立性空法師書《楓橋夜泊》詩碑于鐘房南側。</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殿宇大多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碑廊、楓江樓、霜鐘閣等。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沒有嚴格的中軸線。寒山寺山門前面的石拱圈古橋是江村橋,橋堍與山門之間那垛黃墻稱照壁。山門兩旁兩棵古樟。黃墻內古典樓閣飛檐翹角,右為楓江樓,左為霜鐘樓,都源于楓橋夜泊詩。佛龕背后一尊威風凜凜的將軍像,面朝里,對著大雄寶殿,手拿金剛杵,也叫降魔杵,那是韋馱,位居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將之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的主庭園左側的花壇兩面嵌長條石刻兩塊,一為明代崇幀年間刻的"寒拾遺蹤";另一刻清末江蘇巡撫程德全寫的"妙利宗風"。出大雄寶殿,左通普明寶塔和方丈室,右達名聞遐邇的聽"夜半鐘聲"的鐘樓,正前方的兩層屋宇是藏經樓。遠望屋頂,可見唐僧、孫悟空等西天取經塑像群。藏經樓樓上秘藏珍貴佛經,樓下叫"寒拾殿",寒拾殿后墻的背面立一巨碑,刻著千手千眼觀音、韋馱和關公等人物。鐘樓就在寒拾殿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寺院布局并不追求左右均衡,照墻和山門基本是一線相承,后邊的大雄寶殿、藏經樓,并不在一條中軸線上;新建的普明塔院,則按南北向中軸線布局。寺中處處皆院,錯落相通。寒山寺正殿面寬五間,進深總共有四間房,房高12.5米。單檐歇山頂,飛甍崇脊,據角舒展。露臺中央設有爐臺銅鼎,鼎的正面鑄著“一本正經”,背面有“百煉成鋼”字樣。這里包含著一個宗教傳說:有一次中國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紛爭,較量看誰的經典耐得住火燒。佛徒將《金剛經》放入銅鼎火中,經書安然無損。為頌贊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資紀念。殿宇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殿內庭柱上懸掛著趙樸初居士撰書的楹聯:“千余年佛土莊嚴,姑蘇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閻浮夜半海潮音。”須彌座用漢白玉雕琢砌筑,晶瑩潔白。座上安奉釋迎牟尼佛金身佛像,神態安詳。兩側靠墻供奉著明代成化年間鑄造的十八尊精鐵鎏金羅漢像,乃由佛教圣地五臺山移置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像背后與別處寺廟不同,供奉著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畫像,而不是海島觀音。畫像出自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之手,用筆大膽粗獷、線條流暢。圖中寒山右手指地,談笑風生;拾得袒胸露腹,歡愉靜聽。寒山寺里比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經樓內,樓的屋脊上雕飾著《西游記》人物故事,是唐僧師徒自西天取得真經而歸的形象,主題與藏經樓的含義十分貼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拾塑像背后嵌有千手觀音畫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間蘇州狀元石韞玉的篆書“現千手眼”。殿內左右壁嵌有南宋書法家張即之所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共二十七石。后面還有董其昌、畢懋康、林則徐、俞樾等人的題跋共十一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鐘樓位于藏經樓南側,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閣。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鐘”為仿唐式的古銅鐘,總重量為108噸,鐘高8.588米,鐘底裙邊最大直徑5.188米,鐘面主體銘文《大乘妙法蓮華經》共69800字,鐘面上總共有銘文70094個字。大鐘裙邊上鑄有九幅精美的飛天圖及六銑口裙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江南古剎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塊石碑上面鐫著唐代大詩人張繼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塊由清末著名學者俞樾書寫的詩碑,已成為寒山寺中的一絕。寒山寺詩碑高約3.5米,寬約1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楓橋夜泊》問世,歷代文人墨客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據《寒山寺志》載,《楓橋夜泊》詩的第一塊詩碑,為宋代王硅所書。此碑因屢經戰亂,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時,畫家文征明為寒山寺重寫了《楓橋夜泊》詩,刻于石上,這是第二塊《楓橋夜泊》詩碑。此后,寒山寺又數遇大火,文征明手書的詩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礫之間,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間的文徵明明所書殘碑,僅存“霜、啼、姑、蘇”等數字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906年(清末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寒山寺時,有感于滄桑變遷,古碑不存,便請俞樾手書了這第三塊《楓橋夜泊》石碑。</p><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第四塊《楓橋夜泊》詩碑,是一位與唐代張繼同名同姓的書法家所書。據文史專家鄭逸梅老人記述,這位現代張繼,是應著名畫家吳湖帆之約而書古代張繼《楓橋夜泊》詩的。詩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勝跡,頻年往來吳門,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與唐代題《楓橋夜泊》詩者相同,囑書此詩也。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滄州張繼。”現代張繼書古代張繼詩,由刻碑名手黃懷覺刻石,立于寒山寺內,一時傳為佳話。可惜他在書寫《楓橋夜泊》的第二天,便與世長辭了;而他書寫的這塊詩碑,現仍存于寒山寺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藏經樓系原來收藏陳放經書處,面闊3間,寬9.8米;進深9.2米。藏經樓樓屋頂有《西游記》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悟凈的雕塑像。一樓內墻壁上嵌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經文(系禪宗)。還嵌有董其昌(1555一1636年,上海松江人,明代杰出的書畫家)等人的書法碑刻。鐘樓為二層,八角。樓下石碑為重修寒山寺時所立,正面碑文為程德全所撰,碑的背面刻有重修寒山寺時募捐者的名字和金錢額。傳說張繼詩中的鐘就是懸于原來這里的鐘樓樓上。鐘樓建筑和這里的鐘都不是唐代的了,這口鐘是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重鑄的,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傳說詩人張繼去唐時首都長安(今西安)赴考后,落第返回時,途經寒山寺,夜泊于楓橋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難以成眠,聽到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有感而作。《楓橋夜泊》詩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日本的小學生把這首詩作為課文來講授和背誦。</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自從唐代詩人張繼題了《楓橋夜泊》一詩后,該寺便聞名了。寒山寺佛像雕塑別具一格,碑刻藝術天下聞名,碑廊陳列著歷代名人岳飛、唐伯虎、董其昌、康有為等人的詩碑,其中當推晚清俞樾書張繼詩碑最為著名。如今的大鐘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江蘇巡撫陳夔龍督造。巨鐘有一人多高,外圍需三人合抱,重達2噸。大雄寶殿內兩側壁內鑲嵌的是36首寒山的詩碑,還有懸掛于兩側的十六羅漢像。殿內的兩個石刻和尚就是寒山與拾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寒山,又稱寒山子,唐代貞觀年間,原居住于始豐縣(今浙江天臺)寒巖,擅長詩詞文章,寫有詩300余首,后人輯為《寒山子詩集》。拾得,本是孤兒,由封干攜入天臺山國清寺為僧,故取名為“拾得”,與寒山是好友。后人輯其詩附于《寒山子詩集》中。大殿前院兩側,有6棵五針松,就是日本愛媛縣各界友好訪華團(一行26人,團長為愛媛縣知事白石春樹)的朋友們于1976年4月10 日下午栽種在該寺的,這樹是在日本愛媛縣生長的,日本叫:“五葉松”,當時已生長了五年。大雄主殿的右側懸掛著一口日本友人于清末送來的支那銅鐘。鐘面上鐫有記述鑄鐘緣由的銘文。此鐘一式共兩口,一口懸在日本館山寺,一口送來寒山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僧人撞鐘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說每年有12個月、24節氣、72候(五天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鐘108下,表示一年的終結,有除舊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傳說,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響108次,人的所有煩惱便可消除。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聽鐘樓中發出的一百零八響鐘聲,在悠揚的鐘聲中辭舊迎新,祈禱平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關于“夜半鐘”的說法,歷史上曾經聚訟紛壇。北宋歐陽修認為唐人張繼此詩雖佳,但三更時分不是撞鐘的時候。南宋的范成大在《吳郡志》中綜合了王直方、葉夢得等人的論辯,考證說吳中地區的僧寺,確有半夜鳴鐘的習俗,謂之“定夜鐘”。如白居易詩:“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后。”于鵠詩:“定知別后宮中伴,應聽緱山半夜鐘。”溫庭筠詩:“悠然旅思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鐘。”都是唐代詩人在各地聽到的半夜鐘聲。自此,這場爭論才逐漸平息。現今寒山寺里的古鐘已非張繼詩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鐘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間補鑄的大鐘也已不知下落。一說當時“遇倭變”,銷熔改鑄成大炮;一說已流入日本,如康有為詩云:“鐘聲已渡海云東,冷盡寒山古寺楓。”為此日本國內還曾大力搜尋,但徒勞無功,遂留下千古之謎。如今的大鐘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江蘇巡撫陳夔龍督造。巨鐘有一人多高,外圍需三人合抱,重達兩噸。鐘聲宏亮悠揚,余音轟條。</p> <p class="ql-block"> 西岐布衣,陜西岐山人,高級工程師,國家質量安全專家庫成員,全國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系統先進個人;長期在甘肅慶陽市建設行業工作,搞過設計、施工、工程質量安全造價監督管理等工作;組織創建了慶陽“紅色南梁革命紀念園”工程“魯班獎”;獨立文化研究學者,多年來依托歷史厚重的黃土高原,致力傳統文化研究和人文精神弘揚,有較濃郁的夏周文化和歷史文化情結。</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江县|
乾安县|
盐城市|
寿阳县|
库伦旗|
怀柔区|
双柏县|
嘉定区|
肇源县|
道孚县|
阳曲县|
乐山市|
天津市|
临汾市|
邵阳市|
华阴市|
咸阳市|
辽中县|
云浮市|
宜良县|
竹北市|
渝中区|
鹿泉市|
樟树市|
盐源县|
民乐县|
同江市|
平定县|
阳泉市|
花莲市|
图木舒克市|
余干县|
盐边县|
马关县|
贡觉县|
宕昌县|
邹城市|
区。|
泾川县|
禄丰县|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