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千里川藏兵車行

趙亞洲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汽車第二十七團激情燃燒的歲月中有你、我、他</i></p><p class="ql-block"><b> 兵,軍隊中最小的單位分子,步兵、水兵、航空兵;炮兵、工兵、衛生兵……構建成了強大的軍隊體系;我們就是這強大體系中的一一汽車兵。</b></p><p class="ql-block"><b> 1971年5月7日,中央軍委命令;由成都軍區、西藏軍區、北京軍區、沈陽軍區和總后重慶辦事處等單位,抽調2000多名官兵在四川省丹棱縣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汽車第27團,代號0121部隊。執行3營12連編制,隸屬成都軍區后勤部成昌兵站部。1975年8月,改代號為56104部隊,1985年7月,在“百萬大裁軍”中,我團番號被撤銷。</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建團時,丹棱縣團部駐地,現在大殿已不存在,多了個彌勒佛在那,右邊小車班住的廂房還算完好。</i></p> <p class="ql-block"><b>  那年我們團部在丹棱縣,機關就駐扎在縣城中的文武廟里,據說這也是全國少有的文武同廟。它始建于宋代,建的是文廟,按山東曲阜孔廟樣式修建,祭典圣人孔夫子。明代重修時又建了武廟,就成了今天的文武廟。司令部在中間,大殿住的是團警衛排,大殿門口廊房是團部電臺,兩側廂房分別是運訓股和小車班,政治處占了東側一個獨院,正上方是二殿,里面因有文物,沒住人,至今這個殿還存在。后勤處住大殿另一邊的一排房子,團機關就這樣算有了駐地。</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這座現存的大雄寶殿,就是當年政治處小院上面的那座。</i></p> <p class="ql-block"><b>  其他部隊那時住的就是些車間、倉庫和糧倉,還分散在了不同的縣區。一營在洪雅縣就一分為二,青衣江邊住著一連,營部和其它三個連隊用的是西門外師范學校的舊址,青瓦木框結構老教室就成了連隊的宿舍;二營在丹棱縣城住糧庫;三營和修理連擠在眉山縣白馬公社當年川交公司醫院的院子里;不遠一個叫萬山坡的地方,是西藏自治區的一個干休所,里面還有一個倉庫群,當年還存放了大量文革中從藏區寺院里收上來的文物,司訓隊就在此占用了一小部分算是營房了。</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當年,修理連在白馬公社川交公司醫院舊址的車間。</i></p> <p class="ql-block"><i>  有了駐地,接下來我們的任務就是開始川藏線上的運輸了。北線進南線回是當年我們團負責的任務。那時的北線實際上是從現在的318國道新都橋開始分道,經道孚、爐霍、甘孜、翻雀兒山到邦達再與南線,現在的G318匯合的一條線。</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二郎山老川藏線</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二郎山頂的冰霧</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上世紀80代的然烏老虎口,還沒有遮水棚,到冬天己是懸崖壁百丈冰。</i></p> <p class="ql-block"><b> 《 到了新的部隊》</b></p><p class="ql-block"> 節選孫云彩(時任群工干事)著(軍旅人生)</p><p class="ql-block"><b> 1968年春天,年滿18歲的我,應征入伍到陸軍64軍190師當了一名汽車兵。</b></p><p class="ql-block"><b> 1971 年 3 月中旬的一天,根據上級指示,從我連抽調兩名戰士,條件為黨員、班長、能單獨執行運輸任務的調入新單位。那時我服役剛滿三年,符合上級調出要求條件,服從命令聽指揮是軍人的天職,第二天我就毫不猶豫地告別朝夕相處的戰友,前往報名地去了。接兵的是新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汽車第 27團修先范副團長他說,“從今天開始,你們就被編入到汽車第 27 團,部隊番號為 0121,主要任務是加速西南邊疆建設,鞏固國防,提高西藏地方運輸能力。”后來聽說,我們這個團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從中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出廠壹仟臺國防民用汽車,分配青藏、川藏各伍佰臺,由全軍北京、沈陽、成都、西藏、總后、渝辦等各大軍區及單位抽調官兵組建青藏、川藏汽車團。</b></p><p class="ql-block"><b> 我們到達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后,經與駐廠軍代處聯系,被安排住在距廠址不遠處的招待所,等候車輛出廠。期間參觀了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的廠址廠史、以及發動機鑄造翻砂、部分分件制造、車輛總裝配車間等。說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工打造第一臺解放牌汽車,到現在每分鐘出廠一臺車的生產流水線,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快速發展初具規模,形成一個個工業基地和體系,真為共和國的飛躍發展感到驕傲自豪。</b></p><p class="ql-block"><b> 半個月過后,駐廠軍代處通知,提車還需一段時間,何時取車另行通知。有的老戰友趁機要求回家探親,經接車領導請示團首長同意,河南、安徽籍戰友可探親居家待命。</b></p><p class="ql-block"><b> 一直到六月中旬,回家探親的戰友們接到集結電報,要求在 6月 15 日晚上 10 點前,到鄭州火車貨運北站軍供站集合,迎接專列。戰友們即刻奔赴鄭州集結。6 月 16 日凌晨 3 時專列進入鄭州北站編組站,在我們登上之后不久,專列即徐徐開動。</b></p><p class="ql-block"><b> 當專列行至陜西境內一個火車貨站時,在朦朦朧朧的夜色中短暫停留,有戰友下車伸展一下身體。突然專列瞬間啟動,下車戰友措手不及,急忙奔跑著扒火車,霎時有一個身影緊靠專列上的爬裝車輛側身向前邊首輛平裝車輛靠近,“誰?”“我!”,聽到慌張喘氣聲,我趕緊把旁邊的車門開起讓他進來,通過交談,結識了劉松海老兵,聽他說差一點沒有登上車,我差點笑出來。</b></p><p class="ql-block"><b> 專列到達四川眉山火車站后,接車的戰友們把車開離了眉山火車站,我們乘車到了丹棱縣糧庫,被分配到汽車第 27 團 6連,連隊番號為 62 分隊,我和劉松海老兵被分同一班,真是千里有緣來相會,丹棱同班情更深。</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新兵連訓練 攝影/章明富</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新兵連班務會 攝影/章明富</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一營車管助理員曾風春(左三)在連隊與駕駛員交流高原行車經驗</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三營營長陳鼎福(右五)在連隊與戰士們交流技術</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五連排長陳國文(右)73年12月入伍,四川省大竹縣人,在給戰友調校汽車化油器,后調政政處組織股任干事。</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一營車管助理員曾風春(右)在指導戰士劉知科維修點火線圈</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團長王曰志在連隊圖書室</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警衛排又一批戰士光榮入團</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警衛排戰士在學習</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1973年參加成昌兵站部體育運動會我團代表隊獲得了團體優秀獎,前排右一是我。</i></p> <p class="ql-block">修理連戰士在縫補車蓬布</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衛生員肖進利,后調37陸軍醫院任檢驗科長。</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衛生員張建洲,77年入伍,四川省丹棱縣人。</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軍人服務社戰士江顯華(78年入伍,四川華鎣人),在賣自產的豆腐。</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機關戰士擔任了蒲江縣城關小學的校外輔導員,他利用體息時間給小學生們傳授口琴吹奏技巧。</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攝影/章明富</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連隊戰士利用休息時間在給戰友理發</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小車班班長于永生,71年入伍,湖北省恩施人,在小車班還要會開吊車和其它車輛。</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小車班大客車駕駛員吳群生,72年入伍,河南省許昌人</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修理連戰士在切磋技藝</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蒲江營房建設工地施工班在學習</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司訓隊在大唐駐地上理論課,教員陳紅照是72年入伍的河南省許昌縣人。</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成昌兵站部體操隊來團里表演</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電影組放映員賀建平、章明富在為新戰友拍照留念</i></p> <p class="ql-block"><b> 《夜過雀兒山》</b></p><p class="ql-block"> 李木林撰文(時任六連戰士)</p><p class="ql-block"><b> 舉世聞名的川藏公路以山高路險、氣候惡劣著稱。</b></p><p class="ql-block"><b>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汽車部隊,因執行西藏邊防戰備運輸任務,常年累月奔跑在川藏線上。</b></p><p class="ql-block"><b> 川藏公路從新都橋的東俄洛至邦達一段,分為南北兩條線路,南線走巴塘,北線走甘孜,經昌都,到邦達后合并成一條線路。當時我們團主要是跑川藏公路北線。</b></p><p class="ql-block"><b> 川藏公路北線在四川和西藏交界地方,在金沙江邊,有一座高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境內,叫雀兒山,為川藏公路全線最高的大山,其中主峰海拔6128米,雀兒山川藏公路埡口海拔也在5000米以上。</b></p><p class="ql-block"><b> 雀兒山山高路險,氣候惡劣,一年有八個月時間為大雪封山季節,且山上路窄,險峻,有的路段也只有三、四米寬,兩個車相遇會車錯車十分困難。因此,雀兒山為川藏線海拔第一高山,川藏線第一險關,有“爬上雀兒山,伸手摸著天”之說,山上飛鳥難過,人無蹤影。</b></p><p class="ql-block"><b> 冰雪、泥濘、塌方、滾石、雪崩、泥石流、氣候惡劣等危險和自然災害,在川藏線汽車兵面前,一次一次的被我們戰勝。但有一次,因大雪封山和道路情況復雜險峻,兩個車隊半夜在雀兒山山頂相遇,兩個車隊會車錯不開車,當時就被困在山頂達一天一夜。</b></p><p class="ql-block"><b> 記得一九七六年三月,執行當年第一趟戰備運輸任務,由我們六連承擔運送駐西藏林芝某邊防部隊某炮兵團的新兵進藏和老兵出藏的運輸任務。當時我是單獨頂車后第一次執行拉人任務,心里不免有些緊張,好在連長王懷龍親自坐我的車帶隊,我心里也放心了許多。</b></p><p class="ql-block"><b> 當我們的車隊行至到川藏公路北線馬尼干戈兵站時,按上級要求,西進車隊每天只能跑兩個站,根據西進車隊計劃安排,我們西進運送新兵車隊應在該兵站宿營,第二天上午翻越雀兒山。</b></p><p class="ql-block"><b> 當晚,在雀兒山西邊獨木嶺兵站,也有一個運送西藏老兵返川的車隊,按要求和計劃安排,也是在第二天上午翻越雀兒山。</b></p><p class="ql-block"><b> 為了不在第二天上午兩個車隊在山頂相遇,造成會車錯車困難,連隊帶隊領導和接兵部隊領導商議后,決定連夜翻越雀兒山。</b></p><p class="ql-block"><b> 誰知,雀兒山西邊的車隊,也于當晚向雀兒山進發,他們也要在當晚翻過雀兒山。</b></p><p class="ql-block"><b> 就這樣,兩個車隊于當晚午夜時分,在雀兒山山頂,不期而遇。進,進不得,退,又退不回來,兩個車隊五、六十臺車,只好被堵在了山頂。</b></p><p class="ql-block"><b> 三月的雀兒山,正是大雪封山季節,當時大雪紛飛,北風呼叫,大雪把整個公路路面蓋的嚴嚴實實,再加上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和山高缺氧,接兵部隊的領導以及新兵們,當時都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不知怎么辦才好。但我們汽車兵就不一樣了,我們已經習慣了川藏線上的艱苦生活,習慣了和川藏線上經常發生的塌方、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作斗爭,至于說堵車,被困在山上和半路上,那真是再平常不過了。</b></p><p class="ql-block"><b> 雀兒山五道班,設在雀兒山山頂,工人師傅們常年駐守和戰斗生活在這里。因雀兒山海拔高和氣候惡劣,工作生活環境艱苦,是聞名全國的先進道班。</b></p><p class="ql-block"><b> 這時,道班的工人師傅們行動起來了,連夜不休息,開動推土機把公路上的積雪一點一點的推開,其他工人師傅也和戰士們一起行動起來幫助鏟雪,好騰出地方,讓車一輛一輛的錯開。</b></p><p class="ql-block"><b> 因為冰雪覆蓋路面,加上天黑路滑,雪又大,路又窄,路基下面又是萬丈深淵,不小心滑下去,真是萬劫不復,粉身碎骨 。道班工人師傅用推土機,每次推開一點地方,都要費一番工夫,有時車打滑時,戰士們就全力以赴下來幫忙推車,或干脆用皮大衣墊在車輪下面,防止打滑,好讓車輛讓到寬一點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五、六十臺車的兩個車隊,在山頂綿延幾公里長,每錯開一臺車,讓出一臺車的位置,真是十分困難。</b></p><p class="ql-block"><b> 天寒地凍,為防止新兵戰士凍僵凍傷,每隔一段時間,都要讓坐在車上面的新兵們下車活動活動身體,跺跺腳,以免凍壞凍傷身體。我們的車輛每隔一段時間也要發動發動,以免凍壞發動機。</b></p><p class="ql-block"><b> 到天亮時,才錯開了十幾臺車的位置。大家又累又困,又渴又餓,道班工人師傅在道班內支起一口大鍋,裝滿冰雪水,準備燒一鍋開水讓大家喝,因山高缺氧,又是用濕漉漉的木柴,當時我記得去了好幾次,看水燒開沒有,一次一次的都是失望而歸,好像到我們離開時,燒了好幾個小時,也沒把一鍋冰雪水化開燒開。</b></p><p class="ql-block"><b> 上級機關了解到兩個運送新兵、老兵的車隊被堵在了雀兒山山頂后,立即指示雀兒山山腳下東西兩個兵站,組織人力物力,分東西兩路,為山上被困人員送食品和開水。幾十公里的山路,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往上爬一次真不容易,別說抬著東西了,兵站的戰士們輪流換班,抬著背著食品和保溫桶,到下午13點左右,才把食品和開水送到山頂,雖說每人分到一點點,也算是用餐了,接兵部隊隨車還帶了一些干糧,有時大家還用來充充饑。</b></p><p class="ql-block"><b> 記得是下午四、五點的時候,經過大家的共同奮戰,兩個車隊五、六十臺車才完全錯開。</b></p><p class="ql-block"><b> 我們西進車隊到達獨木嶺兵站時,已是傍晚。車隊在兵站用過餐后,沒有在該兵站宿營,按西進計劃直接跨過金沙江,順利抵達西藏境內金沙江邊的崗拖兵站宿營。</b></p><p class="ql-block"> 李木林 </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28日</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雀兒山下</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然烏溝中橋向西就是老虎口</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然烏老虎口到了冬季就成了懸崖掛冰瀑,道路冰溜路,一不小心就會跌入數百米的米曲河谷。</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車隊通過矮拉山的冰雪路段</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通麥大塌方路段,經常是這樣的狀況。</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車隊從然烏向察禺方向進發</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上世紀80年代的然烏兵站</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兵站值班員在為過往車隊駕駛員送熱水</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不顧一路的奔波車隊到卡集拉兵站休息片刻戰友們也會打上幾輪升級</i></p> <p class="ql-block"> 節選通訊</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切不斷的鋼鐵運輸線》</b></p><p class="ql-block"> 劉金有(時任新聞干事)/范永順(時任宣傳股長)/撰文</p><p class="ql-block"><b> 在云南邊防部隊召開的慶功大會上,各軍兵種的英模代表歡聚一堂,沉浸在一片歡聲笑語之中。他們懷著激動而又興奮的心情,暢談自衛還擊、保衛邊疆取得的重大勝利。這時,一段對話引起了代表們的注意。“同志,你們汽車兵辛苦了!”“不,你們野戰部隊才辛苦呢!”“還是你們辛苦,打勝仗全靠你們汽車兵把我們送到前線,把武器彈藥和軍馬糧草給我們送上來!”……有不少野戰部隊的代表異口同聲地向汽車部隊的代表說道。</b></p><p class="ql-block"><b> 深受野戰部隊代表齊聲贊譽的就是我團七連。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七連為保證我野戰軍某部的部隊、武器和軍馬等戰場用品的充足供應。出色完成了戰勤運輸任務,全連十二人榮立三等功、七十四人受嘉獎外,上級黨委還給七連榮記集體二等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不少拉一槍一彈</b></p><p class="ql-block"><b> 二月十七日,我自衛還擊戰的炮火帶著長期壓抑在廣大軍民心中的仇恨,猛烈地射向越南侵略者。</b></p><p class="ql-block"><b> “打,狠狠地打!堅決攻下那個碉堡!”聞到前線的火藥味,聽到戰場上的沖殺聲,看到手中的戰地快報,七連指戰員個個都感到痛快、來勁。他們一來到前線指揮部,就接受了運送野戰部隊某步兵團上前線和運送武器彈藥的緊急任務。來回近千里,有不少地段都是開戰以后才搶修的臨時便道,行車十分危險險。但他們全然不顧,只是一個勁的晝夜兼程往前線運。</b></p><p class="ql-block"><b> 二月二十日,七連送一批人員和彈藥到前線,轉回來已是晚上九點了。還沒顧上吃飯,突然又接到了前線指揮部的命令,要他們在兩天之內把某倉庫的一批武器、六十噸烈性炸藥和五節小火車車廂的防毒面具全部運往某火車站,再由小火車向前線運送。</b></p><p class="ql-block"><b> 接到命令后,全連立即沸騰起來了,紛紛要求立即出車。上級看七連斗志高昂,求戰心切,答應他們由連長趙代銀帶隊馬上出發。當七連連夜急行,把軍需物資從某倉庫送到某火車站時,發現車站太小,一次只能由五臺汽車進出裝卸。而就在這時,上級根據戰局發展,要他們把原來規定四十八小時運完的物資提前為三十二小時內運完。趙連長向團部請求派車增援,此時團部的汽車已全部到其它單位執行任務去了,一時抽不回來。</b></p><p class="ql-block"><b> 怎么辦?前運的物資沒有減少,運輸車輛不能增加,時間卻減少了三分之一,上級還要求他們完成這次任務后,盡快趕回去執行另一項緊急戰勤運輸任務。這時,指揮部根據實際情況告訴七連:“你們在三十二小時內可以盡一切力量運多少算多少,實在運不完,就暫時放在這兒”。</b></p><p class="ql-block"><b> “不,我們汽車兵,就是要保障前線作戰部隊物資的充足供應。送部隊,決不丟下一兵一卒;運武器,決不少拉一槍一彈。就是不吃飯、不睡覺,也要按時完成上級所交給我們的各項戰勤運輸任務”。一排長廖康凡和車隊的同志們向上級堅決地表示。裝卸速度緩慢,同志們就人背肩扛幫助裝車卸車。在趙連長的帶領下,二班長陳瑞平、戰士毛德平等同志,扛起幾十斤重的烈性炸藥、防毒面具箱,象穿梭似的來回跑著裝車卸車,個個汗流夾背,無一人叫苦叫累。同志們一連大干苦干了二十三個小時,沒吃飯,沒睡覺,物資一件不少,彈藥一發不缺,提前完成了運輸任務,保證了炸藥、防毒面具等物資轉運到前沿陣地,送到了一線部隊指戰員們的手中。“一定要趕在時間面前決不能影響兄弟部隊作戰”。這就是七連提出的戰斗口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丟了的十臺車”</b></p><p class="ql-block"><b> 戰局發展神速,敵情變化無常,參戰部隊的任務也會有變化。可是,不管戰情千變萬變,七連的汽車總是部隊打到哪里,他們就奔到哪里,把部隊需要的作戰物資運到哪里。</b></p><p class="ql-block"><b> 二月二十八日,七連突然接到命令:立即派出十臺汽車,配屬某軍,運送偵察連隊由云南前線到廣西邊防執行任務。時間十分緊迫,事前又毫無準備,行程又十分遙遠。連黨支部馬上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決定由副指導員張久長和三排長雍如明帶領十七名駕駛員、助手和修理工,駕駛十臺汽車,前去執行這一任務。</b></p><p class="ql-block"><b> 指揮部首長和兄弟部隊的領導同志問他們有沒有什么困難。他們堅定地回答:“沒有!你們打到哪里,我們就把你們送到哪里!保證不會耽誤一分一秒!”當天中午,他們便驅車趕往起運地點,以飽滿的熱情投入了戰斗。在長達一千三百多公里的行程中,山高坡陡、道窄彎多,路況極其復雜。十九名戰友想方設法,克服重重困難,晝夜兼程,風餐露宿,把偵察連隊安全、準時地送到了預定的集結地域,沒有發生任何事故,十臺汽車連擦掛現象都沒有發生。</b></p><p class="ql-block"><b> 在長途運送任務完成之后,七連十九名戰友又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配屬該部先遣隊偵察敵情、勘探地形、安設營地和運送物資。他們既當指揮車,又當運輸車,廢寢忘食地戰斗在鋼鐵運輸線上,保證了先遣隊各項任務的順利進行。 兄弟部隊的指戰員贊揚他們:執行任務分晝夜,隨叫隨到;完成任務不講價錢,聽從指揮。</b></p><p class="ql-block"><b> 這十臺車留在廣西以后,有一次,要從廣西的崇左縣運送一批防刺膠鞋到前線。行車途中,三十四號車突然動力不足,車速很慢,漸漸跟不上車隊。當時,這里的敵情十分復雜,越軍的特工隊時常出沒,掉隊車更易遭到敵人襲擊。他們不顧自己的安危,走一段,停下來檢修一下,一夜之間,就檢修了七次。到天亮時又發現油路故障嚴重。沒有備用配件,故障難以排除。眼看就要耽誤時間,同志們個個急得滿頭大汗。情況緊急,刻不容緩。怎么辦?同志們想出了一個土辦法,用水桶裝上汽油,吊在車廂上,再用一根皮管當輸油管接在油桶上,把汽油直接流入發動機,使其發動,繼續開車趕路。就這樣,他們不僅沒有耽誤一分一秒,還提前到達目的地,把防刺膠鞋送到了指戰員們手中。我們英雄的汽車兵就是這樣堅定、沉著、機智、勇敢地執行著上級的命令,不怕苦、不怕死,安全及時地執行著各項戰勤運輸任務。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野戰部隊打到哪里,就把所需的物資送到哪里”的鋼鐵誓言,保證了自衛還擊作戰的勝利。</b></p><p class="ql-block"><b> 就這樣,七連十九名戰友和這十臺車一直留在廣西,反擊戰結束,直接返回蒲江駐地,戰友們才知道了這回來“丟失的十臺車”。</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戰前,連隊在進行各種特殊情況下的道路通過訓練</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十連指導員王相超(左三)、副連長楊萬清(左二)與連隊干部做戰前地形勘察演練</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1979年2月14日傍晚,軍區緊急通知團長王曰志、政委趙理學到軍區,直接接受了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命令,15日,我團開始在青龍場火車站登車,16日晨06時04分,我團第一列乘載著二營營部和七連的專列準時發車前往云南前線。這是發車前在站臺留影,第一位是二營副教導員黃景彬。 </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攝影/王留志</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團長王曰志與我團前指人員在越南境內紅河邊,前排右一、裝備股長范開海;右三、參謀邱玉文;右四、管理股長梅德勝;后排左一、小車班駕駛員李永軍;左二、宣傳股長范永順左三、小車班班長于永生;左四、衛生隊副隊長張洪忠;左五、警衛排戰士 </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提供/邱玉文</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1979年2月19日上午9時,我團二營5連,運送50軍149師445團順利通過紅河舟橋,安全把參戰部隊送達指定戰區。 </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攝影/王留志</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子9一27326我團車輛的編號</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攝影/王留志</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凱旋而歸 攝影/王留志</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在蒙自機場我團官兵熱烈歡迎中央慰問團的到來</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攝影/王留志</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1979年3月30日,中央慰問團來到云南前線慰問參加對越反擊戰的部隊,在蒙自分會場,中央慰問團副團長、總參謀部李達副總參謀長檢閱了我團全體官兵。 攝影/王留志</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中央慰問團蒙自分會場 攝影/王留志</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戰后紅河州革命委員會及當地群眾到我團慰問</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攝影/王留志</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我團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返回駐地(個舊市委黨校),個舊市大屯小學師生前來團部機關慰問。 </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提供/章明富</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1979年5月,我團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分十個梯隊陸續凱旋而歸,在青龍場火車站受到了成昌兵站首長迎接。圖為團政委趙理學與兵站部后勤部吳森林部長親切握手。</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青龍場火車站</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1979年5月,參加完對越自衛反擊戰,部隊返回蒲江營區。</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留守人員在團部大門前冒雨歡迎凱旋歸來的戰友</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昆明軍區后勤部,贈給我團的錦旗上面繡著“思想作風技術過硬 前送后運安全及時”十六個大字。</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對越自衛反擊戰凱旋回到營區,四川省副省長、省委書記處書記楊汝岱率慰問團,代表省委、省政府到團里慰問。</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四川省慰問團向我團贈送錦旗</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對越自衛反擊戰凱旋返回駐地后,蒲江縣委、縣政府慰問團到團里慰問。</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十二連四班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榮獲集體二等功,排頭班長鄭開友、閆國平、陳月明、李中友、陳代富、朱光全、副班長黃道友。</i></p> <p class="ql-block">我團參戰部分立功受獎人員,1、方啟倫修理連十五班班長71年入伍四川江津人2、3、4、5、6、何正龍戰士三連,7、甄新有一連戰士72年入伍河南許昌人,8、蔣德國三連戰士74年入伍四川渠縣人,9、10、雷興章修理連鍛工班長74年入伍四川大竹人,11、12、13、周聰穎72年入伍四川旺蒼人,14、15、16、張保平三連戰士72年入伍河南許昌人,17、18</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一九七八年上半年慶功授獎大會</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時任政治處的張金春主任</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左、軍需股長李升華;中、修理連戰士王加付,71入伍,四川江津人;右、司訓隊長楊信。</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時任政治處的李成富副主任</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三營副營長鄧從廣在宣讀安全行車決心書</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團長王曰志向立功人員授獎</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1980年第二個百日安全授獎大會已在新營房團部大禮堂舉行</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成昌兵站部軍務科陳永鐸科長在六連檢查工作</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三營黨委班子在學習,左三、教導員張慶榮;左四、營長陳鼎福;左六、副營長鄧從廣;左七、十連指導員王相超;左五、董順金</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修理連指導員范開海(左三)、連長張中洲(左四)、副連長朱樹模(左二)、排長施玉林(左一)、羅中富(左五)等在一起學習。</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修理連班子在研究工作</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修理連技術員萬叢德在上理論課</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司訓隊歡送老兵退伍合影</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1978年9月,衛生隊歡送李明康醫生離隊。</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康忠宣/提供</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1974年,政治處部分戰友,在丹棱縣駐地政治處小院中,前排左起:張國(文化干事) 、范永順(新聞干事)、胡萬貴(文化干事)、趙亞洲(放映員),后排左起:張小木(組織干事)、劉志成(文化干事)、賈獻詩(新聞干事)、孫云彩(群工干事)、蘭啟文(打字員)。</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政治處部分戰友74年在丹棱</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團警衛排團日活動,在蒲江飛仙閣了解歷史文化</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后勤處王學華處長與戰士一起在菜地勞動</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1978年機關警衛排的戰士在營區種植的蔬菜喜獲豐收</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機關戰士灶炊事班積極飼養家兔,努力改善伙食。(這張也是我在戰旗報發表的第一幅照片)</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電影放映前羅元州副政委在講話</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電影放映前連隊在拉歌</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我與放映員鄒方和(右),凳子上還印有0121部隊建團時的代號。 </i><span style="font-size:15px;">攝影/淳樹文</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電影組放映員章明富(左)和放映員賀建平(右)在檢修擴音機</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放映員賀建平75年入伍四川省樂山人,他用的那臺長城上發條的相機,就是我當年用津貼買的。</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離開部隊前,蒲江縣文化館在他們的宣傳窗,為我辦了我的第一個個人影展,我背后就是展覽的作品。</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1980年12月,與戰友在拉薩。</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達拉宮一1980》這就是在部隊最后一年,隨連隊上高原拍的,發表后多次獲獎和被收藏。</span></p> <p class="ql-block"><b>歷任團首長</b></p><p class="ql-block"><b>團長:</b></p><p class="ql-block"><b>張常祿(1971.6--1978.5)</b></p><p class="ql-block"><b>王曰志(1978.5--1983.5)</b></p><p class="ql-block"><b>陳錫福(1983.5--1985.12)</b></p><p class="ql-block"><b>政治委員:</b></p><p class="ql-block"><b>趙理學(1971.6--1981.5)</b></p><p class="ql-block"><b>羅元洲(1981.5--1983.5)</b></p><p class="ql-block"><b>石康林(1983.5--1985.12)</b></p><p class="ql-block"><b>副團長:</b></p><p class="ql-block"><b>修先范(1971.6--1978.5)</b></p><p class="ql-block"><b>龔應福(1971.10--1978.5)</b></p><p class="ql-block"><b>陳明森(1978.5--1983.5)</b></p><p class="ql-block"><b>成紀鎖(1978.5--1983.5)</b></p><p class="ql-block"><b>劉光榮(1978.5--1983.5)</b></p><p class="ql-block"><b>王學華(1983.5--1985.12)</b></p><p class="ql-block"><b>李定剛(1983.5--1985.12)</b></p><p class="ql-block"><b>陳頂福(1983.5--1985.12)</b></p><p class="ql-block"><b>副政治委員:</b></p><p class="ql-block"><b>赫文起(1971.8--1978.5)</b></p><p class="ql-block"><b>古明芳(1978.5--1983.5)</b></p><p class="ql-block"><b>陽憲斌(1983.5--1985.12)</b></p><p class="ql-block"><b>參謀長:</b></p><p class="ql-block"><b>劉德生(1971.6--1978.5)</b></p><p class="ql-block"><b>楊高兆(1978.5--1983.5)</b></p><p class="ql-block"><b>劉清良(1983.5--1984)</b></p><p class="ql-block"><b>夏萬友(1984.--1985.12)</b></p><p class="ql-block"><b>政治處主任:</b></p><p class="ql-block"><b>崔玉林(1971.6--1978.5)</b></p><p class="ql-block"><b>張金春(1978.5--1983.5)</b></p><p class="ql-block"><b>張振聲(1983.5--1985.12)</b></p><p class="ql-block"><b>后勤處處長:</b></p><p class="ql-block"><b>程從元(1971.6--1978.5)</b></p><p class="ql-block"><b>王學華(1978.5--1983.5)</b></p><p class="ql-block"><b>李仕剛(1983.5--1985.12)</b></p> <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 1972年,我應征入伍來部隊,在汽車27團電影組,一干就是8年。在離開部隊的那年,退伍的戰友都走了,為了能拍到幾張我們汽車兵高原的照片和那千里川藏線的景色,那年11月份剛好有一個特殊任務,接工程兵852大隊下山換防,我要求跟連隊上一次山就是為了拍照片,看在我在團里那么長時間,最后批準隨8連一齊前往,這些高原的照片就是那次拍的。</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些團里的照片除署名以外,都是我當年由于業余愛好拍的,可團里那時還不讓我用團里的相機,到蒲江后自己就用津貼買了一臺。最后,因工作需要還是記錄了一小部分我們當年的戰斗生活。今年是我入伍50年,整理一下當年的芳華影像,自是心潮澎湃,以此來紀念那些難忘的青春歲月。</p><p class="ql-block"> 感謝戰友們提供的寶貴影像和精彩的文章,才有了這段回憶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1980年退伍時與電影組戰友賀建平(左一)、李德壽 組長(左二)、常丁友(右二)、李建清(右一)合影留念</i></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萝北县| 调兵山市| 龙岩市| 仙游县| 凉山| 灌南县| 石渠县| 安丘市| 诸城市| 丁青县| 甘孜县| 惠水县| 岗巴县| 富源县| 扶绥县| 剑河县| 宜都市| 阿拉善左旗| 陇南市| 汝南县| 莱芜市| 华池县| 峨山| 五原县| 丹巴县| 莒南县| 郸城县| 屏东市| 阿鲁科尔沁旗| 宁蒗| 思茅市| 全南县| 平南县| 水富县| 江孜县| 安化县| 大理市| 大荔县| 淳化县| 白山市| 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