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從肇慶到江門,路經回龍鎮,被一個古色古香、青磚黛瓦、八卦形狀的黎槎村所吸引,駐車,決定進村看個一二。</p><p class="ql-block">首先吸引我的不是黎槎村的古香古色,而是村頭恭恭敬敬供奉的周敦頤塑像。周敦頤是宋朝五大才子之一,也是宋朝理學思想的鼻祖。很多人誦讀過他的《愛蓮說》,更有人對“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等句子倒背如流。</p><p class="ql-block">這個距今800多年歷史、被列為廣東省十大古村與周敦頤有什么關系呢?走進古村方恍然大悟,村落的黎槎村的建筑風格就來自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村人的人生理念也來自周敦頤的儒家思想。?</p> <p class="ql-block">周敦頤身后的黎槎古村形似八卦,布局精巧,又名八卦村,八卦村的房屋依山而建,環水而設,整個古村呈大圍屋形狀,以水為脈、以石為基、以屋為墻,村邊古榕參天、四水環繞,極具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村中有十座古樸典雅的門樓,每一座門樓代表一個坊。每座門樓皆以儒家文化里仁思想命名,分別是仁和里、遂愿里、興仁里、淳和里、尚仁里、居和里、柔順里、毓秀里、仁華里、遂德坊,俗稱“十里一坊”,各具特色,更與周敦頤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相契合。</p> <p class="ql-block">據傳,古村的建造者為周姓,周敦頤是否是他們的祖先為我不得而知。古村,又像一個迷宮,既有迷路的感覺,又有太極的迷幻。走在窄窄的街巷,青墻黛瓦的房子里三層外三層,一座座,一排排,一圈圈,常常是疑是走到了盡頭卻有聯通, 疑是坦途卻已盡頭。正如周敦頤《太極圖說》所云,“無極而生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p> <p class="ql-block">我也從十個門樓弄清了個中三昧,每個門樓延伸進去,皆為獨立的院落,每個獨立的院落里居住著各自的家族,各自的族長又按著周敦頤的理念管理著自己那支族人。族人們遵守族長的安排,同住同食同勞,相互禮讓相敬如賓。這讓我想起了三千人同食的義門陳故事。古村人概也像義門陳一樣保持并延續著良好的家風。</p><p class="ql-block">他們在各自安好的同時,也有著儀式感極強的聚合,比如古村里有一個大的祠堂,凡有老人的葬禮及青年婚禮都要在這里鄭重進行,以最隆重的形式詮釋人生。又如,古村設有女子屋,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要集中到一起接受家族的教育,想必女孩子們一定會流利地背誦周敦頤的《愛蓮說》,并立志出淤泥而不染。再如,古村的正中筑有“鴻運臺”,這里也是全村最大的“留白”,掌門人會不定期在“留白處”為全村人祈福。據說,圍著鴻運臺轉上三圈,人們會得到始料不及的好運。</p><p class="ql-block">據介紹,村中有主巷15條、橫巷84條,正好合成了九九歸一的數字。想像當年的一代代人從窄窄的古巷出出入入,在各自狹小的空間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不同的區域里維系著各自的安好與繁榮。而今由這99條街巷分割在各個區域的房子大多無人居住,我隨意地在古村街巷的石板路上行走,發現有的街巷已滋生青苔,有的屋里彌漫著發霉的味道。但很多房子雕梁畫棟還在,孔子、周敦頤的畫像還在,祖宗的牌位及供奉他們的香火還在。</p> <p class="ql-block">古村靜靜的,像是遠去的歲月停下了鐘擺,靜止在明末清初或民國某個年代的某個清晨或傍晚。離開黎槎村的時候,村頭的榕樹下,幾位老人正坐在一起聊天,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婆婆見我走過來,連忙兜售籃子里的東西。她的粵語我聽不懂,也無法看到籃子里被一塊布蓋著的蔬菜或水果,這更讓我加重了古村的疑惑與猜測。</p><p class="ql-block">我們習慣于在城市里尋找遠去的文明與傳統文化,有時驀然回首間,那些珍貴的歷史與文化就在某個村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都县|
中江县|
上饶县|
资中县|
南阳市|
阿拉善左旗|
南木林县|
三原县|
清丰县|
沿河|
土默特右旗|
乡城县|
鹿邑县|
宁蒗|
安溪县|
蓝田县|
南和县|
株洲县|
南投市|
泰宁县|
金沙县|
迁西县|
江山市|
永登县|
根河市|
高青县|
眉山市|
阿拉善左旗|
于都县|
湖口县|
遂溪县|
吴忠市|
客服|
常山县|
大洼县|
长岛县|
韶关市|
泸州市|
湟源县|
麻阳|
遂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