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數以千萬計的城市初高中學生,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告別各自的親人,奔赴祖國的邊疆,農村經受磨練,把自己最寶貴的青春年華揮灑到祖國的四面八方。</p><p class="ql-block"> 在這場大規模的“上山下鄉”浪潮中,發生了許多令人永遠難忘的事情,同時,也是新中國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一個特殊的名詞一一知青。</p> <p class="ql-block"> 1974年9月9日,我們響應黨的號召:到農村去大有作為。我們是臨朐縣第一批下鄉知青,當時小組十四人。</p><p class="ql-block"> 組長:白麗娟 副組長:張存智 姜建國</p><p class="ql-block"> 男生:姜建國 王佃華 范永利 孫來孝 王德剛 張存智 徐增林</p><p class="ql-block"> 女生:白麗娟 趙玉波 張淑琴 郭嘵榮 曲愛霞 朱維娜 邵麗麗</p> <p class="ql-block"> 我們一進村遠遠看到三個親切熟悉的字盡收眼簾一一黃家宅。</p><p class="ql-block"> 姐妹五人興奮地歡呼著,在此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74年9月9日,我們進村受到村領導及村民熱烈歡迎,這是下鄉時情景。</p> <p class="ql-block"> 小組同學聽老前輩憶苦思甜教育。</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我們小組集體合影,中間坐的是帶我們下鄉的老師,看到這張照片,就讓我們回想起當年……</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已有五位男同學永遠的離開我們了。</p> <p class="ql-block"> 剛來到黃家宅大隊,第一個月先學習了解村風村貌,第二個月我們就分配到各個生產隊:白麗娟,姜建國,王佃華,孫來孝,邵麗麗,范永利分配到生產隊,大部分時間都在大寨田上體驗生活。</p><p class="ql-block"> 趙玉波,張淑琴分配到村衛生室工作。</p><p class="ql-block"> 郭曉榮分配到村副業工作。</p><p class="ql-block"> 徐增林分配到技術隊工作。</p><p class="ql-block"> 曲愛霞分配到廣播室工作。</p><p class="ql-block"> 王德剛分配到學校工作,</p><p class="ql-block"> 同學們在不同的崗位上任勞任怨,埋頭苦干,受到村領導和村民的高度贊揚。</p><p class="ql-block"> 我們小組被評為全縣“優秀知青小組”。</p> <p class="ql-block"> 那時我們真年輕。</p> <p class="ql-block"> 小組同學經常走進村民家,把黨的溫暖送到每家每戶。</p> <p class="ql-block"> 姐妹們五人踏上了回鄉的腳步,心情無比激動。</p> <p class="ql-block"> 那時我們十七八歲,青澀單純,風華正茂。</p> <p class="ql-block"> 當時去正值中午休息時間,街上的人很少。</p> <p class="ql-block"> 剛走到一戶門前,正好有位大嫂出來,上前一打聽是張全科家屬,說全科剛出門,我們不便再打擾,繼續前行。</p> <p class="ql-block"> 大曲在大寨田和大家唱革命歌曲。</p> <p class="ql-block"> 下鄉時,大曲經常下戶為村民挑水,洗衣干家務。</p> <p class="ql-block"> 村里變化很大,街道整潔,道路寬敞。</p> <p class="ql-block"> 我們走到一超市打聽,碰到一位帥氣,熱情好客的劉大哥,給我們當向導。</p> <p class="ql-block"> 這是當時黃家宅大隊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部分成員。</p> <p class="ql-block"> 知青曲愛霞利用業余時間,給宣傳隊隊員排練《大刀舞》,這是曲愛霞和邵麗麗在示范。</p> <p class="ql-block"> 看到這些老照片都是滿滿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 我們和熱情和氣的劉大哥合個影。</p> <p class="ql-block"> 多么熟悉的碾。</p> <p class="ql-block"> 這是正在建設中的黃家宅文化廣場。</p> <p class="ql-block"> 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也蓋起了漂亮的大宅院。</p> <p class="ql-block"> 首先到了高學良大哥家,我們下鄉時高大哥任副業會計,工作非常認真,勤勤懇懇,后調到鎮上擔任會計工作,直到退休。</p> <p class="ql-block"> 這是高大哥九歲的孫子寫的毛筆字,真棒。</p> <p class="ql-block"> 高大哥和大嫂送出我們很遠,還依依不舍,希望我們常回來看看。</p> <p class="ql-block"> 在高大哥的引領下,我們來到了大書法家一一張光明家。</p> <p class="ql-block"> 老朋友相見,格外親切,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都回味無窮,其樂融融。</p> <p class="ql-block"> 臨走時,我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我們走的很遠了,還看到張光明大師和夫人向我們招手,舍不得的手久久不愿放下。</p> <p class="ql-block"> 黃家宅一一我們曾為之揮汗的故鄉,早已徹底改變了模樣,土坯草房、泥濘胡同已成為歷史,唯有同往知青點的路南邊水渠,還記載著我們的過往,我們不約而同站在了剛下鄉合影的水渠邊。</p> <p class="ql-block"> 難忘的知青歲月!</p> <p class="ql-block"> 我們下鄉時在這留過影,今天的留影已經過去48年了,近半個世紀了,感覺彈指一揮間。</p> <p class="ql-block"> 姐妹五人走在沿河路上,心情格外髙興,又像回到了從前。</p> <p class="ql-block"> 再見了,鄉親們!</p> <p class="ql-block"> 再見了,我的第二故鄉。</p> <p class="ql-block"> 在攝影師的推薦下,姐妹們到明月塘一游。</p> <p class="ql-block"> 姐妹們在美景中留下自己的靚影,這也是一生中最年輕最美麗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姐妹們的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圓滿完成了,盼望下次再相聚。</p><p class="ql-block"> 攝影師安排了豐盛的晚餐在誠信魚館。</p> <p class="ql-block"> 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全國上山下鄉的知情數量達到一千七百余萬。</p><p class="ql-block"> 他們到廣闊的農村、邊疆基層,經受了鍛煉,增長了才干,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后來,他們又投身到改革開放和建設現代化的大潮中……</p> <p class="ql-block">攝影:永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垣曲县|
犍为县|
崇义县|
离岛区|
靖宇县|
凤冈县|
阳朔县|
汝州市|
平江县|
双辽市|
太谷县|
饶河县|
巢湖市|
汤阴县|
确山县|
资兴市|
宣威市|
元阳县|
纳雍县|
玛纳斯县|
交城县|
濉溪县|
将乐县|
嵊泗县|
金门县|
延庆县|
清水县|
三台县|
惠来县|
临邑县|
佳木斯市|
和林格尔县|
渭源县|
玉林市|
家居|
仁布县|
灵川县|
右玉县|
喜德县|
五大连池市|
铜川市|